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赤子之心”,大人的世界里看不到童真、童趣,也就沒有所謂的“能拿出手的國產動畫大片”,孩子也就只能在大屏幕上過一個乏味無聊的兒童節了。 國產動畫片有過輝煌。倒退40年,哪怕是在思想最僵化的年代里,中國動畫片依然在世界動畫片領域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無論大人的世界里怎么折騰,總有一部分大人會安下心來創作一些能夠讓孩子們在純潔的內心里保有童真和快樂的動畫作品,至少創作者能夠通過作品獲得生存的尊嚴以及活下去的理由。 國產動畫片的難看,無法歸咎于當下創造者們失去了“赤子之心”,要求那些為兒童、孩子們工作的人們“不失其赤子之心者”完全是一種奢求。在成為房奴、車奴、孩奴、卡奴后,懷有赤子之心的人當然還有,但涉及動畫片創作就不可能像幾十年前的人們那樣,靜下心里,內心純潔地描摹世界,為孩子架構起一個美好的烏托邦的世界來。 近日,有媒體報道,“河北館陶縣第一中學未滿30歲的高三年級班主任趙鵬服毒自殺。他留下遺書稱,活著太累,每天無休止的上班讓人窒息,工資只能月光,決定自殺離世。”在最有青春朝氣的群體里生活,最終選擇了自殺的方式離開,壓力和無奈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程度。趙鵬雖然是個案,但對那些責求動畫片創作人員不能夠為中國孩子們帶來“大片”的人們來說,大人們生存的基本尊嚴和內心的純潔,遠比認為“制作理念上落后觀眾意識”更有現實意義。 中國人不缺乏講故事的能力,亦不缺乏銀幕創作的手段,泯滅的是中國人內心集體的純真和童趣。藝術作品不可能超越人的現實境界。幾天前,王石在其微博上評價美國哈佛的畢業生在畢業之后的選擇時說,“對許多哈佛生,金錢固然重要,理想第一位。”。在微博圖片上,一位身著學位服、頭戴學位帽的“中國畢業生打算回國下農村實踐”。在回答一些博友質疑時,王石說,他剛去哈佛認識的一個“本科大二學生,利用兩年假期到非洲貧窮地區做義工小學老師。她覺得如此再自然不過。” “六一節”和“動畫片”,兩個詞匯構成了國人考察文化現狀的基本視角,在城市兒童的父母們為看什么動畫片更像“大片”,更有意義而發愁時,在中國農村,很多孩子為穿不上鞋子、褲子發愁,甚至為一頓營養餐被克扣而無奈。關注兒童只在“六一節”和“學雷鋒”,本質上都是大人們自欺欺人的文化觀念,在類似集體無意識的氣場中,自我沉醉的大人們如何能夠制作出“有內涵、有感染力”的動畫片?果真如此,那堪稱“天方夜譚”了。 幾個從歐美歸來的朋友都曾經談到過國人和洋人的區別。大家一致認為洋人“很傻、很天真”,在一些教會組織或者社會公益組織中,老外們總是毫無條件地、主動地去幫助別人施以財物或精神層面的幫助;在國人眼中,洋人就連超市找零錢都不會算數這件事,都會引為笑柄。 中國人精明是世界公認的,現在中國人有錢也是世界公認的,但中國動畫片拍得爛到家了也是世界公認的,大人們的世界里沒有童真,也就別期盼“六一節”能看到什么奇跡發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