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條 第62條
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這個在《玉函經》上沒有分量,也沒有新加兩個字,就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湯,這本書擱上這個也沒有什么大問題的,都可以通。“發汗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了,那么發汗之后,身還疼痛,那么表沒解呀。表未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是不是,但是呢那個脈可是浮,脈沉遲者不行,需要桂枝湯原方加味,加芍藥生姜,照原量再加 1 兩,另外加 3 兩人參。你們看看頭前這個 50 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個脈不足啊,不及的脈,就是營不足。不是這個脈遲,它準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于脈,脈就遲。那么這個發汗之后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虛了,這個虛你不能夠再(發汗),所以我們頭前也講很多了,假設說要有里虛證,也有表證,你非先治里虛不可。那么這個里虛不太厲害,只是脈沉遲,沒有其他的證候。脈沉遲說明由于發汗之后,喪失人的體液,奪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這個時候你再用桂枝湯原方不行了,所以這得知道變化,那么這怎么辦呢? 我們講桂枝湯,桂枝湯這個方劑呀就是安中養液,就是鼓舞胃氣,那四味藥都與胃有好處,但是脈沉遲呀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幾味藥鼓舞胃氣不夠了,用人參大力而來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參,加上 3 兩這個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這個生姜,生姜也是健胃藥,生姜合和人參一起對于健胃當然更起作用了。芍藥是育陰,桂枝湯擱芍藥也是這樣的,芍藥是苦平微寒的藥,它是養陰,那么這個血少就是陰不足啊,后世這個說法了。所以這個脈沉遲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條說的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脈遲。這樣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這個用藥講絲絲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湯還是不要緊的,如果你要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你再大發其汗,他本來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這個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對,用桂枝湯也不行,你還得想辦法健胃,這個胃,我們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我們尋常說這個津液虛、血液虛,都要壯水嘛,滋陰、養液,都用這個法子。這個在臨床上咱們得看,他這個,仲景這個書不是這樣的,他有時候用四逆湯,也養液,你得看什么情形,也得辨證啊,后世見到熱就是陰虛,生地、麥冬就往上上,那么見到這個見到寒呢就陽虛,就附子、肉桂,這是錯的。他這個書啊,真正的津液虛、血液虛,看看什么情形之下,在虛寒,這個陰寒證最虛得厲害了,這個時候津液虛,那個生地、麥冬一點也不能動啊,動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復,咱們現在說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總而言之就是健胃。這個胃氣一恢復,自能夠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這個在后世的醫書里呀,這一點不談,一看到陰虛就想辦法滋陰,那就錯了。他這個書就是這樣,這所以擱個脈沉遲,脈沉遲雖然說是營氣不足,血少,在他的書上這么說的,但是也是虛寒,里邊多少是虛寒,要不這不足之脈怎么現遲呢,這樣我們就不能夠用解熱滋陰的藥,那個根本就是不對的,所以他用這個,發汗后身疼痛,表不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啊,但是這個脈沉遲,由于發汗,里頭津虛血少而有些虛寒的反應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參,而且還要加生姜,生姜這味藥是溫中,是一個溫性藥啊。所以這個方子,他叫個新加湯,就是這個意思,還得用桂枝湯,需新加這幾種藥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這個意思。那么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原方,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姜,在原方里頭加一味人參,另外呢把芍藥、生姜都增量,我們看這個方子就治桂枝湯的原方證而胃更比較需,加生姜,里頭也有惡心,張仲景這個書大家都知道的問題一般都不提,其實這應該有嘔,應該有惡心,這里的人參也不是萬能的藥,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證候,這個書后面大概有,理中湯我記得就有,什么時候呢?就心下痞硬。《外臺》說得明白,這是人參的一個主要的證候,它治胃虛,胃虛到什么程度上呢?我們講瀉心湯的時候就有了,胃虛呀,這個邪氣,客熱邪氣,都往胃這塊來,客氣動膈嘛,膈就指著心下胃這塊了,這樣子胃就硬了,無論是水飲或者是邪熱之氣,都跑到胃這了,這就合乎《內經》上說的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哪塊虛,邪就往哪塊去,你用下或者發汗,虛其胃了,那么這個邪氣就往胃這塊跑,于是胃、脾,脾這塊感覺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著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則死,這陽明篇就有了。那么我們用人參呢要注意這一點,人參不是萬靈的,當然人參與附子啊都能夠促進機能沉衰(的恢復),拿現在話說就是代謝機能沉衰了,但是用處各有不同的,真正現虛寒的這種證候,你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參這味藥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陰證里可以用,在陽證里也可以用。真正虛寒,寒得厲害,真正純陰證,人參不能用,你看復脈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都不用人參。用它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證候,就是心下痞硬,這個病人吶,他說心下痞,按著這塊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的反應,這時候就要用人參。要是沒有這個證候呢,用著是有害無益,用什么藥都這樣。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第63條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這個針對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說的,這個發汗后,一般表不解是用桂枝湯,唯獨這一條你不要用,“汗出而喘”,汗出,桂枝湯不是治汗出嘛,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用桂枝湯了,那么這個喘呢?我們頭前也講了,喘是氣上沖的一種反應,如果有氣上沖的反應當然可以用桂枝湯了,唯獨這個不行的,這個什么道理呢,咱們好好把它解釋一下。 這個怕你想到桂枝加厚樸杏仁湯,那么桂枝湯解表,加厚樸杏仁兼以定喘,這不跟這個意思一樣嘛。其實他這個意思不是,他這個汗出啊,那不像桂枝湯那個汗出啊,這個汗出是這個汗多得很,而且這個汗相當地稠、粘,這純粹是熱,這個喘也是熱壅,這個表不解,表邪也盛,這個熱往上壅得厲害,他這個汗出有陽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氣湯那種情況,我們講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里頭熱嘛,是蒸汗外出。這個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頭也有熱,所以這個汗出得相當地甚,而且這個汗臭味也重,咱們聞著汗臭味也重得很,也較比稠、粘。