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 著
陰陽正宗略引前敘
(清光緒三十三年)
道生一。一生二。二者一陰一陽也。天地之生成。人物之聚散。德業之盛衰。古今之所以成終成始。皆此陰陽為之也。陰陽之義大矣哉。其釀而為兇與害者。陰陽之偏勝也。至真陰真陽。一太極而已。冒天下之道。有吉利。無兇害。而又因以明利害。定吉兇。此易之所以為書也。然其道變動不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茍非其人。道不虛行。陰陽正宗者。原本於易。漢書云、易本隱以之顯。正宗有易之隱。而較易為淺顯也。開宗以大學明義。亦易教也。明德自強不息也。親民厚得載物也。止于至善。思不出其位也。三者括易之全體也。次天地。列乾坤也。次人生。兼三才也。次性命。明易簡也。次圖說。尚象像也。次時學。徵利用也。次問答。窮擬議也。終十目。猶十翼之旨也。易教也。大學之道也。慨自大道不明。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守一先王之教。皆自以為其不可以加。實則猶耳目口鼻手足。雖各有所長。相用而究不能相通也。甚者由正入邪。由邪出正。歧中又歧。道術遂為天下裂。故即大本大原所在。撮其體要。庶后之學者。略有以見天地之純。圣賢之奧。一成不變。而萬變不離其宗。譬如至虛至靈之心。人莫見其有所為也。而聰明強健之著於百體。莫不惟令是從。是書其即以人虛靈之心歟宜古宜今。宜中宜外。孟子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陸子靜謂四海各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是矣。
陰陽正宗略引后序
一日有十二辰。午之光明異於子。一年有十二月。夏之富麗異於冬。變化因時。大業所由獨新也。變而有不變者寓其中。子至午。冬至夏。無非此一元自為終始。盛德所由萬古常新也。人事原出於天道。天地革以成化。乃守舊者。不知去故之外取新。天地恒久不已。乃騖新者。不知溫故之中有新。兩相背馳。皆不利於時矣。利於時者莫如易。陰陽不測。咸利於貞。貞者正也。萬變不離其宗。斯即陰陽正宗一書所由焉。篇首冠以大學者。所以明變化無方。皆不外此常道也。難之者曰。迄今學問日新。政治日新。世界日新。書理愈出愈新。以戛戛獨造為上乘。守常不變。誠屬迂闊而莫為。應之曰。著書徒以新人耳目乎。大學自幼爛熟於口。非新也。將欲舊染污俗。咸與維新。則定靜以養其源。致虛生明。新機日啟。格致以窮其理。博聞強識。新學自賅。由是而誠意正心。存是去非。有治人自有治法。天下之大。可恃者惟此。本原既植。新義自妙於無窮。且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驗於中國之居今稽古者。無論矣。今所重者西學。驗於公法之多符於古者。亦無論矣。西學最要者富強。計學家有曰。大利所見。必其兩益。亦庶幾大學矩之道。可見古今中外。得其貞者。無異學也。特其言未行於天下。故下即人所共知者言之。今皆羽毛是豐如禽獸乎。猶是手足同具之身也。胡不修。今皆聚散無常如禽獸乎。猶是男女正位之家也。胡不齊。今皆遷徙靡定如禽獸乎。猶是上下相維之國也。胡不治。若徒知開民之智。為身計。為家計。為國計。計在富強。而不知所以平其富強。進於富強。終非長治久安之道。大學則有以探其源。持其后也。獨至一切制度。削而不載。非不屑也。因時制宜。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惟存其大體。日新又新。必有政事。以新民新命。如一元之渾淪於天地。五行百物。隨時并妙敷施。環球萬國之新書。有能超出大學之范圍哉。是在善學者。默有以會其通耳。
重刊陰陽正宗略引序
