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本心的迷失

     siyao@ 2012-05-24
    本心的迷失
    2010/05/19 9:00

    禪宗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迷失論。迷失論反省本心失落的緣由。禪宗指出,當父母沒有生出我們之前,我們的本心自性,凈裸裸,赤灑灑,沒有纖毫的污染。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后,四大五蘊組合成了我們的身子,各種世俗的欲望遮蔽了我們的初嬰赤子之心,我們像春蠶那樣,自縛在欲望之繭里,迷失了本來的心性,以致于不能踏著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的失落,是因為無始劫來的濃厚妄想。這濃厚的妄想不是別的,乃是我們二元對待的思維觀念,也就是我們的分別心。
        可見,迷失的根源不是別人,恰恰在于我們自己。

    一、迷頭認影

        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新就臭皮囊

        《紅樓夢》第八回《嘲頑石偈》。在《紅樓夢》藝術世界中,作者想像賈寶玉原為青埂(情根)峰下的一塊女媧補天剩下的石頭,因凡心熾動,才幻形入世,“在溫柔鄉里受享幾年”(第一回)。“失去幽靈真境界”指石頭離開清幽靈秀的真境界。“幽靈”即第五回中太虛仙境里的“幽微靈秀地”,那里有松風明月、虎嘯猿啼的“真境界”;“幻來新就臭皮囊”指石頭幻形為通靈寶玉。“幻”指幻化,“就”為依俯。佛家厭惡人的身體,認為其中盛有痰糞等穢物,所以稱為臭皮囊。這里指寶玉。
        這兩句詩富有禪意,它指出正是由于對諸塵外境的執著,世人才失去了“本來面目”,在情天欲海里漂泊沉淪,導致了生命本真的斫喪。逐物迷己,迷己逐物,生命便如陀螺般旋轉,無有了歇之期。我們每個人都往往迷失了真實的自己,失去了“本來面目”而去追逐穢濁之物。若以禪的眼光來看,情天欲海,浩渺無涯。只有頓明本心,才能回頭是岸。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這是《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游太虛幻境時看到的一副對聯。意思是:把假的當成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無當作有,則有也成了無。
        這一聯將真假有無的相對性揭示得尤其深刻。當我們把無當作有、把空當作色時,就會認假作真,生起種種貪心,舍己逐物,迷失自己,喪失了純真的人性。
        《景德傳燈錄》卷二八神會偈:“本有今無無何物?”迷人不知本覺真心,認假作真,執無為有,生起種種妄想,這就叫做“本無今有”,即“真亦假”、“有還無”。此為對聯語意。
        但是,如果把“有”當作“無”、把色當成空,這時,人們往往又會走到否定一切、拋棄一切的一邊,這樣一來,必將失去人生的生機。因此,明見真空妙有,才不至為“假”、“空”絆住了腳。
       
        迷頭認影

        “迷頭認影”是禪宗對“本來面目”失落的典型象征。它源自《楞嚴經》卷四,說室羅城中有一狂人演若達多,早上起來照鏡子,看不到自己的頭,就以為自己的頭丟了,到處尋找。“頭”比喻真性,“影”比喻妄相,“迷頭認影”比喻眾生迷失本心,執著妄相,如同癡人早上照鏡子,貪愛鏡中頭影,反以為自己的真頭丟失,狂奔亂走急急找尋。因此禪宗感嘆:“演若頭非失,鏡中認取乖”(《五燈會元》卷六)。本來的“頭”(真性)并沒有迷失,但如果把鏡中頭當作真頭,就又大謬不然了。
        禪宗將一切向外的尋求都看作是迷頭認影,指出學人“四海參尋”,問禪訪道,就是“演若迷頭心自狂”。向外求覓,就與大道離得更遠:從眼、耳等感官之“門”向外獲得的知識,只是幻影而非真知。因為它們只是幻像,而非真實的自性。唯有內省式的頓悟,才能明心見性:“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迷頭,豈非大錯。”(《五燈會元》卷六) 
        與此同時,以禪的觀點來看,迷悟無別,真妄不二,妄相也是真相的反映,求真性也就是求妄相:迷的時候有真頭、影像的種種不同,忽然之間開悟,也并沒有得到一個新的頭,只不過是發現迷時不能發現的原本的頭而已。因此,只要歇卻迷狂的心念,就能夠重新得到本來的“頭”。
       
        認賊為子 

        《楞嚴經》卷一說:“由于你長久以來,把賊人看作兒子,失去了原來的財富,而遭受生死輪回的痛苦。”《圓覺經》也說:“有人認賊為子,他家的財寶,怎么也保不住。”
        禪宗指出,生起取舍之心,悖離本心,就是認賊為子:“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證道歌》) 同樣,夸夸其談,缺乏真修實證,用智性思維計較、度量的,都是認賊為子,所以大慧宗杲禪師說:“尋常可以說得道理,分別得行處,盡是情識邊事,往往多認賊為子。”(《大慧錄》卷十九) 禪宗還指出,向外尋求,執著于聲色,為聲塵色塵所迷惑,同樣是認賊為子:“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如斯過患,實可憐生。殊不覺知,認賊為子。”(《黃龍四家錄&S226;晦堂心》)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明白這個道理,執著外境,把紛紜遷變、生滅不已的六塵外境當作自己的本心,將妄心錯認為真正的悟見,就如同認賊為子的愚癡可笑。
       