這個喘最厲害,麻杏石甘這個喘頂厲害的,一方面有表證,有麻黃證,一方面熱往上壅,就是石膏證了,所以假設這個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無大熱我們上頭也講了,既沒有表的淅淅那種熱,也沒有真正到陽明病那種情形蒸蒸發熱,那非用承氣湯不可了,不到那種程度,但是確實也是里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那么這樣子呀因為邪盛加重麻黃,同時有熱,這就是麻黃湯的一個變方,麻黃湯把桂枝去了,這個里熱呀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熱,是這么一個方劑,就是根據麻黃湯一種去加法了,去桂枝加石膏,這個方子咱們也常用,尤其肺炎都愛用這個方子,其實這個方子也不是肺炎特效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是只能夠用一次,你不能連續用,假設這個藥吃了,病好一些,但是熱沒完全去,這時不要一直擱麻黃,變其他解熱清肺的藥還是好的。這個方子是最常用了,我們一般治這個哮喘也有時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確實里有熱。他這個方劑后頭,本云,后頭,黃耳柸,這個大概是錯的。他凡是本云啊,都說明這個方子原方,大概本云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這么一種話。他弄個黃耳柸,這個黃耳柸,有注家說它是個器皿。要是個器皿,這個本云黃耳柸就沒有意義了,大概是本云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他擱個黃耳柸。這個書的錯誤是有的,你象這個就是明明白白的。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第64條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那么前邊兩個全是發汗藥物,這不一定是誤治你可知道,那么發汗后,這個病重,他當時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湯。那么看他有些虛象,就是這個津虛血少啊,脈沉遲啊,可以用新加湯。那么也有病人內熱素盛,雖然表證發過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熱壅,這個麻杏石甘湯證了現這個證,這個也有。這都是不一定是治錯,這種情形也可以發的。 那么底下這個呢,就是發汗不得法了,這是錯誤的,發汗過多,所以咱們講桂枝湯,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們用麻黃湯也是一樣,不要大捂大蓋,你把人弄得大汗流離,這個病不會好的,而且這個傷人體液太甚。這一段就說明這個發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這個就是單說這的,這就由于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著心下這個部位。 那么發汗太多啊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養心,心就跳,這是第一。第二呢,我們出汗都是上體部特別多啊,尤其咱們吃藥啊,這個發汗,上體部這個水分吶驟然間喪失太多了,這個上下體的體液失調,下邊的往上來,這是準的,這個就是驟然間發生的高度的氣上沖。那么他這個叉手自冒心啊,一個是心悸,一個是這個氣沖得厲害,所以按著才舒服點兒。那么這個呢,當然就用桂枝甘草湯就可以,這個桂枝這個藥啊,它主要就是治氣上沖,同時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這個我們在治心臟病啊,有的時候用(在)這個心悸,你要用個三錢二錢一點不頂事,你看看這個方子用多少,你看看,這個桂枝他用了四兩,甘草用二兩,它是頓服啊,頓服這個量大著了,這個桂枝就頂一兩二,拿到現在度量上,這個甘草是六錢了,這個桂枝我一兩是用過,就是這種心臟病啊,特數的這個特殊心悸,煩悸,那么這個時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這個藥,最平和不過,咱們現在把它形容得,簡直是了不起的一個大熱藥,簡直動不得,不是這個事,你看這個就看出來了。這只是一個發汗過多,造成這個心悸,加上心下這氣往上沖,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么這個時候呢趕緊降沖氣,治心悸。這個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們對這個心臟病常用的法子。你看這甘草大量用,也是擱六錢,它就是急迫,這種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緩的法子,都用這個,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樣的,該多用他真多用。這個主要是氣沖心悸,特別厲害,用這個單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這個發汗過多,這個表還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湯你們看看方后語就有,說如果大汗流離啊,病必不除,他表還不解。那么這個方子呢倒不能發汗了,沒有(生)姜在里面佐之,光一個桂枝,并不出什么汗,尤其大量擱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這桂枝甘草(湯)也治身疼痛。后來,你象這個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協熱下利,后頭也有。這就是桂枝湯的最簡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這么大量,這非是氣沖心悸特別厲害,可以用這么大的量。你們遇到這個心悸,你們試驗試驗,這個桂枝用到六七錢,一點問題沒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第65條 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這個也由于氣上沖,同時這個發汗,他里頭有停水的話,只是發汗不行,咱們頭前,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那一條你可以參看。那么這一段也就是這個情形,他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這時候非利小便才能解表呢,這時候你發汗就是錯的,所以發汗之后,這個病不是不可以發汗的,表病嗎,可是馬上就出來了其人臍下悸者,臍下就是關元膀胱部位了,那么這個地方跳,這就是水之欲動的一個貌了,一個應證了。欲作奔豚,這就要發作奔豚證了。 這個奔豚是怎么個情形呢?這是《金匱要略》上的一個病名,他說這種病啊,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發作欲死。它這個往上沖啊,那么這個人當時就是受不了,發作起來人反倒要死,可是復還止,它一會兒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樣,定名一個奔豚病。那么由于這一段后頭就給定了明堂了,說這是腎氣往上來,其實也不光是腎氣,哪光是腎氣呢。這個奔豚不一定得有水,那么我們后頭就有了,桂枝加桂,那光是氣上沖,只是氣上沖,那也是奔豚,攜帶水上沖也是奔豚。這個就由于誤發,虛損人的病,誤汗,那么這個呢應該利水表自解,就是你這個解表的藥里頭合用利尿的藥,自然表就解了。你要是不知道這個,就用發汗藥,激動里飲那是病變百出,這是一個,那么我們方才講了,由于發汗導致氣上沖,這個氣上沖也能誘導著水往上沖,所以心下悸也是個預兆,這就是水伴著氣要往上來了,所以他擱個“欲作奔豚”,那么就真正發作奔豚,這個方子也好使的。只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氣沖,桂枝甘草,這個也是桂枝甘草這個方劑了,另用茯苓、大棗以利水。大棗這個藥也去水呀,你看十棗湯他不擱甘草,擱甘草不行,這個甘藥里頭唯獨大棗利水,一般甘藥都不利小便,所以這甘草不行。這個桂枝雖然也用 4 兩,甘草也用 2 兩,這個方劑可不同于上個方劑,上個方劑是頓服,這個他煮取 3 升,一回服 1 升,這是 3 劑,這個量不大了,這個我們現在用的就是桂枝 4 錢,這個心的悸動不像上邊那么厲害。那么這個方子就是桂枝甘草湯證,小便不利,臍下悸,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那么真正奔豚,臍下悸或者腹攣痛,這個方子也好使,這大棗也治肚子疼,也治攣痛。這個方子煎法用甘瀾水,什么叫甘瀾水呢,他底下有個注解,“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這是古人的一個看法了,這不是水往上攻嘛,水化氣總是用甘瀾水好,其實現在這個藥誰也不這么做,用不著,就用普通的水煎就行,不是古人的這么一種(方法)。