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異名】透骨草《救荒水草》,鐵線透骨草《醫學指南》,珍珠透骨草《江蘇中藥志》,鳳仙透骨草《安徽中藥志》,羊角透骨草《東北中藥志》。
藥理作用 水煎劑的鎮痛抗風濕作用與水楊酸類藥物相似.服藥后2~3小時發揮作用,其干燥全草每次劑量15-30 克/日,分2—3次口服。水煎劑外用有抗炎、殺菌、收斂創面作用,適用一般瘡癬腫毒。 加工炮制 凈制將采集全草經漂洗、曬干、切斷、除去雜質: 性味歸經 【性味】甘、辛,溫。 【歸經】入肺、肝二經。 功效主治 1.祛風除濕,本品辛溫,辛能行散,溫勝寒濕。八肝經,故能祛風除濕,如《本草綱目》曰:透骨草“治筋骨一切風濕疼痛攣縮。”若因風寒濕邪侵襲肢體經絡而導致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可選用本品,祛風散寒勝濕,病邪去,則諸癥自愈。 2.舒筋活絡,本品辛散溫通,入肝經,而肝主筋.故本品具有舒筋活絡之功效。對于外感風寒之邪,經氣失宣,癥見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可選用透骨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治之。如《陜甘寧青中草藥選》即選用本品,治筋骨拘攣。 3.活血止痛,本品辛散溫通,入肝經血分,故能活血止痛。對于一身上下,心腹腰膝,內外各種疼痛,均可選用本品治之,取其辛溫善走,活血利氣之功,血氣通則不痛。 4.解毒化疹,靈秘丹藥箋》曰:“療熱毒。”《楊誠經驗方》選用本品,治腫毒初起。《陜甘寧青中草藥選》則用本品,治陰囊濕疹,瘡瘍腫毒。故可思透骨草治療瘡癬腫毒,陰囊濕疹,一般多煎水外洗。因本藥外洗還有引藥透入經絡、血脈,而祛風、活血、止痛的特點。 鑒別應用: ①透骨草與桑枝;兩藥均有祛風除濕之功效。但透骨草辛溫,能通達四肢陽氣,偏用于風寒痹痛。桑枝苦平,能利四肢關節,祛風氣,偏用于風邪化熱的四肢關節痹痛及中風半身不遂。 ②本品與松節兩藥均有祛風濕、活經絡之功效,但透骨草偏用于筋骨拘攣的風濕痹痛。松節偏用于關節屈伸不利或關節腫脹的寒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9—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孕婦忌服。(《中藥志》) 【配伍應用】 1.配附子,附子辛甘性熱,祛寒燥濕,偏走腎經,溫腎助陽.走而不守,內達外透,升降活絡。兩藥合用,同類相從,相得益彰,肝腎同治,氣血皆調。除沉疴,治頑痹尤效。 2.配蒼術,一燥濕偏長,一止痛有功。兩藥相須為用,祛濕止痛,功效大增。 3.配伸筋草,兩藥合用,治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屈伸不利,肢體麻木,筋骨攣縮,有伸筋透骨之效。 4.配雞血藤,兩藥合用,補肝益腎,活血止痛。久痹屬虛者最為相宜。 5.配白鮮皮,白鮮皮苦能燥濕,瀉火解毒,兩藥合用,治療濕疹熱瘡。燥皮膚之濕,解肌蘊之毒,其效顯著。 6.配桑枝,桑枝通達四肢,行經絡,利關節,助藥力。兩藥合用,祛風止痛,治風痹最效。 7.配威靈仙,威靈仙通十二經,其性走竄,祛風通絡.善治四肢麻木。兩藥合用。前者溫通經絡,后者祛風止痛。用治風、寒、濕痹,皆奏奇功。 方劑制劑 1.治風氣疼痛,不拘遠年近日(《周益生家寶方》) :本品、穿山甲、防風、當歸、白蒺藜、白芍、稀薟草、海風藤、生地、廣皮、甘草。以上為末,用豬板油一斤,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早晚各服五錢。酒下。 2.治風濕性關節炎,筋骨拘攣(《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本品、制川烏、制草烏、伸筋草。水煎服。 3.治陰囊濕疹,瘡瘍腫毒(《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透骨草、蛇床子、自蘚皮、艾葉。煎水外洗。 4.治腫毒初起(《楊誠經驗方》):本品、漏蘆、防風、地榆。煎湯綿蘸,乘熱不住蕩之。 5.治風濕疼痛,筋骨拘攣,肢體麻木(《經驗方》) :本品、伸筋草、羌活、獨活、附子、千年健、海桐皮、紅花。水煎服。 6.治頑固風濕疼痛(《經驗方》):本品、川烏、伸筋草、骨碎補、全蝎、雞血藤。水煎服。 7.咽中骨哽(《普濟方》) :白風仙子研水一大呷,以竹筒灌入咽,其物即軟。不可近牙。或為末吹之。 8.小兒痞積(《孫天仁集效方》): 急性子、水紅花子、大黃各一兩,俱生研末。每味取錢,外用皮消一兩拌勻一將白鵓鴿一個,或白鴨亦可,去毛屎,剖腹,勿犯水,以布試凈,將末裝入內,用綿扎定,沙鍋內入水三碗;重重紙封,以小火煮干,將鴿鴨翻調焙黃色,冷定。早辰食之,目西時疾軟,三日大便下血,瘸去矣。忌冷物百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