        誰縛汝&S226;誰垢汝

        《維摩經》:“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如果本來就沒有束縛,自然也用不著解脫。那么,是誰束縛了我們的心呢?
        這是一個值得參究的話頭。
        三祖僧粲繼承慧可的禪法,廣施法雨,普度眾生。
        一天,有位年少僧人前來拜見。少年僧人問:“什么心才算是佛心?”
        三祖問他:“你現在的心是什么心?”
        年少僧人想了一想,說:“我現在沒有心。”
        三祖說:“連你都沒有心了,佛又怎能有心?”
        少年僧人就向三祖祈求說:“但愿師父能指示我一條解脫的法門。”
        三祖問他:“誰綁住了你?”
        少年僧人想了想,說:“沒有人綁住我。”
        三祖告訴他:“既然誰也沒有綁住你,那你就已經解脫,為什么還要尋求解脫法門?”
        少年僧人一聽,當即大悟。后來,他成為禪宗的四祖道信。
        僧問石頭希遷:“什么是解脫?”
        希遷反問:“誰把你捆住了?”
        僧人不解,又問:“什么是凈土?”
        希遷再度反問:“誰把你弄臟了?”
        以上兩則故事,反映了禪宗超越解縛、凈垢等二分法的禪機。
        束縛生煩惱,解脫即菩提。《楞嚴經》、《維摩經》都宣傳縛脫同源之旨。《楞嚴經》卷五:“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縛脫同源于一心,束縛自己的是自己。
       
        鬼由心生

        有一座百年老屋,因為年久失修,斷垣殘壁,不堪風雨。屋內蛛網密布,塵埃蔽日。深夜里,老屋經常發出奇怪的聲音,好似女人的傷心啜泣,又像來自幽冥世界的慘烈哀號。人們于是繪聲繪色競相傳告:老屋里住滿了鬼魅幽靈,誰要是走進了老屋,就別想活命。因此大家都非常害怕,只能遠遠地看著鬼影幢幢的老屋,誰也不敢靠近一步。
        有一天,來了一個外鄉人,揚言自己是天下第一大膽的人,世間沒有什么東西嚇得了他。有一個村民看到這個外鄉人口出狂言,非常不服氣,故意使用激將法說:
        “你自稱是天下最大膽的人,可你怎樣才能證明自己膽量過人,讓我們心悅誠服?”
        “我不僅不害怕妖魔鬼怪,任何妖魔鬼怪看到我,都要退避三舍,敬畏三分。”外鄉人自負地回答。
        “我們街上有一間鬼屋,進去住過的人都被嚇出一身病來。如果今晚你敢進去住宿,那就證明你的確是個有膽量的人。”
        “區區鬼魅有什么好懼怕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他們降伏!”外鄉人拍著胸脯,故作無畏的神情。
        夜幕降臨,一群人簇擁著外鄉人,來到了鬼屋門前。外鄉人硬著頭皮跨進鬼屋,一陣陰冷的空氣襲上心頭。舉目四望,昏黃的燭光下,梁柱頹傾,橫七豎八,屋頂上破了一個大窟窿,月光斜斜地沉了一地,紙窗上跳躍著幢幢的影子,仿佛鬼魅就要破窗而入。外鄉人一驚,趕緊躲在一張案桌下,閉目屏息,和衣睡倒。
        稍后,又有一個自稱膽大的人,聽旁人說這所老屋里經常出現惡鬼,也想進去住宿。他來到門口,推門準備進去。
        外鄉人恍惚中聽見兩扇木門咿啞作響,仿佛有鬼魅正要推門而入。他“霍”地從地上彈地,一個箭步死命抵住木門,不讓門外的鬼魅進來。但是他使的力氣愈大,門外的推力也愈大。
        門外的人也以為是鬼在作怪,所以拚力要推門進去看個究竟。于是,兩個“鬼”互相爭斗,一直相持到天亮。等到街市喧嘩,二人都精疲力竭時,門才打開了,雙方這才明白,屋里屋外都不是鬼。
        鬼由心生,束縛自己的還是自己。
       