古人的方劑里有一些言語習慣吧,認為甘瀾水較比好,它在水的上頭,是泡,使水化氣呀,這個水好,其實不然的。 這一段講的是誤發了停水、蓄水人的汗,就是膀胱有蓄水,小便不利,你發這樣人的汗不行。我們遇到里頭有水飲,在上頭這類的,你象咱們說這個小青龍湯吧,心下有水氣,表不解。那么如果小便不利,他膀胱蓄水呢,那你非擱利水藥不可。談到心下有水氣呢,得去心下的水。心下的水呢?當然是用半夏、干姜、細辛這類的溫性藥,不然的化這個病也好不了。這個地方都很好,幫助臨床啊,你象咱們臨床遇到一個感冒,小便不利,這時候發汗白發呀。這個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那么他又有個泌尿系感染,他同時也有感冒,這時你別管他感冒,你就給他吃豬苓湯治他泌尿系感染就對了,這個解了,他感冒也解了。你這振兒要發汗準錯,這個要注意。這泌尿系感染就是撒不出尿來,撒一點一點的,次數挺多,沒有大泡尿,窩臊子挺疼,里面也有熱。他水不行,你發汗沒用。 第66條 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這個地方啊有幾種原因,一種這個人由來脾胃虛,那么得了外感了,也得發汗呀,發汗之后常余留下來這種病。這個腹脹滿是個虛脹、虛滿,所以不用大黃,不是實滿。這個方子治這種病非常地好,這個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他因為原來消化不良,那么發汗,我們說了這個津液來源于胃,可是你大量喪失津液也影響胃,互相影響,你健胃呢也生津液,津液大量亡失也影響胃虛,他本來胃就不好,由于發汗之后,產生虛脹虛滿發生。 那么這個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參、半夏、生姜、甘草都是行氣健胃,去水飲,另外再加厚樸消脹,是這么一個方劑。這個方劑呀,這個病也有時候遇到,不是說發汗之后遇到這么一種虛脹虛滿用這個方子,不是的,在臨床上常有的,就是個虛脹虛滿,這時你按他腹啊沒有腹水,沒有,但是肚子挺大,咱們說這是氣脹。我是遇到這么一個人,這個人從上海來咱們這來看的,這已經好幾年了,那還有個石家莊白求恩醫院西醫大夫跟著我。那個人是上海人,來了肚子是挺大,我看也挺大,我尋思有腹水呢,我讓跟著我實習的人,你看看這個人有腹水嗎,他檢查半天說沒有,就是氣。我就給吃的這個藥。他吃完就好了,他也是多少年就不好。所以這個方劑呀是健胃消脹的藥,當然是多少有惡心,你看這生姜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姜,哪有沒惡心的。他是腹脹滿不欲食,有些欲嘔,這個時候用這個方子非常好使。我們方才說了人參是健胃的,這個人參用的量并不大,因為不明顯,在胃的這種證候,這個病呢我遇到的就是,并不怎么心下痞硬,主要是上下全挺大挺脹。他吃了 3付藥,他的腰圍下去相當顯著,吃幾付藥就好了,所以我們在臨床上有很多的氣脹當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厲害,這個利尿是不行的。 這個挺多這種病。不必發汗后,發汗后影響這個呢當然也更行了。所以中醫就講辨證嘛,有這種情況就可以這么用,你象我們方才上面講這個,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這個藥,也不一定在發汗后,凡是臍下悸,或者是少腹攣痛而有奔豚的這種情況,你用它就好使。這個臨床上也常用的,所以他這個書啊,這些方劑,那么他講的是傷寒論了,在這個傷寒治療的過程上,有些特殊的情況可以介紹,這是一.二一樣呢這種方劑呀不在這種情況之下,合乎這種方劑的適應證候,你也可以用,哪一段都是的。你象麻杏石甘湯也不一定在發汗后,得病來就是這種汗出而喘也可以用。我們讀這個書啊不要死于句下。 第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他擱個傷寒,傷寒就是無汗的這種太陽傷寒了,依法當發汗吶,是吧,不能夠吃吐下的藥,“若吐、若下”都屬于誤治。那么這種誤治,表不解,氣上沖。那么里有停水呢?那么非挾著氣上沖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由于原來是太陽傷寒,你吃瀉藥,他表不解,氣上沖,所以氣上沖胸。那么攜帶著水,那么心下,就胃這個地方呀逆滿。 你這個吐下,我方才講了,都傷胃氣呀,胃虛,這水就往胃上來,所以心下這個部位感覺逆滿。這逆滿這兩個字擱得很好啊,滿是滿,逆是從下往上來。“起則頭眩”,一動作腦袋就要暈,這是胃有停水一個主要的證候,胃停水呀頭暈頭冒,脈沉緊,這就是里有水呀脈沉緊,咱們講《金匱》就有了,說里有水飲,這個脈大概都沉,脈搏如沉,當責有水,就是進胃里頭。緊呢?緊也主飲主痰。脈沉緊就是里有寒飲。本來這個病啊也是里頭有停水,那么大夫在傷寒這個階段給吃瀉藥吃吐藥,這全錯誤的,那么影響氣上沖,水也伴著氣上沖,所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這個證候。 這個病怎么治呢?就應該用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湯就是桂枝甘草降沖氣呀,咱們頭前這個方子。加茯苓、白術呢就是利尿,就治了。“發汗則動經”,這更不能發汗了,你看這個他也照顧這一點,我們方才說了里有停飲不能發汗,他這個本來是傷寒,他吃了吐藥吃了瀉藥,氣上沖,說明什么呢?表沒解。表沒解得解表,不是吃發汗藥嘛?可是這個情形啊不能吃發汗藥,非利水不可。所以根本吶就應該后面這個方子就是苓桂術甘湯,吃這個就對了,哎,這再發汗啊錯上又錯了,是表未解,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氣沖,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發汗的話,則動經,使著這個水毒,咱們說水邪了,動悸經脈。這怎么講呢?我們發汗,也是奪脈管里的血液,可是呢我們身上內里頭有水,水借這個機會也滲透到脈管里去,你要不發汗這個問題不大,咱們講這個調協營衛呀,營衛不和,一發汗使它們符合。那么假設有停水的話,一發汗,那么使著水毒啊必乘虛而入到經脈里頭去,就指著血管說的,所以說發汗則動經,動經就是動悸經脈。 “身為振振搖者”,動悸經脈了,就是身上振振搖,就是戰振而搖擺,“苓桂術甘湯主之”,這怎么治呢?也得用這個藥,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這個同上面那個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味而成的,那個加茯苓、大棗,這個加茯苓、白術,那么這個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個有力量,因為有白術了。但是治這個悸煩不跟上面,上面那個茯苓用量是獨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多少,那個茯苓是半斤,這個茯苓才 4 兩。可這個就因為頭眩暈得厲害,胃蓄水多,他們說白術健胃健脾呀,這東西也不能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術非常好,如果這個胃拿現在的話說發炎,有炎性的病變,而且沒有水,這個白術是有害而無益,白術這個藥是溫性藥,據西醫說也是有一種刺激性揮發油,能夠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發炎吃了更壞,所以古人用這個藥,胃停水就是胃虛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術就對了。不是這個健胃藥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不是的,他這個是胃有停水而氣沖、眩暈,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這種情況,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也常用的很。不是發汗后,不是吐下后,我們在臨床上一般的頭暈多屬這個方子,尤其心跳,心跳、頭暈,小便有時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顯,那么這個方子再加上澤瀉挺好。 如果他有貧血的這種情況,貧血還頭暈啊,也有這個方劑的情形,你可以合用當歸芍藥散也行啊,當歸芍藥散合這個方子,尤其女同志最多,頭眩暈,有些貧血的現象啊,經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合當歸芍藥散。這個方子最常用,你不能單獨守這個方子用,可以隨便加減,你要是加上澤瀉呢,那么就是澤瀉湯與苓桂術甘湯的合方,澤瀉湯就是澤瀉和白術兩味藥,我一般不用白術,用蒼術,這我在臨床上有個體會,這個白術不如蒼術,古人不分白術、蒼術,那么后世給分了,現在在臨床上我覺得蒼術要比白術好,白術好像有點燥似的。這個方子也常用得很,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的病變,所以古人有句話“怪病當問水”,這個神經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關系多,所以他無故眩暈,嗯……這類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氣上沖,這個多。