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蛤蚧又稱大壁虎、仙蟾,臺灣稱為大守宮,主要分布于亞洲北回歸線附近的亞熱帶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老撾。蛤蚧多棲息在懸巖峭壁的洞縫,個別也居住在樹洞里。穴居的洞隙不大,身軀剛好能在洞內自由行動;遇敵即能甩尾逃脫,于事后長回,甚至其遇敵或捕獲獵物時會對之緊咬不放。洞隙形狀各異,一般洞寬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達數米之深。在野外常單獨或幾條棲息一處。蛤蚧喜歡干燥,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難看到蛤蚧的蹤跡。可到大有恒中藥材庫查詢購買。
外形特征
蛤蚧(拉丁文學名:Gekko gecko)陸棲的爬行動物,全長34厘米。體尾等長。頭呈三角形,長大于寬,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其直徑為眼徑之半;上唇鱗12~14,第一片達鼻孔;吻鱗寬,不達鼻孔;吻鱗后緣有三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于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三排小鱗,分布在軀干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三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復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別短小但無爪,余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余枚股孔,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后囊孔明顯。體背為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液浸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色深者寬;腹面近于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
分布范圍
分布于孟加拉、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越南、菲律賓、泰國、美國(被引入至佛羅里達州和夏威夷)。
生活習性
蛤蚧棲息在山巖或荒野的巖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有時也在人們住宅的屋檐、墻壁附近活動。聽力較強,但白天視力較差,怕強光刺激,瞳孔經常閉合成一條垂直的狹縫。夜間出來活動和覓食,瞳孔可以擴大4倍,視力增強,靈巧的舌還能伸出口外,偶爾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塵。
蛤蚧的動作敏捷,爬行的時候頭部離開地面,身體后部隨著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動前進,腳底的吸附能力很強,能在墻壁上爬行自如。原來認為它的腳下有吸盤,其實其趾端膨大的足墊并不是吸盤,而是在足墊和腳趾下的鱗上密布著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絨毛一樣微絨毛,如同一只只彎形的小鉤,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抓牢物體,可以在墻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絨毛頂端的腺體的分泌物也能增強它的吸附力。
主要捕食蝗蟲、蟑螂、土鱉、蜻蜓、蛾、蟋蟀等昆蟲及幼蟲,偶爾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鳥等,咬住東西往往不松嘴。
蛤蚧的尾巴易斷,但能再生,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節面,把前后半個尾椎骨連接起來,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節面處發生斷裂,以此來逃避敵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單純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釋放能量,所以剛斷下來的尾巴的神經和肌肉尚未死去,會在地上顫動,可以起到轉移天敵視線的作用,因此在民間還流傳著蛤蚧的斷尾巴會鉆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謬說法。斷尾以后,自殘面的傷口很快就會愈合,形成一個尾芽基,經過一段細胞分裂增長時期,然后轉入形成鱗片的分化階段,最后長出一條嶄新的再生尾,但與原來的尾巴相比,顯得短而粗。不過,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斷尾,因為斷尾畢竟是它身體上所受的嚴重損傷,不僅失去了尾巴上儲存的脂肪,而且還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類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時,尾巴完整的蛤蚧對于失去尾巴的蛤蚧有著極大的優勢。
蛤蚧通常在3—11月份活動頻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巖石縫隙的深處冬眠。
生長繁殖
蛤蚧是重感情的生靈,廣西民間有傳說,如若蛤蚧被捕,它的配偶必會緊隨而出,與之相視哀鳴。更有離奇的說法,如果將雌、雄蛤蚧烘干,研為粉末后撒入燭火之中,兩股火苗就會飄飄冉冉地向是中間靠擾,其難舍難分讓人動容。作為傳統的藥物,蛤蚧遭遇了嚴重的濫捕,在很多傳統的分布區,這種色彩斑斕的大壁虎如今已經絕跡。
蛤蚧的繁殖期為5—8月,5月開始交配產卵,但以6—7月產卵最多。每次產2枚卵,白色,外面有革質鞘,比鴿子的卵略小,呈圓形,卵重5—7克,可以粘附在巖洞的墻壁或巖石面上,孵化期為35—45天,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剛出殼的幼體的體長大約為8厘米。適應力強,容易飼養。蛤蚧攀緣能力高。
藥用方法
藥材性狀 該品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干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0cm。頭略呈扁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有細齒,生于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頦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及兩側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骨節,與背部顏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咸。