        伏鬼妙方

        有一對夫婦非常恩愛,不幸的是年輕的太太突然生了重病,臨終前他拉著丈夫的手,依依不舍地說:“我太愛你了,實在不想離開你。我死后你可不能忘了我去找別的女人,否則我做鬼也要跟你算帳!”
        不久這位太太就去世了。剛開始,丈夫沉浸在喪婦的悲痛之中,但到了第四個月,他遇見了一個女人,兩人一見鐘情,定了終身。
        自從訂婚那天起,每天夜里都有女鬼來騷擾他,罵他不守諾言,并將他與新人之間所發生的事說得一清二楚。
        每當他送給未婚妻一件禮品時,女鬼都可能將那件禮品做一番詳細的描述。她甚至可以復述他倆之間的對話。這使他頗為煩惱,以至難以入眠。
        一個朋友聽說后,勸他去請教禪師。他別無他法,只得向禪師求助。
        “那女鬼是你的前妻變的,你的一舉一動都瞞不過她。不論你做什么、說什么、送什么東西給你的意中人,她都知道,她一定是個精靈鬼。下次她來的時候,你不妨和她交談,夸她聰明絕頂,無所不知,你對她自然也沒有什么好隱瞞的。你可以提一個問題,讓她回答。假如她能回答上來,你就答應解除婚約,決不再娶。”
        “我要問她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
        禪師答道:“你抓一把黃豆,問她你手里究竟有多少粒。如果她答不出來的話,你就該明白,她只是你自己主觀想象的,就再也不會來騷擾你了。”
        當天夜里,女鬼再度出現時,丈夫就依計夸獎了她一番,說她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女鬼自負地說:“一點不錯,你今天見了一位禪師,我也知道。”
        丈夫隨手抓起一把黃豆,說:“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么說說看,我手里究竟有多少粒黃豆?”
        他等著等著,再也沒有鬼來答腔了。
        至此他終于明白,原來那個活靈活現的女鬼,只不過是自己心理的變現而已。
       
        作繭自縛
     
        《涅槃經》卷二十七:“如蠶作繭,自生自死;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業,流轉生死。”《楞伽經》卷3:“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癡迷的眾生以無窮無盡的妄想之絲,織就了欲望的繭子,在無始妄想狀態中相續執著,將自己牢牢地束縛,飄墮在深不見底的生死大海,流浪在渺無際涯的曠野,猶如汲井轆轤,輪回不已。
        在佛教看來,一切眾生的壽夭、貧富、愚智以及所處環境的違順、苦樂等,都是唯人自招。眾生如蠶,不斷吐出煩惱絲,使三界六道的繭子越來越厚實,自我束縛,而難以出離。
        對這種癡迷,禪宗感嘆道:“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如蠶作繭,自縈自縛。十二時中,無片時快樂,至竟終成廢人。”(《密庵語錄》) 如果我們聽到的只是些浮靡的聲響,看到的不出乎俗艷的顏色,就會喪失見聞之性的清明,像蠶兒作繭那樣,自我纏縛。一天十二個時辰時,沒有片刻的快樂。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這兩句詩,是千古圣于情者的共同體驗,若從禪的角度看,則是蕓蕓眾生逐物迷己、作繭自縛、使生命成了煎熬的形象寫照。
        緣此,禪宗提出了“自縛”的觀念以警示學人:“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信心銘》) 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塵境,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人們完全可以從中得到覺悟。智慧的人不貪戀執著它們;愚癡的人執著于外境,自我纏縛,而不得自由。黃庭堅《雜言贈羅茂衡》也說:“去子之取舍與愛憎,唯人自縛非天黥。”可見,并不是上天要懲罰人,而是人自己把自己當作了囚徒。
       
        渴鹿乘陽焰 

        《楞伽經》卷二:“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陽焰”是《華嚴經》等大乘經典常用的譬喻,猶《莊子&S226;逍遙游》中的野馬塵埃。春初原野上日光照映浮塵而四散,渴鹿見了誤把它當作是水,狂奔而去,但無論如何也喝不上。佛教用這則寓言象征人的迷妄之心。“渴鹿乘陽焰”也是禪宗常用的象征。
        大安禪師示眾說:“如果想作佛,你們自身就是佛,卻偏要流浪他鄉,匆遽忙碌地像渴鹿追趕陽焰那樣,什么時候才能開悟?”(《景德傳燈錄》卷九)自己本身就是佛,如果向外追逐,就像渴鹿追逐陽焰一樣,永無出離生死輪回的希望。
       
        眼翳空花
     
        “眼翳空花”、“水中撈月”等,也是執幻成真而導致本心迷失的象征。《楞伽經》卷二:“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如來藏興起業識的作用,使本來明澈的心眼,被塵翳所障,無法看透世事的真相。
        《楞嚴經》卷六:“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圓覺經》:“妄認四大為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空中花及第二月。”
        “空花”是空中花。患有眼翳或用眼過度的人,會看到許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實際上虛空本無花,它只是病眼者所產生的幻覺。禪宗借以喻虛妄之心所見的各種事物沒有實體,所謂“一翳在目,千花競飛。一妄動心,諸塵并起。”(《宗鏡錄》卷五十四) 眾生之心迷惑狂亂,不知諸相非相,無中生有,執幻為實,遂引起無窮的煩惱塵勞,導致了無盡的輪回之苦。
        “空花”也是禪僧詩客最喜運用的喻象之一。《信心銘》:“夢幻空花,何勞把捉。”(《景德傳燈錄》卷三十) 塵世的一切,都是夢幻空花,不必執著貪戀。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艷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美艷的色相,只不過是空中花影;短暫的人生,一好比燒焦的谷芽。兩句將悟道對人生的感受,寫得相當真切。
       
