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奠定了大一統的社會心里基礎和以皇權為中心的政治基礎,到西漢武帝時期更進一步確立了儒家的統治地位,尤其確定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社會等級秩序。 在秦朝以后的兩千多年歷史中,在崇尚儒家封建秩序的社會普遍心理基礎上,大凡謀逆篡位者,其政權大都短命。 秦以后最早的篡位者要算王莽,盡管西漢政府當時已經腐敗透頂,盡管王莽潛行改革為民謀利,但當他的改革未能在短時間內為人民帶來益處時,更大的社會動亂便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在劉秀等打著“光復漢室”起義聲中,王莽政權只維持十幾年便垮臺了。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在諸侯征戰中崛起,成為事實上的中國北部統治者。但曹操一生始終“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敢擔當篡位的名聲,只把這副“重擔”留給兒子曹丕。 曹丕于公元220年篡漢建魏,但曹魏政權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公元449年,司馬懿父子發動兵變。從那時起,曹魏政權其實就已名存實亡。司馬懿掌握了兵權,但終其一生未敢篡逆,始終以魏臣自居而將篡位的“重擔”留給了孫子司馬炎。 像曹魏政權一樣,司馬氏通過篡位得來的西晉政權并沒能維持多久,便滅亡了。足見篡位而來的政權其脆弱不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