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火熱內生
火熱內生,又稱“內火”或“內熱”。是指由于陽盛有余,或陰虛陽亢,或由于氣血的郁滯,或由于病邪的郁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燥與熱不一樣,與暑也有區別。
前面分析了燥,主要成因是津液不足。暑主要是指外邪六淫。熱這里告訴我們是因為陽盛或陰虛所致。
火與熱同類,均屬于陽,故有“火為熱之極,熱為火之漸”之說。因此,火與熱在病機與臨床表現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但是,火熱內生卻有著虛實之分,其病機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陽氣過盛化火,人身之陽氣在正常的情況下,本有養神柔筋,溫煦臟腑組織之作用,中醫學稱之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況下,若陽氣過亢,機能亢奮,必然使物質的消耗增加,以致傷陰耗液。此種病理性的陽氣過亢則稱為“壯火”,中醫學又稱為“氣有余便是火”。
少火:是人體內正常所需的比較溫和的火,能溫煦臟腑,滋養正氣。
壯火:是過于亢盛、很旺的邪火,會消蝕耗散人體精氣,屬于病理之火。
比如正常人吃一點荔枝是不應該上火的,但是有的人吃幾顆荔枝就會上火,這證明內火很大。
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外感六淫風、寒、燥、濕等病邪,在病理過程中,皆能郁滯從陽而化火,濡寒郁化熱、濕郁化火等。
外邪六淫風濕寒燥暑在臨床當中,都會引起高燒,所以在調理過程中要排出這些外邪,也會出現高燒的情況。
邪郁:“邪”為外邪,“郁”是提留積聚在人體內。
這里告訴我們,邪郁化火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感六淫所致,如小孩受風就會發燒感冒。
前面講到的“少火”其實也指我們有時候發燒也是好事,可以溫煦五臟六腑。中醫一再強調發一點高燒不用太擔心,尤其是在調理過程中出現的發燒其實是好事,可以溫煦臟腑,驅趕邪氣,這個時候不要去管它。
二是體內的病理性代謝產物(如痰、瘀血等)和食積、蟲積等,均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主要機理,實質上也是由于這些因素導致機體陽氣的郁滯,氣郁則生熱化火,實熱內結所致。
另一個方面主要就是我們長期的食積、蟲積等等,所有的垃圾堆積到一點程度,都是熱的,人體內不管什么東西,只要停留郁積同樣會發熱變質。為什么小孩容易感冒發燒?水、食物多了,有蟲子,體內停留的東西多了就會生熱,氣虛運行不暢,營衛之氣下降,一沾點涼,感冒發燒就來了。
就象生活中的垃圾長期不動就會發酵發霉長蟲子,這些東西都是有了溫度,熱了才長出來的。
五志過極化火:又稱為“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深情志的刺激,影響了機體陰陽、氣血和臟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氣機郁結,氣郁久則從陽而化熱,因之火熱內生。如情志內傷,抑郁不暢,則常能導致肝郁氣滯氣郁化火,發為“肝火”。
五志過極:指喜怒悲恐思過度都會化火。
“思”多了耗心神,耗血。“恐”就會驚,常做噩夢,膽小一嚇一激靈,腎水就少了,火自然大了。“悲”也是愛掉眼淚,傷津液。“喜”是興奮,亢奮過度同樣起火,你如果中了五百萬大獎,整天興奮,肯定睡不著。“怒”就更不用說,肝火起來了。
陰虛火旺:此屬虛火。多由于精虧血少,陰液大傷,陰虛陽亢,則虛熱虛火內生。一般來說,陰虛內熱多見全身的虛熱征象。而陰虛火旺,其臨床所見火熱征象則往往較集中于機體的某一部位。如:陰虛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升火顴紅等,均為虛火上炎所致。
這種情況往往接近回光返照了,如一些久病不愈的病人,突然出現滿面潮紅,這是體內最后的一點陰也化火了,基本就只剩幾天時間。
火熱內生多為虛火,如腎病患者,調理到一點程度,就會出現牙痛,這是陰虛火旺,腎水不夠,馬上給補腎水,牙就不痛了,這也是火熱內生。 整個內生五邪,最大的是內風,寒也很常見,最難處理的是濕,火的癥狀比較明顯,經驗不足容易誤斷,我們最好能結合自身的現狀來練習,認真對照看看各種病例,想想調理效果明顯的原因在哪里?為什么有的病人效果好有的不好?是否忽略了病理形成的過程,認識這個過程對掌握疾病的發展規律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