        水中撈月
     
        過去,在一座叫波羅奈的城中,有五百只獼猴,在樹林中游玩。他們來到一棵尼俱律樹下,樹下有一口井,井中有亮的影子。
        猴王看到井中的月影,對眾猴說:“月亮今天死了,落到了井里。我們一起來想辦法把它救出來,免得夜間沒有月亮黑暗一片。”
        眾猴聽了,都覺得有理,準備撈月,可又犯愁了:井那么深,怎么能把月亮從里面撈出來呢?
        這時猴王說出了一個主意:“我抓住樹干,你們抓住我的尾巴,這樣一個抓住另一個的尾巴,我們就能夠撈出月亮了。”
        眾猴依言照辦,一個抓住另一個的尾巴,下到井里去。就在快撈到月亮的時候,突然一聲巨響,原來是猴王抓住的那棵樹干,承受不住眾猴的份量,一下子折斷了。這時,所有的猴子都落到了井里,活活被淹死了。
        《摩訶僧++律》卷七的這則故事,譬喻愚者認幻為實,更起貪心去追逐,徒勞無功,身陷災苦。
        水中之月似有而實無有,一如鏡中之花影。《大智度論》卷六:“諸法因緣無自性,如鏡中像。”各種事物都是因緣合成的,本身并沒有固定不變的性質,像鏡中的影像那樣虛幻不實。水中本來無月,天上之月和地上之水因緣和合,就產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人們應當了解一切現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虛幻不實。鏡花水月遂成為禪僧詩客喜愛諷吟的意象。《證道歌》:“鏡里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王梵志詩云:
       
        觀影元非有,觀身亦是空。
        如采水中月,似捉樹頭風。
        攬之不可見,尋之不可窮。
        眾生隨業轉,恰似寐夢中。

       
        人的身體由四大五蘊組成,本來空無一物,如水中月影,樹頭風聲。癡迷的眾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執幻成真,以假為實,身處夢中而不知其為夢,執著貪求,隨著業力而輪回生死。黃庭堅《沁園春》:“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紅樓夢》第五回《枉凝眉》:“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都表達了執幻為實的枉然。《五燈會元》卷十八:“若是個惺惺底,終不向空里采花,水中捉月。漫勞心力,畢竟何為?”意思說如果明白了鏡花水月本來空虛的道理,頭腦清醒,就不會采空中花,捉水里月。因為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追求的結果不過是白白地浪費心力,不會有任何成功的希望。《西游記》第二回:“悟空道:‘師父又來了,怎么叫做水中撈月?’祖師道:‘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

    二、舍父逃走

        窮子&S226;舍父逃走

        有一個有自小離開父母出走,長期定居在外。等過了幾十年之后,貧困交加,便流浪四方,以乞討為生,漸漸來到他父親后來生活的城市。他的父親是城中的富有的長者。窮子來到父親的住處,遠遠看見他的父親高踞師子床前,來參拜的婆羅門、剎帝利、居士都恭恭敬敬地圍繞在周圍,用珍珠瓔珞莊嚴他的身體。窮子看見那個人有這樣大的勢力,心懷恐怖,撥腿便跑。
        那位富有的長者,一看見兒子就認了出來,就派人火速將他追回。窮子心想,我沒有犯什么罪,為什么被抓到這里來?就一下子嚇得暈了過去。他的父親看到這種情況,知道兒子志意下劣,短時間內絕對不敢與自己相認,就讓人先放了他,隨他自行走動。窮子被釋放之后,繼續到貧窮的地區乞討。
        長者為了促使窮子與自己相認,就秘密地派了兩個人,裝成憔悴沒有威德的樣子,用除糞者的身份親近窮子。他們穿著油膩膩的臟衣服,手里拿著除糞的工具,與窮子親近,勸說窮子到長者的家里做事。于是窮子也來到長者家里做除糞的臟活。久而久之,窮子漸漸對長者不再畏懼了,長者也時不時地稱贊他勤奮努力,做事不偷懶,把他叫做兒子。窮子雖然很高興地受到長者這種待遇,仍然以為這不過是長者喜歡自己才這樣叫的,二十年中,繼續除糞。
        后來長者患病,自知將不久于人世,就把倉庫中的金銀珍寶全部交給了窮子。窮子雖然接受了這筆巨大的財富,卻毫無貪取之意。長者知道兒子終于有了遠大的志向,在咽氣的時候,對窮子說他確實是自己的兒子,并說出他數十年前離開家鄉的往事,窮子這才幡然醒悟。
        《法華經&S226;信解品》的這則故事,是著名的法華七喻之一。輪回于三界生死的眾生,譬如無功德法財的窮子(如須菩提等聲聞),而那位富有的長者則是佛。窮子接受富有長者的教化而得到寶藏,比喻如來大慈大悲,以種種善巧方便,引攝二乘之人同歸一佛乘。這則故事也常常為禪宗所稱引。禪宗將本心自性看作“父”,將舍離本心、追逐外物的行為看作是“舍父逃走”。禪宗認為,眾生正如窮子,因妄想邪念的蓋覆而流轉于迷妄的世界,向外尋求佛法,而遠離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己靈獨耀,不肯承當。心月孤圓,自生違背。何異家中舍父,衣內忘珠。”(《五燈會元》卷十八) 自性的光明熠熠生輝,卻不敢承認它就是自己的自性之光;自性的明月皎潔清亮,卻甘于被妄念的烏云所遮掩。這與離開父親逃走窮子、忘卻衣中寶珠的癡人有什么差別!神秀偈云(《傳燈錄》卷四):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所有的佛法,都圓滿地具足于我們的本心、自性之中。不明白這個道理,偏偏殫精竭慮地向外尋找,就是那位舍父逃走的窮子!克文禪師說:“眾生的本心自性便具足一切,不需要向外尋求。而現在的人大多向外尋求,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獲得自我的覺悟,只知道像傭工那樣,數別人家的珍寶,于自己沒有任何實際的益處。”(《古尊宿語錄》卷四十三) 禪宗指出,舍父逃走,是棄本逐末,自甘淪為卑下,因此“不如歸去來,識取自家城郭。”(《古尊宿語錄》卷四十二)禪師們通過種種機法,誘導“窮子”歸來,驅除他心中的黑暗,成為精神上富足的覺悟者。
        百丈涅槃禪師示眾說:“大家為我開田,我為大家說佛法大義。”眾人開田之后,請他宣說佛法大義,禪師展開兩手,眾人不解其意。鼎需禪師贊嘆道(《頌古拈珠通集》卷十二):
       