性味歸經:咸,平。歸肺、腎經。
功效:補肺益腎,納氣平喘,助陽益精。
應用:
肺虛咳嗽,腎虛作喘,虛勞喘咳。本品兼入肺腎二經,長于補肺氣、助腎陽、定喘咳,為治多種虛證喘咳之佳品。常于貝母、紫苑、杏仁等同出,治虛勞咳嗽,如蛤蚧丸(《圣惠芳》)。
化學成份真偽鑒別 牙生于顎邊,無大牙;背與腹部鱗片近等大;足有吸盤是蛤蚧。
牙生于顎內,有大牙;背部鱗片遠比腹部鱗片細小;足無吸盤是偽蛤蚧。
真品蛤蚧藥材為頭尾,四足用竹片撐開的全只蛤蚧,全形成扁片狀。頭稍扁略呈三角形,兩眼多凹陷成窟窿,角質齒密,生于顎的邊緣,無大牙。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四足均有五趾,均具爪,趾底面有吸盤。尾細長而結實,扁圓形,上粗下細,中部現骨節,與背部顏色相同。有腥氣,味微咸。
藥理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發情期,對去卵巢鼠則可出現發情期,并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為指標,蛤蚧(品種未注明)提取液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但其效力較蛇床子、淫羊藿、海馬為弱。
1.性激素樣作用:
1.1.雌激素作用:蛤蚧醇提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卵巢小鼠則可出現動情期;并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最增加)。蛤蚧醇提物(GEA)對雌大鼠附性器宮(子宮及陰道)主要為直接作用,但其完整作用須經卵巢、垂體及下丘腦。蛤蚧體、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子宮及卵巢增重,蛤蚧尾增重作用較蛤蚧體強。體、尾分別與求偶素比較,尾的增重作用超過求偶素,體的增重作用接近求偶素。蛤蚧體及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陰道開放的時間提前,而蛤蚧尾組又較蛤蚧體組時間提前。
1.2.雄激素樣作用: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為指標,蛤蚧醇提物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蛤蚧體和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去勢雄大鼠精囊和前列腺增重;而尾的增重作用較體強,但不及睪丸素;蛤蚧醇提物能縮短雄性果蠅交配潛伏期,延長交配時間,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只能使雄小鼠睪丸增重,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而脂溶性部分對雌小鼠子宮及雄小鼠睪丸均可增重。
2.平喘作用:
蛤蚧醇提物對乙酰膽堿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顯的平喘作用,對豚鼠離體氣管也具有直接松弛作用,而蛤蚧水煎劑無明顯作用。但也有報道蚧蚧醇提物對組胺或乙酰膽堿致疼的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無松弛作用。
3.免疫增強作用:
蛤蚧身和尾的醇提物均可加強豚鼠白細胞的運動力、肺和支氣管吞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功能和腹腔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蛤蚧提取物能顯著增加小鼠脾重,并能對抗強的松龍的免疫抑制作用,還能提高小鼠靜脈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數,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后血清的溶血含量,蛤蚧尾醇提物能增強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提高抗體效價和提高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蛤蚧體僅能提高溶菌酶活性和抗體效價,而頭則無明顯影響。
4.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對甲醛性大鼠踝關節腫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癥及冰醋酸所致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蔞縮,還能顯著降低正常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表現促腎上皮質激素樣作用,但不能對抗蛋清所致的豚鼠過敏性休克。桂圓肉和蛤蚧的醇提物除有明顯的抗應激作用外,尚能增加正常小鼠體重,對利血平化小鼠體重下降有非常顯著的對抗作用,并能增加小鼠脾重,提高小鼠對靜脈碳粒廓清指數。
醫學作用
【化學成分】
含肌肽(carnosine)、膽堿、肉毒堿(carnitine)、鳥嘌呤(guanine)及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等.化學成分研究進展:
【藥理作用】
1.性激素樣作用:蛤蚧體、尾乙醇提物皮下注射,對去勢雄性大白鼠可增加精囊腺、前列腺重量, 可使幼年雌性小白鼠子宮、卵巢增重,并能使幼鼠陰道口開放時間提前;蛤蚧乙醇提取物未見有促性腺激素樣作用和蛋白同化激素樣作用.另據報道,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水溶性部分只能使雄性小鼠睪丸增重,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 而脂溶性部分對雌性小鼠子宮及雄性小鼠睪丸均可增重.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蛤蚧體、尾酒提取物肌肉注射,能增強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提高抗體效價,并可提高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還可顯著提高小鼠碳粒廓清速率;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增加抗體形成.蛤蚧身、尾乙醇提取物肌肉注射3g/kg, 可加強豚鼠肺、支氣管吞噬細胞吞噬細菌功能.
3.抗炎作用:蛤蚧乙醇提取物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對甲醛性大鼠踝關節腫脹、二甲苯所致鼠耳部炎癥及醛酸引起的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萎縮,顯著降低正常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 表現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