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自圓其說”?!(轉載) ![]() 人們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感悟出了很多關于自然的知識,這本來是個好事。但很多在這方面有些成就的專家學者,在世人的恭維后往往會在各種心的驅使下把他這些認識通過想當然的邏輯推理或臆想附會而“自圓其說”,這樣便“升化”成一種“完美”的理論,成了一種有“完美體系”的學說,從而反過來誤導著人們。 人對自然的認識是源于人心靈對自然的真實感受,但推理是思維的想象,不完全是合乎自然萬物的。我們的知識通常是從感性“升華”到理性,也就是從真實到推理。這種推理只能解釋部分共性,不能詮釋個體。 所以我們普通人感悟出的任何一種有“完美體系”的學說應都是不完美的。除非這個生命能洞察天體宇宙的全部,只有這樣的生命才能圓融完美的詮釋整個自然!所以“自圓其說”其理論的人可以反觀、反問下自己,你是那個洞察了天體宇宙的全部的人嗎?!如果不是,你當給學習你理論的生命一條走出來的路,不要讓他們窒息于你的理論框架中! 因為我們普通人在學習一些理論體系時往往會忘記這些理論體系的本身是不完美的,會對這些理論全盤接受從而誤導著自己。更有甚者,對一些理論的盲目崇拜,從而失去理智,成了一些理論的奴隸。這在中國表現得較為突出,“用XX主義來武裝自己,用XX思想來武裝自己”就是最好的寫照。我沒有說“什么主義好還是不好,什么思想好還是不好”,只是說不管什么主義也好,什么思想也好都是有缺限和糟粕的,這些缺限和糟粕往往會被里面“可信”的部分掩蓋,因為人們會說“這個說得對啊,那個說得好啊”而糊涂的認同了其中的所有。 中國古代,有很多思想和理論體系并存著,沒有一種體系完全地在主宰著人的精神思想。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陸游詩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覺得這是中國古人對學說謹慎接受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中國古人是比較平靜和理性的! 我們普通人對自然的認識都是少之又少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知”的,當然包括我! “佛教”中通常把“佛”看成是洞察了天體宇宙(自然)的全部的生命。我們普通人都知道“菩薩”,我們普通人都很敬仰“菩薩”,因為“菩薩”的境界和智慧已經很了不起了!但佛教中有一種說法,說“佛”的境界和智慧對“菩薩”來講都是“不可思議”的。我理解是因為“思和議”還是在“推理”!而“佛”的境界和智慧是通過“覺”或“觀”得到的,是心靈對自然直接感受到的。那么我們普通人,當你搞出一套理論認為不可一世時,你是否反思過你會比“菩薩”的智慧還高呢?! 所以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在某方面有些感悟(成就)時,你可以把他拿出來和別人分享,造福于他人。你也可以開心,高興,沾沾自喜,但你不能瘋瘋癲癲,以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我們只是個平凡的人,我們都是自然之子! 這個世界是運動的,變化的。世上的人也當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思想與觀念,這樣才能與時俱進,但構建和諧社會是所有人共同希望的,希望每個人都為構建和諧社會而略盡綿力! ![]() 【注:】 因為我只是個普通人,既沒研究哲學,也不從事文學,所以寫得很亂。使用這個標題,本來是想談下對一些理論、主義的認識,但學識不夠,所以最后寫得有點文不對題。呵呵。 但我想,我們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上的普通人,絕對不能以學到的一點點知識而固步自封,當虛心學習(特別是一些平常所謂的“禁區”、“神秘領域”的知識),然后理性的加以分析、疏理、接收,這樣我們就不會成為井底之蛙;也不會人云亦云,最后做了別人的犧牲品。 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不去評論這是好還是不好,但卻是充滿著機遇和選擇的,知識也是爆炸式的紛繁,特別是在網絡這塊,各種知識、理論、學說,真是眼花繚亂。就看你有沒有這個慧眼,或著說有沒有一顆仁愛的心去識別! 我個人談下對理論的“優劣”評判方法。 其一:這個理論是否是“開放性”的體系。這樣才能給人一條可走出去的路,不會封死一個人的思想。 其二:這個理論是否能在現實生活中被檢驗。這樣這個理論就是活的,就是有生命的。不然說得再好,也是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 其三:這個理論是否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說明下:穩定不等于和諧。) 其四:這個理論的倡導者是否也在遵守這個理論中的游戲規則。不管一個倡導者說得怎么再好,只叫別人去遵守而自己不遵守,那就是騙人的謊言啦!呵呵。 。。。。。。 就是一個相當完美的理論,也不能崇拜和迷信。理論只是用于指導生活的,不能把理論凌駕于生活之上。也就是說,理論只是一種工具,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你生活更和諧。就如佛教中把佛教的理論比作“法船”一樣,“法”只是一個渡你到彼岸的工具--“船”,上岸了,你要把“船”放下,不能背著“船”在陸地上行走。 多說了幾句。呵呵。個人淺見。希望朋友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