       大義開田創祖基,分明書契示傳持。
        兒孫不肯遺先業,乞食年年役路歧。
     
       
        眾人的迷失,在于不知開田的本身即是“大義”,反而更求“大義”,猶如兒孫不肯繼承祖父留下來的田產,反而到外邊流浪乞食般荒唐可笑。只要識得家中的珍寶,即可歸家穩坐。
       
        反認他鄉作故鄉

        “舍父逃走”的必然結果,是“反認他鄉作故鄉”。在外地流浪久了,就會把他鄉當作是自己的故鄉。《楞嚴經》卷一載忄+喬陳那領悟“客塵”二字而成就佛果。他的領悟是:“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亻+叔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意思是說好像一位行人,投宿到旅店中,暫時投宿,不會長期住下去。他投店的目的,或是為了吃飯,或是為了睡覺。吃飯睡覺之后,還得整理行裝,繼續趕路,不可能心安理得地長期住下來。而這家旅店的主人,則沒有奔波辛勞之苦。從這個現象上,忄+喬陳那認識到,變動不適的是客人,安居不動的是主人。《楞嚴經》卷二也說,旅客寄住郵亭,暫住即離,不會常住,主人則不會離去。自性真心,也同這個道理一樣。
        禪宗將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人,比喻為流浪在外的游子。游子作客既久,就會把自己追逐的六塵當作生命的本源,反認他鄉作故鄉。題為唐代賈島的《渡桑干》詩云: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詩的前半寫久客并州的思鄉之情,后半寫離故鄉更遠時的心理感受。并州距故鄉咸陽已是千里迢迢,如今又要渡過在并州北部的桑干河,到離故鄉更遠的地方去,此時竟希望把并州當作故鄉。詩歌抒寫了作客他鄉者離家鄉更遠這一特定情形下的普遍心理感受。禪宗截用詩的后二句,用來諷諭反認他鄉作故鄉的迷失。《楞嚴經》卷九說,眾生沉迷于有為法,不識本覺真心,墮入生死輪回。雖然經過漫長的時間,仍不能得到徹底的清凈,這是因為他們隨順著殺盜淫三業去造作一切。《頌古聯珠通集》卷四北澗簡禪師吟詠這段經文時,就直接引用了賈島詩,以說明世人輪回不已,反認他鄉作故鄉的迷失。