如果有惡心那就不行了,惡心那就是吳茱萸(湯)的那種情況,不惡心這種頭暈、心跳,大概這個方子都行。 第68條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這個它是一種什么(病)?就是簡約的說法,這篇文字擱這塊就不成立,發汗之后病不解,還反倒惡寒,那么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是不對的,這怎么能對呢。他這個書啊,這些地方都不是主要地給你解釋太陽病,他略略提一提,可是你自己應該知道,因為頭前咱們講過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湯不治腳攣急嘛,芍藥有育陰作用,由于津液虛而攣急,同時再惡寒,那么就是芍藥甘草附子證。這個附子加到芍藥甘草湯里,他說如果發汗喪失體液,而病不好,病要好就不惡寒了,不好反倒惡寒。這個反惡寒,反倒增加其惡寒,以前太陽病的惡寒沒有這么厲害,反倒惡寒加甚,那么說明這個病是由陽入陰了,那么現什么證候呢,就這你不能用這個方劑,他總是現四肢拘急,或者腹攣痛,你才用芍藥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這個藥啊。 那么仲景他提到這,他沒詳細解釋這個證候,因為芍藥甘草湯在旁處講的很多,所以在這里就不那么詳細分析,主要目的講的這個太陽病,太陽病應該發汗,在發汗的過程上,由于發汗不得法呀,由于濫用發汗藥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當發汗,也許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講這個,這個當大夫也應該知道。所以這個不是主要目的,但是呢我們研究治太陽病,是應該知道的事情,所以他都不夠詳細。下面也是, 第69條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這都不象話,他說這個發汗,或者又下,這病還不好,如果煩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湯嗎?這也不對。這個茯苓四逆湯,這個人參,這個人參,就是胃虛,津液虛。就是四逆湯證有人參證,就是四逆湯證心下痞硬嘛,同時煩悸,這個茯苓治煩是肯定的,治煩治心跳。那么張仲景也沒這么說明,總而言之他是發汗,若下之,這人虛極入陰了,而這個煩躁跟上邊那個干姜附子湯的煩躁是一樣的,陰證的煩躁,那茯苓四逆湯你得分析了,那么在霍亂篇有這么一節,他說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人參四逆湯主之。那么這句話什么意思呢?他本來講的是霍亂呀,霍亂是上吐下瀉,耗損人的津液是最厲害了,損津液就損血液。那么后來這個人就是雖然不瀉利了,脈微,惡寒得厲害,說這個病沒好啊,不吐不下了,可是脈微而惡寒,而又復利了。霍亂好了,現在又下利了,完了再補充說了,利止,說是呀霍亂這個利止,那不是真好,那是亡血也,現在的話就是脫水,他沒有可吐可下的了,所以他當時利止,但是病沒好,所以脈微惡寒,霍亂篇里要詳細講的。那么這個呢是亡血了,我們方才講了,這種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陰寒吶,惡寒脈微而復利,以前霍亂這個利止呀,那就是無可利而利了,那就是沒有什么可利,當時是止住了,可是這個病沒好,所以脈也極微,脈微者亡陽也。這個亡陽指著津液。那么現在又利了,那就是這個病不但有陰寒,而且陰血也虛到家了,所以這個地方你要想法滋陰,滋津液,益血液,只能健胃,他這不是陰寒證嘛,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只是能加人參,那生地、麥冬簡直就是不行啊。 所以這個地方就拿《醫宗金鑒》,《醫宗金鑒》是太醫院那些吃俸祿的人,他們也瞎鬧啊,他們說這不對,他們說附子、干姜為大熱藥,亡血怎么能吃這個東西呢。其實他是不明白,這個亡血要看怎么一個證候,他是陰寒的證候的血少,你吃寒性的滋陰藥啊,那還不讓他死呀,所以就拿《醫宗金鑒》也這么說,那正是陰寒的津液虛血液虛,同時還得治陰寒不可,回陽啊,還得用四逆湯的基礎,那么血液哪來呢,即健胃,他胃氣不復嘛,胃氣一復,水谷之氣一行,血液馬上就恢復了,所以他是用四逆湯加人參湯,治陰寒而血如注,他用這個方子。咱們這個呢又加上茯苓了,那么在這個人參四逆湯證又加上一個煩躁心悸這類的情況,你只是用人參四逆湯不夠了,還得加茯苓。茯苓這個藥啊,睡覺安眠都用茯苓啊,它治悸煩,心跳,煩,它同茯神差不多。應該有這些問題,那么他這個書也沒明說。他沒明說這個道理,就是四逆湯,你們看去,四逆加人參,后頭也有,那么茯苓,這一段都講茯苓呢,都講這個利尿藥呢,他就不明說,這個與一般的四逆湯證的不同點就是煩躁。那照著本文說呢這兩段都要不得,一個病,發汗不好,惡寒,那你就給吃芍藥附子甘草湯,這也不行。這一段也是一樣,發汗,若下之,若煩躁就給吃茯苓四逆湯,也不行。所以他這個內容啊不這么簡單,文字是一個簡文,可這個非知道不可,要不然的話,我們遇到這個病就根據這個,照這條文來用就錯了。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70、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這個在這一點就看明白了,他講這個發汗能造成虛寒的這種情況,頭前講的都是,這是由于虛,虛達到一個相當程度就轉入陰,轉入陰寒證。“不惡寒,但熱者”,一點也不惡寒,但熱,就是反惡熱,這是實,實指著胃家實那個實。雖然這個發汗,能得到兩種問題,一個由于虛極而入陰證,上邊講了,另一個由于喪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轉陽明病,這個底下要講這個。所以主要講的就是為這個,所以這個發汗不可等閑視之,要是不得法,造成這個疾病相當地多,上邊這個虛寒的這種,底下還能夠轉成實熱證。實熱怎么治呢?就是調和胃氣了,可以與這個調胃承氣湯,這也是一個概要的說法,所以擱個“與”,不說“主之”。那么但熱者,實也,也有白虎湯證,熱結于里,也是但熱不寒吶。也有調胃承氣湯,真正實了,有潮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要說大實呢,當然還得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他這個意思呀不是在太陽病、太陽篇里頭,專講這個調胃承氣湯,不是,和上邊這個芍藥附子甘草湯、茯苓四逆湯一樣,不是專為講這個,因為我們講太陽病依法要發汗,但是發汗你得守規律,該用哪種發汗藥用哪種發汗藥,而且就是該這么用,也常常地發汗之后,由于他素日身體的關系,也興許有這個那個的后遺癥發生了,也有這種情況,也得知道啊。要是錯了,錯了更不行,錯了不為虛,就為實,這個虛寒上面舉兩個例子,芍藥甘草加附子、茯苓四逆湯就是。那么實呢,也舉一個例子,調胃承氣湯就是,和胃氣,他是這個意思。主要的意思還是講太陽病為主,那么調胃承氣湯不能說是這樣子,不惡寒但熱就使調胃承氣湯也不對的,因為后頭還要講的,咱們到陽明篇的時候就要詳細講了。這個發汗,根據頭前那一條啊,汗、吐、下,要是用之不當,也屬于亡血液亡津液,那么這個結果呢?由于這個津血虛極,必轉為陰寒虛證,所以他要怕冷,頭前講這個就是了,“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和那一條也是,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這全是由于發汗,亡失體液,體液亡失一個相當程度,轉為陰虛證,所以惡寒。那么也有呢津液喪失太多了,胃中干,轉成為里實證,就是陽實證了,那么這個就是不惡寒但惡熱,“不寒但熱者,實也”,我們后頭講陽明篇就知道了,這是胃家實這個實呀,就變成陽明病了。那個虛寒吶就是屬于太陰病的范疇,這個書上沒明說,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那么轉向實證怎么呢?虛證頭前都有了,當和胃氣,那就得調理胃。調理胃的方法也很多呀,那么他也是舉一個例子而已,“與調胃承氣湯”。那么只是不惡寒但熱,也不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所以他說“與”,不擱個“主之”,這就是明證了,還要加以細審啊,當然一般是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多,所以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可以與調胃承氣湯的機會,那么在什么情況之下呢?我們后頭是有的,在這都沒明說。那么在這個書上呢,在《玉函經》上說是小承氣湯,一樣,小承氣湯是以脹滿為主,大黃、枳實、厚樸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去熱的力量差,沒有芒硝啊,這個調胃承氣湯啊偏于去熱,對這個脹滿作用不大,沒有厚樸、枳實。這也就是說我們根據其他的證候,有用小承氣湯的機會,當然也有用調胃承氣湯的機會,他說個“與調胃承氣湯”,就讓人啊臨證細審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那么一般說呢可以有用的機會,因為我們上次講過,他不是專為調胃承氣湯立論的,他講的是太陽病,那么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是發汗不合法,可以轉為虛證,也可以轉為實證,主要的意思在這一點。