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松山區借助社區建設三年專項推進的有利時機,強化領導,落實責任,實化措施,狠抓落實,全區城市社區黨建各項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先后有9個社區被評為市級和諧社區,3個社區被評為自治區級和諧社區,整體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強化“三有”,著力夯實社區黨建基礎。一是圍繞“有人管事”,加強社區隊伍建設。采取內選、下派、外請、選聘、公開考錄等方式,把熟悉城市管理、善做群眾工作、熱心公益事業的黨員選拔到社區黨組織班子中,選優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面向社會招錄了40多名社區工作者,統一將社區人員工資從最初的人均500元上調至人均1300元,充分調動了社區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二是圍繞“有錢辦事”,推動社區工作扎實有效開展。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力度,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社區建設有成效的街道社區給予10萬元經費支持,對新啟動的社區給予5萬元啟動經費支持,今年區財政又為每個社區撥付6萬元建設經費;先后爭取上級黨建經費、和諧社區創建經費、文體活動項目資金等共計750余萬元,為社區各項工作開展提供了資金保障。三是圍繞“有場所議事”,破解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難題。采取街道自籌、財政補貼、結對幫扶等多元化投入方式,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加大對社區辦公和活動用房的建設和改造,7個街道辦公用房全部解決并都建立了50㎡以上“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33個社區辦公和活動用房達43000多平方米,300平米以上的社區23個(正在建設和新建的5個社區建成后也將達標),為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陣地基礎。
突出“一化”,努力構建社區黨建新格局。一是創新組織架構。探索創新了“1+4+N”條管、“7+X”塊推、“1+N+1”、“村+社區”等區域黨組織設置模式,先后組建1個社區黨委、15個社區黨總支,建立“地緣、業緣、趣緣”等特色黨組織60多個,分街道、社區、城鄉結合部、產業集聚區等層面,建立建制性黨組織15個、區域黨組織和其他非建制性黨組織81個。二是延伸工作觸角。全面啟動實施了以健全“一套機制”、強化“八支隊伍”、搭建“五大平臺”、培育“一社區一品牌”為主要內容的社區黨建“1851”創新工程,全區現成立各類專委會42個,建立各類服務隊伍56支,搭建各類服務平臺35個,打造特色品牌社區33個。三是完善運行機制。修訂完善了區域黨組織章程、工作例會、協商議事、評比表彰、激勵約束、經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對轄區單位動態管理、雙向考評等制度,推動城市各類資源合理配置、黨建要素集約利用,促進黨的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
統籌區域,全面推進網格化管理。一是細分黨組織網格。建立了“街道區域黨委-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黨組織網格管理服務一體化模式,實現區域內黨組織和黨建工作全覆蓋、管理和服務全方位。二是建立基礎信息管理平臺。抓住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黨內統計、計生統計和開展親民大走訪活動等契機進行信息采集,建立健全了居民信息庫、黨員信息庫,建立起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通過調研摸底、收集信息、座談論證,全面掌握了轄區居民、黨員和機關單位、商業網點、便民服務等基礎信息和服務需求,為全面實施“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奠定了基礎。三是建立健全各項運行保障機制。推行社區工作“四議三公開兩報告”工作機制和契約化管理模式,建立了黨員和黨代表民意收集、處理解決等制度和民意分析機制,修訂完善了工作例會、協商議事等制度,健全了黨員活動、登記、記錄、反饋等制度,建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將工作力量下沉、精力下移,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化解在網格。
轉型管理,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一是拓展服務領域。樹立“大服務、大共建”的工作理念,將服務重心向服務社區居民和轄區單位并重上轉移,切實發揮好五大平臺的作用,深入開展醫療衛生、就業培訓、低保優撫等常規服務,延伸開展家政中介、托老育幼等社會服務,創新開展心理咨詢、親子教育等新興服務,探索開展預約、代辦、領辦等特色服務,有效構建“小社區、大服務”的工作格局。二是豐富服務內容。深入開展居民服務需求調查,針對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有針對性的設置服務載體和服務內容。組織開展“黨員誠信店”、“黨員示范崗”、“在職黨員四色服務進社區”、“社區黨員三項服務進機關”等系列創爭活動,推動區域黨員雙向進入、雙向服務,營造了濃厚的發展氛圍,極大地豐富了社區服務的內涵。三是創新服務方式。普遍推行以服務卡、電子觸摸屏、熱線電話為平臺的便捷式服務;振興、玉龍等街道引入市場機制,推行代辦、中介、家政服務,松州街道在2個社區實施“愛心呼叫”服務;向陽、鐵東等5個街道建立了黨建網站,與松山黨建網鏈接,與社區并網運行,推行信息發布、公示公告等網絡服務,有效拓展了社區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 本帖最后由 月亮城堡 于 2012-6-12 14:38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