![]() ![]() ![]() ![]() ![]() ![]() ![]() ![]() “土壤:我不想裸露”教學設計 ——水土流失綜合實踐課 吉陽中學 馮\ 鄺 一、研究背景 中國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量超過3億噸。全國還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亟待治理的面積有近200萬平方公里 。 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譽,山區面積廣大,山區丘陵地及松散的風化殼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生侵蝕。這里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易于發生水土流失。近年來,各地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發生,這不僅與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有關,更與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聯系。 二、研究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測試實驗,讓學生直觀認知水土流失量的大小與地表植被覆蓋率之間的關系;通過水體的進一步測試,讓學生初步了解到植被根系對土壤中的無機鹽具吸附作用,保護地表植被就是保持土壤肥力。 2、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觀察思考、發現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培養他們的知識獲取和整理資料能力;學會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愛護生命,愛護植被,愛護環境意識,悟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三、活動形式及方法 1、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班集體活動相結合。 2、信息收集,探究實驗,研究討論,小組合作交流,整理與反思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影像資料:《雨林深處》,清水,紙慮,鐵架臺,漏斗,燒杯,小水桶,黑色小鐵鍋,酒精燈等。 五、實踐準備:利用下雨天,帶領學生到后山采集無植被覆蓋下的水溝水體樣本,貼上“后山、水土流失”的標簽。到中學草坪采集水體樣本,貼上“草坪、植被覆蓋”標簽。 六、教學實踐過程 在課堂上了解水土保持知識、植物所需的養料來源、根菌作物知識基礎。 創設情境:觀看吉陽水土流失圖片,并進一步分析我們農村水土流失狀況。 圖1因地表植被缺失而致滑坡、電力設施被毀、大面積水土流失。 圖2噴撤“草甘磷”后,土壤寸草不生,水土流失嚴重 圖3 師生共同研討測試土壤肥力。 我國人口眾多,糧食、民用燃料等需求量大,土地的壓力同時增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忽視農林牧因地制宜綜合開發的科學要求,大量開墾陡坡,以至山區越墾越貧,越貧越墾;“清耕法”耕作,如大面積采用“草甘磷”等除草劑,致使地表植被滅絕,土壤完全裸露;到處濫砍濫伐,亂挖樹根、草皮,草木銳減,地表裸露;大肆捕捉蛇、青蛙等野生動物,鼠害蟲害橫行,地表植被間接地遭到人類的破壞。此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如不合理的修筑公路、建廠、挖煤、采石等,破壞了地表植被,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嚴重的地質災害。 提出問題 1、水土流失除了自然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舉例說明(人為因素) 2、在水土流失中,除了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泥沙外,是否還存在我們看不見的“寶貝”被流失呢?(無機鹽) 3、不同地表植被覆蓋條件下,小流域水體中含多少無機養分 ? 4、我們的血液會咸嗎,人體中是否存在鹽分,人體如果缺少某些鹽分,那么我們的身體將會出現各種不適感,也就是說會生病,人體與植物體有很多相同的生命機理,植物體內也需要各種鹽分,土壤中眾多無機鹽中,哪些鹽分容易淋溶于水體中,隨著流水而流失? 實驗 實驗一:觀察兩個水體樣本的混濁度。 實驗二:并將這些水樣本沉淀、過慮。 實驗三:取相同重量過慮后的水樣本,分別用黑色的鐵鍋加熱,并使鍋中水分完全蒸發,觀察鐵鍋底部是否存有留下殘留物,嘗一嘗蒸發殘留物的味道。 結論 ⑴.地表覆蓋植被時,水樣本較清澈,缺失植被時,水樣本混濁,所含的泥沙量較多,說明植被有固定土壤,保持水土的作用。 ⑵.地表缺失植被覆蓋的水樣本的鐵鍋底留有微白的鹽晶。實驗證明,水土流失越嚴重地區,取得的水樣本中所含的無機鹽量越多,說明植物的根有吸附土壤中無機鹽的作用。 拓展 地表的植被缺失后,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相應減少,有機質少則土壤中的無機鹽也相應減少;使用“草甘磷”等除草劑,采用“清耕法”耕作會引起土壤板結、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 輔助了解的知識點: 1、土壤中的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 。〔氮肥: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樹葉長得繁茂。缺乏時表現: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嚴重時葉脈呈淡棕色。磷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的成熟提早。缺乏時表現:植株特別矮小,葉片呈安綠色,并出現紫色。鉀鹽:使莖桿健壯,促進淀粉形成。缺乏時表現:莖桿軟弱,容易倒伏,葉片的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 除了上述這三類無機鹽以外,植物還需要許多類無機鹽,有些無機鹽的需要量十分微小,但它們在植物的生活中卻同樣起著不可或缺重要的作用。例如,缺鐵果樹會得黃葉病;缺硼后油菜會“花而不實”(只開花不結果實)。〕 2、土壤中的無機鹽的來源。(形成這些鹽分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經長期的自然風化及植物根系的生物作用而形成,一般要幾百幾萬甚至于上億年時間)。 3、植物根系對土壤中的鹽分及養分有很強的吸附作用,如果地表植被為人類破壞,土壤裸露,則土壤中的多種鹽分容易隨著流水而大量流失。 4、植物所必需的無機鹽中哪些容易流失(鉀、鎂、鋅、鈉等鹽)。 5、請同學們說說我們身邊水土流失危害的故事。(水與土是人類生存、生命繁衍的必要資源,用之得當人與萬物自然調和,用之不當則會造成資源枯竭,山崩地裂,洪水泛濫)。 6、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怎樣做才能較好地預防水土流失,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小結:地球只有一個,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十分有限,人類數萬年對地球資源的利用消耗遠不如最近五十年的消耗多,如果現在還不知覺醒,珍惜和愛護,那么,地球能源總有耗盡的一天,而生態環境的破壞,終會招致物種的滅亡,最后人類也只有跟著毀滅一途。 地表最重要的資源便是林木和覆蓋植物,他們可以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提供各種生物棲息的環境,只要不受人為的破壞,便能供養萬物,生生不息;反之,地表植被受到破壞,河川水源日漸枯竭,野生動物日漸絕種,大雨來時,不僅無法涵養水分,大量的雨水會造成河川暴漲,挾帶大量的泥土石礫,造成嚴重的土石流。所以,青山綠水是大地中最珍貴的寶藏,做好自然保育,水土保持,不僅是政府和自然保育人士的責任,更是全體公民責無旁貸的義務。 教學說明:建甌市吉陽中學位于紫龍山麓,校園的后山是農戶的大面積柑桔園,由于地緣優勢,吉陽中學的水土保持教育生動形象,說服力強。本節水土保持教育內容是我們吉陽中學多年來常設的一個基本知識教學點,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參與—感化、體驗—強化、感悟—深化、激勵—固化、養成—內化”即“五化”中學水土保持教育實施模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有趣的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地理學科的科學素養,水土保持知識教育普及對吉陽經濟發展,改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環境改善,以及農產品的品質提升都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