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胡希恕講傷寒論(42---82條)

     愛雅閣 2012-05-26

    第42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他說太陽病外證未解,外證其實就是表證了,他這為什么擱個未解呢?這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啊,依法服完麻黃湯,如果這個表還沒解,脈浮弱者還應該以汗解,宜桂枝湯。這個外證和表證是兩碼事,在他這個書上,這個表證啊只是不得汗出,在體表那里呢。麻黃湯的表不解常說表不解,這個桂枝湯呢,咱們頭前講的桂枝湯,本為解肌呀,它這個病在肌肉這一層,他比表深,可也在人體的外,體表、體外,所以他叫外證,桂枝湯證他常叫外證,他與表證作一個區別。
           所以這一段就是這樣,太陽病它外證還沒解,表是解了,就是吃完麻黃湯,太陽病還沒解,這就叫做“外未解”。這個“脈浮弱者”,脈拿手一診吶,雖然浮,這個脈往外,但是一按呢,不禁按。“弱”,緩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于外弱于內的這種脈。這個還應該以汗解,應該“宜桂枝湯”。這個桂枝湯的應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喪失,再用桂枝湯,不然的話應該用麻黃湯。那么桂枝湯這個方劑,我們頭前有個桂枝加葛根了,所以當大夫不能守方治病啊,他要是與桂枝湯證有些出入呢,就要加減了,他底下就說的是一個加味方。

    第43條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病不應該吃瀉藥,那么這個大夫啊,誤用下法,那么這個病人是“微喘者”,這個喘啊,我們頭前有這么一段啊,“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這個喘也是氣上沖的一種反映,這個氣往上沖,表未解,這個邪熱也拌著往上沖啊,所以他也喘。微喘,不是咱們說的哮喘那個喘,這個微喘也是氣上沖的一種表現,所以還用桂枝湯,還是表不解,那么依法應該用桂枝湯,但是由于微喘,與桂枝湯證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樸、杏仁消脹定喘。這就是所說這個治病,你就用桂枝湯行不行,這個也對,也不能壞,但是他喘未必然就好,而且這個效驗啊也絕不如桂枝湯再加厚樸、杏仁。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啊,這個病不恰好這個方子,他有些與這個方證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這個也是這樣的。頭前有那么一段我記得,“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也是一樣。這個人平常就有喘,再得外感,這個喘非厲害不可,他是桂枝湯證,那么桂枝湯證呢也要加厚樸、杏仁才好呢,同這一樣,所以這個厚樸、杏仁呀有消脹定喘的作用,在這看得很清楚。那么桂枝湯加上厚樸、杏仁,我們現在應該這么來看,就是桂枝湯證微喘者,可以治這個病,但是無汗而喘不行的,那還是麻黃湯證,是不是?

    第44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這個他把外證啊特別提出來了。他說本來是太陽病,如果外證沒解,就是指桂枝湯證了,那是萬不可下的。頭前有一個桂枝證,醫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么一節嗎。那么這個給桂枝湯作總結,把前后都說了。太陽病,桂枝湯證還存在,所以叫“外證未解”。凡是有這種情況,外證未解的情況,就不可吃瀉藥。“下之為逆”,如果要給吃瀉藥,這就是治療的逆治,這是錯誤的。那么外證怎么治呢?那就宜桂枝湯,外證就指桂枝湯證說的。

    第45條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中醫有這么一個說法:汗下,發汗不好了,完了吃瀉藥,這是一個陋習呀,這是不對的,庸俗陋習。那么這一段就說明這個,“太陽病,先發汗”,應該先發汗,就是用麻黃湯發汗,這個病沒好,這不是錯誤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樣,你像我們遇到流感,你給他吃發汗藥,由于這個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沒好了,這個大夫應該看只所以沒好的原因,到底根據現在證應該用什么藥。這個大夫粗心,他一看發汗不好,“而復下之”,那發汗不好,我再給吃瀉藥吧,這是有這么一種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這樣子了。“脈浮者不愈”,你吃瀉藥的時候看看脈呀,脈還浮,外不解,那應該吃桂枝湯就對了,所以先發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應該吃桂枝湯。這個大夫沒這么來,他(給)吃瀉藥了,吃瀉藥的時候,脈浮者不愈,根本就脈浮,外不解,吃瀉藥是誤治,這個病是不會好的。什么道理呢?底下他解釋了,“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這個病還在外嘛,到里邊治去了,吃瀉藥不是治里嗎,所以這個病它不好。那么現在發汗了,又瀉了,這陣兒再看看這個脈呢,還浮,所以這個病仍然在外。那么在外,你就“當須解外”就好了嘛,給他吃桂枝湯就行了。這里頭你們看出來了沒有,桂枝湯證與麻黃湯證用藥有個定法,發汗后,下之后,這個表不解,太陽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黃湯,都要用桂枝湯。
           桂枝湯可見是最平穩不過的藥了。就是用了桂枝湯,表還沒解,還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這是定法,這個在臨床上挺重要。就是我們給人家發過汗了,用麻黃湯,然后你再用銀翹散也不行,這個薄荷還是發汗的,所以必須用桂枝湯。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已經發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這個地方挺重要。這我們就看出來中醫對這個外表呀,外表就是咱們普通得了感冒,這里頭不是隨便,現在咱們講立個法吧,就是辛溫發汗吧,我們講這些都是辛溫發汗,應該用哪個方劑呀?他提出桂枝湯證、桂枝證,就是要辨方證,原則上應該用辛溫發汗,它是太陽表證嘛,所以是各個不同。我們還沒講完,這太陽篇還早呢,因發汗就是這么樣子復雜。應該用葛根湯的,你要用了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用麻黃湯也絕對不行,不但無效,而反有害。所以這個方劑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們看這個書也看出來了。這個書上方子本來不多,非要記熟不可,不但要記他的藥味、分量,而且還要知道這個方劑適應的一切,你這樣才能治病。究其實這個很好明白,又好學,不是難學,你記住這個就能治病啊,記不住不行,你光談論這些理論不行,我們看到這就看出來了,你看這個解表方劑,你看這幾個都不一樣。你看大青龍湯那個,很像麻黃湯證,那個證候你要用麻黃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后面說這個“傷寒,脈浮緩,身重,乍有輕時”,那個根本就是個水氣病了,那用麻黃湯就更不行了。就是他說那個中風,他特意擱個中風,怕你用麻黃,他那一段那個語句很好啊,所以后世注家,他越好越給人走邪路,說又治風又治寒,他給這么看了,風傷衛,寒傷營,大青龍湯就治營衛兩傷,哪有這些事呀,不是的,他這個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這特殊加重,引起你注意,這個不是麻黃湯證,可是有麻黃湯證,同時有越婢湯證,他就是這個,你要分析這個方劑,就能明白這個,你要不分析方劑,你就不清楚。

    第46條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這一段啊,它就是這個表證,就是麻黃湯證,也有多日不解的。頭前剛剛有一個,“太陽病,十余日,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一般說呀,它要是這個病由表傳里,或者是傳半表半里,這個八九天,大概都傳里的多,可也有例外,這條講的就是的,本來就是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這是太陽傷寒表實證啊,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那么如果經過八九天,這一系列的證候啊不解,經過我們審察呢,表證仍在,他這個“表證仍在”不是一個廢話,他這里頭啊雖然說是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是個表實證,但沒有惡寒,你看這里頭,那么必須惡寒才是表證完全沒解呢,他里頭擱個“表證仍在”,他就是言外有因啊,說經過詳細審察確認是太陽表證,就是麻黃湯證了,而仍然存在的話,那么這樣子呢你不必顧慮日數多少,仍然可以發汗。那么在這一句話后頭啊就是麻黃湯主之,這麻黃湯就吃在這個時候。
           那么吃過這個藥之后,“服湯已”嘛,“微除”,這個病一時地感覺輕快,所以較比好啊,有效,但是同時呢,可是這個人就發生“目瞑、發煩”,發煩就是發煩熱呀,煩躁不安而閉著眼睛,死不瞑目啊說死了都閉不上眼睛,這個他當時就是閉眼睛。那么這是什么呢?這個病比較重,時間久,或者是經過誤治人身體虛,那么這個要是吃藥中病,常常地發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狀態,這就是瞑眩。古人有一句話呀,說“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這是《尚書》里的一句話。說假若吃藥之后,沒有這個瞑眩的反應,這個藥好不了他的病,這是古時候有這么一句話,可是這臨床上經常見到、遭遇的,那當時很嚇人的,你看這個人吧,睜不開眼,閉著眼睛發煩躁,折騰不安,這個就像這個藥啊不對頭似的,其實這個病是必好。“劇者必衄”,他就說的瞑眩的這種情況,要如果再厲害的話,鼻子也要出血,但是這個呀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出血,這個病就要好了,那么言外就是不出血,就是發煩目瞑,這種瞑眩狀態發作,這在臨床上這個病非好不可,這個咱們在臨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但是一般的疾病它要不是日子久,你看這個他是八九天啊,八九天應該汗出而不汗出,那么他有這種情況反應,再不然人身體素虛,得一種急性病,那么他要發生咱們說這個戰汗等等的,有的是,后面咱們這書里頭也有的是,那么他沒明說,這個也就是瞑眩狀態,就是吃藥中病,一種有驗的反應,就是這個藥有效驗的一種反應,這個事情常遭遇的。
           我也遇到過這個事情,半夜讓人去砸門去,也就是這么個事,我給他吃本來是治下利的一種藥,他吃完了是下利無度。半夜砸我門去一問,這種情況,我說不要緊,我說你回去吧,我說再連下吃就好了,這個藥治下利的,它不會更下利,不過來這個人他說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這個人厲害得很。后來我就去了嘛,正是半夜,去了這個小孩子就好多了,是個小孩。后來我說把二煎再吃了吧,他媽還不敢(讓)吃,我說不要緊,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這個事情很容易遭遇的,有些方劑,也不是個個方劑有這個情形。這個麻黃湯啊,如果是人體虛,病久,常發生這種情況,何以呢?底下那個所以然,為什么這個人他要這個樣子呢?要有這個瞑眩狀態呢?。所以這種這個體液啊充斥周身,脈也充血,所以脈緊嘛。這個說明邪重,日久不好,他要發瞑眩,所以出血也是這種原因。他這個外邊這個淺在動脈充血達到一個高度,鼻子這個地方最容易破,所以要出血的。這個陽氣呀,古人這個陽氣,不一定就指的有熱,后世不就都擱上熱了,不對的。他是認為這個氣分和血分分成陰陽的,凡是氣分,體液也是屬于氣分的,古人說這個氣就是指的津液,這個我們講到后頭我們再說,那么這個不是熱,就是由于這個太陽病,咱們開始講了,就是人患病這個機體啊,太陽病它這個發作呀,就是想用體表達到發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這么一種病理狀態,咱們開始講了。那么老也達不到汗出,到八九天了,這個體液充斥體表是越來越重,越重他越發不出汗來,越不能出汗,那么這個時候一汗出的時候,咱們給他用藥幫著了,由于這么樣子陽氣重,他要發生瞑眩而衄血的,他這個解釋就是如此。咱們可見這個古人說的陽氣就指的精氣,精氣指的什么呢?就是血液、津液,脈外的津液,脈內的血液,都叫做精氣,就是養人的精氣啊,以前咱們講過了,至于這種他叫做陽氣。

    第47條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他說也有這個情形,這個太陽傷寒啊,太陽傷寒根本就是體表充實津液了,脈浮緊嘛。也有認為自衄而愈的,古人也說這個衄,鼻出血,是紅汗,其實這話似是而非,它是這個血管里頭充斥的水分相當地多,所以脈浮緊,它越實啊它越不能出汗,他要有了出血呢,他這個體表,表氣松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這個在臨床上也遇到過,就是古人呢,說一個人半身不遂啊,摔一個跟頭,把腦袋呀磕到石頭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嗯,他半身不遂好了,這事情有的是。我們頭前講這么一節,“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有這么一節,你們回頭看看,那么這個同這一樣,他這個太陽中風啊,吃桂枝湯是沒錯誤的,他就由于這個病邪啊,比較深、實,阻礙藥力呀反倒達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風池、風府呢,也像這個似的,同自衄一樣的,使的血液舒通,這個藥力反倒發揮了。那么這個呢也有這樣的,太陽傷寒是表實證啊,由于鼻衄而好的,這個也有。
           那么我們遇到太陽傷寒,發熱脈浮緊,這類的病,那么這個人鼻衄而愈了,不要給人吃藥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該吃藥還得吃藥,后頭有。這就是根據上邊這個,“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這一段,他說不止于多少日子太陽病不好,吃了發汗藥,而得瞑眩且衄,病好了,也有這樣的。根本就沒吃藥,他自己鼻子自衄,也好了,不是因為吃藥,也有這樣的。這是說這個鼻衄啊,與這個病的進退好壞,有的時候有關系的,那么一般說呢,要是表實證衄血,有好的。總而言之給邪氣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他也出汗,不是不出汗。