實證就要攻實呀,所以調胃承氣湯是攻實之法。那么這個方劑呀就是芒硝、甘草、大黃這三味藥,這是一個瀉下,它叫調胃承氣湯,就是調和胃氣呀,其實這個藥呢瀉下力量很重,這個大黃與芒硝合用,根據藥物配伍的關系呀,這個大黃能加強腸子的蠕動,腸子蠕動就使著大便往下走。這個芒硝能稀薄大便,盡是干便,怎么蠕動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咸能軟堅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么加上大黃這個蠕動就了不得了,大黃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話,說是大黃沒有芒硝,就像快刀不開刃一樣,它這個攻破的力量還是差的,所以擱一起呢瀉下比較重。但是里面配伍大量的甘草,這個甘草啊,在病情上緩急迫,可是它也緩弱藥力,所以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的關系,甘草這味藥啊你象我們用瀉下藥啊,有甘草不會有虛弱的情形,所以甘草這味藥也能緩和藥力,所以叫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里都沒甘草,那就是急攻。那么這個藥啊就是里實證,大便不通,發潮熱,這個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沒有瀉下作用,這個芒硝有瀉下作用,這個藥是咸寒的藥,解熱的作用相當強。也就是說里實證,發潮熱,熱得厲害,大便不通,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調和其胃氣。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這一條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條說的,說太陽病當然可以發汗了,如果發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這個發汗,頭前講了,不要大汗,這與護理也有關系,你不那么大捂大蓋,不會出大汗的。要不合法,指著大汗出,身上水分喪失太多了,那么這胃中水分也被奪,外面舍水分,胃里頭水分也被奪,所以胃中也就是干了。干了,他想喝水,而且胃中干,胃氣就不和,煩躁不得眠。那么這個時候啊沒有其他的病,也沒有大便干等等這些情況,也不譫語煩亂,光是人煩躁而渴,這個時候可以“少少與飲之”,他就是胃缺水。“少少與飲之”這是個重點,不要大,這個胃中干就是人想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就壞了,那人非喘不可,因為渴得厲害,喝的水存到胃里頭,壓迫橫膈膜就要喘的。那么少少給他,一點一點給他,胃得了滋潤了,胃氣和,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煩躁了。這個我們在臨床上也常遭遇的,那么發汗后,汗出多了,病是好了,但是呢由于胃中干,他有這么一種反應,人是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那么這個時候不必給他吃藥,少少給他水,胃氣和就好了,這是一個。那么底下這一節呢,與這個就不一樣了。底下這一節就是誤發里有停水人的汗,這根據頭前啊,頭前不有嘛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覺著小便不利,水不下行,里有停水,這個發汗表不解,非得利小便不可。那么就即便發汗汗出而脈仍浮,“脈若浮,小便不利”,他原來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熱消渴者”,這個表不解,還有微熱。消渴就是隨飲隨渴,叫做消渴。那么這種渴就與上邊不一樣了,上面那個渴,喝點水就好了,這個不對。要是小便不利,脈浮微熱這種渴,這是由于小便不利,里有停水。那么里有停水怎么渴呢?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獨這個由于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非渴不可。這個也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我們身上這個廢水呀,應該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么你再喝水呀也沒法吸收,這個物體呀不可入性啊,你比如我們靜脈里頭充斥一種廢水,分解到腎臟,到小便那排不出去,那么達到一個飽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沒法吸收了。可是組織上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反應到人的食欲上面就渴。這種渴相當地兇,它叫消渴呀,你怎么喝,這水還在胃腸里頭,它不吸收,而這個組織還是需要水,所以渴得相當厲害。這五苓散的渴是兩個內因,這是一個,由于小便不利。另一個就是熱不除,有熱,那么各組織細胞又缺少水的營養,他渴,同時有熱,他煩渴。這兩個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這個微熱消渴,這是五苓散證。我們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利水解表,那么就逐其熱了。那么同時通利小便,就是包括水代謝機能整個恢復了,舊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他就不渴了。在后面注的有幾句話,“即豬苓散”,這個是錯的。豬苓散在《今匱要略》上有,豬苓、茯苓、術這三味藥,就是白術了,這個叫豬苓散。大概也解渴,但不是五苓散。這后頭五個字大概是注錯了,“即豬苓散是”這錯了。你們回頭找一找《今匱要略?\u21589X吐噦下利》那一篇里頭有豬苓散,是嘔吐而渴者,吃豬苓散。他渴想水喝,水停這個地方還是吐,這個惡性循環。那么這個怎么辦呢?這個豬苓散利小便,還解渴。他要是不渴,里頭也不停水了,這個里頭也不能再有了,你們看看《今匱要略?\u21589X吐噦下利篇》。那么這一節后頭注的這五個字是錯的。這個五苓散啊,茯苓、豬苓、澤瀉、白術,這都是利尿藥,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擱半兩啊。那么這個方劑,桂枝也治氣上沖,桂枝湯里是主藥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熱。我們這個小便不利呀,常由于氣上沖,所以利尿藥都擱桂枝的多,擱桂枝呢鎮其氣上沖,不讓氣往上來,氣凌于上,往往誘導水往上不往下。那么另外寄利尿藥的群力,達到小便行于下,利尿。這個在利尿藥里是相當重的一個方子。那么這幾味藥雖然都是利尿藥,在臨床上應用是不相同的。豬苓這個藥利尿的作用相當強,同時這個藥利尿之中還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藥,你們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話,都有豬苓。這個澤瀉是甘寒的藥,也是寒性利尿藥,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飲(就用它),這個白術也入胃,白術偏于溫,這個澤瀉偏于寒,那么假設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熱,用澤瀉。這個澤瀉,凡是胃有水,都是致頭暈,澤瀉、白術,這個藥都治頭暈,所以也是個利尿藥,它還治頭暈。在臨床上,由于里頭有停飲而頭暈,那么我們用一樣利尿藥,小便不利,有頭暈,白術、澤瀉這藥我常用。這個茯苓呢咱們講過了,這個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煩,象肉跳,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啊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藥常用它,尤其咱們現在說神經官能癥,關于神經方面的,由于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藥,酸棗仁湯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擱茯苓都不行的,它對神經官能這方面的病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所以這幾個藥啊,共同的作用――――――――――――特殊的作用并不一樣,就像方才我說的那個。所以五苓散,少加桂枝,即能解熱,又能利尿,又解渴,當然也治頭暈了。這個利尿藥里種類用的比較全。我們現在用面藥的也有,不過常常用湯藥。我們用湯藥,一般說來,頭前這四味藥都可以用 9 克,桂枝可以用 6 克。但是這個水逆,飲水則吐,叫水逆,后頭有。這個還是用面藥好,湯藥不大適宜,這是通過臨床上的觀察(得的結論)。現在我們常用湯藥,這個分量大致可以這樣,頭前的各 9 克,桂枝擱 6 克。