此書為師尊三十年前所著。原版在重慶。印刷無多。春間同仁寄來一冊。擬即翻印。并特向師尊請示原委。承誨之曰。我自十九在青城山。明心見性后。了然於大道之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由來。與人在后天。宜如何存心養性。歸根復命。返還先天之究竟。默識於衷。未敢輕發。至三十覺可以著書。始將覺悟所得。筆記出來。并將先后天性命顛倒。乾坤坎離。錯綜變化。凡陰陽二氣所含之一切微妙義理。畫成圖像。詳加說明。窮十年之力。積稿至十二卷。定名為陰陽正宗。其時在已經舍棄產業以后。家況窘迫。晝間營生計。寸晷無暇。夜間秉筆。燃桐油燈照明。為惜油計。芯草細捻如線。顧油雖省而目力耗。幾為之。耳亦為之減聰。頭骨更咀喳作響。身體之勞瘁可知。書稿雖成。無力發刊。遍向親友告貸。無一人肯應。甚且受其奚落。孟子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辗ζ渖怼P蟹鱽y其所為者。我實皆一一經驗過來。鄰有七十馀老人周某。固多病。見我書稿奇之。知我有道。求卻病之法。當授以初步命功。伊行之數日。其病若失。益信大道之神妙。自言愿捐錢二百串??嬗?。我以其言為實。雇就匠人。將開工雕刻。而周某因其子阻撓。中途翻悔。所許之錢無著。而事已至此。實欲罷不能。無可奈何。只摘書中綱要刊印。成為一卷改名陰陽正宗略引。較之全稿。尚不及十分之一。書既成。適當臘底年盡。欠工錢三串。不能結束。遂將書親送某至戚一閱。意欲向其告借。如數以竣其事。伊閱書。初滿口稱贊。及告以來意。遂支吾其詞曰。為善固所素愿。不過目下產業未置全。后人未安妥。俟諸事完畢后。定當盡力相助。等等廢話。說了很多。終竟一毛不拔。爾時制錢三串。以現在北京銀元合之。約值五角三分。如此少數。乃張羅十馀日。不能到手。后不得已。當賣衣物。償還工資了事。此事至今思之。猶有馀慨。前年聞周某、及某戚家。已凋零不堪言狀。足見吝財者。仍不保其財。此固由伊等福命淺薄。不能結道緣而沾道光。亦因我爾時躬行未逮。尚不足以傳世。故上天假手於人以阻扼之。今雖底稿已軼。將來世界大同。成功以后。當仍將未刻之重要圖像。補畫完成。以為天下萬世法。偶爾感觸往事。特述其經過。使汝等知行道辦道之艱難。并知道之貴重。非有大福命者。即欲一結道緣。亦不易也。愚等不能文。謹錄師訓以為序。師尊降世紀元七十二年即民國二十三年歲次甲戌仲秋上浣
大 學 敘 言
大學一書乃萬教之綱領。天所以廣大道之傳也。首明大道全體。次明人道之功。至能得而天道已盡。所謂先天大道。與后天大道。貫而一之也。物有四句。申結上文。此古書也。下則孔子之助詞??鬃佑讕燀楅?。從事小學。常夢周公。潛志大學。壯欲究周公制作之原。問禮老聃。得聞大學至善之道。(后人編大學入禮記中。良有以也。)朝聞夕死之嘆。此其時乎。后游歷列邦。道不行而轍還東魯。刪訂纂修。而約以大學。自是古今之變化。有經書一以貫之。經書之博大。有大學一以貫之。大學之次第。明明德一以貫之。顏子問仁。告以克己復禮。禮即適周所問。曰天下歸仁。即明明德於天下之旨。顏子既卒。慟一貫之道不傳。惟曾子其庶幾也。呼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釋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厥后作傳。始以毋欺。忠也。終以笨 矩。恕也。明明德之小乘也。家國天下。一以貫之也。傳至子思。乃作中庸。天命之謂性。為大學探其原也。率性之謂道。明明德真諦也。修道之謂教。親民真諦也。書末終以無聲無臭者。為至善窮其妙也。又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即忠之進也。和者天下之達道。即恕之化也。明明德也。故曰中和為儒門上乘法。即明明德之大用。天地萬物。一以貫之也。曾子仁者。仁者見之謂之仁。大傳故多大學之實行。子思智者。智者見之謂之智。中庸故多大學之精義。合兩書而大道已全。察以精心。行以果力。盡人合天之奧在是焉。嗚呼。自有天地即有人。有人即有大學。而由皇古以迄今日。明明德於天下者。幾何人哉。非大學之厄窮。乃斯人之不幸也。夫大道之行。關乎天下人之福命。天下人不明不行。而一二人明之行之。是自造其福也。導千萬人明行之。造千萬人之福。而實積千萬人之福於一己也。尋真樂者。其自得之。
大學解