    第48條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這是一段,那么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二陽并病。那么什么叫做并病呢?仲景這個書講表里相傳,由表傳里,或者傳半表半里。那么這一段二陽并病呢,就是太陽病傳陽明,這是表里相傳,由表傳里。那么傳里,表證還沒罷,里證發現了,這就叫做并病。先表后里,表未罷,里證有了,這個就叫做并病。這個并,就是兼并的并,咱們說“秦并六國”,就這個并,吞并的并。那么頭一個病,并于后面這個病而發病,所以叫做并病。
           那么二陽并病,指的太陽陽明并病,那里頭有個解釋了,他說“太陽初得病時”,開始得的太陽表證,當然表證要發汗吶,可是發汗,汗也出了,但是病沒好,這個“不徹”就指的病沒除,徹當除字講,就是病沒愈,因而轉屬陽明。那么這個不是說不應該發汗,這個我們以前也講過,如果這個重的表證啊,你發汗合法,能減其病勢而已,病常常的不好的,要是輕病那沒問題了。你像我們遇到這個感冒,太陽病輕病,你喝點姜水也好,稍稍出點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來用藥,有時都不好的。不好不要緊吶,多是在半表半里,在里這個階段要好的。這個就是講了這個情形,他說原來得的是太陽病,太陽病依法當發汗啊,發了汗了,但是病并沒有好,因為這個樣子呢,這個病由表進里而轉屬陽明。
           這個陽明病啊,他擱個“續自微汗出”,這是陽明病的一個外證的反映,我們后頭講到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陽明病是胃腸里邊有熱,熱結于里嘛。熱結于里,蒸發于外,所以老出汗。“續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綿綿不斷地出汗,這就是轉屬陽明病了。那么既然并病,太陽病還存在啊,所以我們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瀉藥,如果我們看太陽病還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惡寒還有啊,這個就是不可下,下之為逆。你這陣兒別光看陽明病了,應該下,可是表證在,不能下,這是定法。那么必須先解表。下之呢?下之就是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錯了。那么這個應該用什么藥發汗呢?當然用桂枝湯,它可小發汗,他“續自微汗出”嘛,咱們講桂枝湯講的多了。凡是津液有所損傷之后的這種表證,全要用桂枝湯。他這個書上沒說,但是言外之意告訴你用桂枝湯。這是第一段。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這又一段。他說在太陽病期間,發汗之后,有的轉屬陽明而為二陽并病。這也不一定都二陽并病,他底下有這么一段,這以前都學過的。他說假如這個人“面色緣緣正赤”,就是整個的面色都紅,這還是表不解的現象啊,這是陽氣怫郁在表,還是不得汗出的一種問題,這與二陽并病沒關系。“當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發汗法來解之,我們頭前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都是這種情況。也可以熏之,古人啊為達到那個小發汗的方法,也有拿荊芥、艾蒿這一類的(藥)熏,用個盆子把它們煮成湯,趁熱的時候,身上覆蓋了,熏,也可以出點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劑的(發汗藥)發汗的方法,來解其怫郁在表的外邪,這不關乎里邊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點汗就好,這個病不要緊的。這又一段。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那么這一段吶,根本就是發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這個“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那(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佛郁在表)是個微末的表證不了了的小病了,這個病不是的,你不足以說這是陽氣怫郁不得越,這個要重得多了。這是當汗不汗,還應該發汗。你看這個人他也是躁煩。躁煩,以躁為主了。這個說明表不解而發煩躁得厲害,就是當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沒有定處,這是表證,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時候在四肢,有時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么由于表不解,不得汗,這個氣往上涌,所以“短氣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著氣上不來,這個熱往上涌的厲害,所以這種情形呀就得再發汗,“不解之薰之小發汗”都不行。這個情形咱們看出來是大青龍湯證,肯定要用大青龍,不汗出而煩躁嘛,這就是咱們頭前講的那個大青龍湯就是。那么怎么知道這是汗出不徹呢?由于他這個“脈澀故知也”。這個脈澀呀大家都是根據這個經文呀,這個脈的不及,有的因為這個邪盛阻礙這個血行,而不流利,而發生澀,這是大家一般的解釋,可是叫我看這個脈澀呀,總是有些問題。他這個脈澀不可發汗,你還怎么發汗,而且這個澀脈是一個關于血液在內的流行的一種反應,凡是澀脈都是虛。真正實而見脈澀的還真少,是不是這個脈澀呀應該是脈緊呀或是脈浮,我看是較對的,也許是錯字,但是現在大家都是根據這個條文的解釋,說是實的太厲害,當汗出不汗出阻礙了血行流暢,這也有澀的現象,但這種澀它絕對是有力的。這是各家都這么解釋,這么解釋也能解釋的通,但是事實上我沒遭遇到這種情況。拿我個人的經驗,真正的這種表實證而脈現澀的,在理論上講,講不通,恐怕這個應該是脈浮,因為他這個脈浮還在表嘛,再不就是脈浮緊,這個是比較對的。這個脈澀,這個書里的錯字很多,這個暫時先擱在這個地方,你們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頭前說的那個,就由于表實的厲害,不得汗出,這個血在這個脈里頭反到受了阻礙了,這么一種澀,他把這個澀呀,不按著一般澀者為血虛,津液少,不是那個解釋法,我認為這是敷衍古人的論說了,這個不一定是對的,但這個不關乎重要。這個頭前這種情況,不汗出而煩躁,一點汗也沒有,那么這類的情形再發汗就好了,也不關系二陽并病,他這二陽并病呀就是指頭一節。那么開始太陽病,后來也依法治療,發過汗,雖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么這樣子呢,因而轉屬陽明。表證沒去,陽明病就有了,所以續之為汗出,就是一個陽明病的外證了。那么這個時候怎么治這個并病呢?并病當然是表證沒好先解表。就看這個并病里證如何。他這個二陽并病,它是太陽病與陽明病的并病,如果他外邊有表證,里頭他是一種虛寒的這類的,你看少陰病與太陰病的并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
           那么也有太陽病傳到太陰的,也有的。那么里虛寒,你就不能先解表,當先救里,頭前有過。那么下利青谷,可是身體疼痛,那你得先救里,而后治療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的,也表沒罷。這在他這個書里頭呀,在臨床上都挺重要的,這也是一種定法,咱們在臨床上也是,這個人多少日不大便,他這個里實呀很清楚,很明顯,但是他還發燒怕冷,這表證沒罷,你不要先給他吃瀉藥,還要先給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再給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呀,說是“下不厭遲”,說是該下的病,緩了沒什么大害處。如果里邊要是個虛寒的病,就是有表證,也要舍表救里,這在臨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這個辦法呢,那就是為逆,那就不會好病的,這個咱們要知道。至于這塊這個脈澀呀,要我看應該是個錯字,可是各家都不說他錯,就那么個解釋法。說是太實了,血液受阻,所以脈也澀,這么個看法。

    第49條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數的脈,這應該是表證呀。依法當汗出而愈,根據我們治療的這個方法呀,應該發汗,汗一出就好,這是一般的表證呀。脈浮數,浮為在表,數為有熱,這個表有熱的病呀就是太陽病。那么大夫不給吃發汗藥,而吃瀉藥,若下之,這是逆治了。那么這個下之則病變多端,這是取其一例。
           如果誤下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再發汗了。那么這個頭前我們講很多了,下之后,其氣上沖呢,那表證還存在,還是要解表,還要用桂枝湯了。他這都是反復地說,你不要守定一個,拿著個別情況當全體就是不對的。也有這樣的,下之后,傷了里了,虛其里了,所以外邊這個氣郁之而為濕,身重,就是這里頭有些濕,水份,停水了。咱們人身上這個營衛在體表老流行,那么停水就變成濕,身上有濕就沉。那么里虛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養心就悸就跳。
           這個心悸與心下悸不一樣的,這個書里心下悸都指著胃那個跳,胃跳都是胃有水。咱們頭前也講了,心下有水氣,就是有停飲了,這是在《金匱要略》上的,所以這個胃中有留飲,微者短氣,這個留飲少氣短,他這個壓迫這個,往上壓,橫隔膜受阻礙,人就短氣。這個停水多呢,甚者悸,心下悸。這個他說的不是心下悸,說的是心悸,就是心臟跳。這個血通于心呀,由于虛其里,這個胃氣虛呀,這個津液血液都要虛的,因為胃為水谷之海,營衛之源嘛。他要是一壞就不行了,這個是給他吃瀉藥,里頭沒病給他吃瀉藥,虛其里,不但外邊濕郁于表而體重,而且血虛于內而心悸。這樣子不要吃發汗藥了,不可發汗。
           “當自汗出乃解”,這個他要津液逐漸回復,他自然就出汗,這個病就要好的。為什么要這樣呢?他這個下之后了,“尺中脈微”,這個微是氣血不足,具不足,這個脈微。“此里虛”,他是里虛造成的。“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須,當自汗出,他又一個須,當、須虛這都是含蓄的語意。是不是當大夫的就等著他自己恢復呀?也不是的。他這里頭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發汗了,你要在這些方面注意的。他是里虛了,主要的他里不虛了,他就表里自和。所以他擱個當自汗出,須表里實,這個里頭呀都有一個讓你斟酌治療,可是這個征候呢他只是指一個身重心悸,這么一種征候,當然他沒舉全了,這兩個說明由于里虛造成外有濕郁,內有心悸,血不足。那么這個治療后頭有的,你像這個時候應該用這個,大概小建中湯比較好,小建中湯治心悸煩啊,也有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后頭也有。總而言之得想辦法實里,里虛。補虛扶正的話,他這個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復的,那后頭有,所以在這只是告你不要再發汗了,應當使他津液復,須表里實,他就好了。

    第50條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這個浮緊脈就是太陽傷寒脈,表實嘛。那么這個它表實,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這個體液的壓迫,所以它疼的厲害。那么這個呢應該發汗,“宜以汗解之”。所以這個臨床啊,我們不能片面的看問題,看他脈浮緊身疼痛就吃發汗藥嘛?你還要看看脈。除了這個浮緊,你再看看還有旁的脈沒有,如果同時有遲,尺中遲這個脈都遲啊,就是浮緊而遲的脈呀,尺不是說尺中的脈遲而寸脈數,哪有那事啊,這血管就是一條,心一動脈一跳,脈一跳三部脈它全跳啊,這個脈跳那個脈不跳,沒那個事。他擱個“尺中遲”干什么呢?仲景的脈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關的前后也候表里,這都是《金匱要略》里的: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關以上浮那準是表證,關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證了。這個脈呀沒有至數上的不同,可有形狀的不同,這是肯定的。我們說的那個促脈,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證。那這個呢,他特意擱個尺,仲景這個脈法呀,關以上候表,關以下候里,他特別提出來尺中脈遲,就是三部脈全遲,他提個尺干什么呢?告訴你這是里,此里虛,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說是脈內的營氣不足,血少的緣故。凡是津液虛血少的都不能發汗,這個發汗啊,亡失人體的體液是最厲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這后頭都要有的,我們慢慢的講。所以這個不能發汗,怎么辦呢?用上邊的那一條詮釋。雖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這個表證,看看都象發汗,你看看有不可發汗的情況沒有,如果有,這個汗不能夠隨便發。這兩條詮釋的是這個,應該怎么救治,后頭有的。這個脈遲正說明里虛,就是前面我說的新加湯啊,就治這個。后頭有的,現在先不管。

    第51條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它是簡文啊,那桂枝湯它脈浮不,也脈浮。脈浮病在表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黃湯發汗嗎?這不一定的,這是個簡文,因為桂枝湯麻黃湯已經反復的說了,頭前都有了。那么就是脈浮無汗者,它起碼有個無汗,那么這類的表證必須用麻黃湯發汗,這是簡文,這書里面很多。

    第52條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跟上面的一樣,只是脈浮而數,桂枝湯也脈浮而數啊,那么如果自汗的話,要用桂枝湯,無汗的要用麻黃湯,這和上面是一樣的。而且表實證不光是無汗,頭疼啊,腰疼啊,骨節疼啊,這都是麻黃湯證,這是必有的,同時這個人惡寒。那么這兩條呢,它是同桂枝湯的一個劃分,那么就是以有汗無汗來說,但它這個含在里沒有明說,他這個書全是這樣的,頭前講過了,在這里就簡略了,但是讀書的人呢,到這個地方就不能止于句下,脈浮的就用麻黃湯,浮數的也用麻黃湯,就都錯了,不是這個事啊,因為他前頭說了,所以在這里簡約言之。