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株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就是方才說的了,凡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發汗表不解,那么這個也重復,這個很要緊啊,在臨床上一個人得感冒了,他小便不利,你給他吃解表藥是決不行的,必須利水。這一段他又重復這么一段,他說發汗以后,脈仍浮數,這表不解嘛,而現反而煩,渴。也煩,煩就是有熱的煩,也渴,這就是誤發了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人的汗了,那你給五苓散就對了。當然這里頭可要注意,他應該有個小便不利,因為上一段他說了,這一段他簡略了。假設沒有小便不利,你們看看這個脈證,那不一定得用五苓散了,脈浮數而煩渴,這與白虎湯證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參(湯證),脈浮數,煩渴引飲,那不是白虎加人參湯(證)嘛。他有小便不利,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讓你與白虎湯證做比較。白虎湯證口舌干燥,煩渴,脈也浮數呀,但是他沒有小便不利。這個五苓散證啊,有小便不利,雖然也煩渴,脈浮數,他有小便不利,那么這一段應該有個小便不利,因為詳說在頭一條了,那么這一條就簡略了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這一段更簡了,也是根據前一條說的,本來就是傷寒,無汗的傷寒證,那么經過發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煩渴的,還是有小便不利,還得用這個,他這個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讓你看頭前,他這個書啊就是這樣。假設要沒有這些話,那么就是傷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錯的,尤其底下這句話,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湯了,就更錯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這一段給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并提出來,讓你鑒別,鑒別的方法就這兩個方劑是渴、不渴的關系。那么這個五苓散證呢,你得根據頭前這個說法,仍然有脈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上證不渴的話,可以給茯苓甘草湯,是這么個意思。這個茯苓甘草湯啊也是桂枝甘草湯的加減方,加茯苓,加生姜。這個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這個二兩是錯的,在《玉函經》就是三兩,頂少得擱三兩,因為這個方劑在厥陰篇里頭還有這么一段,他說的傷寒,厥而心下悸,應該給這個茯苓甘草湯,他說不然的話,水氣入胃,必做利也,這個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這個藥物組織就看出來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這個水氣沖逆,水往上合氣沖的氣,逆滿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這塊呀,這個水和氣都往上來,甚至于人就要嘔的,所以他心下悸,那么這個在這段都沒明說,這個在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的鑒別點就是渴與不渴的問題。我們用這個方劑,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錯的,主要得心下悸,氣沖、心下悸,或者有嘔逆,這個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們才能用茯苓甘草湯。他不渴,不但沒有豬苓,同時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響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么這個方劑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湯,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啊,這個方劑也挺好使,這個方劑加上這個龍骨、牡蠣,治心悸、失眠,我常用這個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設遇到頑固的失眠證,那么他有這個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你用這個藥,每每見效。龍骨、牡蠣都可以擱 12 克,一樣擱 12 克,很好使。這個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4 兩就多了,4 兩就是 12 克,還可以加,茯苓關于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這兩個方劑的比較啊,其他都類似五苓散證,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么同時五苓散治消渴,這個不渴。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他說“六七日不解而煩”,原起這個人得的是中風證,中風沒有不發熱的,在六七日這么一個過程,當然是暗中就是說已經服過桂枝湯了,還不解,這個人啊反而煩。不解指著表不解了,“有表里證”,表證就是上面說的不解,還是中風發熱那種證,里證就指著下面這個水逆,飲水則吐這個水逆。他說“有表里證”,這也是倒裝句,先把結論擱頭前了,底下詳細解釋。“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這五苓散證就渴,渴,喝還渴,這叫消渴嘛,你怎么樣子喝,也不吸收,這胃停水多了就要嘔吐,所以“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吃東西不吐,就是水在胃停多了,水下不去,那么專吐水,可是渴,一喝就吐,那么這叫作水逆證,當然也用五苓散治之。開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發熱,微熱,那么這個時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這個時候再延遲,不利小便,一直喝,這個水喝到相當程度,再喝就要吐了,這叫做水逆。這個水逆還是五苓散證的繼續,所以仍然用五苓散。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這是一段,下面應該是另一段。“未持脈時”,就是這病人來到,還沒診脈呢,看著情形,那么這個人“叉手自冒心”,交叉著手按著心下的部位,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湯頭前講過了,氣往上沖得厲害,心也跳得厲害,他按著這個地方比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么我們看著這個病人就看出這種情形了,不用診脈就知道他是發汗太過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養心就心下悸,尤其這個氣上沖也厲害。“師因教試令咳”,他看看這個喪失津液血液這個程度,如果要厲害的時候,他閉耳聾,所以要試驗試驗,“因教試令咳”,你咳嗽咳嗽。他耳朵聾他聽不著啊,他也不咳嗽,從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來發汗太厲害了,不但心還必須得按,耳朵,這津液不能灌于上了,所以血不榮于哪,哪就不好使呀,他兩耳已經聾了。這就是中醫講的望聞問切了,你不用診脈,在這個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這個誤治的結果。這是一節,主要的是由于發汗太過,亡津液亡血液,氣沖、心悸、耳聾,造成這種情況。我遇到這個病,那耳朵聾得一半時好不了,他總得津液恢復之后,逐漸逐漸就好了。底下這是又一條了,“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這就根據那一條,“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就根據那條來的。由于發汗,喪失水分太多,胃里頭水也被奪,胃中干,那么這個時候給他喝水,一點點給他喝,不要大灌,“飲水多,必喘”,這就是根據那條來的。所以他一時猛喝,他渴嘛,可是這個水汪到胃里頭,一半時不吸收,尤其在病人的胃都不好,那么在胃里頭停水,壓迫橫膈膜,他呼吸就困難,他就喘。“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個方法,拿水澆身,這就現在西醫用冰袋是一個方法。他是本來里頭有停水,就根據五苓散那地方來的了,發汗,表不解,身上發熱。