治世需才。亂世尤需才。才也者、所以撥亂世而反之治也。然才必由德出。始足以治世。否則適足以亂世。蓋才者、末也。德者、本也。德賦於天。而裁成在學。理也、性也、命也、皆德也。窮理盡性至命。皆學也。大學一書。明明德一節。窮理盡性。先天之學也。(后天中之先天)知止一節。煉凡身。了凡命。后天之學也。(先天中之后天)后天煉凈。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本末交修。還我本來真面目。性命合而為一。(性中有命命中有性)完全先天中之先天。大學能事畢矣。世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專致力於后天者。寂寞空山。并不理人世間事。不知有所謂先者。而取坎填離。遂不知其為后??v使靈異神通。功效卓著。而先天之道有未全。終無由盡人合天。以立於不生不滅之地。其反乎此者。當初未經明師之傳。兼為盲師所惑。學之毫無著落。遂回頭抵牾。一切明心養氣之學。目為異端。講日用倫常學問。概從切實入手。躬行心得之下。即以為包括無遺。似得孔門之心法矣。然拋去靜養一層。不知有所謂后者。何足與言先。況仁義禮智。雖出於心。而性與天道之貫通。原來別有其地。先儒只憑空說理。并不向身中討出生活。無惑乎天人不能一氣也。此非獨修性不修命者有然。即性命雙修者。視聽言動。俱能不茍。而授以微言?;蛞孕泄ι茷橥夤?。以傳妙竅為內功。內外不能一貫。雖發前人所未發。終非最上一乘也。唯知所先后者。為學既有次第。復得口傳心授。何為收心、放心、誠心。何為凝神、安神、虛神。何為抱一、守中、合一。知此九訣。則近道矣。學道者、必求其備。講道者、必盡其藏。斷不可以大道之完全。略於此而詳於彼。致使希賢希圣者。難以希天。況既露出端倪。茍不罄其蘊底。異日承學之子。妄加猜想。非阻人上進。即陷人入於異端。其流弊有不可勝言者。揆諸同登道岸之心。豈忍出此。雖然。茍不至德。則至道不凝。蓋煉虛合道之功。其圓滿當俟諸異日??鬃庸熟吨挂还澊笾?。存而不論其詳。伊古以來。中人以上之資格無幾。曠觀天下。幾盡中人以下之人。滅天理。窮人欲。日虧厥德。大學遂不得其門而入。故單即明明德一節。條分貫串。不厭其煩。結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可見儒門之學。重平常。不重神奇。究其實。至平至常。即至神至奇已胚胎於此。而圣人不尚神奇者。內而圣。外而王。先天之學。由據亂以反於升平。由升平以底於太平。不越是書矣。豈非平常之中。有不平常者在乎。乃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后。是書已歷數千馀年。歷世少有大同者何耶。因其中有秘密之傳授焉。深知內圣之學者無幾。故致外王之道者無多。況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得其道者。更覺絕無而僅有。孔子之時。大道尚未宏開。是書雖著。不過渾言其理。不得多傳其人。故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至復命之學。亦不得聞。子思孟子之時亦然。迄於今五洲交通。萬教各出新奇。機緘將於此盡泄。誠天欲廣大道之傳也。而萬國之教。其有裨於人心世道。高出尋常諸子者。終不能超出儒釋道之三教。釋教空諸一切。道教超諸一切。而其旨又不出大學知止一節。(釋道兩家。為儒家所。其實儒家舍釋道之理。大道難全。故大學有知止一節。乃明明德一節。詳之又詳。至知止一節。存而不論者。此蓋不而。似非??鬃铀詾槿f世之師。)至儒教踏實一切。大學明明德一節。已足發其大凡。其實釋道未嘗不從事於明明德。不過略言明明德。詳言定靜安。儒家到復命歸根。終必從事於定靜安。不過略言定靜安。詳言明明德。分而為三。合而為一。由是觀之。大學之道。先天與后天之學俱全。真萬教之綱領。而為吾儒完全性命之書也。家置一編。手執一冊。無人不口誦心維。而究不能推行天下者。非大學之不幸。斯世有所不幸也。講富強者。以為人事足以勝天。(人事足以勝天者。必先知天道之人也。知天道然后敢言人事。)事雜言龐。大道晦隱。否塞極矣。豈知天地間之事。無道至於晦塞。不卜而知其必滅。其合乎道者。愈晦則愈明。愈塞則愈通。況大學之道乎。明通公溥。恰在斯時。愿即平昔所聞一二者。與朋友同堂講習。藉眾人之長。以補一人之短。學無常師。擇善而行。俾人人共醞釀於大道之中。全才由茲出矣?;蛄⒌?。或立功?;蛄⒀浴J澜缬纱舜笸?。即大道於是乎益明。大莫載而小莫破。前無始而后無終。有不能狀其所以然者。曰無極。無聲無臭。而天地人物之理。無一不備。曰太極。一元運行。陰陽不測。變化各正。保合太和。圓滿無虧。適以還其太極之體。