    第53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那這就是單獨一個證了,就是經常出汗的病人吶。“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個汗出啊,就是咱們頭前開始講的中風證,陽浮而陰弱呀,按到脈里面才弱。那么這個汗出,這是由血管里頭傷于營啊,他說此為榮氣和,雖然關系到脈內之營,但是這個毛病啊,在營沒有什么責任,責任應該在脈外之衛,由于這個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這是什么意思,在這我把這個氣、血、營、衛跟大家說一說。
           古人那,是這么來看人身的體液的,這個體液古人只能看到這么一點,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飲食入胃,那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過胃消化之后,它要進血管,古人這個他知道。那么化而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進血管就是紅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氣,這個血與氣呀都來源于飲食,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現在的意思呢,就是我們飲食入胃了,營養成份那,血管給它吸收出來了,然后輸送到人的周身,這個就是拿現在話說就是營養成份。那么古人給這個東西叫什么呢?叫精氣,這個精氣呀就是養人的精真之氣,人非它不能養,這古人也說的挺好,這個東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說的有點問題的,他說脾為胃行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東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說,飲食入胃,在血管里頭色赤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里頭在血管外頭,那叫氣,古人這么看。
           那么氣是什么樣呢?我說的這些都是《內經》上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靈樞營衛篇》上就有。這個氣如霧露之蓋,就像下霧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于潤澤皮毛,也都是氣的作用。如霧露之蓋,那就是指的津液。不過它不在血管之內,在血管外頭。古人也知道這兩個東西它互相起作用,這《內經》上也有啊,說:奪汗者亡血,奪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內外通透,這個他知道的很,你看你發汗大了血也沒有了,失血的人也沒有汗,再不能發汗。那么他說的營衛是什么呢?他說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營,營以周身嘛,也叫做榮,咱們這個書上是榮。那么血管外氣的作用呢,他叫做衛。所以就這個本體上說,就是血與氣。就作用上來,就是營與衛。就這么個東西,其實是兩個東西,不要有四個,它就是氣血,在基礎上就是氣血,就是我們飲食水谷化合物。當然在《靈樞》上講,也吸收天氣了。所以怎么這個氣來自于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說受之于天。于天,就是指著天氣。王冰那個注他說先天,搞到腎上去了,不對的,那在生理上也講不通的。古人也知道這個氣的成輸,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氣的氧氣,這與現在講的生理也沒有什么大差別,但是它不夠細致,不像西醫那么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養人的,作用在血管外頭的氣的作用叫做衛,在血管內的作用叫做營,古人這么個看法。
           那么這一段是說,營衛是相附而行的,一點也不能離開。人如果常出汗,由于衛不和,就是血管外頭這個氣,不與脈內之營氣調和,于是乎,衛自出于脈外,營而自行于脈內。這個衛失去營就不固,就要出汗。營失去衛也不守,也是由里頭往外分泌體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歸根到底這個毛病在哪呢?是在衛,而不在營,就是衛不與營協調了。
           古人說那個協調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沒明說,說得不像現在西醫解剖生理學那么仔細。那么這段呢就說明這些問題,他說為什么常自汗出,他說營氣本來是沒毛病的,這是外不諧,就是營氣外面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它本來血管外頭水分進血管里頭,血管里頭的水分也出外頭了,我們飲食營養成分都在血管里頭,它必須出血管才能營養組織細胞呢。組織細胞的廢物呢也得進血管里去才能夠排出,由小便排出,這種液體廢物。古人對這個也知道一些,不是一點不知道,但是這個話說的呀非常籠統,不夠細膩。那么這就造成什么樣呢?營自行于脈中,衛自行于脈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調和了。它在脈外,咱們講營衛這個陰陽啊,古人講的很好,他說衛得有營,才能固于外,這個營由于衛外為固,才能守于內,他沒說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說這個來說明,但是哪個也不能少哪個。如果它們兩個不調諧,那就壞了,非出汗不可,這一段就是這么個解釋。所以中醫就應該參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釋得非常細膩、具體,明明這段書說的就是這個,我們要對生理上的情況更細致地了解,我們應該看看解剖生理學。桂枝湯從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調和營衛,他不出汗嗎,用桂枝湯再發汗,使營衛協調就好了,桂枝湯起這個作用的。這是頭一節,說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類的病啊用桂枝湯可以解決的,這是由于衛氣不和。

    第54條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這個病最常見了。
           臟無他病,就是指的內臟沒有什么特殊的病,拿現在的話說,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這么一種證候,“時發熱自汗出”。這個“時”呀就是定時,定時發熱自汗,那么經久不愈。“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這也同上條一樣,也由于衛氣不和。那先其時發汗,用桂枝湯就可以好的。先其時者,他定時嘛,假設說一天兩點鐘,下午兩點左右,要發熱汗出,你在兩點鐘以前給他吃桂枝湯準好。
           這個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廚子,二十年,就是這個病,就是到時候發燒,完了出一身汗,過去(以后)像好人一樣。他那個時候啊也研究一點中醫,他就給他吃這個藥,吃了就好了,回頭高興極了,他說這回可好了。這種病,二十年也太多了,這我頭一回聽說,但是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很多。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湯熱,其實它不是熱,桂枝湯(證),你看看頭前,沒有一個不發熱的,這個也是時發熱。要是只汗出不發熱,桂枝湯還不行。那么現在呢大家有這么一個毛病,見到熱就不敢用桂枝,其實不對的。這個病很多,在臨床上很常見的。我在農村也遇到這么一個老太太,每天到 4~5 點鐘的時候,必要發燒,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發燒了,也不難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長時間了。這還是在那邊我給看的這個病。我給她開三付藥,吃了兩付藥就好了。這個很多,要注意這個。這就說明桂枝湯啊,不止治中風這個病型的表證,就是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它也能調協營衛。調理營衛,營衛不和呀,他舉這么兩個例子,一個,常自汗出,第二個,時發熱自汗出。這兩種情況全是營衛不協、營衛不調,那么這個書說是衛不和。桂枝湯專調營衛,治這種病的。那么用藥的方法呢?他那個不定時那個沒辦法了,那還是根據一般,早晚吃了。他這個有定時這個,在發作以前兩個小時最好,給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為這個地方你們回頭看看咱們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什么里頭擱桂枝湯呢?就是“形如瘧,日再發”,就是定時發寒熱,不汗出,所以不是整個桂枝湯(證),不是只是營衛不調,還有因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我們講那個時候啊就引證這一條了。講到這個地方,回頭再看看,對于那條也就明白了,為什么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全是由于桂枝湯這個藥能治定時發熱而汗出,可以回頭看一看。

    第55條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這同上邊啊,“傷寒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那一條可以對照著看。那么傷寒脈浮緊,這是表實證,應該發汗,就由于不發汗而致衄,那么這個血管充血達到一個相當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么這個致衄也有好病的,頭前那條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該吃麻黃湯還得吃麻黃湯,這個就是,這個就補充那條的不足了,那條這不是在這呢“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這不是個決對的,我方才講也這么講的,所以“脈浮緊、發熱身無汗”,這種表實證,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么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于你不發汗,那么他這個充血是越來越盛,里頭就陽氣重了,越不發汗,陽氣越重,重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他就要自衄,這由于不發汗所致呀。那么這個時候啊,病雖然衄而不自愈,你還要用麻黃湯治療。這兩節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沒有一個它是一個,它不是固定的,這個病它是瞬息萬變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么辦呢?該治還得治。這個就是補充那條。

    第56條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那么這個頭痛有熱是表里共有的病,太陽病也有頭痛發熱,陽明病也有的,那么這個,他說這個原起是傷寒啊,就是表實證啊,就是無汗這種傷寒,已經不大便六七天了,那么這個頭痛有熱呀,大概就是里實的問題了。這個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們飲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這個樣子,它不知道有毒沒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頭痛的。他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么頭痛有熱,按著常規上看,這是里實證,與承氣湯。這個“與承氣湯”,他也不是說“主之”啊。他這個書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與之”,比這個“宜”的口氣更輕,“宜”就是當,應當,也不是“主之”。這個“與”是大有商量余地的,“與承氣湯”,這個承氣湯也多種啊,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等的吧,可以與承氣湯,就是你根據他這個病情的輕重緩急,斟酌著用吧,它是這個意思。假若真是里有熱,那個小便呀它要紅赤的,這個是很要緊的,這是辨證的法子了。
           那么這個頭痛有熱,不但陽明病有,太陽病也有。那么如果陽明病,他里熱,里熱了小便紅赤。那么“小便清者”,色不變,“知不在里,仍在表”啊。那么這個雖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這個不大便,這還是表證,它要是陽明病,小便絕對變色。“當需發汗”,那么這個呀你還是要發汗的。這就是這個病啊有疑似之間,我們找這個特別的鑒別的一種方法,尤其這個表熱里熱鑒別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們在臨床上要問,不問不行。
           那么這個表熱里熱,最容易辨的莫過于小便,你問問小便怎么樣,小便一點顏色也不變的,里頭沒有熱,你別給人吃承氣湯了,這還仍在表,當須發汗。這個發汗,可能它是麻黃湯,他說的是發汗,而且開始他用的是傷寒,沒有汗。“若頭痛者,必衄”。他這個一句話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過麻黃湯發汗,而頭痛不已,那個人啊他必衄,什么道理呢?這個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這個病啊,這個熱病都往上沖,六七天發汗之后還不好,腦袋還疼,說明這個上沖也厲害,這個上沖是桂枝的主要的證候,所以治頭痛啊,這個麻黃湯不如桂枝湯,可是麻黃湯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頭痛啊大概(用)桂枝湯的多。他說無汗,你不能吃桂枝湯,先要吃麻黃湯,可吃了,頭痛還仍然不好,那個就是與桂枝證上沖有關,不但頭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湯”,那么這個時候啊應該用桂枝湯,再小發汗就好了。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這個驗其小便以知表里,這個汗下異法呀,這個很重要,該發汗的吃瀉藥不行,那么真正陽明病發汗也不行啊,越發汗,里頭熱結得越厲害。那么假若發汗,不好,腦袋疼得厲害,鼻子出血,你以為解表解錯了,也不是的。那是因為久不得汗出,陽氣重一方面,同時氣沖得也厲害,氣往上沖,這時候你再更發汗,這個表還是沒解嘛。

    第57條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這個他就接著上邊一節,怎么頭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湯呢?這也是定法。這個頭前我們講過了。本來他是太陽傷寒,發汗已解,但是半日許呢復煩,他這個表解了人就不煩了,煩就是有熱才煩呢,還是熱沒除,他又煩,這時候你看他脈啊還浮數,還是表熱呢,可更發汗,這個時候啊再發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黃湯了,宜桂枝湯。
           這就是說,我們講了這些,全是對于麻黃(湯)桂枝(湯)這兩個方劑應用方面反復地來申明。他說麻黃湯吃過之后,如果病不解,這個病還在表,那你還得解表,還得發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在這他特別地鄭重其事地點出來,頭前都沒說明啊,可是我講了。那么上邊那個也是,本來他是頭痛有熱,小便清這是表證,可是他是傷寒,沒有汗的病,當然先用麻黃湯。可是使麻黃湯也對呀,但是頭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么這個時候脈當然也還是浮數的,你再吃桂枝湯就行了。這是定法,這在臨床上也是一樣的,這個麻黃湯不能連續用,凡服過麻黃湯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湯。你服過桂枝湯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黃湯,還得使桂枝湯。這是定法,所以桂枝湯這個藥啊最平和不過的,絕不象后世這個說法,他就用一句話了,“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那正說明麻黃湯證,這個頭前有了,說桂枝本為解肌嘛,若脈浮緊,發熱無汗,這種太陽傷寒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我們上邊方才講這個,陽氣重的這種病,陽盛則斃就是指陽氣盛,他這個表實證,不得汗出。這個桂枝湯怎么個藥呢?桂枝湯,它是甘溫,雖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這么一種作用。他已經是體液充實體表了,你還增液,你還讓他,實上加實了嘛。所以這個麻黃湯證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這個陽盛指著陽氣盛于表那個陽盛,不是有熱,桂枝湯(麻黃湯)哪個不治熱病啊,都治熱。
           后世給曲解了,凡是熱就不能吃桂枝,這都是錯的。桂枝湯這個藥啊非常平穩的藥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錢這么用,怎么也不怎么的,哪有那回事呀,該用你就得用,不該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么這是一種定法。他說傷寒發汗,本來是藥對證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過它又來了,脈還浮數,還在表,你就換個發汗的法子,用桂枝湯就好了,不能用麻黃湯。

