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燥惡濕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與胃的喜潤惡燥相對而言。脾之所以有喜燥惡濕的特性,與其運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有關。脾氣健旺,運化水液功能 發揮正常,水精四布,自然無痰飲水濕的停聚。也不被痰飲水濕所困,如清代吳達《醫學求是》所說:“脾燥則升。”若脾氣虛衰,運化水液的功能障礙,痰飲水濕 內生,即所謂“脾生濕”;水濕產生之后,又反過來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脾陽不振,稱為“濕困脾”。外在濕邪侵入人體,困遏脾氣, 致脾氣不得上升,也稱為“濕困脾”。由于內濕、外濕皆易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影響正常功能的發揮,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謂“脾喜燥而惡濕”。臨床 上,對脾生濕,濕困脾的病證,一般是健脾與利濕同治,所謂“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
脾氣下陷的病機主要有二:一是脾氣虛衰,無力升舉,又稱為中氣下陷,當健脾益氣治之;二是脾氣被濕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治當除濕與健脾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