(無極者。太極之體。太極者。無極之用。)大學之道。彌六合。亙古今。無處不宜。無時不趣。無為而無不為者。即無極而太極也。在明明德。道不遠人。其未發也。氣渾於虛。心則無思無慮。發則氣與天地相通。覺吾身非小。從心所欲。無些微私欲雜之。靜而無靜。動而無動者。即一元運行。陰陽不測也。在親民。民同此心。心同此理。民不能全其天理。即己之心有未全。裁成輔相。咸與維新者。即變化各正。保合太和也。在止於至善。盛德至善。有一無二。加一毫不得。損一毫不能。心與氣渾合其中。亦無一毫加損者。即圓滿無虧。適以還其太極之體也。此即現成以示人性命之在先天然也。(心者、性之質也。氣者、命之充也。心氣原不可分。由性命原非二物。但修命雖根于心。而氣為重。修性不外乎氣。而心為重。故就其所重者分之。要之一而二。二而一也。)凡人落在后天。欲返先天。有勉強之功焉。擇師訪友以明道。博學深思。以明其道之善。然后知性與命。實相感相應。心始不為外物所搖。知止而后有定。先立乎其大者。非禮雖紛紜續至。而心不敢馳於外。氣則必歸於根。寂然不動。百感咸忘。定而后能靜。存其心。養其氣。日積月累。心自不為嗜欲所棲。元氣流行。無掛無礙。天之空也。地之闊也。有無入而不自得也。靜而后能安。理益融洽。心益分明。事雖有是有非。且有非中之是。是中之非。而竭其心思。自會萬殊歸一本。安而后能慮。知之既真。處之必求其當。事之在一身者。無不中其心以自盡。事之在天下者。無不如其心以相償。心純乎理。理宰乎氣。直養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慮而后能得。得則由后天之性命。復還先天之性命。然性命混成則為物。物有本末。本為先天。末為后天。事有終始。洗滌凡心。調和元氣。后天之人事既終。先天之真性真命。即於是始。知所先后。知性命所以合。在先天無有不善。知性命所以分。在后天方有不善。既知善皆我固有之。非由后起。而用功不迷所向。則近道矣??鬃涌秩瞬坏闷溟T而入。條分之。貫串之。切實發揮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大同不外乎小也。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致遠不外乎邇也。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求人不外乎己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制外不外乎中也。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養和不外乎嚴也。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瘹獠煌夂跎褚?。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致知在格物。神之格思。不至虛懸無薄也。功之進者效自進。物理物欲。辨之既明。欲無所藏則虛。理無所蔽則靈。物格而后知至。理之所以范圍乎我者。至樂而非苦人之具。則除欲直若除寇。惟恐害之抵隙而來。知至而后意誠。善念既真。惡念愈化而愈凈。憧憧斷絕。天性之本然自復也。意誠而后心正。天君泰然。流露於百體間者。皆元氣之所為。血氣惟相與從令。 心正而后身修。視聽言動。無黨無偏。同此五官百骸者。觀感自有同情也。身修而后家齊。本此孝弟慈而推廣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家齊而后國治。人不同姓。即不同氣。既聯一氣於百姓。萬姓自彌綸於一氣之中。國治而后天下平。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無一人可辭其責也。平者上下四旁。各不相爭之謂也。蓋爭出於人與人相接。則齊家治國平天下要焉。實出於情與情相攻。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要焉。而運動其間者惟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則無為而治矣。其本亂。物不格。知不致。意不誠。心不正。身自不修。