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到學校就犯癮
原因
父母意志太強,孩子習慣了服從家長的控制,把讀書看成替父母完成任務;聽話的孩子潛意識中,有逃離父母的愿望,網絡成了避難處
小超是重點大學會計專業的學生,今年大四了。本來這個專業就業絕對沒問題,可是開學才一個多月,小超被學校勒令退學了。
小超從小內向,學習生活都是聽媽媽的。高三那年,他第一次接觸網絡,成績一下子從前15名落到倒數幾名。學習基礎很好的小超被“隔離”了幾個月后,順利考上了重點大學。
遠赴外省讀書,小超徹底脫離了老師、家長的管束。第一個學期,小超有5門課掛科;第二個學期,掛科的課程增加到了6門。
大二下學期,小超一進網吧就是幾天不回校,甚至不參加期末考試。兩年間,學校發出了三次退學警告,每一次都是媽媽流著眼淚懇求學校留下兒子。小超說,他對自己也很失望,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讓媽媽奇怪的是,每次回家小超并不想上網,和家人溝通很好,根本無法想像為什么他一回學校就癡迷網絡。
解析:
劉平超說,小超所表現出來的網癮并非正真的“上癮”,而是一種逃避行為。因為課程落下太多,補起來吃力,他選擇網絡來“麻醉”自己。
此外,他從小由母親安排學習,考上大學后就失去了奮斗目標。而且小超的母親帶有極強的控制欲,包辦過多,小超在潛意識希望逃離母親的掌控,網絡就成了最好的避難處。師、家長的管束。
難以承受成績波動
原因
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優點而失去信心,甚至無法接納自己,上網并不是因為喜歡而只是為了發泄
肖光剛考上重點高中,為了讀書方便,家人替他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
第一次期中考試,肖光有3門不及格。在初中一直名列前茅的他感覺無法面對自己的成績,每天白天睡覺晚上上網。
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個月左右,被媽媽發現了,她硬是天天來送肖光上學。但她不知道,肖光進了校門就躲在墻角,等媽媽一離開就跑出去上網了。媽媽發動了所有親朋好友來勸,肖光說,一拿起課本就緊張得根本讀不下去,只有在網上才可以完全釋放自己。他沖母親哀嚎:“你不懂我有多難過!”
老師和肖光一起仔細分析了他考砸的那幾門試卷。經過老師指點,肖光發現自己的功課并沒有想像的那么差,成績在班上排在前十幾名。因為習慣了優秀的成績,肖光受不了這種打擊,以偏概全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優點。重新評價自己后,肖光有了自信,接納了自己。
解析:
劉平超說,一般孩子從初中升入高中,成績波動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孩子卻不能接受這種落差。這些孩子沉迷于網絡并不是因為喜歡上網,更多的是以為能在網上找到自己的價值,通過網絡的發泄暫時逃避現實。只要重新認識自己,學習生活安排充實,網絡很難引誘他們。
當今孩子們所面對的學習壓力之大是我們許多家長無法想象的,很多是因為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所導致的,與社會大環境有著不可切割的聯系。
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有限,因教育資源有限和教育體制的關系,絕大部分院校乃至政府相關部門都過度地強調分數,以達到可觀的升學率,因此造成了入學方面很大的競爭。這種情況造成學生學習負荷過重,求知過程中充滿痛苦。學生的學習壓力極大,缺少娛樂,很容易借網絡逃避壓力和過度娛樂。在網絡娛樂中輕松地得到宣泄和快樂,與充滿痛苦和壓力的求學之旅完全相反的經歷,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反差,使他們迷上網絡,抗拒回到現實。
在競爭極大的分數體制下,教育系統過早地形成"成王敗寇"的畸形環境,校方乃至社會對少數 "分數精英"過度認可的同時,也制造了大量的"敗寇",令他們在挫折與輕視中逐漸自暴自棄,使得他們逃進網絡尋求分數以外的平等。
反觀"成王",他們的壓力也并不比"敗寇"們小。"敗寇"是渴望得到"成王",是害怕失去。大部分人害怕失去的心理遠強于想要得到。好學生們一天到晚地拼命學習,長期地過著乞求家長與老師們認可的生活,這種巨大的壓力會讓他們無法承受失敗。因此很多好學生成績一旦下滑,便有很強的挫折感,如果同時又受到來由父母的壓力,他們很可能會開始逃避現實,尋找寄托。成績好的學生因為長期生活在大量學習負荷和壓力中,所以,他們一旦接觸到可以讓他們發泄、輕松和享樂的網絡時,反而會比普通學生更容易入迷。
巨大的學習壓力和負荷,加上過度對分數的認可,令孩子們學習目標不明確,不知為誰而讀,辛苦為誰,感到迷茫,進而產生逃避的念頭。
放學后,能引起孩子興趣的課外活動及活動場所太少,而網絡、游戲機等的娛樂性更能吸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