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文化——新興禪宗
西江月
六祖文化序
六祖慧能大師,俗姓盧氏,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生。三歲喪父,稍長即以砍柴為生養母。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
后弘忍大師為選法嗣,令眾弟子作偈。上座師神秀先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惠能聽后,請人代筆作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深得五祖贊許,密授禪法衣缽,成為中國禪宗六祖。
佛學自古印度傳入中國后,從此發展為中國的禪,六祖無愧于中國禪的始祖。
本站開此欄目,接六祖遺志于網絡之中,開佛家正道于眾生腳下,以淺近的語言,闡述無上妙理,掃除佛教末學,度有緣之士,以謝祖師度世之婆心。
西江月序
丙戌年二月二十四日子時于新興之窗
自性
人之初,真性居于體內,真性清靜,如青天朗月,一塵不染。人漸成長,凡心用事,此心受煩惱欲望牽引,蒙蔽真性,如青天之下烏云密布。
真性好生,而凡心欲置人于死地。真性本來有靈氣,卻受制于凡心,不得發現。修煉就是去凡心全真性。
誦經
佛法如一陣清風,蕩盡蒙蔽真性的烏云。烏云蕩盡,清風去留自便。故學佛道之理,須得其意,忘其言。若不得要領,雖日誦千經,滿口真言,心迷于道,不過是口頭禪而已。
誦經為了勸心,若心為經所累,則不如不誦,執著于經之相,是妄想,妄想則有悖于道。
修者,修其破損,修其不正也。人心迷于塵事,有深有淺,根源不同。佛法如良藥,修練者需對癥下藥,但不必每一種藥都用上。持誦佛經,不須遍讀每部佛經、每句經文。
度己
諸佛度人,欲普而度之,奈何人不自度。佛祖度人,曉之以理,是否成佛在于自己,如給病者施藥,而不能代其服藥。故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佛在自心,悟者自度。常言“歸依我佛”,而不言“歸依他佛”,即此理也。
僧人化緣,常信口開河,說你有佛緣。其實,佛緣人人皆有,在于你是否珍惜。自心無滯即佛緣,捐贈施舍非佛緣。是故,佛緣在我心中。
上乘
佛法有三乘之分,三乘者,諸佛權宜之道也,最終同歸一乘。六祖曰:“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佛法被分三乘,學佛者因各自根器利頓,分為漸修和頓悟兩種,即循序漸進與一步到位之別。因此,學佛不必三乘都學,應取法乎上。六祖說:“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六祖與神秀一頓一漸,從他們對戒定慧的理解可以看出:
神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
六祖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打坐
六祖曰:“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和尚打坐者,乃形式,外在打坐也。真坐者,十二時辰,行住坐臥,心無妄念,不追逐外景。修佛在心,不拘坐立。
降心
人心喜縱放,生種種見識,似智實愚,是為妄心,難以降服。降心即煉己,煉己即制服妄想,妄想制服即現自性,自性即佛性,人人具備。妄心傷人性命。自性益人性命。
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種種事物,修煉者不應持逃避的心態,事來心應,事去心止,事過無痕,在應物之中識破種種迷惑,不去追逐。要持平等心,對眾生以不生不滅心,布而施之,所謂布施者,布即普即平等,施即化,化即度,布施于我心,行為布施是修福德,自心布施是修功德修善。修福德是宗教,修善是自心,有功可成佛。我心至善至妙,離如來不遠矣。
六祖不識字,是他的優勢,字有相,故不泥于字;空亦是相,故不執于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自性清靜,心境至虛,一塵不染,即是佛性。仙佛也是凡人做,仙凡只是一念之差。六祖聞《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悟佛性。生無住之心即離一切相,若人心有一點相,則不可見如來。如來者,若來若去,若無來去也。如者仿佛也,既是仿佛,即不真實,既不真實,即要識破,能識破者,是為真如,真如之性,即是先天。因此,古人用此“如”字很有深意。
降心至虛靜境界,須防止頑空。修佛要定慧雙修,有定無慧是頑空。道家以定為水,以慧為火,奉為上品丹法,佛家與道家清修派異曲同工。
初習定者通常判斷“我心是否已靜”,不停追究自己,此乃通病。降心須用本能,本能逐漸養成。若以心降心,則無異于以霧驅云,天依然是蒙蔽的天。
懺悔
六祖壇經曰: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后過;從今已后,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六祖教人懺悔,知不善因,杜不善行,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宗教亦常有懺悔之說,然學者易受誤導,執著于前愆后過。卻不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罪業凡塵一筆勾銷。
吾奉一偈語:前愆非本性,善惡是心魔。如今即菩提,何需悔后過?