    第58條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這一下就是發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問題。他這個是個泛論,無論什么病,我們治療啊汗、吐、下這是一個攻實去病的一個大法,在中醫上說,汗吐下都是攻實去病,可是用不得當,都足以害人,起碼是亡血、亡津液。這個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么這個汗法,發汗最亡失體液得厲害。那么這個吐下也是一樣的,他本來吃些東西,胃消化之后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瀉藥下去了,身上體液也是不能夠補益,不能夠繼續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陰陽自和,陰陽自和指著表里,表里沒有他病,我們經過發汗,或者吐、或者下,損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里自和,這不要緊,這個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亂治,“必自愈”。那么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里不和的現象發生呢?那你得治療,沒有(不和)不要緊的。所以人的這個身體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壞的,但是這個是不合法的發汗吐下,損失人的津液體液,亡津液亡血液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條
    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后,吃的這個重下劑了,尤其巴豆這類的下劑,病不好而復發汗,這有這樣的大夫嗎。這個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證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沒有這個先治里,大瀉之后還有表證的,很少了,就有表證也不能再發汗,那個發汗起碼也是要用這個解肌這類的藥物,像桂枝湯這類的,不能再用麻黃湯,他這個說的是用麻黃湯。那么這個汗下倒置,這種治療啊沒有個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么津液體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結果呀。
           這是誤治,這就告訴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臨床上不能(見)一個癥狀(治一個癥狀)。我們遇到小便不利,當然要利小便,可是由于亡失體液造成的這個結果小便不利,他沒有水分,(你如果治療)反倒為逆了,所以他說是“勿治”,千萬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于津液恢復,小便自然利的。這一節就是承著上節說的,就是陰陽自和,表沒有什么病,里沒有什么病,只是由于這個大下、復發汗,體液亡失太多了,造成這么一種情況,沒有其他的關系,這個你不要瞅著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據這個陰陽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個不和呀?這個不和沒有關系,還算自和之內的,所以這個不要治,他這個津液會恢復的。如果不恢復怎么辦?當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這個 59 條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種種的疾病變化。大伙要注意,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幾個是頂主要的,那么另外有一些合方、加減方,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那么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藥湯,都是加減的方子。那么回頭這些主要方子在腦子里頭得有個體會,因為桂枝湯它是解肌,它既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他這里頭甘溫嘛,這個胃是喜甘、喜溫、惡寒、惡濕的這么一個臟,所以桂枝湯這個甘溫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么一種發汗藥,所以我們用桂枝湯啊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你像我們頭前講的這個開始有這個表證,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自汗者就喪失體液,我上面給引征內經那一段,陰陽交,本來這個表證就是人體利用這個精氣,想達到出汗的目的把這個病邪驅除出去,就是這么一種病機,我們根據這個癥狀分析也是這樣的,可這個桂枝湯證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證他這個精氣呀力量不足,無論在質還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陰陽交那么一個嚴重的狀態,他能吃,沒到那個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緊,但是我們治療啊可不能用麻黃湯,必須用養津養液的桂枝湯,這是桂枝湯。這個麻黃湯呢你看正相反,麻黃湯治表實證,由于表實,體液一點也排泄不出去,那么壓迫人身上哪都疼,頭、項、關節、腰,無處不疼,桂枝湯也疼,他比桂枝湯嚴重得多。同時,由于表氣一點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別。這兩個方劑在太陽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湯,里頭既有桂枝湯,又有麻黃,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因為有桂枝湯的關系,他也惡寒特別厲害,他有麻黃湯的關系。所以葛根湯這個方劑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湯的問題了,同時葛根這味藥也解肌,那么主要的是項背強幾幾。太陽病也頭項強,但是背不強,所以葛根湯能治痙病,如果這個項背強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這個人就要抽,叫痙病,這個葛根湯也治,那是剛痙了,在《金匱要略》里有的。這個方劑呀在臨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得厲害,覺得怕冷得厲害,無論他項背強幾幾還是不項背強,都可以用葛根湯。第四個就是大青龍湯了,大青龍湯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他這個方劑就是不汗出而煩躁,要不怎么咱們方才講那個二陽并病,當汗不汗,其人躁煩,我怎么說是個大青龍湯證呢?就因為這一點。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這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是大發汗藥,麻黃用 6 錢啊,惡寒也相當的兇。大青龍湯與葛根湯這兩個方劑的主證啊,全是表實無汗,而惡寒較比嚴重,可是這兩個好辨,一個有石膏,這是大青龍湯證,必煩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內熱,這葛根湯沒有。葛根湯有項背強,大青龍湯沒有。這兩個方劑啊全是惡寒較比厲害。這個小青龍湯證就是咱們平時所說那個外有風邪、內有痰飲的病,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嘛。那么這個方劑偏于溫,它有干姜、細辛、五味子這些藥,他有咳喘,咱們說這個痰飲咳嗽這類的病。同時大小青龍湯都能發水氣,那么這也治溢飲那,這個是在《金匱》上。我們講完這些,(就知道)所以中醫這個發汗啊,你拿這幾個方劑(來講)是各個不同,所以在臨床上錯了,錯了就不行,你像我們方才講這個二陽并病,他也先發汗,他用這個發汗方法不合適,所以還有大青龍湯證發現,他那個病可見開始就是大青龍湯證,他也許用桂枝湯了,也許用其他的方劑,都是沒達到目的,所以這個汗出不徹,與一般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于還出大毛病。這是我們上面講這些發汗劑里頭有這么幾個主要的方劑,這幾個主要的方劑你心里要有個數,那么其他幾個加減方劑你就容易理解。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有沒有什么特殊的反應,自和這就自愈,上次這個 59 條啊,就是一個自愈的一個例子,說“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則小便自利,必自愈”。那么底下這個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這就是 60 條。

    第60條
      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這個汗下亂用啊,那么下之后沒有再發汗的。那么一般的要是個太陽病,如果吃了瀉藥,表不解,那么氣上沖者嘛,那是表不解了,還可以吃桂枝湯,但是不能用麻黃湯。那么這條說的就是用麻黃湯發汗,他這個書說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可是下之傷其里,就是里虛了。復發汗,又虛其表。那么這樣子治療啊使表里俱虛,所以“必振寒,脈微細”,這是個倒裝句。那么表里俱虛了,表虛,這個表虛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顫顫,他說打顫顫地怕冷,這就是虛得厲害。脈微細就說是里虛的情況。那么這個病應該怎么治,后頭就有了,這個在原則上說,他說下之后復再發汗,往往造成表里俱虛,這個人起碼要振寒,而脈微細的。他這個書啊,因為我們講的太陽病,太陽病的治療呢依法當發汗,他講的這些。那么就是雖然講的是太陽病,如果要是這個人汗下失法,或者是發汗不當,這都屬于誤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謂逆證呀,就是治壞的病啊,那么這個呢我們研究太陽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這一系列方子并不都見于太陽病,這個我們要理解。底下就說了關于表里俱虛的治療。