乃內則恃采煉之末以超凡。外則恃政事之末以移俗。皮之不存。毛將安附。而末治者否矣。所謂治者。至治馨香。感於神明。斯為務本之治。第本之全體大用。層累不窮。至厚也。其所厚者薄。道有明有未明。德有至有未至。竟欲身入圣神。天下熙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學之道。上不言神奇。下不言技藝。獨兢兢於德。幾若迂闊而莫為。然而德者本也。此謂知本。試思天地之本在一元。形形色色?;裏o窮。知本則正德利用厚生。與乾之至健同。德行恒易。以知險也。與坤之至順同。德行恒簡。以知阻也。此謂知之至也。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一大道之莫載莫破也。一大道之無始無終也。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此從古本。篇末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
大學談
大學之道者。兩乘其說也。大道者、先后天之道也。大學者、大道之學也。大學之道者。先后天合一之說也。有大學之道者。成德之君子也。躬行大學之道者。大學之君子也。大德者、大道之凝也。大德之君子者。必明其德於天下也。明明德者。智謀踴躍也。智謀踴躍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者。必明明德於天下也。故明明德於天下之德者。大德也。大德者。智仁勇之謂也。德而曰明者。德行也。德之行在智。故曰明德也。明明德者。智謀踴躍以行之也。智謀踴躍以行之者。未有不明明德於天下也。明明德於天下者。明其倫於上也。倫而曰明者。洪范九疇之倫也。能明洪范九疇之倫於天下者。小民自親於下也。故曰在明明德。在親民。明明德於上者。上之所以親民也。明明德於天下者。民自相親也。故曰能明明德於天下者。親民在其中也。能明明德於天下者。必知止至善也。止至善者。先后天之大道合一也。先后天之大道合一。吾道一以貫之也。故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道之學在知止。知止而后能定者。止於至善也。定而后能靜者。止於至善也。靜而后能安者。止於至善也。安而后能慮者。止於至善也。慮而后能得者。止於至善也。物有本末者。在止於至善。而后能明明德於天下也。事有終始者。能明明德於天下。而后能止於至善也。止於至善者。極樂也。樂之始在誠。故止於至善者。又誠也。誠則明。明明德於天下者。誠明也。明則誠。自誠明、謂之性。故知止而后能得也。得者德也。慮得者。明德也。慮而后能得者。明明德也。明明德者。明明得大學之道也。明則能知。知則能止。止則能誠。自明誠、謂之教。教者先天之大道也。故曰先天之大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后天之大道。在知止。知止則性與天道矣。止而終於得者。天命之謂性也。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故大學之道。始於明也。明者、上等君子之道也。生而知之也。誠者、下等君子之道也。學而知之也。故曰大道之學在知止。止而不善者。非大道之學也。善而不至者。非大學之道也。故孔子引詩曰。緡蠻黃鳥。止於邱隅。言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人而知其所止者。知所先后也。知所先后者。知先天之大道。與后天之大道也。知先后天之大道者。則可與言大學也。故曰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能實行大學之道者。頭頭是道也。故曰明明德者。學而時習之也。學而時習。能明明德也。能明明德者。不亦說乎。親民而民親之。民親則近者悅。遠者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知止於至善者。先后天一以貫之也。能貫先后天之大道者。則大道在我。我即大道。人不知而不慍也。不亦君子乎。故君子不怨天。不尤人??鬃颖於鴳懭?。大德修己以安人。
天 地 敘 言