脫俗
強調自己非庸俗,他人庸俗,則與佛道相悖。
高為因低為緣,盈為因虧為緣,長為因短為緣。陰陽是相比較而存,你和某甲比,你屬雅,與某乙相比,你可能俗。你欲離俗,有何標準?如何才算離盡?
生庸俗觀,則著于相,佛祖教人心不取相,我不生庸者相,不生非庸者相。若能如此,是真離俗。形式上的離俗,是逃避;在庸俗的大爐中絲毫無損,更見功夫。
出家
出家者,言心地也。僧人出家,身雖離俗,塵心尤在,如此出家,不如在家。
修行在于一心,身如藕根,心似蓮花。比如,人在寒風中,雖有得病之患,但知防范手段。出家人遠居山林,雖容易入定,一旦回到花花世界中,便心猿意馬,前功盡棄。
古今不少居士在家中盡人道,身在凡塵而心在圣境,喧鬧之中見功夫,最終修行有成。古人云“大隱隱于市”。塵心妨道,家室妻兒不傷于道。
佛道
佛教不同于佛家,宗教假禪理,實迷信,終日點燭燒香,總不能度己度人;而佛家修練,明心見性,以性入命。道家以命入性,以雙修派尤為顯著,清修派雖強調性功,也不離以命制性,佛道殊途同歸,道即佛,佛即道也。
至于后來佛道互相爭執,乃不肖之徒,互不理解,執著于門派尊嚴,各持末學,一決雌雄。如此,佛非真佛,道無真道矣。
六祖偈語注解
菩提本無樹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
菩提樹原名畢缽羅樹,原產于古印度,樹型高大,樹干上節疤狀似人目,觀照眾生。當年釋迦牟尼樹下打坐六日六夜,頓悟成佛。樹因佛而得名,雖名菩提,實非菩提,是名菩提,人人皆有,在于一心,何來樹哉?
明鏡亦非臺
神秀大師曰“心如明鏡臺”,常人心系塵事,如明鏡蒙塵,須時刻勸之勉之,持之以恒,自見天性,指出修煉途徑,如渡江河之有船,為求性之法。而六祖此言,直指天性,是頓超彼岸之門。
以上兩句提示人們,不要著于形相之樹,也不可執于明鏡之妄想。
且聽偈語:種種譬如當識破,菩提在我是覺悟,心如明鏡不是臺,是臺是樹擾自性!
本來無一物
即無一切相。
老君《常清靜經》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音:chen)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何處惹塵埃
我心于無何有之境,一塵不染。工夫至此,了卻生死煩惱,與道合一。
后序
上述佛理,以六祖所傳佛學為本,再參道家理論,不倫不類,但有中國現代特色,因六祖與我同屬新興人,故強名為新興禪宗。雖名新興禪宗,實無宗派之意。新者不執著于舊學,興者不衰也。
不同朝代各有不同的語言色彩。道學,以中國傳統文化講述無上真理;佛學,則以古印度人最易接受的方式闡述佛理。因此,學佛者,不求正宗佛語,但求正宗佛法。
佛經長篇大論,欲細細叮嚀,乃諸佛慈悲,恐后人無力省悟,而反復勸說也。佛理至簡至易,寥寥幾句足矣,贅述有累人心智之弊。故簡之又簡,總全文之精華,成偈語三首,以契戒定慧之數:
聚寶成山岳,到老棄他鄉;如今知彼岸,輕舟載夕陽。
菩提在此心,自性是如來;藕根扎塵土,不覺蓮花開。
五蘊空垂照,定慧在其中;識破千般假,無色亦無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