    第61條
    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下之后,復發汗,”這就是接著上一條,“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這個他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么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面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面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他從側面來,那么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他了。這段講的就這個。“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于梔子豉湯(證)了,虛煩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梔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那么他不會夜而安靜,是晝夜全是那么煩躁,所以這個就說他不是梔子豉湯證。
           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里是要嘔的,那么說明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里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他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他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么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他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后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那么他這個呢一樣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也不是,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里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
           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那么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臟器勝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里頭最危險的一個證候,所以他用這個干姜附子湯主之。所以他這個書從多方面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證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癥啊關系方面太多,那么當時確診不了啊,怎么用藥呢?所以他就從側面(了解),正面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么說明什么呢,真正由于汗下失法,造成里虛陰寒證,這么一種煩躁。干姜、附子這兩味藥,古人也說附子不得干姜,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這兩個藥全是溫性熱藥,這個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溫里的藥。要是嘔吐呢常用干姜,所以干姜溫上。那么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里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藥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著雖然一兩干姜,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 1 兩那么合后世 1 兩就是 3 錢,3 錢干姜配合 1 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寧,這不是好現象,這是臟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么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他的這個病啊不急迫,只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證候,所以他不擱甘草。你象四逆湯(證)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證候,用甘緩的藥,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論個了。一個沒法考據的,大個的附子都 1 兩 8 錢的,小的 3~4 錢 2~3 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干姜等量用就行,干姜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藥不死人啊,不能說藥死人,但折騰人,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這是一節,由于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后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陰證,那么臟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干姜附子湯。干姜附子湯方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條
    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這個在《玉函經》上沒有分量,也沒有新加兩個字,就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湯,這本書擱上這個也沒有什么大問題的,都可以通。“發汗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了,那么發汗之后,身還疼痛,那么表沒解呀。表未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是不是,但是呢那個脈可是浮,脈沉遲者不行,需要桂枝湯原方加味,加芍藥生姜,照原量再加 1 兩,另外加 3 兩人參。你們看看頭前這個 50 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個脈不足啊,不及的脈,就是營不足。不是這個脈遲,它準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脈,脈就遲。那么這個發汗之后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虛了,這個虛你不能夠再(發汗),所以我們頭前也講很多了,假設說要有里虛證,也有表證,你非先治里虛不可。那么這個里虛不太厲害,只是脈沉遲,沒有其他的證候。脈沉遲說明由于發汗之后,喪失人的體液,奪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這個時候你再用桂枝湯原方不行了,所以這得知道變化,那么這怎么辦呢?
           我們講桂枝湯,桂枝湯這個方劑呀就是安中養液,就是鼓舞胃氣,那四味藥都與胃有好處,但是脈沉遲呀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幾味藥鼓舞胃氣不夠了,用人參大力而來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參,加上 3 兩這個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這個生姜,生姜也是健胃藥,生姜合和人參一起對于健胃當然更起作用了。芍藥是育陰,桂枝湯擱芍藥也是這樣的,芍藥是苦平微寒的藥,它是養陰,那么這個血少就是陰不足啊,后世這個說法了。所以這個脈沉遲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條說的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脈遲。這樣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這個用藥講絲絲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湯還是不要緊的,如果你要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你再大發其汗,他本來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這個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對,用桂枝湯也不行,你還得想辦法健胃,這個胃,我們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我們尋常說這個津液虛、血液虛,都要壯水嘛,滋陰、養液,都用這個法子。這個在臨床上咱們得看,他這個,仲景這個書不是這樣的,他有時候用四逆湯,也養液,你得看什么情形,也得辨證啊,后世見到熱就是陰虛,生地、麥冬就往上上,那么見到這個見到寒呢就陽虛,就附子、肉桂,這是錯的。他這個書啊,真正的津液虛、血液虛,看看什么情形之下,在虛寒,這個陰寒證最虛得厲害了,這個時候津液虛,那個生地、麥冬一點也不能動啊,動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復,咱們現在說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總而言之就是健胃。這個胃氣一恢復,自能夠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這個在后世的醫書里呀,這一點不談,一看到陰虛就想辦法滋陰,那就錯了。他這個書就是這樣,這所以擱個脈沉遲,脈沉遲雖然說是營氣不足,血少,在他的書上這么說的,但是也是虛寒,里邊多少是虛寒,要不這不足之脈怎么現遲呢,這樣我們就不能夠用解熱滋陰的藥,那個根本就是不對的,所以他用這個,發汗后身疼痛,表不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啊,但是這個脈沉遲,由于發汗,里頭津虛血少而有些虛寒的反應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參,而且還要加生姜,生姜這味藥是溫中,是一個溫性藥啊。所以這個方子,他叫個新加湯,就是這個意思,還得用桂枝湯,需新加這幾種藥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這個意思。那么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原方,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姜,在原方里頭加一味人參,另外呢把芍藥、生姜都增量,我們看這個方子就治桂枝湯的原方證而胃更比較需,加生姜,里頭也有惡心,張仲景這個書大家都知道的問題一般都不提,其實這應該有嘔,應該有惡心,這里的人參也不是萬能的藥,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證候,這個書后面大概有,理中湯我記得就有,什么時候呢?就心下痞硬。《外臺》說得明白,這是人參的一個主要的證候,它治胃虛,胃虛到什么程度上呢?我們講瀉心湯的時候就有了,胃虛呀,這個邪氣,客熱邪氣,都往胃這塊來,客氣動膈嘛,膈就指著心下胃這塊了,這樣子胃就硬了,無論是水飲或者是邪熱之氣,都跑到胃這了,這就合乎《內經》上說的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哪塊虛,邪就往哪塊去,你用下或者發汗,虛其胃了,那么這個邪氣就往胃這塊跑,于是胃、脾,脾這塊感覺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著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則死,這陽明篇就有了。那么我們用人參呢要注意這一點,人參不是萬靈的,當然人參與附子啊都能夠促進機能沉衰(的恢復),拿現在話說就是代謝機能沉衰了,但是用處各有不同的,真正現虛寒的這種證候,你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參這味藥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陰證里可以用,在陽證里也可以用。真正虛寒,寒得厲害,真正純陰證,人參不能用,你看復脈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都不用人參。用它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證候,就是心下痞硬,這個病人吶,他說心下痞,按著這塊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的反應,這時候就要用人參。要是沒有這個證候呢,用著是有害無益,用什么藥都這樣。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第63條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個針對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說的,這個發汗后,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湯,唯獨這一條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湯不是治汗出嘛,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用桂枝湯了,那么這個喘呢?我們頭前也講了,喘是氣上沖的一種反應,如果有氣上沖的反應當然可以用桂枝湯了,唯獨這個不行的,這個什么道理呢,咱們好好把它解釋一下。
           這個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樸杏仁湯,那么桂枝湯解表,加厚樸杏仁兼以定喘,這不跟這個意思一樣嘛。其實他這個意思不是,他這個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湯那個汗出啊,這個汗出是這個汗多得很,而且這個汗相當地稠、粘,這純粹是熱,這個喘也是熱壅,這個表不解,表邪也盛,這個熱往上壅得厲害,他這個汗出有陽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氣湯那種情況,我們講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里頭熱嘛,是蒸汗外出。這個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頭也有熱,所以這個汗出得相當地甚,而且這個汗臭味也重,咱們聞著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較比稠、粘。這個喘最厲害,麻杏石甘這個喘頂厲害的,一方面有表證,有麻黃證,一方面熱往上壅,就是石膏證了,所以假設這個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無大熱我們上頭也講了,既沒有表的淅淅那種熱,也沒有真正到陽明病那種情形蒸蒸發熱,那非用承氣湯不可了,不到那種程度,但是確實也是里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么這樣子呀因為邪盛加重麻黃,同時有熱,這就是麻黃湯的一個變方,麻黃湯把桂枝去了,這個里熱呀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熱,是這么一個方劑,就是根據麻黃湯一種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這個方子咱們也常用,尤其肺炎都愛用這個方子,其實這個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夠用一次,你不能連續用,假設這個藥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熱沒完全去,這時不要一直擱麻黃,變其他解熱清肺的藥還是好的。這個方子是最常用了,我們一般治這個哮喘也有時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確實里有熱。他這個方劑后頭,本云,后頭,黃耳柸,這個大概是錯的。他凡是本云啊,都說明這個方子原方,大概本云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這么一種話。他弄個黃耳柸,這個黃耳柸,有注家說它是個器皿。要是個器皿,這個本云黃耳柸就沒有意義了,大概是本云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擱個黃耳柸。這個書的錯誤是有的,你象這個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第64條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那么前邊兩個全是發汗藥物,這不一定是誤治你可知道,那么發汗后,這個病重,他當時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湯。那么看他有些虛象,就是這個津虛血少啊,脈沉遲啊,可以用新加湯。那么也有病人內熱素盛,雖然表證發過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熱壅,這個麻杏石甘湯證了現這個證,這個也有。這都是不一定是治錯,這種情形也可以發的。
           那么底下這個呢,就是發汗不得法了,這是錯誤的,發汗過多,所以咱們講桂枝湯,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們用麻黃湯也是一樣,不要大捂大蓋,你把人弄得大汗流離,這個病不會好的,而且這個傷人體液太甚。這一段就說明這個發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這個就是單說這的,這就由于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著心下這個部位。
           那么發汗太多啊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養心,心就跳,這是第一。第二呢,我們出汗都是上體部特別多啊,尤其咱們吃藥啊,這個發汗,上體部這個水分吶驟然間喪失太多了,這個上下體的體液失調,下邊的往上來,這是準的,這個就是驟然間發生的高度的氣上沖。那么他這個叉手自冒心啊,一個是心悸,一個是這個氣沖得厲害,所以按著才舒服點兒。那么這個呢,當然就用桂枝甘草湯就可以,這個桂枝這個藥啊,它主要就是治氣上沖,同時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這個我們在治心臟病啊,有的時候用(在)這個心悸,你要用個三錢二錢一點不頂事,你看看這個方子用多少,你看看,這個桂枝他用了四兩,甘草用二兩,它是頓服啊,頓服這個量大著了,這個桂枝就頂一兩二,拿到現在度量上,這個甘草是六錢了,這個桂枝我一兩是用過,就是這種心臟病啊,特數的這個特殊心悸,煩悸,那么這個時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這個藥,最平和不過,咱們現在把它形容得,簡直是了不起的一個大熱藥,簡直動不得,不是這個事,你看這個就看出來了。這只是一個發汗過多,造成這個心悸,加上心下這氣往上沖,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么這個時候呢趕緊降沖氣,治心悸。這個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們對這個心臟病常用的法子。你看這甘草大量用,也是擱六錢,它就是急迫,這種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緩的法子,都用這個,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樣的,該多用他真多用。這個主要是氣沖心悸,特別厲害,用這個單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這個發汗過多,這個表還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湯你們看看方后語就有,說如果大汗流離啊,病必不除,他表還不解。那么這個方子呢倒不能發汗了,沒有(生)姜在里面佐之,光一個桂枝,并不出什么汗,尤其大量擱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這桂枝甘草(湯)也治身疼痛。后來,你象這個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協熱下利,后頭也有。這就是桂枝湯的最簡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這么大量,這非是氣沖心悸特別厲害,可以用這么大的量。你們遇到這個心悸,你們試驗試驗,這個桂枝用到六七錢,一點問題沒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條
    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這個也由于氣上沖,同時這個發汗,他里頭有停水的話,只是發汗不行,咱們頭前,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那一條你可以參看。那么這一段也就是這個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這時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這時候你發汗就是錯的,所以發汗之后,這個病不是不可以發汗的,表病嗎,可是馬上就出來了其人臍下悸者,臍下就是關元膀胱部位了,那么這個地方跳,這就是水之欲動的一個貌了,一個應證了。欲作奔豚,這就要發作奔豚證了。
           這個奔豚是怎么個情形呢?這是《金匱要略》上的一個病名,他說這種病啊,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發作欲死。它這個往上沖啊,那么這個人當時就是受不了,發作起來人反倒要死,可是復還止,它一會兒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樣,定名一個奔豚病。那么由于這一段后頭就給定了明堂了,說這是腎氣往上來,其實也不光是腎氣,哪光是腎氣呢。這個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么我們后頭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氣上沖,只是氣上沖,那也是奔豚,攜帶水上沖也是奔豚。這個就由于誤發,虛損人的病,誤汗,那么這個呢應該利水表自解,就是你這個解表的藥里頭合用利尿的藥,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這個,就用發汗藥,激動里飲那是病變百出,這是一個,那么我們方才講了,由于發汗導致氣上沖,這個氣上沖也能誘導著水往上沖,所以心下悸也是個預兆,這就是水伴著氣要往上來了,所以他擱個“欲作奔豚”,那么就真正發作奔豚,這個方子也好使的。只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氣沖,桂枝甘草,這個也是桂枝甘草這個方劑了,另用茯苓、大棗以利水。大棗這個藥也去水呀,你看十棗湯他不擱甘草,擱甘草不行,這個甘藥里頭唯獨大棗利水,一般甘藥都不利小便,所以這甘草不行。這個桂枝雖然也用 4 兩,甘草也用 2 兩,這個方劑可不同于上個方劑,上個方劑是頓服,這個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這是 3 劑,這個量不大了,這個我們現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錢,這個心的悸動不像上邊那么厲害。那么這個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湯證,小便不利,臍下悸,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那么真正奔豚,臍下悸或者腹攣痛,這個方子也好使,這大棗也治肚子疼,也治攣痛。這個方子煎法用甘瀾水,什么叫甘瀾水呢,他底下有個注解,“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這是古人的一個看法了,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氣總是用甘瀾水好,其實現在這個藥誰也不這么做,用不著,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這么一種(方法)。古人的方劑里有一些言語習慣吧,認為甘瀾水較比好,它在水的上頭,是泡,使水化氣呀,這個水好,其實不然的。
           這一段講的是誤發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發這樣人的汗不行。我們遇到里頭有水飲,在上頭這類的,你象咱們說這個小青龍湯吧,心下有水氣,表不解。那么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擱利水藥不可。談到心下有水氣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當然是用半夏、干姜、細辛這類的溫性藥,不然的化這個病也好不了。這個地方都很好,幫助臨床啊,你象咱們臨床遇到一個感冒,小便不利,這時候發汗白發呀。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那么他又有個泌尿系感染,他同時也有感冒,這時你別管他感冒,你就給他吃豬苓湯治他泌尿系感染就對了,這個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這振兒要發汗準錯,這個要注意。這泌尿系感染就是撒不出尿來,撒一點一點的,次數挺多,沒有大泡尿,窩臊子挺疼,里面也有熱。他水不行,你發汗沒用。

    第66條
    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這個地方啊有幾種原因,一種這個人由來脾胃虛,那么得了外感了,也得發汗呀,發汗之后常余留下來這種病。這個腹脹滿是個虛脹、虛滿,所以不用大黃,不是實滿。這個方子治這種病非常地好,這個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他因為原來消化不良,那么發汗,我們說了這個津液來源于胃,可是你大量喪失津液也影響胃,互相影響,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響胃虛,他本來胃就不好,由于發汗之后,產生虛脹虛滿發生。
           那么這個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參、半夏、生姜、甘草都是行氣健胃,去水飲,另外再加厚樸消脹,是這么一個方劑。這個方劑呀,這個病也有時候遇到,不是說發汗之后遇到這么一種虛脹虛滿用這個方子,不是的,在臨床上常有的,就是個虛脹虛滿,這時你按他腹啊沒有腹水,沒有,但是肚子挺大,咱們說這是氣脹。我是遇到這么一個人,這個人從上海來咱們這來看的,這已經好幾年了,那還有個石家莊白求恩醫院西醫大夫跟著我。那個人是上海人,來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尋思有腹水呢,我讓跟著我實習的人,你看看這個人有腹水嗎,他檢查半天說沒有,就是氣。我就給吃的這個藥。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這個方劑呀是健胃消脹的藥,當然是多少有惡心,你看這生姜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姜,哪有沒惡心的。他是腹脹滿不欲食,有些欲嘔,這個時候用這個方子非常好使。我們方才說了人參是健胃的,這個人參用的量并不大,因為不明顯,在胃的這種證候,這個病呢我遇到的就是,并不怎么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脹。他吃了 3付藥,他的腰圍下去相當顯著,吃幾付藥就好了,所以我們在臨床上有很多的氣脹當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厲害,這個利尿是不行的。
           這個挺多這種病。不必發汗后,發汗后影響這個呢當然也更行了。所以中醫就講辨證嘛,有這種情況就可以這么用,你象我們方才上面講這個,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這個藥,也不一定在發汗后,凡是臍下悸,或者是少腹攣痛而有奔豚的這種情況,你用它就好使。這個臨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這個書啊,這些方劑,那么他講的是傷寒論了,在這個傷寒治療的過程上,有些特殊的情況可以介紹,這是一.二一樣呢這種方劑呀不在這種情況之下,合乎這種方劑的適應證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湯也不一定在發汗后,得病來就是這種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們讀這個書啊不要死于句下。

    第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他擱個傷寒,傷寒就是無汗的這種太陽傷寒了,依法當發汗吶,是吧,不能夠吃吐下的藥,“若吐、若下”都屬于誤治。那么這種誤治,表不解,氣上沖。那么里有停水呢?那么非挾著氣上沖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由于原來是太陽傷寒,你吃瀉藥,他表不解,氣上沖,所以氣上沖胸。那么攜帶著水,那么心下,就胃這個地方呀逆滿。
           你這個吐下,我方才講了,都傷胃氣呀,胃虛,這水就往胃上來,所以心下這個部位感覺逆滿。這逆滿這兩個字擱得很好啊,滿是滿,逆是從下往上來。“起則頭眩”,一動作腦袋就要暈,這是胃有停水一個主要的證候,胃停水呀頭暈頭冒,脈沉緊,這就是里有水呀脈沉緊,咱們講《金匱》就有了,說里有水飲,這個脈大概都沉,脈搏如沉,當責有水,就是進胃里頭。緊呢?緊也主飲主痰。脈沉緊就是里有寒飲。本來這個病啊也是里頭有停水,那么大夫在傷寒這個階段給吃瀉藥吃吐藥,這全錯誤的,那么影響氣上沖,水也伴著氣上沖,所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這個證候。
           這個病怎么治呢?就應該用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就是桂枝甘草降沖氣呀,咱們頭前這個方子。加茯苓、白術呢就是利尿,就治了。“發汗則動經”,這更不能發汗了,你看這個他也照顧這一點,我們方才說了里有停飲不能發汗,他這個本來是傷寒,他吃了吐藥吃了瀉藥,氣上沖,說明什么呢?表沒解。表沒解得解表,不是吃發汗藥嘛?可是這個情形啊不能吃發汗藥,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吶就應該后面這個方子就是苓桂術甘湯,吃這個就對了,哎,這再發汗啊錯上又錯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氣沖,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發汗的話,則動經,使著這個水毒,咱們說水邪了,動悸經脈。這怎么講呢?我們發汗,也是奪脈管里的血液,可是呢我們身上內里頭有水,水借這個機會也滲透到脈管里去,你要不發汗這個問題不大,咱們講這個調協營衛呀,營衛不和,一發汗使它們符合。那么假設有停水的話,一發汗,那么使著水毒啊必乘虛而入到經脈里頭去,就指著血管說的,所以說發汗則動經,動經就是動悸經脈。
           “身為振振搖者”,動悸經脈了,就是身上振振搖,就是戰振而搖擺,“苓桂術甘湯主之”,這怎么治呢?也得用這個藥,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這個同上面那個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味而成的,那個加茯苓、大棗,這個加茯苓、白術,那么這個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個有力量,因為有白術了。但是治這個悸煩不跟上面,上面那個茯苓用量是獨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個茯苓是半斤,這個茯苓才 4 兩。可這個就因為頭眩暈得厲害,胃蓄水多,他們說白術健胃健脾呀,這東西也不能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術非常好,如果這個胃拿現在的話說發炎,有炎性的病變,而且沒有水,這個白術是有害而無益,白術這個藥是溫性藥,據西醫說也是有一種刺激性揮發油,能夠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發炎吃了更壞,所以古人用這個藥,胃停水就是胃虛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術就對了。不是這個健胃藥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這個是胃有停水而氣沖、眩暈,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這種情況,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發汗后,不是吐下后,我們在臨床上一般的頭暈多屬這個方子,尤其心跳,心跳、頭暈,小便有時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顯,那么這個方子再加上澤瀉挺好。
           如果他有貧血的這種情況,貧血還頭暈啊,也有這個方劑的情形,你可以合用當歸芍藥散也行啊,當歸芍藥散合這個方子,尤其女同志最多,頭眩暈,有些貧血的現象啊,經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合當歸芍藥散。這個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單獨守這個方子用,可以隨便加減,你要是加上澤瀉呢,那么就是澤瀉湯與苓桂術甘湯的合方,澤瀉湯就是澤瀉和白術兩味藥,我一般不用白術,用蒼術,這我在臨床上有個體會,這個白術不如蒼術,古人不分白術、蒼術,那么后世給分了,現在在臨床上我覺得蒼術要比白術好,白術好像有點燥似的。這個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的病變,所以古人有句話“怪病當問水”,這個神經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關系多,所以他無故眩暈,嗯……這類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氣上沖,這個多。如果有惡心那就不行了,惡心那就是吳茱萸(湯)的那種情況,不惡心這種頭暈、心跳,大概這個方子都行。