    三、拋卻家寶

        昧卻衣珠

        從前,一個窮漢去拜訪親戚,受到熱情的款待,以致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然睡去。剛巧,那位親戚因為公事必須立即外出,眼看著那個窮親戚醉得人事不醒,就把價值非常昂貴的寶珠縫在他的衣服里,匆匆離去。
        這個窮漢已經爛醉如泥,哪里知道這件事情。醉醒之后,他也起身到外地去了。他仍然一貧如洗,生活潦倒。
        這時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價值連城的寶珠。后來,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又碰見那位親戚。對方目睹他衣衫襤褸的樣子,不禁嘆息道:
        “你真是個傻瓜,為了衣食費盡心機,這到底是為了什么呢?以前,我還以為你現在可以生活得很舒適,因為那年你來我家里時,我曾把一枚價值連城的寶珠縫在你的衣服里。本想著你會從此富有起來,可是你卻毫不知情,一直為衣食奔波勞碌!”
        這是《法華經&S226;授記品》中的一則故事。“衣珠”象征真如佛性、般若智慧,而富有的親戚則象征佛。眾生的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自覺知,無從顯現,一如貧人不識衣珠。曾幾何時,慈悲的佛陀將一切智慧送給世人,可惜大家卻不知不覺地忘掉這珍貴的一切智慧——寶珠,仍然勞勞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
        這個故事在《楞嚴經》卷四中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妙勝澄明的本心,遍布一切,自身具足,不必他求,也用不著辛辛苦苦地修證。這就比好別人在自己的衣服里縫了如意寶珠,自己卻不知道,窮困潦倒地奔波他方,乞食流浪。雖然貧窮,寶珠卻依然在衣服里面。忽然之間得到智者的指點,就會發現寶珠,擺脫窮困,成為富有的人。這時他才發現,原來寶珠就存在于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從別處所得。
        禪宗指出,世人“衣珠歷歷分明,只管伶俜飄蕩”(《通玄百問》),分明有衣中寶珠,卻還要到外面去乞討。昧卻衣珠,是人生極大的迷妄,使原本自足的人生產生了缺憾,因此“智眼朦朧,衣珠尚昧”之人,急需明心見性,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法的要旨就是要使每個人都認識到本有的“衣珠”(《五燈會元》卷十六):
       
        祖師西來,特唱此事,只要時人知有。如貧子衣珠,不從人得。三世諸佛,只是弄珠底人。十地菩薩,只是求珠底人。
       
        達摩祖師從西方的印度來到中土,就是為了讓眾生明白,每個人都有珍貴的自性的寶珠。人們之所以貧因,是因為暫時不知道自性的可貴。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指引我們發現自性寶珠的人;修行路上,十種階位的菩薩們,也只不過是尋求自性寶珠的人!
       
        迷失額珠

        從前有位大力士,眉毛間有顆珍貴的金剛珠。一天,他與其他的力士摔跤,摔跤時,別的大力士用頭緊緊地抵在他的額上,金剛珠很快被擠到了皮膚里,而這位大力士卻不知道金剛珠到什么地方去了。
        過了不久,他的額頭上長出了一個膿瘡,就到高明的醫師那兒治療。良醫診斷后,知道此瘡是由于他額上的金剛珠被擠到皮膚里所引起,便說:“你額上的金剛珠還在!”
        力士感到很驚奇,說:“我額上的金剛珠難道還沒有遺失?它如今到底在什么地方?這一切難道是真的?”
        這時良醫安慰力士說:“你和別人爭頭時,寶珠被擠到身體中,如今就在你的皮膚里。由于你爭斗時,嗔恨恚怒的無明毒火熾盛,以致于寶珠陷入身體,卻沒有一點感覺!”
        《涅槃經》中的這則譬喻,旨在說明一切眾生也像力士那樣,由于不能親近大善知識,縱使有珍貴的佛性,也不能自我覺知,而被貪淫嗔恚愚癡等種種妄念所遮蔽了。如來宣說眾生皆有佛性,好比良醫對力士說金剛寶珠的情形一樣。眾生被無量億煩惱等所覆蔽,不能認識佛性。如果除去了煩惱,就能見到光明珍貴的佛性,就像力士在明鏡中看到金剛珠那樣。佛性好比力士額上的寶珠,由于貪淫嗔恚而隱沒不見,修行者在大善知識的接引下,將煩惱除盡,即可重見寶珠。
        由于額珠的譬喻形象生動,立意奇警,深為禪林所喜愛。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中,舉力士額珠之喻告誡學人:“學道的人迷失了本心,而苦苦向外尋求,不管找到什么時候,也不會成就大道。不如當下息卻貪求之心,明白一切萬法本無實體,也不可能得到什么,此時心地澄明,便是證悟了菩提大道。證道之時,只是證到了本心佛,你就會知道長期的苦苦向外尋求,都是枉用功夫。好比力士得到寶珠時,只是得到了本來具有的額珠,并不是向外尋求的結果。” 
       
        拋卻家寶

        “自家寶藏”是澄明本心的典型象征。禪宗認為,每個人在精神上都圓滿自足,都有純真的人性,這就是“自家寶藏”。《涅槃經》的貧女寶藏喻、力士額珠喻,《法華經》的衣珠喻,都是“自家寶藏”的生動說明。
        禪師們的所有言說,都可以看作是啟發學人識取這個“自家寶藏”。
        師祖禪師參見南泉,問:“永嘉玄覺禪師的《證道歌》里說:‘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什么是如來藏?”
        南泉禪師說:“和你相往來的就是。”
        師祖禪師又問:“什么是摩尼珠?”
        南泉召喚:“師祖禪師!”
        “是!”師祖禪師忙忙應承,臉上仍然是迷惑的神色。
        “去,你不懂我的話!”
        南泉的這一聲喝斥,使師祖禪師恍然大悟。(《五燈會元》卷四)
        《頌古聯珠通集》卷十六海印信頌這則公案說:
       
