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導平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33例 筆者在近3年時間內,運用經絡導平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患者33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66例均為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導平配合針灸組(簡稱導針組)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齡最小44歲,最大79歲,平均61.5歲。病程在1年以內者11例,1年以上者22例,經CT確診為腦出血者3例,腦梗塞者30例。單純針灸對照組(簡稱對照組)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6歲,平均60.5歲。病程在1年以內者13例,1年以上者20例。CT確診為腦出血者1例,腦梗塞者32例。 2.治療方法 2.1導針組根據臨床證型不同及偏癱程度不同,辨證取穴。經絡導平采用國產Auto-3型導平儀,按針灸取穴方法,選擇2~3個主要經穴(即主穴),再選擇比主穴數量多兩倍以上的經穴作為配穴,用濕棉墊分別按壓在所需經穴上,用扎帶縛緊,并與導平的輸出端相連,進行靜態定點穴位治療。 導平取穴:大椎(—)(主穴,負極),雙側腎俞(—),命門(—),患側肩髃(+)(配穴,正極),曲池(+),合谷(+),外關(+),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懸鐘(+),太沖(+)等。此外,根據中醫辨證的不同,可調整取穴如下:肝陽上亢:加行間(+),照海(+);痰熱腑實:加豐隆(+),脾俞(+),肺俞(+),足三里(+);氣虛血瘀:加氣海(+),膻中(+),公孫(+),血海(+),膈俞(+);陰虛風動:加太溪(+),三陰交(+)。 操作方法:(—)極接輸出負極;(+)極接輸出正極,用電極棉墊浸水壓于所取經穴上。選擇2.5Hz慢頻進行治療??蓪ⅰ白栽觥遍_關打開,使病人的耐受力提高時刺激強度自動增強,以取得最佳療效。針灸取穴同上。 2.2對照組僅用針灸,取穴同導針組。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療效評定標準(1)制定。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基本能獨立生活;好轉:癥狀及體征好轉,能扶杖行動,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3.2治療結果運用經絡導平配合針灸治療33例中風偏癱患者,其中9例治愈,好轉24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33例中,治愈2例,好轉29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93.9%.經統計學處理,雖然總有效率兩者無顯著性差異,但治愈率P<0.05,有明顯差異,說明導平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療效優于單純針灸組。 4.討論 各種原因引起的中風,經過及時治療脫離危險后,其中約80%的患者將遺留程度不同的患肢功能障礙(2),即偏癱。針灸具有運行氣血,疏通經脈,調整陰陽的作用,使患側肢體功能逐漸恢復。 導平是根據“生物電子運動平衡”學說和中醫經絡理論采用一定量的高壓電能,按針刺及推拿的經絡穴位,根據不同病人經穴導電量不平衡的情況,采取對每個經穴分別調整的補償性平衡電流進行激導,促使機體內病理性經絡的生物電子運動逐漸恢復其相對的運動平衡,從而達到治療作用。與針灸相比,導平避免了針刺過程中的機械性損傷和痛感,且刺激強度和持續時間可以在病人能耐受的范圍內定量、定性調整,更具科學性。兩者配合使用,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在治療過程中,護理配合的好壞對病情恢復有著重要意義。在確定生命體征平穩的前提下,應盡早給予肢體功能鍛煉(先被動,后主動),及早期坐位訓練,這對患側肢體的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另外,早期、及時的心理護理,能激發患者的治療信心。如再能做到均衡的飲食調養,辨證地選用補益氣血,強壯筋骨,通經活絡的膳食(2),則療效更好。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王洪忠。實用中西醫結合偏癱康復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