    第68條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這個它是一種什么(病)?就是簡約的說法,這篇文字擱這塊就不成立,發汗之后病不解,還反倒惡寒,那么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是不對的,這怎么能對呢。他這個書啊,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給你解釋太陽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應該知道,因為頭前咱們講過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湯不治腳攣急嘛,芍藥有育陰作用,由于津液虛而攣急,同時再惡寒,那么就是芍藥甘草附子證。這個附子加到芍藥甘草湯里,他說如果發汗喪失體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惡寒了,不好反倒惡寒。這個反惡寒,反倒增加其惡寒,以前太陽病的惡寒沒有這么厲害,反倒惡寒加甚,那么說明這個病是由陽入陰了,那么現什么證候呢,就這你不能用這個方劑,他總是現四肢拘急,或者腹攣痛,你才用芍藥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這個藥啊。
           那么仲景他提到這,他沒詳細解釋這個證候,因為芍藥甘草湯在旁處講的很多,所以在這里就不那么詳細分析,主要目的講的這個太陽病,太陽病應該發汗,在發汗的過程上,由于發汗不得法呀,由于濫用發汗藥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當發汗,也許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講這個,這個當大夫也應該知道。所以這個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們研究治太陽病,是應該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夠詳細。下面也是,

    第69條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這都不象話,他說這個發汗,或者又下,這病還不好,如果煩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湯嗎?這也不對。這個茯苓四逆湯,這個人參,這個人參,就是胃虛,津液虛。就是四逆湯證有人參證,就是四逆湯證心下痞硬嘛,同時煩悸,這個茯苓治煩是肯定的,治煩治心跳。那么張仲景也沒這么說明,總而言之他是發汗,若下之,這人虛極入陰了,而這個煩躁跟上邊那個干姜附子湯的煩躁是一樣的,陰證的煩躁,那茯苓四逆湯你得分析了,那么在霍亂篇有這么一節,他說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人參四逆湯主之。那么這句話什么意思呢?他本來講的是霍亂呀,霍亂是上吐下瀉,耗損人的津液是最厲害了,損津液就損血液。那么后來這個人就是雖然不瀉利了,脈微,惡寒得厲害,說這個病沒好啊,不吐不下了,可是脈微而惡寒,而又復利了。霍亂好了,現在又下利了,完了再補充說了,利止,說是呀霍亂這個利止,那不是真好,那是亡血也,現在的話就是脫水,他沒有可吐可下的了,所以他當時利止,但是病沒好,所以脈微惡寒,霍亂篇里要詳細講的。那么這個呢是亡血了,我們方才講了,這種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陰寒吶,惡寒脈微而復利,以前霍亂這個利止呀,那就是無可利而利了,那就是沒有什么可利,當時是止住了,可是這個病沒好,所以脈也極微,脈微者亡陽也。這個亡陽指著津液。那么現在又利了,那就是這個病不但有陰寒,而且陰血也虛到家了,所以這個地方你要想法滋陰,滋津液,益血液,只能健胃,他這不是陰寒證嘛,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只是能加人參,那生地、麥冬簡直就是不行啊。
           所以這個地方就拿《醫宗金鑒》,《醫宗金鑒》是太醫院那些吃俸祿的人,他們也瞎鬧啊,他們說這不對,他們說附子、干姜為大熱藥,亡血怎么能吃這個東西呢。其實他是不明白,這個亡血要看怎么一個證候,他是陰寒的證候的血少,你吃寒性的滋陰藥啊,那還不讓他死呀,所以就拿《醫宗金鑒》也這么說,那正是陰寒的津液虛血液虛,同時還得治陰寒不可,回陽啊,還得用四逆湯的基礎,那么血液哪來呢,即健胃,他胃氣不復嘛,胃氣一復,水谷之氣一行,血液馬上就恢復了,所以他是用四逆湯加人參湯,治陰寒而血如注,他用這個方子。咱們這個呢又加上茯苓了,那么在這個人參四逆湯證又加上一個煩躁心悸這類的情況,你只是用人參四逆湯不夠了,還得加茯苓。茯苓這個藥啊,睡覺安眠都用茯苓啊,它治悸煩,心跳,煩,它同茯神差不多。應該有這些問題,那么他這個書也沒明說。他沒明說這個道理,就是四逆湯,你們看去,四逆加人參,后頭也有,那么茯苓,這一段都講茯苓呢,都講這個利尿藥呢,他就不明說,這個與一般的四逆湯證的不同點就是煩躁。那照著本文說呢這兩段都要不得,一個病,發汗不好,惡寒,那你就給吃芍藥附子甘草湯,這也不行。這一段也是一樣,發汗,若下之,若煩躁就給吃茯苓四逆湯,也不行。所以他這個內容啊不這么簡單,文字是一個簡文,可這個非知道不可,要不然的話,我們遇到這個病就根據這個,照這條文來用就錯了。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70、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這個在這一點就看明白了,他講這個發汗能造成虛寒的這種情況,頭前講的都是,這是由于虛,虛達到一個相當程度就轉入陰,轉入陰寒證。“不惡寒,但熱者”,一點也不惡寒,但熱,就是反惡熱,這是實,實指著胃家實那個實。雖然這個發汗,能得到兩種問題,一個由于虛極而入陰證,上邊講了,另一個由于喪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轉陽明病,這個底下要講這個。所以主要講的就是為這個,所以這個發汗不可等閑視之,要是不得法,造成這個疾病相當地多,上邊這個虛寒的這種,底下還能夠轉成實熱證。實熱怎么治呢?就是調和胃氣了,可以與這個調胃承氣湯,這也是一個概要的說法,所以擱個“與”,不說“主之”。那么但熱者,實也,也有白虎湯證,熱結于里,也是但熱不寒吶。也有調胃承氣湯,真正實了,有潮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要說大實呢,當然還得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他這個意思呀不是在太陽病、太陽篇里頭,專講這個調胃承氣湯,不是,和上邊這個芍藥附子甘草湯、茯苓四逆湯一樣,不是專為講這個,因為我們講太陽病依法要發汗,但是發汗你得守規律,該用哪種發汗藥用哪種發汗藥,而且就是該這么用,也常常地發汗之后,由于他素日身體的關系,也興許有這個那個的后遺癥發生了,也有這種情況,也得知道啊。要是錯了,錯了更不行,錯了不為虛,就為實,這個虛寒上面舉兩個例子,芍藥甘草加附子、茯苓四逆湯就是。那么實呢,也舉一個例子,調胃承氣湯就是,和胃氣,他是這個意思。主要的意思還是講太陽病為主,那么調胃承氣湯不能說是這樣子,不惡寒但熱就使調胃承氣湯也不對的,因為后頭還要講的,咱們到陽明篇的時候就要詳細講了。這個發汗,根據頭前那一條啊,汗、吐、下,要是用之不當,也屬于亡血液亡津液,那么這個結果呢?由于這個津血虛極,必轉為陰寒虛證,所以他要怕冷,頭前講這個就是了,“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和那一條也是,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這全是由于發汗,亡失體液,體液亡失一個相當程度,轉為陰虛證,所以惡寒。那么也有呢津液喪失太多了,胃中干,轉成為里實證,就是陽實證了,那么這個就是不惡寒但惡熱,“不寒但熱者,實也”,我們后頭講陽明篇就知道了,這是胃家實這個實呀,就變成陽明病了。那個虛寒吶就是屬于太陰病的范疇,這個書上沒明說,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那么轉向實證怎么呢?虛證頭前都有了,當和胃氣,那就得調理胃。調理胃的方法也很多呀,那么他也是舉一個例子而已,“與調胃承氣湯”。那么只是不惡寒但熱,也不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所以他說“與”,不擱個“主之”,這就是明證了,還要加以細審啊,當然一般是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多,所以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可以與調胃承氣湯的機會,那么在什么情況之下呢?我們后頭是有的,在這都沒明說。那么在這個書上呢,在《玉函經》上說是小承氣湯,一樣,小承氣湯是以脹滿為主,大黃、枳實、厚樸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去熱的力量差,沒有芒硝啊,這個調胃承氣湯啊偏于去熱,對這個脹滿作用不大,沒有厚樸、枳實。這也就是說我們根據其他的證候,有用小承氣湯的機會,當然也有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就讓人啊臨證細審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那么一般說呢可以有用的機會,因為我們上次講過,他不是專為調胃承氣湯立論的,他講的是太陽病,那么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是發汗不合法,可以轉為虛證,也可以轉為實證,主要的意思在這一點。實證就要攻實呀,所以調胃承氣湯是攻實之法。那么這個方劑呀就是芒硝、甘草、大黃這三味藥,這是一個瀉下,它叫調胃承氣湯,就是調和胃氣呀,其實這個藥呢瀉下力量很重,這個大黃與芒硝合用,根據藥物配伍的關系呀,這個大黃能加強腸子的蠕動,腸子蠕動就使著大便往下走。這個芒硝能稀薄大便,盡是干便,怎么蠕動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咸能軟堅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么加上大黃這個蠕動就了不得了,大黃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話,說是大黃沒有芒硝,就像快刀不開刃一樣,它這個攻破的力量還是差的,所以擱一起呢瀉下比較重。但是里面配伍大量的甘草,這個甘草啊,在病情上緩急迫,可是它也緩弱藥力,所以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的關系,甘草這味藥啊你象我們用瀉下藥啊,有甘草不會有虛弱的情形,所以甘草這味藥也能緩和藥力,所以叫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里都沒甘草,那就是急攻。那么這個藥啊就是里實證,大便不通,發潮熱,這個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沒有瀉下作用,這個芒硝有瀉下作用,這個藥是咸寒的藥,解熱的作用相當強。也就是說里實證,發潮熱,熱得厲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調和其胃氣。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這一條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條說的,說太陽病當然可以發汗了,如果發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這個發汗,頭前講了,不要大汗,這與護理也有關系,你不那么大捂大蓋,不會出大汗的。要不合法,指著大汗出,身上水分喪失太多了,那么這胃中水分也被奪,外面舍水分,胃里頭水分也被奪,所以胃中也就是干了。干了,他想喝水,而且胃中干,胃氣就不和,煩躁不得眠。那么這個時候啊沒有其他的病,也沒有大便干等等這些情況,也不譫語煩亂,光是人煩躁而渴,這個時候可以“少少與飲之”,他就是胃缺水。“少少與飲之”這是個重點,不要大,這個胃中干就是人想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就壞了,那人非喘不可,因為渴得厲害,喝的水存到胃里頭,壓迫橫膈膜就要喘的。那么少少給他,一點一點給他,胃得了滋潤了,胃氣和,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煩躁了。這個我們在臨床上也常遭遇的,那么發汗后,汗出多了,病是好了,但是呢由于胃中干,他有這么一種反應,人是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那么這個時候不必給他吃藥,少少給他水,胃氣和就好了,這是一個。那么底下這一節呢,與這個就不一樣了。底下這一節就是誤發里有停水人的汗,這根據頭前啊,頭前不有嘛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覺著小便不利,水不下行,里有停水,這個發汗表不解,非得利小便不可。那么就即便發汗汗出而脈仍浮,“脈若浮,小便不利”,他原來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熱消渴者”,這個表不解,還有微熱。消渴就是隨飲隨渴,叫做消渴。那么這種渴就與上邊不一樣了,上面那個渴,喝點水就好了,這個不對。要是小便不利,脈浮微熱這種渴,這是由于小便不利,里有停水。那么里有停水怎么渴呢?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獨這個由于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非渴不可。這個也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我們身上這個廢水呀,應該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么你再喝水呀也沒法吸收,這個物體呀不可入性啊,你比如我們靜脈里頭充斥一種廢水,分解到腎臟,到小便那排不出去,那么達到一個飽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沒法吸收了。可是組織上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反應到人的食欲上面就渴。這種渴相當地兇,它叫消渴呀,你怎么喝,這水還在胃腸里頭,它不吸收,而這個組織還是需要水,所以渴得相當厲害。這五苓散的渴是兩個內因,這是一個,由于小便不利。另一個就是熱不除,有熱,那么各組織細胞又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同時有熱,他煩渴。這兩個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這個微熱消渴,這是五苓散證。我們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利水解表,那么就逐其熱了。那么同時通利小便,就是包括水代謝機能整個恢復了,舊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在后面注的有幾句話,“即豬苓散”,這個是錯的。豬苓散在《今匱要略》上有,豬苓、茯苓、術這三味藥,就是白術了,這個叫豬苓散。大概也解渴,但不是五苓散。這后頭五個字大概是注錯了,“即豬苓散是”這錯了。你們回頭找一找《今匱要略?\u21589X吐噦下利》那一篇里頭有豬苓散,是嘔吐而渴者,吃豬苓散。他渴想水喝,水停這個地方還是吐,這個惡性循環。那么這個怎么辦呢?這個豬苓散利小便,還解渴。他要是不渴,里頭也不停水了,這個里頭也不能再有了,你們看看《今匱要略?\u21589X吐噦下利篇》。那么這一節后頭注的這五個字是錯的。這個五苓散啊,茯苓、豬苓、澤瀉、白術,這都是利尿藥,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擱半兩啊。那么這個方劑,桂枝也治氣上沖,桂枝湯里是主藥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熱。我們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于氣上沖,所以利尿藥都擱桂枝的多,擱桂枝呢鎮其氣上沖,不讓氣往上來,氣凌于上,往往誘導水往上不往下。那么另外寄利尿藥的群力,達到小便行于下,利尿。這個在利尿藥里是相當重的一個方子。那么這幾味藥雖然都是利尿藥,在臨床上應用是不相同的。豬苓這個藥利尿的作用相當強,同時這個藥利尿之中還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藥,你們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話,都有豬苓。這個澤瀉是甘寒的藥,也是寒性利尿藥,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飲(就用它),這個白術也入胃,白術偏于溫,這個澤瀉偏于寒,那么假設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熱,用澤瀉。這個澤瀉,凡是胃有水,都是致頭暈,澤瀉、白術,這個藥都治頭暈,所以也是個利尿藥,它還治頭暈。在臨床上,由于里頭有停飲而頭暈,那么我們用一樣利尿藥,小便不利,有頭暈,白術、澤瀉這藥我常用。