        往來是藏珠何在,省去方知不外求。
        罔象得之猶特地,回光返照便甘休。
       
        人人皆有摩尼珠,光華四射。但不可起心外求,即使是無心的罔象在赤水得到它也是有心。只有回光返照,將外求的意念徹底放下,摩尼寶珠才會頓時放出大光明,照徹六根。
        慧海參見馬祖,馬祖說:“我這里什么東西都沒有,你來求什么佛法?拋卻自家寶藏不顧,到處亂跑干什么?”
        慧海恭恭敬敬地問:“什么是自家寶藏?”
        馬祖告誡他:“現在能問我的那個,就是你的自家寶藏。它具足一切,圓滿無缺,運用起來自由自在,哪里用得著向外尋求!”
        慧海聽了,如夢方醒,認識了自己本來的心(《傳燈錄》卷六)。后來,他與別人談到這段經歷時,還覺得受用無窮:“‘貧道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從此一時休去,自己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
        為了啟發學人識取自家寶藏,禪宗反復強調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兒休說夢,誰家灶里火無煙?”“君看陌上二三月,哪個枝頭不帶春?”“哪個臺無月,誰家樹不春?”
        “自家寶藏”是存在于每個人生命深處的自性佛,它不假雕琢,描摹不成,賊竊不得,體相如如,清凈本然,通過千百億化身,發揮出妙用。可世人偏偏不能承當,“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對這種迷失情形,慧泉禪師有生動的形容(《頌古聯珠通集》卷十六):
       
        碧波深處釣魚翁,拋鉺牽絲力已窮。
        一棹清風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宮。
     
       
        “釣魚翁”拋鉺牽絲,耗盡氣力,只知向外索求,一點也沒有心思欣賞呈現在眼前的清美景色,縱使是置身水月交輝澄明剔透的水晶宮殿,卻絲毫不能感受到清風明月的美麗。“溪畔披沙徒自困,家中有寶速須還”,一旦發現了自家寶藏,就不會辛辛苦苦地在溪畔淘沙求金了。

    四、情天欲海

        蒸沙為飯

        很久以前,一位年輕的修行者,在前往舍衛城化緣的途中遇見一個漂亮的女孩。他不由得動了愛戀之心,相思成疾,終日茶飯不思,臥病在床。
        大家紛紛前來探視,年輕修行者就把心中的苦惱一古腦吐露出來。同參們雖然同情他的單相思,但都幫不上什么忙,只有用言語來安慰他。然而,單戀的修行者實在聽不進好言勸慰。大家決定把這件事稟告給釋迦牟尼尊者。于是,帶著病人向釋尊講述了一切。
        釋尊知曉內情之后,出乎意料地說:“你不必如此憂慮,好好吃飯休息,我一定會幫你,你的愿望就會實現的!”
        大家都很詫異釋尊的作法,那位年輕修行者心花怒放,精神為之一振,他飽餐一頓之后,跟隨釋尊離開衹園精舍,前往舍衛城去。
        釋尊率領一群弟子趕往那位少女家。大家一抵達家門,就聽到從屋里傳來悲哀的哭泣聲,騷亂不已。上前一問,原來那少女在三天前死了。因父母眷愛,舍不得埋葬,致使尸體發出奇臭,模樣更是慘不忍睹。
        釋尊回顧年輕的修行者,諄諄告誡說:“你迷戀的那位姑娘,現在成了這個模樣。你應當知道萬物無常,生滅變化都在瞬息之間的道理。只有愚癡者才只看外表,不顧真實,才會因此而痛苦自傷。
        “看見美色,內心迷惑。以淫樂毀滅自己,無異作繭自縛。智者能夠當機立斷,消除一切苦惱。如果縱情放逸,耽于淫樂,溺于情愛,無異自造牢獄。只有內心覺悟,斷絕淫欲,才能沖破邪欲的牢獄,徹底斷絕生死的苦難。”
        年輕的修行者目睹少女腐爛的尸體,又聽到釋尊誠摯懇切的說法,頓生悔悟之心。他五體投地,向釋尊禮拜,表示謝罪。然后跟隨釋尊回到精舍,努力修習,終于成了正果。
        在佛教看來,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無明,即與生俱來的欲望,種種欲望中尤以對美色的貪溺為罪大惡極。
        佛門視淫習為最大的妄情。一切眾生都藉淫欲之緣而生,因此《楞嚴經》反復強調“斷淫”是修行的先決條件。在這部經文的卷六中,佛對阿難說:“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如果不斷絕淫念而修心禪定,如同想烹煮沙石,想把它做成米飯,縱使經歷再長遠的時間,也不可能辦到。為什么呢?因為沙石不是用來做飯的原料。《涅槃經》卷十三則用花蕊中的毒蛇等九種譬喻來象征女色的危害。
        太守李翱向藥山惟儼禪師請教如何修行,惟儼告訴他:“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為滲露。”(《傳燈錄》卷十四)
        “閨閣中物”指云雨之歡。“滲露”意為耗費耗損。藥山指示李翱只有割舍情欲才能參禪辦道。如果沉湎床榻上的夫婦之歡,則任你費多大的努力來修行,也是枉然。宋&S226;蘇軾《三朵花》:“學道無成鬢染華,不勞千劫漫蒸沙。”即是自慨兩鬢霜白,卻學道無成,這是因為難以舍棄愛欲,以致于不能進入禪門。