那么這個去熱的法子,古人用澆水的辦法,拿水灌之,這個也不行。凡是這個表證啊,如果表不解,詳細斟酌所以表不解的道理來,古人有用水灌之之法,一灌之使這個熱不得外出,熱壅于里一定要喘的。所以這一點都是非法的治療,現在在中醫沒有拿水灌之的了。他這個病在臨床上必須分表里的,那么這個病人發熱,他是表證,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他如果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從外往里頭治,越治越壞。我們在臨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象風濕這類的病,它也在表,應該由里吃藥,讓它由外解,所以這個烤電啊,這我可不是隨便反對西醫了,這種治療都是違背治療原則的。你們觀察吧,凡是由外治關節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來治去都是這個病越治越往里,出來其他的毛病。它是表證啊,這個表證咱們講太陽病,頭一回就講了,這個表證什么意思,就是這個疾病在人體的良能上,愿意由表來解除疾病而發生的病,發生這種證。那么這個大夫呢應該因勢利導嘛,這個病要由表解,你想方設法讓它由表解,你要往里頭捂,越捂越壞,這是違背治療的原則。所以以水灌之這種法子也是不對頭,所以他也喘,他這個熱不得卻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第76條 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生姜五兩(切)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這也是一條,以下另一條。這個說的水逆證,本來他是小便不利,那么里有停水的這種人,你發汗不行,那是誤治。發汗后,那么就得五苓散的這種水逆證,微熱、消渴,直門兒喝,他就“水藥不得入口,為逆”,這個所謂逆者就是施治造成的,就是我們治療給造成的逆證、逆治,由于逆治造成的,就是誤發了里有停水人的(汗)這種病。這樣你再發汗,越發汗表越不解,“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你再發汗,激動這個里水,這個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瀉不止,所以這個逆證啊只能用五苓散之類的辦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你要再發汗,這個水上下而為上吐下瀉這種病。在這是給五苓散作總結,五苓散這樣很多了,水逆到這個地方,只是用五苓散。在有五苓散這個水逆證更不可發汗,發汗能為上吐下瀉這類的惡變,這個當醫者不得不知。 底下這個他又另起爐灶了,另講一個問題了,與上節是不相關的。底下講的是虛煩這類的病。“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他說也有這么一種病,在汗吐下之后,也發了汗了,也吃過吐藥了,吃過下藥了,那么這個人呢虛煩不得眠,這個虛煩不得眠不是真正虛了,雖然用過發汗、吐下藥之后,他比原來還發煩,這個發煩不是有實證,也吃過吐藥、下藥,沒有實質的證候,表也沒有象我們說的麻黃湯那種表實證,也沒有,這個虛就是指著這個虛,不是一種實證的虛,可是這個拿著現在話說就是一種炎癥,發汗吐下之后遺熱不出,熱在里頭還有,那么這個人煩躁不得安眠,這個病很多呀,這種病一般說就是虛煩不得眠,要說厲害的話,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反覆顛倒就是睡不著覺,翻轉不安啊,翻來覆去的,等他厲害的時候就是輾轉反側,不能安臥在床上,而心中懊憹,這個懊憹是煩躁劇烈的一個狀態。這個懊憹,煩惱謂之懊憹,說這個煩躁,人啊不可名狀,叫心中懊憹。那么這都是這個熱沖擊人的腦子,影響心臟的這種情況,才能發生這一系列的毛病。 這都是熱,在中醫說是熱毒啊,雖然吃過發汗、吐下的藥了,但是這個熱還不盡,拿著現在話說就是里頭有炎癥,那么這得用梔子豉湯。梔子豉湯這個藥也是很常用的藥,它是以解煩為主,解煩去熱,不是真虛,真虛用不得苦寒藥啊,象咱們說那個虛勞那個虛,用這個藥不行。“若少氣者”,所以這個熱盛啊人氣就短,內經說壯火食氣嘛,那么這個少氣也是呼吸短嘛,這個是一種急迫狀態,并不是真正的虛,為什么擱甘草啊,就是這個熱煩陷入急迫狀態,呼吸短促,這個在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緩急迫嘛。同時這個甘草啊,多少都有點補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沒有這么說的,根據臨床上的應用來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藥都有補益作用,甘藥補脾胃。“若嘔者”,就是上邊那個證候啊,我們還用梔子豉湯,但是要加生姜,生姜治嘔。這個梔子豉湯啊就是梔子、香豉這兩味藥,這個藥雖少,在臨床上應用很多,凡是這個胸中啊說不上來的煩躁,大概都是梔子豉湯證較比多。這個方劑后面的注解有錯誤,他說是這兩味藥,“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這錯的,這個梔子豉湯我常用,差不多用到這么大歲數,我一回也沒遇到吐的,沒有這個事,這個藥不吐。這都是這個書注家這么搞的這個。 瓜蒂散這個藥啊里面擱的豆豉,總是看瓜蒂散中有豆豉,梔子豉湯中也有豆豉,就尋思這個是吐藥,不對的。這個豆豉是個什么東西?它是大豆做的東西了,那個東西不能使著人吐啊,根本也不使著人吐啊。這個瓜蒂散涌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這個就是不經臨床,這個臨床試驗,誰吃梔子豉湯吐啊,沒有一個,哪有這個事呀。而且這一段,文章你們看看,他說發汗吐下后,你還給吃吐藥啊,哪有這個事呀。這個本文,在發汗、吐下之后遺留下來的虛煩不得眠,你再給吃吐藥,哪有這么治療的?在這個文章上講也不行。那么在這個方劑本身,通過實踐,它也不吐。所以這個不是吐藥。這個書流傳時間比較長了,但是也沒有給它更正,這個決不通。梔子甘草豉湯,就是梔子豉湯加二兩甘草,也不吐,后面也是“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也是錯的。后頭這個梔子生姜豉湯更錯,怎么說呢?梔子生姜豉湯本文明明這么說的,梔子生姜豉湯它治嘔,好嘛這個方子還吐哇,這不是瞎鬧嘛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啊,講書人怎么能在這個地方講下去,我就納悶。它治嘔啊,怎么能吐啊,所以這是錯的。這個我們不要信這句話。那么方劑好明白,這個梔子和豉全是解煩去熱的藥,消煩,去熱,止煩。這個梔子豉湯是好藥,在臨床上最常用了,別看藥少。后頭的比較重要。 第77條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無論是發汗,或下之,煩熱,胸中窒,胸中就是當間,就是胸部中間,就指著食道說的了,人發煩熱,感覺這個地方啊堵得慌,滯塞,這個病很多,你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這種情形。我治一個食道憩室,他就是這么種病,我就給他吃梔子豉湯就好了,西醫也是奇怪,中醫就是辨證,他有這種證候,你用這種藥是準行。我也不知道梔子豉湯還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為憩室發生這種證,他就是心中懊憹,煩熱,這塊覺得滯塞,這個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梔子豉湯證很多很多。這個胸中指著當間這一道啊,不是整個胸,整個胸那是柴胡證了,這個胸中就是指著食道說的,這個很要緊啊。也不吐,我們治食道憩室那個人啊,他吃了梔子豉湯那么多,有二斤,他也沒吐過,他一天吃兩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后來再拍片就沒有憩室了。可是我們遇到這種病啊,象頭前說這個,“發汗,若下之”之后,一般不會使郁熱不除而產生這種病。假設不是發汗或下之,也有煩熱,胸中窒,也可以用這個方子,不必非得發汗或下之之后。那么就是我們在臨床上,不一定是發汗或下之之后見這種證候,就象方才說那個(患者),沒吃過發汗藥,也沒下過,他就有這種證,你就用這個方子就行的。那么這個書呢(這個地方)講的是太陽病啊,太陽病當然講發汗。他說發汗之后,又吃過瀉藥,他意思說呀不是實證,不是胃腸里頭有實,也不是表不解那種實,這種煩熱大致都是咱們說的這種炎性的這種證候,所以擱個虛煩。 第78條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這也是給治錯了,傷寒沒有給吃瀉藥的,五六日表不解,還得解表啊。這個“大下”,下就錯了,大下就更錯了,這時就指著邪陷于里了,熱邪被陷,所以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這個心中不是指著心下,大概這個可能指著心臟,他這個書啊是指著心中的這個話,都是指著心臟這個部位。“心中結痛”,心中有支結疼痛的感覺。那么這個病我是沒遇到過,據我的體會呀,可能類似心囊炎的這類的病,由于這個表熱,他吃瀉藥,使邪熱內陷,影響到心囊發炎,可能是這種情況。心中結痛啊,“未欲解也”,說這個不是好病的樣子了,不是要好了,這個可以用梔子豉湯。