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第一責任人,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推進和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成敗。為貫徹實施新的《義務教育法》,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深化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工作。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需要,更是學校發展和推進新課改的關鍵。通過研究和分析,筆者以為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樹立責任意識、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現代技術、提升教研能力等四個方面著手進行。
關鍵詞:教學創新;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由于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創新素質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束縛著學生的創新潛能開發。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手段還比較落后、僵化,學生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學校教育嚴重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學習能力的培養顯得蒼白無力。
為貫徹實施新的《義務教育法》,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深化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工作。本文擬就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談一些建議,探索培養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為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教師作出努力,以期打破目前這種沉悶的局面,喚醒教師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師教學創新能力,讓新課程理念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為,用一流的教育理念武裝教師,為每一位教師打造一個專業發展的廣闊平臺,使課堂喚發青春的活力,燃燒著生命的激情。
一、樹立責任意識
清朝學者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名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顧炎武的觀點雖然有著時代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卻令后人所仰慕。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國民創新能力的競爭。許多國家都把創新性人才的培養作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作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國際間綜合國力的競爭迫切要求我們加強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肩負起把祖國下一代培養成為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并且我們教師應該具有比學生更強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創新方面應成為學生的表率。
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創新,凡是在社會歷史領域進行活動的人,都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歷史。關鍵在于我們愿意不愿意去創新,是不是視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己任,是不是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核心目標來看待。我們要從為學生升學負責,轉變為對學生的一生負責;從為學生的學習、升學作規劃,轉變為為學生的一生作規劃。只要我們牢固樹立起一種“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為學生的一生作規劃”的責任意識,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去改變我們自己,就沒有理由不去為我們的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活動。
教師如果能夠樹立責任意識,愿意將創新教育作為畢生的追求,那么就會有一種高尚的職業道德、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創新教育活動中閃光,就會有一種自強不息、嚴謹治學、精益求精、永無止境的優良品質在創新教育活動中得到升華,那么,淵博的科學知識、豐富的教育智慧、完美的人生境界,就會在創新教育活動中走向成熟。
二、更新教育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是行動的靈魂,觀念指導行動,行動又深化觀念的轉變。沒有正確的教育觀作為導向,就不會有教師扎實有效的創新實踐,也就不會形成較強的教學創新能力。
較長一段時期內,學校教師常常以卷面考試的分數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水平,并以此作為鑒定學生好壞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教師按照“應試”的目標,把課本、教參以至練習冊原封不動地搬來,灌輸給學生,然后反復地考試,一成不變地檢測,以分數給學生排隊等,搞得學生高度緊張,教師自身也十分疲勞。誠然,為了使學生多注意基礎理論的學習,用卷面考試來檢測教學情況未嘗不可,但是如果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評估體系,那就失之偏頗了。因為在這樣一種氛圍下造就的教師角色,體現不出教師勞動的創造本質,也貶低了教師應有的生命價值。我們不可能指望缺乏創新能力的教師能培養出勇于創新的學生。要糾正這種偏頗,教師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擯棄標準件型的人才觀——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人、塑造人的觀念,因為這種人才觀束縛、扼殺學生個體創造的潛能。現實生活常常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在學校聽話的、書面考試成績好的學生踏上社會后,未必是創造型的人才。實踐告訴我們:只有那些素質全面特別是具有科學批判精神和探索、發現能力的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我們教師在觀念上,首先必須克服傳統的偏見和偏愛,消除人為優劣之別,給個性不同的學生以充分表現特殊才能的均等機遇和平等權利,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長,創設必備的教育氛圍,從根本上改變循規蹈矩、恭順、溫馴者優秀的保守態度,引導學生高標新異,敢持歧見,培養其思維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撐其人格的獨立性,以創新作為憧憬與追攀的學習境界。其次是樹立新的師生觀,轉變傳統教育中“唯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構建教學主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關系,那種在教師心靈深處積淀起來的封建專制主義觀念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極大地壓抑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多向思辯力。另外,課堂上盛行的直道式的講授法,對學生發言的貶斥性評價,考試中不能點滴移動的所謂“標準答案”等,都成為教學過程異化師生關系、禁錮學生創新思維的沉重鎖鏈,這些必須從教師觀念深處首先得到根本性的矯正。
三、掌握現代技術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各種各樣的信息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等日益向大容量、網絡化、快速化方向發展,呼喚著每一位教師加快掌握各種新的教學手段,去迅速適應科技發展的新要求。
可以說,不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我們要想在教學種實施創新教育,從而實現教學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勢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注意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其他先進教育技術,并能逐步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學習創意、制作多媒體課件,力求使課件系列化、模塊化和網絡化,以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的功能。課件設計時要注意在進行相關知識的講授時,容量要適中。
在當前,教師如果沒有捕捉、處理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動力,也就難以形成教學創新的能力。平日里我們常常看到有的教師很用功,掌握了大量資料,但是這些資料在他們口中、筆下卻是雜亂無章的,更沒有從中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有的教師卻能夠根據看起來很平常的資料提出屬于自己的深刻思想,并且敘述清晰。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是這樣的教師缺乏對信息的篩選、吸納,對資源整合、提煉精華的能力。
四、提升教研能力
傳統教育觀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因此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造就了許多傳授型的教師。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社會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是科研型的教師,必須具備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則無法實施這個變革,無法提高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種高級的、來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教師的研究是立足教學的研究,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是從問題出發,從教師的需求出發,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過程。
多年來,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絕大多數教師缺乏進行教育科研的意識。他們怕改革、怕影響升學率、怕家長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負荷地工作以換取升學率。為此,我們必須樹立全新意識:教師是教育科研的主力軍,從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師份內的工作;僅僅會教課而不會教育研究的教師,不是新時期的合格教師,更不是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
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我們可以定期向教師介紹科研和教研信息,傳播先進的教育理論,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和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定期不定期地舉辦專家講座和指導教師科研創辦學術刊物等。同時,對于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給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質上的獎勵。對于高質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獎勵。同時要把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與職務評聘、評優、晉升、獲得科研資助聯系起來,這樣可以使教師嘗到科研成功的喜悅,進而調動其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我們從思想上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需要我們在物質條件上給予保障,更需要我們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