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曾仕強用最直白的話講解最古老的智慧
![]() 深圳晚報18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今天拉開帷幕,應本報邀請,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憲實教授來到深圳,聯袂為深圳晚報讀者奉上一堂名為《國學中的管理韜略與齊家之道》講座。5月25日,本報記者在曾仕強先生下榻的酒店,對這位“中國式管理之父”進行了獨家專訪。
79歲的曾仕強在深圳清晨的陽光下神采奕奕,顯出一種和他年齡不相符的年輕。當他開口侃侃而談,更讓人完全忘記他的年齡。 曾仕強出生在福建漳州,13歲隨父母到臺灣,他的國學啟蒙正是在那段時間進行。到了臺灣以后,他所受的教育完全是西化的,后來又到美國英國留學。正是這個一直接受西式教育的人,卻創造性地把國學的精髓融入現代管理之中,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管理學領域“中國式管理”,被人們尊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曾仕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從小就不喜歡孔子,因為孔子總是要求規范人的行為。在39歲之前,對于國學并沒有太大的興趣。曾仕強說,之所以轉而研究國學,和自己當時的處境有關。“我在工作中一直用西方現代的管理方法來進行管理,自己卻被折磨得不堪負荷。”他說,當時已經衰弱到爬樓梯上二樓都要扶著扶手走。 ![]() 他開始反思自己所用的方法。 “老子說過‘道者反之動’,我覺得,西方的方法對中國人的效果不大,既然不能改變中國人,那就去順著中國人。”曾仕強開始研究各種國學典籍,希望從中間找到解決之道。這一找,就是整整40年。 如今的曾仕強已經有了一整套用國學進行現代企業管理的理論。他說,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像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的那樣,管理如果要有效,一定要和當地的文化結合。 “事實證明,西方那一套管理模式在中國成效不大,現代化管理必須落地生根。”曾仕強說,西方人總說中國沒有管理,其實不然,胡雪巖就是一個中國式管理的成功模式。對于胡雪巖有著深入研究的曾仕強說,胡雪巖沒有讀過書,沒有留過洋,但他骨子有著中國幾千年的傳統,他用這種傳統的方法管理企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仕強笑言,自己是一個深受西方教育之害的人,以前老怪中國人不講理。現在才知道,當經濟越發達,人們越富裕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恢復中國人的本色,這種時候,應該用符合這個民族特色的方法進行管理。 他舉例說,曾經有一個企業,老板太強勢,中層干部唯唯諾諾。中層總是發牢騷,說老板不信任自己。曾仕強告訴老板,應該無為而治。“無為并不是不作為,不是甩手不管,而是要把舞臺讓出來。你是老板,應該胸懷更寬廣,不要和下屬爭功。”這個老板采用了曾仕強的方法以后,員工體驗到了成就感,積極性也出來了,公司得到了高速發展。 ![]() 經過40年的求索,曾仕強已經成為了著作等身的國學大師,不過他在講解國學的時候,并沒有故弄玄虛的晦澀,他最擅長的是用最直白的話來講解這種古老的智慧。“如果講了大家都聽不懂,那就沒有任何作用。”這些年,曾仕強一直進行著國學的推廣工作。他說,中西的差別很大,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人把道德歸于宗教,用宗教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中國人講究“修己安人”,將道德修養訴諸內心,用自己來管住自己。他認為,現在頻發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不僅僅是管理機制的問題,還有人的道德問題。 曾仕強告訴記者,國學之所以在過去幾十年日漸式微,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自從漢代以后,國學被僵化教條化,人們不能完全了解國學的彈性;二是因為國學被當做考試的科目,于是人們只會死背,不去理解,更不用說運用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上個世紀是歐美最發達的時間,于是有人把我們的落后歸咎于文化,驚呼國學是糟粕。 在各種國學典籍里面,曾仕強對《易經》推崇備至。在他看來,全世界的辯證法,都沒有超出《易經》的范圍。他告訴記者,現在中國很多企業都用《易經》管理公司。 曾仕強告訴記者,他今年準備開講孝經。在他看來,這正當其時——“什么時候講什么話,才叫做‘與時俱進’。講早了是空話,講晚了是馬后炮。”他表示,如果不回復孝道,道德是空談。他曾經對一個企業家說,要選拔人才就先去他家看看他對父母孝不孝敬。如果不孝堅決不能用,這樣的人能力越強,危害越大。 (深圳晚報記者 劉琨亞) |
|
來自: 周易風水圖書館 > 《大師說風水,大師訪談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