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線、平面、簡單幾何體
【模擬試題】 第I卷(選擇題 共60分)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青島統測)已知直線 A. C. 2. (知識原創題)若A、B、C、D四點滿足AB⊥CD、AC⊥BD、AD⊥BC,則這四點的位置關系是( ) A. 一定共面 B. 一定不共面 C. 不一定共面 D. 不存在 3. (鄭州二次質量預測)正四棱錐P—ABCD的所有棱長都相等,E為PC的中點,那么異面直線BE與PA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 ) A. 4. (知識交匯題)已知相交直線 A. 充分不必要條件 B. 必要不充分條件 C. 充要條件 D. 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5. (熱點創新題)若正三棱錐的側面都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側面與底面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是( ) A. 6. (北京西城抽測)球O的截面把垂直于截面的直徑分成1:3兩部分,若截面圓半徑為 A. 7. (濟南統測)如圖,正方體ABCD— A. 8. (南京模擬)四棱錐P—ABCD,AD⊥面PAB,BC⊥面PAB,底面ABCD為梯形,AD=4,BC=8,AB=6, A. 圓 B. 不完整的圓 C. 拋物線 D. 拋物線的一部分 9. (知識創新題)把一副三角板ABC與ABD擺成如下圖所示的直二面角D—AB—C,則異面直線DC與AB所成的角為( ) A. 10. (易錯警醒題)已知正四棱錐的側棱與底面成 A. 11. (蘇錫常鎮調查一)設 ① 若 ② 若 ③ 若 ④ 若 A. 0個 B. 1個 C. 2個 D. 3個 12. (知識原創題)若 A. C.
第II卷(非選擇題 共90分) 二. 填空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3. (基本概念題)設 14. (知識創新題) 15. (條件開放題)以正方體 16. (真題·遼寧卷)如圖,正方體的棱長為1,C、D分別是兩條棱的中點,A、B、M是頂點,那么點M到截面ABCD的距離是 。
三. 解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74分。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 17. (本小題滿分12分) (湖北八校二次聯考)如圖,在多面體ABCDE中,AE⊥面ABC,BD//AE,且AC=AB=BC=BD=2,AE=1,F為CD中點。 (1)求證:EF⊥面BCD; (2)求面CDE與面ABDE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值。 18. (本小題滿分12分) (成都二診)如圖,已知四棱錐S—ABCD的底面ABCD是正方形,SA⊥底面ABCD,E是SC上的一點。 (1)求證:平面EBD⊥平面SAC; (2)設SA=4,AB=2,求點A到平面SBD的距離; (3)當 19. (本小題滿分12分) (高考變式題)如下圖,已知 (1)證明:截面BDE//AO; (2)求三棱錐 20. (本小題滿分12分) (思維拓展題) 圖(1)是一個正方形的表面展開圖,MN和PQ是兩條面對角線。請在圖(2)的正方體中將MN、PQ畫出來,并就這個正方體解答下列各題。 (1)求MN與PQ所成角的大小; (2)求四面體M—NPQ的體積與正方體的體積之比; (3)求二面角M—NQ—P的大小。 21. (本小題滿分12分) (經典常考題)如下圖,在正方體 (1)求異面直線 (2)設P為 22. (本小題滿分14分) (知識原創題)已知直棱柱 (1)求異面直線EF與 (2)求直線EF和平面 (3)求二面角
【試題答案】 一. 1. A 解析:由已知 2. C 解析:點A可以是 3. D 解析:設O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連結EO,有EO//PA,則 4. C 解析:本題將直線,平面知識與簡易邏輯知識相結合,體現了在知識交匯處命題的高考趨勢,從p出發能推到q,從q出發也能推出p,所以p是q的充分必要條件,故選C。 5. D 解析:如圖,V—ABC是正三棱錐,所以頂點V在底面的射影O點為正三角形的中心,即O在AM上,M為BC的中點,連結VM,則 ∴ 6. C 解析:設直徑被分成的兩部分分別為 7. B 解析:建立如圖坐標系,設正方體的邊長為2,則 則 所以異面直線 8. B 解析:由AD⊥面PAB及BC⊥面PAB,可得AD//BC,
9. B 解析:過點C作CE//AB,過點A作AF⊥CE于點F,連結DF,設AD=1,則 10. D 解析:如圖,正四棱錐S—ABCD,作BH⊥SC于H,連結HD,則 易錯點是錯誤理解“此四棱錐的兩個相鄰側面所成的二面角”而錯選A。 11. B 解析:① 由 12. C 解析:若 ∴
二. 13. 解析: ∴ 點A的坐標為 14. 解析:設原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邊長為 15. 解析:如圖,側棱 16. 解析:由等體積法求解,設點M到平面ABCD的距離為x, ∴
三. 17. (1)取BC中點G,連結FG、AG ∵ AE⊥面ABC,BD//AE ∴ BD⊥面ABC 又AG 又AC=AB,G是BC中點 ∴ AG⊥BC ∴ AG⊥平面BCD ∵ F是CD的中點且BD=2 ∴ FG//BD且FG ∴ FG//AE 又AE=1 ∴ AE=FG,故四邊形AEFG是平行四邊形,從而EF//AG ∴ EF⊥面BCD (2)取AB的中點H,則H為C在面ABDE上的射影,過C作CK⊥DE于K,連結KH,由三垂線定理的逆定理得KH⊥DE ∴ 易知 由 可得 ∴ 面CDE與面ABDE所成的二面角的余弦值為 18. (1)∵ SA⊥底面ABCD, ∵ ABCD是正方形 ∴ AC⊥BD ∴ BD⊥平面SAC 又BD ∴ 平面EBD⊥平面SAC (2)設 由AB=2,知 ∴ ∴ 令點A到平面SBD的距離為h,由SA⊥平面ABCD 則 ∴ 點A到平面SBD的距離為 (3)設SA= ∴ 再設平面SBC和平面SCD的法向量分別為 ∴ 又 ∴ ∴ 可取 要使得二面角 19. (1)設G為 ∴ OG//BE 易知F為OC中點,又D為AC中點 ∴ AO//DF 又∵ (2)∵ ∴ 側面 設O到側面 又∵ O為 ∴ 故 20. (1)連結MC、NC,可得PQ//NC,則 ∵ 則MN與PQ所成的角等于 (2)不失一般性,設正方體的棱長為1,則 ∵ ∴ (3)∵ PN⊥平面AQMP ∴ 平面MPQ⊥平面NPQ 作MO⊥PQ于O,ME⊥NQ于E,連結OE,并設正方體的棱長為1,則MO⊥平面NPQ ∵ OE是ME在平面NPQ內的射影 ∴ OE⊥NQ 則 由 ∵ ∴ 則二面角M—NQ—P的大小為 21. (1)以點D為坐標原點,DA為x軸,DC為y軸, ∴ ∴ ∴ 異面直線 (2)假設存在點 ∴ ∴ ∴ 存在點 22. 以A為原點,分別為 (1) ∴ 即 所以異面直線EF與 (2)取 ∵ ∵ ∴ 直線EF與平面 (3)過E作EP⊥FG于P,過 ∵ P、Q在 故可設P、Q點坐標為 則 ∵ 又∵ ∴ ∴ ∴ 二面角E—FG—D1的大小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