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告訴了我們,在同一個圓盤上中心跟邊緣之間雖然沒有相對運動,也會有
相對論造成的時間差現象,這個預言后來得到了實驗的證實,為相對論的時空扭曲
找到了堅強的依據, 1971年,哈菲爾和凱廷完成了飛機載原子鐘環球航行實驗,
他們把四個在地面上調整同步的銫原子鐘分別放在兩架飛機上,兩架飛機都在赤
道面附近高速飛行,一架向東,一架向西,在飛機繞地球一周回到原地后,理論
預期為由東向西的飛機上的鐘比靜止在地面上的鐘變慢約為144納秒,而實測值
跟靜止在地面上的鐘相比分別為由東向西慢59納秒和由西向東快273納秒,后來
還發現全球定位系統衛星上的原子鐘,也每天比地面的原子鐘快38微秒。相對
論中時間的延緩效應得到了原子鐘實驗的支持,使人們更堅信了相對論的正確性, 但
隨著宇航技術的發展,卻使它又面對了一個難堪的現實,有些經歷過太空遨游的農作
物種子,返回地面種植后,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果型增大,產量比原來普遍
增長而且品質也大為提高。雖然人們尚未完全破解其中的原因,但引力的變化會
不會引起原子鐘的性能變化,卻又成了一個迷,因此我們期待著進一步的實驗。
后來一個叫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給了我一個靈感,如果用同一架鐘的指針根部和
針尖來對比測量相對論的時鐘變慢效應,以自身相對比,會得到什么結果呢?
(如動畫轉盤實驗3所示)

由于考慮到時鐘的指針運行太慢,短期難于發現變化效應,可以直接在一個圓盤上畫
一條直線代替指針,通過長時間高速旋轉,觀察指針的變形來對比圓盤的中心和邊
緣是否會產生轉速差,比如是否會出現轉盤中心旋轉了一百億零一轉,而邊緣只轉
了一百億轉的現象,自然就會對圓盤造成扭曲現象,我們不妨把這種力稱為愛因斯
坦力。(目前人類已經擁有了每分鐘十萬轉以上的能力,我們可以不用考慮計時的
準確性,因為主要是采用對比法,計時越長精度越高,不管多少年的運行只要能累
計產生十億分之一秒的差別,也可以得到很明顯的觀測值.因為愛因斯坦力將導致
指針的彎曲,如果這種力真的存在,那么我們將很容易在現實生活中來尋找是否有
這種效應的發生, 這里請大家預測一下結果
三、一個檢驗洛倫茲收縮的實驗、水中邁克爾遜實驗、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邁克爾遜實驗,如動畫(邁克爾遜2)

所示,光源發出的光,經半透射的鍍銀面分成互相垂直的兩束光,經反射鏡反
射,兩束光在望遠鏡中發生干涉.通過動畫演示可以看到,隨著干涉儀的速度變
化,前進方向的光路相比垂直的光路變長,兩條光路由于路徑長度不同,將不能
同時到達觀察屏,產生光程差。
如將整個儀器轉90度,如動畫(邁克爾遜1)

兩條光路長短互換,時間差的改變將可以通過干涉條紋移動觀察到,邁克爾遜
根據地球的軌道速度為30千米/秒,估算出應該能產生0.04個條紋的移動。開
始,邁克爾遜在柏林大學做實驗,因震動干擾太大,無法進行觀測,乃改到波
茨坦天文臺的地下室。實驗在1881年4月完成。可是,出乎邁克爾遜的意料,他
看到的條紋移動接近于零,后來洛倫茲提出了一個被相對論采用的收縮假說,
如動畫(邁克爾遜4)

根據洛倫茲收縮假說,干涉儀將沿前進方向按一定的比例縮短,剛好抵消了兩束
光產生的光程差,所以相對論圓滿地解釋了邁克爾遜實驗為什么檢測不到條紋變化,
洛倫茲公式是引用真空中的光速推算出來的,當然洛倫茲收縮僅適用于解釋接近于
真空中的光速做的邁克爾遜實驗,才會得到零結果,如果將邁克爾遜實驗置于其
它折射率物質中來進行, 將可能因為不同的光速產生新的光程差,比如在水中的
光速約是真空中光速的3/4 ,光在玻璃中的光速約是真空中的2/3 ,所以水中的邁
克爾遜實驗也是檢驗洛倫茲收縮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四.用空氣做的斐索實驗,
斐索實驗介紹 1859年,斐索做了一個流水實驗,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察介質的
運動對在其中傳播的光速有何影響,從而判斷以太是否被拖曳。實驗裝置如下圖
所示,

光束由光源L發出后,經過半透鏡后分為兩束,一束光與水流方向一致,另一束光
則與水流方向相反,兩束光在觀察者處產生干涉條紋。
斐索實驗雖然只用了水、酒精和石英棒等很少幾種透明物質做過,由于其非常符
合菲涅耳的以太拖拽假設和相對論的速度變換式而使人們堅信,斐索實驗的條紋變
化將隨著透明物質的折射率變化而變化,折射率越高,觀察到的條紋變化越大。折
射率越低,觀察到的條紋變化越小, 因為空氣的折射率只有1.0003,產生的條紋
移動預計只有0.00016, 所以換用氣體將無法觀察到條紋變化。但我自制設備換用
空氣做了一個新的斐索實驗,

實驗結果卻產生了大約0.2至0.3個條紋的移動, 其中約包含有0.1至0.2個條紋的晃
動,
雖然我針對實驗精度做了很多改進,但都沒有得到預期的零結果,這樣的結果使
我陷入了困惑,如果這個實驗結果正確,就否定了相對論的光速不變原理和速度變
換式,也否認了菲涅耳的部分曳引假說,另外在實驗中我還意外發現,光行差現象
不一定象當時認為的,需要觀察者相對以太直接運動才會產生,這就給我們帶來一
個新的結果,即以太相對于地球表面可以是靜止的,也就是說,邁克爾遜實驗將因
此回到經典理論框架內,因為典理論需要的也將是零結果,所以我個人慎重地認為
我的實驗可能因精度不夠沒有得到接近于零的結果,需要繼續作進一步的精確驗
證,請朋友們幫忙研究一下。我的實驗究竟還需要作什么樣的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