這個茯苓呢咱們講過了,這個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煩,象肉跳,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啊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藥常用它,尤其咱們現在說神經官能癥,關于神經方面的,由于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藥,酸棗仁湯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擱茯苓都不行的,它對神經官能這方面的病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所以這幾個藥啊,共同的作用――――――――――――特殊的作用并不一樣,就像方才我說的那個。所以五苓散,少加桂枝,即能解熱,又能利尿,又解渴,當然也治頭暈了。這個利尿藥里種類用的比較全。我們現在用面藥的也有,不過常常用湯藥。我們用湯藥,一般說來,頭前這四味藥都可以用 9 克,桂枝可以用 6 克。但是這個水逆,飲水則吐,叫水逆,后頭有。這個還是用面藥好,湯藥不大適宜,這是通過臨床上的觀察(得的結論)。現在我們常用湯藥,這個分量大致可以這樣,頭前的各 9 克,桂枝擱 6 克。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株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就是方才說的了,凡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發汗表不解,那么這個也重復,這個很要緊啊,在臨床上一個人得感冒了,他小便不利,你給他吃解表藥是決不行的,必須利水。這一段他又重復這么一段,他說發汗以后,脈仍浮數,這表不解嘛,而現反而煩,渴。也煩,煩就是有熱的煩,也渴,這就是誤發了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人的汗了,那你給五苓散就對了。當然這里頭可要注意,他應該有個小便不利,因為上一段他說了,這一段他簡略了。假設沒有小便不利,你們看看這個脈證,那不一定得用五苓散了,脈浮數而煩渴,這與白虎湯證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參(湯證),脈浮數,煩渴引飲,那不是白虎加人參湯(證)嘛。他有小便不利,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讓你與白虎湯證做比較。白虎湯證口舌干燥,煩渴,脈也浮數呀,但是他沒有小便不利。這個五苓散證啊,有小便不利,雖然也煩渴,脈浮數,他有小便不利,那么這一段應該有個小便不利,因為詳說在頭一條了,那么這一條就簡略了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這一段更簡了,也是根據前一條說的,本來就是傷寒,無汗的傷寒證,那么經過發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煩渴的,還是有小便不利,還得用這個,他這個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讓你看頭前,他這個書啊就是這樣。假設要沒有這些話,那么就是傷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錯的,尤其底下這句話,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湯了,就更錯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這一段給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并提出來,讓你鑒別,鑒別的方法就這兩個方劑是渴、不渴的關系。那么這個五苓散證呢,你得根據頭前這個說法,仍然有脈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上證不渴的話,可以給茯苓甘草湯,是這么個意思。這個茯苓甘草湯啊也是桂枝甘草湯的加減方,加茯苓,加生姜。這個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這個二兩是錯的,在《玉函經》就是三兩,頂少得擱三兩,因為這個方劑在厥陰篇里頭還有這么一段,他說的傷寒,厥而心下悸,應該給這個茯苓甘草湯,他說不然的話,水氣入胃,必做利也,這個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這個藥物組織就看出來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這個水氣沖逆,水往上合氣沖的氣,逆滿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這塊呀,這個水和氣都往上來,甚至于人就要嘔的,所以他心下悸,那么這個在這段都沒明說,這個在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的鑒別點就是渴與不渴的問題。我們用這個方劑,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錯的,主要得心下悸,氣沖、心下悸,或者有嘔逆,這個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們才能用茯苓甘草湯。他不渴,不但沒有豬苓,同時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響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么這個方劑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湯,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啊,這個方劑也挺好使,這個方劑加上這個龍骨、牡蠣,治心悸、失眠,我常用這個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設遇到頑固的失眠證,那么他有這個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你用這個藥,每每見效。龍骨、牡蠣都可以擱 12 克,一樣擱 12 克,很好使。這個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4 兩就多了,4 兩就是 12 克,還可以加,茯苓關于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這兩個方劑的比較啊,其他都類似五苓散證,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么同時五苓散治消渴,這個不渴。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他說“六七日不解而煩”,原起這個人得的是中風證,中風沒有不發熱的,在六七日這么一個過程,當然是暗中就是說已經服過桂枝湯了,還不解,這個人啊反而煩。不解指著表不解了,“有表里證”,表證就是上面說的不解,還是中風發熱那種證,里證就指著下面這個水逆,飲水則吐這個水逆。他說“有表里證”,這也是倒裝句,先把結論擱頭前了,底下詳細解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這五苓散證就渴,渴,喝還渴,這叫消渴嘛,你怎么樣子喝,也不吸收,這胃停水多了就要嘔吐,所以“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吃東西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下不去,那么專吐水,可是渴,一喝就吐,那么這叫作水逆證,當然也用五苓散治之。開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發熱,微熱,那么這個時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這個時候再延遲,不利小便,一直喝,這個水喝到相當程度,再喝就要吐了,這叫做水逆。這個水逆還是五苓散證的繼續,所以仍然用五苓散。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這是一段,下面應該是另一段。“未持脈時”,就是這病人來到,還沒診脈呢,看著情形,那么這個人“叉手自冒心”,交叉著手按著心下的部位,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湯頭前講過了,氣往上沖得厲害,心也跳得厲害,他按著這個地方比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么我們看著這個病人就看出這種情形了,不用診脈就知道他是發汗太過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養心就心下悸,尤其這個氣上沖也厲害。“師因教試令咳”,他看看這個喪失津液血液這個程度,如果要厲害的時候,他閉耳聾,所以要試驗試驗,“因教試令咳”,你咳嗽咳嗽。他耳朵聾他聽不著啊,他也不咳嗽,從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來發汗太厲害了,不但心還必須得按,耳朵,這津液不能灌于上了,所以血不榮于哪,哪就不好使呀,他兩耳已經聾了。這就是中醫講的望聞問切了,你不用診脈,在這個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這個誤治的結果。這是一節,主要的是由于發汗太過,亡津液亡血液,氣沖、心悸、耳聾,造成這種情況。我遇到這個病,那耳朵聾得一半時好不了,他總得津液恢復之后,逐漸逐漸就好了。底下這是又一條了,“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這就根據那一條,“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就根據那條來的。由于發汗,喪失水分太多,胃里頭水也被奪,胃中干,那么這個時候給他喝水,一點點給他喝,不要大灌,“飲水多,必喘”,這就是根據那條來的。所以他一時猛喝,他渴嘛,可是這個水汪到胃里頭,一半時不吸收,尤其在病人的胃都不好,那么在胃里頭停水,壓迫橫膈膜,他呼吸就困難,他就喘。“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個方法,拿水澆身,這就現在西醫用冰袋是一個方法。他是本來里頭有停水,就根據五苓散那地方來的了,發汗,表不解,身上發熱。那么這個去熱的法子,古人用澆水的辦法,拿水灌之,這個也不行。凡是這個表證啊,如果表不解,詳細斟酌所以表不解的道理來,古人有用水灌之之法,一灌之使這個熱不得外出,熱壅于里一定要喘的。所以這一點都是非法的治療,現在在中醫沒有拿水灌之的了。他這個病在臨床上必須分表里的,那么這個病人發熱,他是表證,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從外往里頭治,越治越壞。我們在臨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風濕這類的病,它也在表,應該由里吃藥,讓它由外解,所以這個烤電啊,這我可不是隨便反對西醫了,這種治療都是違背治療原則的。你們觀察吧,凡是由外治關節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來治去都是這個病越治越往里,出來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證啊,這個表證咱們講太陽病,頭一回就講了,這個表證什么意思,就是這個疾病在人體的良能上,愿意由表來解除疾病而發生的病,發生這種證。那么這個大夫呢應該因勢利導嘛,這個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設法讓它由表解,你要往里頭捂,越捂越壞,這是違背治療的原則。所以以水灌之這種法子也是不對頭,所以他也喘,他這個熱不得卻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第76條
    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生姜五兩(切)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這也是一條,以下另一條。這個說的水逆證,本來他是小便不利,那么里有停水的這種人,你發汗不行,那是誤治。發汗后,那么就得五苓散的這種水逆證,微熱、消渴,直門兒喝,他就“水藥不得入口,為逆”,這個所謂逆者就是施治造成的,就是我們治療給造成的逆證、逆治,由于逆治造成的,就是誤發了里有停水人的(汗)這種病。這樣你再發汗,越發汗表越不解,“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你再發汗,激動這個里水,這個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瀉不止,所以這個逆證啊只能用五苓散之類的辦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你要再發汗,這個水上下而為上吐下瀉這種病。在這是給五苓散作總結,五苓散這樣很多了,水逆到這個地方,只是用五苓散。在有五苓散這個水逆證更不可發汗,發汗能為上吐下瀉這類的惡變,這個當醫者不得不知。
           底下這個他又另起爐灶了,另講一個問題了,與上節是不相關的。底下講的是虛煩這類的病。“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他說也有這么一種病,在汗吐下之后,也發了汗了,也吃過吐藥了,吃過下藥了,那么這個人呢虛煩不得眠,這個虛煩不得眠不是真正虛了,雖然用過發汗、吐下藥之后,他比原來還發煩,這個發煩不是有實證,也吃過吐藥、下藥,沒有實質的證候,表也沒有象我們說的麻黃湯那種表實證,也沒有,這個虛就是指著這個虛,不是一種實證的虛,可是這個拿著現在話說就是一種炎癥,發汗吐下之后遺熱不出,熱在里頭還有,那么這個人煩躁不得安眠,這個病很多呀,這種病一般說就是虛煩不得眠,要說厲害的話,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反覆顛倒就是睡不著覺,翻轉不安啊,翻來覆去的,等他厲害的時候就是輾轉反側,不能安臥在床上,而心中懊憹,這個懊憹是煩躁劇烈的一個狀態。這個懊憹,煩惱謂之懊憹,說這個煩躁,人啊不可名狀,叫心中懊憹。那么這都是這個熱沖擊人的腦子,影響心臟的這種情況,才能發生這一系列的毛病。
           這都是熱,在中醫說是熱毒啊,雖然吃過發汗、吐下的藥了,但是這個熱還不盡,拿著現在話說就是里頭有炎癥,那么這得用梔子豉湯。梔子豉湯這個藥也是很常用的藥,它是以解煩為主,解煩去熱,不是真虛,真虛用不得苦寒藥啊,象咱們說那個虛勞那個虛,用這個藥不行。“若少氣者”,所以這個熱盛啊人氣就短,內經說壯火食氣嘛,那么這個少氣也是呼吸短嘛,這個是一種急迫狀態,并不是真正的虛,為什么擱甘草啊,就是這個熱煩陷入急迫狀態,呼吸短促,這個在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緩急迫嘛。同時這個甘草啊,多少都有點補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沒有這么說的,根據臨床上的應用來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藥都有補益作用,甘藥補脾胃。“若嘔者”,就是上邊那個證候啊,我們還用梔子豉湯,但是要加生姜,生姜治嘔。這個梔子豉湯啊就是梔子、香豉這兩味藥,這個藥雖少,在臨床上應用很多,凡是這個胸中啊說不上來的煩躁,大概都是梔子豉湯證較比多。這個方劑后面的注解有錯誤,他說是這兩味藥,“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這錯的,這個梔子豉湯我常用,差不多用到這么大歲數,我一回也沒遇到吐的,沒有這個事,這個藥不吐。這都是這個書注家這么搞的這個。
           瓜蒂散這個藥啊里面擱的豆豉,總是看瓜蒂散中有豆豉,梔子豉湯中也有豆豉,就尋思這個是吐藥,不對的。這個豆豉是個什么東西?它是大豆做的東西了,那個東西不能使著人吐啊,根本也不使著人吐啊。這個瓜蒂散涌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這個就是不經臨床,這個臨床試驗,誰吃梔子豉湯吐啊,沒有一個,哪有這個事呀。而且這一段,文章你們看看,他說發汗吐下后,你還給吃吐藥啊,哪有這個事呀。這個本文,在發汗、吐下之后遺留下來的虛煩不得眠,你再給吃吐藥,哪有這么治療的?在這個文章上講也不行。那么在這個方劑本身,通過實踐,它也不吐。所以這個不是吐藥。這個書流傳時間比較長了,但是也沒有給它更正,這個決不通。梔子甘草豉湯,就是梔子豉湯加二兩甘草,也不吐,后面也是“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也是錯的。后頭這個梔子生姜豉湯更錯,怎么說呢?梔子生姜豉湯本文明明這么說的,梔子生姜豉湯它治嘔,好嘛這個方子還吐哇,這不是瞎鬧嘛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啊,講書人怎么能在這個地方講下去,我就納悶。它治嘔啊,怎么能吐啊,所以這是錯的。這個我們不要信這句話。那么方劑好明白,這個梔子和豉全是解煩去熱的藥,消煩,去熱,止煩。這個梔子豉湯是好藥,在臨床上最常用了,別看藥少。后頭的比較重要。