    五、膠著名相

        蠅鉆故紙

        古靈神贊禪師,少時在福州大中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學四方,參訪百丈禪師,問學數年,得到了他的心法。后來回到福州,看望原先的老師,想報答他的恩情,就等待適當的機會。
        有一天,他為師父糊窗紙。太陽照在窗紙上面特別明亮。他的師父在窗下看經,這時屋里有幾只蒼蠅,拚命地鉆窗紙,想從那里出去。
        古靈神贊看到這個情形,嘆息著像是對蠅子說:“世界這么廣闊,卻不肯出去,偏偏鉆他故紙,驢年馬月才能出得去!”于是口誦一偈(《五燈會元》卷四):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
        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

       
        他的師父一聽,當即放下手中的經卷,問:“你行腳都見了些什么人,受到哪些點撥?你如今的說話,與當年在這里的時候大為不同。你給我仔細說說看。”
        師父這么一說,正合古靈神贊的本意,于是他就跟師父詳細稟報了自己這些年的參禪情形,特別是百丈大師的親切指點。他的師父聽了,當即反拜古靈神贊為師,說:“我是你剃發的老師,你是使我覺悟的老師。”古靈神贊堅持不可,于是他的師父聽從他的建議,遙禮百丈為師。
        禪宗不立文字,批評窮年累月皓首窮經的人,猶如蜂子不從大門出去,卻偏偏鉆窗紙求出。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禪宗對拘泥于語言文字而不解實義者的批評。
        古時候有一位宋國人在田間勞動,田中有一顆樹,有一只受了驚的兔子,撞到這顆樹上,折斷了頸子就死了。農夫看到這種情形,就不再耕田,整天到晚守候在那顆樹的旁邊,希望再能得到兔子。這樣守候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等來一只兔子,農夫的行為也因此成為別人的笑柄。禪宗化用這則典故,吟詠說(《林間錄》卷上):
       
        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
        后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
       
        意義像一只活潑的兔子,蒼鷹一見即將它活捉生擒。沒有靈性之人,就好像那只知守株待兔的獵狗。愚鈍的人只知道在字面上兜圈子,殊不知當糾纏于這些語句時,它們所表達的意義早已消失了。
       
        刻舟求劍

        古時候,有位楚國人,乘船過江的時候,不小心把身上的佩劍從船上掉到水里,他立即在船邊刻上記號。
        這個奇怪的舉動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大家疑惑地問:“你在舟上刻記號干什么?”
        楚國人說:“這是我的劍掉下水的地方。”
        等船靠岸時,楚國人不由分說,立即從他作記號的地方跳下水中,想撈出他的劍。
        《呂氏春秋&S226;察今》里的這則故事,被禪宗用作對拘泥于語言文字而不解實義者的批評。《續古尊宿語要》卷五說:“翻笑波心遺劍客,區區空記刻舟痕。”
        意義的寶劍早已逝去,在語言的空殼上還能得到什么呢?
       
        入海算沙

        永嘉玄覺《證道歌》:“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分析辨別佛經專有名詞和詞匯,不知道休、停止,就像到海邊數沙子的數量,除了自招疲憊、困惱外,了無利益可言。
        釋迦牟尼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其言論經過后人的結集,浩如煙海。且佛法深廣難測,故以“海”為喻最為切當。佛經中常以“恒河沙”比喻事物極多者,恒河是印度最著名的河流,河中沙粒很多,根本無法計算,此指佛經數量之多。佛教經卷浩繁,名相眾多,如果不了悟心性,一味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是不可能有真實受用的。
        佛教以“分別”為“小識”,“無分別”才是“大慧”。禪宗強調頓悟,所以對“入海算沙”尤為不屑。《圓悟錄》卷十六:“世智辯聰,自纏自縛。入海算沙,有何所靠耶?”世俗的小智慧小聰明,只能徒然增添一層束縛,要想用世智窮盡佛教的智慧,如同入海算沙,不會有結果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在线人永久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强开少妇嫩苞又嫩又紧九色|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 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五月| 国产日韩av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一本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色香欲天天影视综合网| 欧美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软件下载|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18|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 国产 制服 丝袜 一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AV| 亚洲伊人五月丁香激情|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丰满爆乳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精品| 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 丰满无码人妻热妇无码区|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蜜芽| 天下第二社区在线视频|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观看| 免费日韩中文字幕高清电影|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灬|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无码人妻天天拍夜夜爽| 免费A级毛片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7奇米| A毛片毛片看免费| 中文字幕人妻不卡精品| 澳门永久av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