但是我用梔子豉湯治這個急性心囊炎的時候,我治過,是有效應的,但我不是只用的梔子豉湯,我配合旁的藥物。那么根據這段象心囊炎的這種情況,我也不敢說,因為主人沒有明說呀,不過我們這么研究的。他寫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 第79條 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梔子厚樸湯方梔子十四個(擘)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這個病也很多,同是誤下,使著表熱內陷的一種病。“心煩腹滿”,心煩就是上面虛煩的這種狀態了,厲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脹滿,臥起不安。臥起不安就說明心中懊憹的這么一種狀態,劇者必反覆顛倒,他不能安臥嘛,起來,爬下,起來,爬下,就這樣。那么這個用梔子以解煩熱,用厚樸、枳實以去脹滿。這個病也很多,這是這個病在心煩的時候,抑止了腸胃的這種情況。這個就是梔子加上厚樸、枳實這兩味藥,我方才說了梔子去煩躁,臥起不安,厚樸、枳實去脹滿。這個臥起不安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脹的,另一種是熱煩,兩種原因擱到一起更使他臥起不安。 第80條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梔子干姜湯方梔子十四個(擘)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這個大下呀,古人這個大下就是指巴豆劑。這個巴豆劑古人常用的,究其實是個好藥,但是巴豆劑呢是一個下寒的(方劑),它是個熱藥。所以經過大下之后,身熱不去,藥用的不對,不應該用這個熱藥來去熱,熱還是不能去的。 “微煩者”,這擱個微煩,這個煩是梔子證,但是這里頭擱個“微煩”這兩個字就是暗含著有“干姜(證)”這種寒證。這個病由于這個大下呀,這也是誤治了,寒熱錯綜,所以既用梔子,又用干姜。那么梔子證是煩得最厲害了,他擱個微煩,當然這里頭有干姜,由于大下傷中氣了,傷胃了,同時寒也生了,這個方劑里頭,在這一段里頭沒明白地說明,恐怕這個人有下利、嘔逆這種情況,要不他擱干姜干什么?所以這個熱煩也不太明顯,但是還有,所以他用梔子、干姜,寒熱并用,兩個藥,那么這個方劑呢,既有梔子證,又有干姜證。這個干姜證我們知道了,嘔逆呀,胃虛于寒呀,或者有下利,這個干姜都可以治療的。那么梔子呢,當然就治煩,煩熱。所以經過誤治之后,寒熱錯綜,那么這個藥也是寒熱并用,這是不相悖。現在有人說呀你看你既用梔子,又用干姜,這沒關系的,他只要有這種證,你這么用就不會錯誤的。他沒有干姜證,你當然不能用干姜,沒有梔子證,你不能用梔子。 這個段落呀都說得太簡單,不夠清楚,那么這個道理呢,他講的是太陽篇,象這個方劑呀,你象干姜附子這類的方劑在三陰篇都有詳細的說明的,在這里就本段,他說梔子是一個苦寒藥,但是要有寒熱錯綜的話呀,也可以與溫性藥配伍,意思不過如此。 第81條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是苦寒去熱的藥,所以用梔子為主藥的這種方劑,這個病人舊微溏,有習慣性的大便溏瀉,這是久寒的病。那么久寒,這個梔子是萬萬用不得的,尤其這個梔子與黃連,都治煩了,黃芩,它們不同的,這個黃連、黃芩呢能治瀉肚,梔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藥都不用梔子,所以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梔子這味藥啊,它是解煩,同時也去黃,咱們講到黃疸,梔子茵陳蒿湯里頭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這個黃芩、黃連、黃柏也治煩,但是這些藥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們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藥,在臨床的應用也不一樣,在方劑中的應用我們也知道,如果病人煩躁,當然要用苦寒藥了,大便要是溏薄,當然就不用梔子,可以用黃芩、黃連這類的藥。 第82條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切)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這一節可與苓桂術甘湯那一節互看,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就這一條,這個就是里頭有停水,所以吐、下,這都是誤治,非利水不可,發汗更不行。上面那個他說是呀,“心下逆滿,氣上沖胸”,由于停水,表不解,吃瀉藥,或者吐藥,表不解就氣上沖,氣上沖就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嘛。 “脈沉緊”,上面這個病要是發汗則 “動經”,一發汗,動其經脈,“身為振振搖”,只是身為振振搖,還可以用苓桂術甘湯。 那么這一節呢他是重了,你們好好看看,這個是不會發汗來的,“太陽病發汗”,這個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這種人,你不利水,只發汗是不行的,這個就是,所以雖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發熱”,表不解嘛,還發熱。 “心下悸”,就是水逆滿于心下導致心下悸呀。 “頭眩,身瞤動”,這個水氣上沖,腦袋就要暈的。 “身瞤動”,這個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這是虛的現象啊。“振振欲僻地”,上面那個 “身為振振搖”,只是站不安穩而已,這個呢,振振,打寒戰,要倒下,這個是不但表未解,水沒去,而反陷于虛極而入了陰寒的證候了。振振就是打顫顫,就是頭前說那個“虛故也” 。那么這個用苓桂術甘湯不行,得用真武湯。 真武湯也是利小便的一個藥,但是它利于陰虛證,那么苓桂術甘湯還是陽虛證,陽證之中的虛證,這個是陰證之中的一個虛證。由哪來的呢,都由于小便不利,而里頭有停水,這是給發汗誤治了。真武湯方藥是這樣的,茯苓、芍藥、生姜、白術、附子,那么茯苓、術是利尿藥了,咱們頭前都講了。那么生姜,他這個水往上逆,甚至于人也有惡心,這個生姜的量用的也挺重,3 兩,所以擱生姜,心下悸嘛,我們方才講這個苓桂姜甘湯,就是茯苓甘草湯啊一樣的,那個也擱姜。這個水氣往上沖逆,但是這個不擱桂枝,沒有氣沖,并沒有心下逆滿這種情形,可能有惡心,這一段沒說,我們從方劑中分析可能有惡心。擱芍藥,這個水陷于陰證,恐怕里頭也有腹痛,這個芍藥治腹痛。另外呢由于陷于陰虛證,得擱附子,有振寒,惡寒得厲害。 那么真武湯整個看起來,不但能夠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這種情況,也能夠治里頭有停飲,有下利的機轉,我們看芍藥也是的,而腹痛的情況,那么這個時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這個真武湯啊共附子湯,這個我們講到三陰篇就有了,它也治心下有水氣,但是這個全是陷于陰虛證,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惡寒得厲害,尤其有這個振振欲僻地,打寒戰,必振寒吶,這個振寒都是陰寒證的一個反映,若是這種的小便不利,頭暈,那么你用苓桂術甘湯就不行了,苓桂術甘湯沒有陰虛的證候,沒有陰寒的證 候,這個在后面少陰篇對這個證候還要詳細講的。 所以里有停飲而發汗,這個變證多端啊,你看這都是的,必須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證上必須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發汗法是絕不行的。這個根據桂枝去芍藥(湯)那篇以下到這,對這個反復來說明,小青龍湯也是的,小青龍湯雖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氣,心下有水氣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劑是不行的,必須一方面去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夠達到表解的目的,換個法就不行。這個在咱們研究的太陽病里頭有這么一種客觀事實,這是中醫的一種特別發現,那么小便不利,有表證,在臨床上很容易找到,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吃發汗藥啊,吃吐藥、瀉藥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這個方劑呢不是一種,不是隨便哪個利小便藥就行的,這方面的藥很多了,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苓桂棗甘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這很多。 底下這些是另一個段落,不可發汗的集中到這個地方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