    第77條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無論是發汗,或下之,煩熱,胸中窒,胸中就是當間,就是胸部中間,就指著食道說的了,人發煩熱,感覺這個地方啊堵得慌,滯塞,這個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這種情形。我治一個食道憩室,他就是這么種病,我就給他吃梔子豉湯就好了,西醫也是奇怪,中醫就是辨證,他有這種證候,你用這種藥是準行。我也不知道梔子豉湯還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為憩室發生這種證,他就是心中懊憹,煩熱,這塊覺得滯塞,這個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梔子豉湯證很多很多。這個胸中指著當間這一道啊,不是整個胸,整個胸那是柴胡證了,這個胸中就是指著食道說的,這個很要緊啊。也不吐,我們治食道憩室那個人啊,他吃了梔子豉湯那么多,有二斤,他也沒吐過,他一天吃兩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后來再拍片就沒有憩室了。可是我們遇到這種病啊,象頭前說這個,“發汗,若下之”之后,一般不會使郁熱不除而產生這種病。假設不是發汗或下之,也有煩熱,胸中窒,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不必非得發汗或下之之后。那么就是我們在臨床上,不一定是發汗或下之之后見這種證候,就象方才說那個(患者),沒吃過發汗藥,也沒下過,他就有這種證,你就用這個方子就行的。那么這個書呢(這個地方)講的是太陽病啊,太陽病當然講發汗。他說發汗之后,又吃過瀉藥,他意思說呀不是實證,不是胃腸里頭有實,也不是表不解那種實,這種煩熱大致都是咱們說的這種炎性的這種證候,所以擱個虛煩。

    第78條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這也是給治錯了,傷寒沒有給吃瀉藥的,五六日表不解,還得解表啊。這個“大下”,下就錯了,大下就更錯了,這時就指著邪陷于里了,熱邪被陷,所以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這個心中不是指著心下,大概這個可能指著心臟,他這個書啊是指著心中的這個話,都是指著心臟這個部位。“心中結痛”,心中有支結疼痛的感覺。那么這個病我是沒遇到過,據我的體會呀,可能類似心囊炎的這類的病,由于這個表熱,他吃瀉藥,使邪熱內陷,影響到心囊發炎,可能是這種情況。心中結痛啊,“未欲解也”,說這個不是好病的樣子了,不是要好了,這個可以用梔子豉湯。但是我用梔子豉湯治這個急性心囊炎的時候,我治過,是有效應的,但我不是只用的梔子豉湯,我配合旁的藥物。那么根據這段象心囊炎的這種情況,我也不敢說,因為主人沒有明說呀,不過我們這么研究的。他寫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
    第79條
    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梔子厚樸湯方梔子十四個(擘)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這個病也很多,同是誤下,使著表熱內陷的一種病。“心煩腹滿”,心煩就是上面虛煩的這種狀態了,厲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脹滿,臥起不安。臥起不安就說明心中懊憹的這么一種狀態,劇者必反覆顛倒,他不能安臥嘛,起來,爬下,起來,爬下,就這樣。那么這個用梔子以解煩熱,用厚樸、枳實以去脹滿。這個病也很多,這是這個病在心煩的時候,抑止了腸胃的這種情況。這個就是梔子加上厚樸、枳實這兩味藥,我方才說了梔子去煩躁,臥起不安,厚樸、枳實去脹滿。這個臥起不安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脹的,另一種是熱煩,兩種原因擱到一起更使他臥起不安。

    第80條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梔子干姜湯方梔子十四個(擘)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這個大下呀,古人這個大下就是指巴豆劑。這個巴豆劑古人常用的,究其實是個好藥,但是巴豆劑呢是一個下寒的(方劑),它是個熱藥。所以經過大下之后,身熱不去,藥用的不對,不應該用這個熱藥來去熱,熱還是不能去的。
           “微煩者”,這擱個微煩,這個煩是梔子證,但是這里頭擱個“微煩”這兩個字就是暗含著有“干姜(證)”這種寒證。這個病由于這個大下呀,這也是誤治了,寒熱錯綜,所以既用梔子,又用干姜。那么梔子證是煩得最厲害了,他擱個微煩,當然這里頭有干姜,由于大下傷中氣了,傷胃了,同時寒也生了,這個方劑里頭,在這一段里頭沒明白地說明,恐怕這個人有下利、嘔逆這種情況,要不他擱干姜干什么?所以這個熱煩也不太明顯,但是還有,所以他用梔子、干姜,寒熱并用,兩個藥,那么這個方劑呢,既有梔子證,又有干姜證。這個干姜證我們知道了,嘔逆呀,胃虛于寒呀,或者有下利,這個干姜都可以治療的。那么梔子呢,當然就治煩,煩熱。所以經過誤治之后,寒熱錯綜,那么這個藥也是寒熱并用,這是不相悖。現在有人說呀你看你既用梔子,又用干姜,這沒關系的,他只要有這種證,你這么用就不會錯誤的。他沒有干姜證,你當然不能用干姜,沒有梔子證,你不能用梔子。
           這個段落呀都說得太簡單,不夠清楚,那么這個道理呢,他講的是太陽篇,象這個方劑呀,你象干姜附子這類的方劑在三陰篇都有詳細的說明的,在這里就本段,他說梔子是一個苦寒藥,但是要有寒熱錯綜的話呀,也可以與溫性藥配伍,意思不過如此。

    第81條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是苦寒去熱的藥,所以用梔子為主藥的這種方劑,這個病人舊微溏,有習慣性的大便溏瀉,這是久寒的病。那么久寒,這個梔子是萬萬用不得的,尤其這個梔子與黃連,都治煩了,黃芩,它們不同的,這個黃連、黃芩呢能治瀉肚,梔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藥都不用梔子,所以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梔子這味藥啊,它是解煩,同時也去黃,咱們講到黃疸,梔子茵陳蒿湯里頭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這個黃芩、黃連、黃柏也治煩,但是這些藥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們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藥,在臨床的應用也不一樣,在方劑中的應用我們也知道,如果病人煩躁,當然要用苦寒藥了,大便要是溏薄,當然就不用梔子,可以用黃芩、黃連這類的藥。

    第82條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切)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這一節可與苓桂術甘湯那一節互看,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就這一條,這個就是里頭有停水,所以吐、下,這都是誤治,非利水不可,發汗更不行。上面那個他說是呀,“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由于停水,表不解,吃瀉藥,或者吐藥,表不解就氣上沖,氣上沖就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嘛。 “脈沉緊”,上面這個病要是發汗則 “動經”,一發汗,動其經脈,“身為振振搖”,只是身為振振搖,還可以用苓桂術甘湯。
           那么這一節呢他是重了,你們好好看看,這個是不會發汗來的,“太陽病發汗”,這個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這種人,你不利水,只發汗是不行的,這個就是,所以雖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發熱”,表不解嘛,還發熱。 “心下悸”,就是水逆滿于心下導致心下悸呀。 “頭眩,身瞤動”,這個水氣上沖,腦袋就要暈的。 “身瞤動”,這個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這是虛的現象啊。“振振欲僻地”,上面那個 “身為振振搖”,只是站不安穩而已,這個呢,振振,打寒戰,要倒下,這個是不但表未解,水沒去,而反陷于虛極而入了陰寒的證候了。振振就是打顫顫,就是頭前說那個“虛故也” 。那么這個用苓桂術甘湯不行,得用真武湯。
           真武湯也是利小便的一個藥,但是它利于陰虛證,那么苓桂術甘湯還是陽虛證,陽證之中的虛證,這個是陰證之中的一個虛證。由哪來的呢,都由于小便不利,而里頭有停水,這是給發汗誤治了。真武湯方藥是這樣的,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那么茯苓、術是利尿藥了,咱們頭前都講了。那么生姜,他這個水往上逆,甚至于人也有惡心,這個生姜的量用的也挺重,3 兩,所以擱生姜,心下悸嘛,我們方才講這個苓桂姜甘湯,就是茯苓甘草湯啊一樣的,那個也擱姜。這個水氣往上沖逆,但是這個不擱桂枝,沒有氣沖,并沒有心下逆滿這種情形,可能有惡心,這一段沒說,我們從方劑中分析可能有惡心。擱芍藥,這個水陷于陰證,恐怕里頭也有腹痛,這個芍藥治腹痛。另外呢由于陷于陰虛證,得擱附子,有振寒,惡寒得厲害。
           那么真武湯整個看起來,不但能夠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這種情況,也能夠治里頭有停飲,有下利的機轉,我們看芍藥也是的,而腹痛的情況,那么這個時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這個真武湯啊共附子湯,這個我們講到三陰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氣,但是這個全是陷于陰虛證,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惡寒得厲害,尤其有這個振振欲僻地,打寒戰,必振寒吶,這個振寒都是陰寒證的一個反映,若是這種的小便不利,頭暈,那么你用苓桂術甘湯就不行了,苓桂術甘湯沒有陰虛的證候,沒有陰寒的證 候,這個在后面少陰篇對這個證候還要詳細講的。
           所以里有停飲而發汗,這個變證多端啊,你看這都是的,必須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證上必須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發汗法是絕不行的。這個根據桂枝去芍藥(湯)那篇以下到這,對這個反復來說明,小青龍湯也是的,小青龍湯雖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氣,心下有水氣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劑是不行的,必須一方面去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夠達到表解的目的,換個法就不行。這個在咱們研究的太陽病里頭有這么一種客觀事實,這是中醫的一種特別發現,那么小便不利,有表證,在臨床上很容易找到,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吃發汗藥啊,吃吐藥、瀉藥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這個方劑呢不是一種,不是隨便哪個利小便藥就行的,這方面的藥很多了,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這很多。
           底下這些是另一個段落,不可發汗的集中到這個地方說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入口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一区|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观看社区| 在线中文字幕国产一区|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欧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 重口SM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图区|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线|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我的公强要了我高潮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精品| 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院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暖暖日本手机免费观看中文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16女下面流水不遮视频|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精品| 丰满少妇内射一区| 永久免费AV无码国产网站| 好男人社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无翼乌工口肉肉无遮挡无码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