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小王山摩崖石刻(一)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小王山是穹窿山的余脈,因民國時期李根源居住和經(jīng)營而遐邇聞名。
小王山又名小黃山、琴臺山,大概2009年由吳中區(qū)命名小窿中,地處群峰環(huán)抱的穹窿山懷里,藏深固密,得天獨厚,一般稱其穹窿小王山。
1928年3月,李根源將母親(尊稱闕太夫人)靈柩移到小王山,9日當(dāng)天云集千人之多,場面隆重感人。墓志銘、祭文、靈表、家譜等等,分別由章太炎、吳昌碩、黎元洪、金天羽等名人撰文書寫。
李根源定居后,長期雇用石匠兩人,把來訪的名人的題詞書跡刻在小王山的巖石上,留下了近代書法的摩崖石刻群。
壬午年春節(jié)拍攝。
景區(qū)門口新刻石。

陳秋潮題詞“穹窿小王山”
摩岸一處。
“琴臺”,由此石刻也叫琴臺石刻,山也有名琴臺山了。
李母墓字刻。
“一代女宗”。

俞宗海題詞。

此處石刻已經(jīng)碎而不全了。
“小隆中”來歷——
李根源在松海的萬綠叢中建造了九間瓦蓋的房屋,名叫“小隆中”,所以如今把小王山都宣稱小隆中,覺得別扭。——此名并不指小王山。
石刻中有陳石遺、章太炎、于左任、李烈鈞、馬相伯、葉恭綽、張大千、邵元沖、章士釗、吳昌碩、黎元洪、蔡鍔、譚延kai(音凱,門字偏榜)、沈鈞儒、張默君等人的墨跡。一邊又將歷年的石刻和題詠收揖成冊,書名叫《松海》,其包括“松海集”、“松海石刻”、“闕塋石刻”及徐澄的“穹窿雜寫”,共搜集240余人的作品達550余條。
宋聯(lián)奎題詞。

章太炎題詞。
李根源“石融(?)”
“懿德惟光”
譚延kai題詞“海湖秘靈”。
王文“穹窿小王山”

“真如”
馬樂題李母墓詞
題李母墓詞二款

章士釗題詞。
小王山的摩崖石刻,飽經(jīng)滄桑,至今還保存有百余條,大致可分為墓碑藏碑、闕太夫人墓周石刻、小隆中一帶的石刻(即“松海石刻”)附近岳峙山的數(shù)十條石刻留題、游穹窿的詩文四部分。
墓碑藏碑部分,除吳昌碩、章太炎、曾熙、黎元洪、張一麟、鄭偉業(yè)撰文書寫外,還有其他名人書寫的墓碑,如吳昌碩的“筆挽茲暉”碑、李根源寫的“曲石精廬”碑,還有李根源老師孫光庭撰寫的“漪蘭”碑等。
闕太夫人墓周石刻,又名“闕塋石刻”,作者中有于右任、章太炎、黎元洪、譚延kai、邵元沖等名人,皆屬挽尊之詞。
松海石刻部分是小王山石刻的精華,有詩文、有題名寫景,詞麗意深。如章太炎有霽月嶺題寫的“霽月”兩字,展示的是一幅雪霽月夜圖;章在萬松亭石刻對聯(lián)“此老能知千古事,先生共有后凋心”,更加突出了李根源等人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李烈鈞題寫的“靈池”含有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意;王謇的“蒼洱遙拱”,王同愈的“大茅西峙,小王東下,白云無盡,中有親舍”,李根源題寫“空望白云依子舍,種將紅樹點秋山”,都繪形繪色,真心真意,富有文學(xué)意義。松海石刻中,原有英文題字“The more we do for others the more of life we posses”(為人愈多,生命愈富),作者是前蘇州博習(xí)醫(yī)院院長、美籍醫(yī)學(xué)博士蘇邁爾,石刻毀于文革。
楊天麟題詞。
蜀僧大休題詞。
沈葆義題詞。
“孝水流長”
章太炎題詞。
巨石刻之一。
巨石刻之二。
巨石刻之三 。
巨石刻全景。
“克綽永福”
闕太夫人墓題詞。
李根源題詞母親闕太夫人墓。 小王山的摩崖石刻中,岳峙山數(shù)十條石刻留題與游穹窿的詩文,則是李根源與其朋友們游蹤的延伸。
小王山石刻的書法藝術(shù),各具特色,個性張揚,有的蒼勁沉酣、雄健瑰麗,有的飄逸飛揚、秀麗雋美,真是琳瑯滿目,龍飛鳳舞,被人譽為“露天書法藝術(shù)館”。
李根源石鐫題識,少有后人,正如其師孫光庭《題記》所說,“印泉于小王山前,安闕塋,遍鐫題識于右,琳瑯滿目。今又辟松海于山后,蒼翠連云,山為生色矣。”
“彩云峰”。
塋村舍圖卷畫成題記。
“湖山堂(開始以為是杏,昨以為李)”,是在湖山堂南路邊的石刻。

“松海”
于右任的“松海“
章士釗題詞
闕太夫人占地畝納糧記錄石刻。是啊,前輩沒有私占田地,此處也不是良田,令人敬仰。


這是吳中旅游局書中介紹的穹窿山小窿中(小王山)的位置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