昭明莫如日月。人所共見者也。震驚莫過雷霆。人所共聞者也。有生而盲者。喻以捫燭叩盤。不能釋疑以實其見。有生而聾者。狀以破山喪七。不能啟悟以實其聞。凡人之蔽於見聞也類如是。況天之大。地之廣。實有非見聞所能及者。然欲知道之非虛。不核諸散殊則無據。欲知人之非小。不究其原本則無因。茲即共見共聞。與限於見聞。而理有不爽者。渾言之。略記之。以俟志在大學者。致曲有誠。誠則明。明則前知如神。上天下地。不行而至。天地自了如指掌。然后嘆大哉道也。天地原非大矣。
天 地 論 略
六合寥廓。人力所不能通。厥初渾淪無物。自道生一氣。氣產陰陽。陽精為天。在天成象者。二十八宿。四維中宮。天之體全。五星於以效其用。陰精為地。在地成形者。東西南北。四方中土。地之位定。五行於以貢其能。天陽地陰。相為對待。一氣之流行於上下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之散氣。為風、為雨、為露、為云、為雷、為電、為雪、為霜。至結為精秀者。在天星辰。在地河獄。而著明莫大乎日月。聚眾陰眾陽之精。為天地之大陰大陽。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天地之功用。皆不能外此以斡旋。雖日之位南。月之位北。然要互根於北極之下也。北極當天之中。日自北極至南極為冬。於天時水旺。月陰主之。於地位火旺。日陽主之?;饸w火位。其時陽潛地中。陰彌地外。加之日光斜射。氣散而緩。故地中熱而天氣寒。晝則斜行天末。末小度短。故晝恒短。至夜入地。地雖近於天之下。而道紆徐。日由南極左至北極下。旋轉南極右。度長故夜恒長。自南極去北極為夏。於天時火旺。日陽主之。於地位水旺。月陰主之。水歸水位。其時陰縮地中。陽浮地外。加之日光正射。氣聚而急。故地中寒而天氣熱。晝則正行天頂。頂大度長。故晝恒長。至夜入地。地雖包在天之中。而質重墜。日由北極右至北極下。徑上北極左。度短故夜恒短。晝夜則以東西為度。日月俱一日一小周天。(一日月不及日幾度)長短則以南北為度。南北兩端。相隔一百八十二度有奇。日一去一來。三百六十五度。即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大周天。月二十九日。與日相背。同會一宮為晦。十五六日。與日相對。上下一線為望。一月去來。即一大周天。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此天地浩然之氣也。且夫天地之氣有五。近地曰平旦。虛無之馀氣多雜而少純。上曰明光。虛無之剛氣。多純而少雜。上曰中和。虛無之柔氣純矣。上曰清輕。虛無之元氣。純乎其純。最上曰虛無。渾然太極。太極之初無動靜。惟氣機動而陽生。天陽故動。動極復靜。以陽根於陰也。觀宗動一天。止而有定。北辰得居其所。有靜以馭動。天之動自不窮。氣機靜而陰生。地陰故靜。靜極復動。以陰根於陽也。觀發生百物。終則有始。地中復見天心。有動以泄靜。地之靜自不滅。其下則大氣健舉。八面則氣勢內趨。且以重濁下鎮。地遂以一定不移。中分九洲。有三百六十五島。洲各有水相環。人物不能相通。即一洲之內。亦不相通。直至地氣開。而洲內始通。再開而洲外始通。馀則水德靈長。其形游乎地極之中。其氣周乎天極之上。天動也。太乙之精則靜。地靜也。天一所生之水則動。動靜有相需之妙。仰觀俯察。足徵大道之神奇。而道大莫載。天地之外。別有天地。其數不可枚舉。其理不錯毫分。積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盈而虛。虛而消。消而息。息而盈。天地固有盡時。天地卻無已時。有盡者后天也。無已者先天也。天地雖起於先天。然自有天地。即為后天。氣有清濁醇駁。人有智愚賢否。世有治亂興衰。即大勢觀之。儼若疾威之天。任有罪之肆其猖狂。有置之弗慮弗圖者。而善人且局且。幾乎無所容於天地之中。紛紜膠葛。莫不以天地為不仁。不知此非有定之天也。有定之天。先天也。先天寓於后天之中。高高在上。降衷下民。罪人禍之。善者福之。不爭而善勝。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故后天終受制於先天焉。要之先天此天。后天此天。并無有二天也。知此者其惟樂天乎。(此從六經天地并舉之義。所重在理。約言大概。為性命起點。)
人 生 敘 言
人之欲與生俱來。違理從欲。欲償遂覺樂不可支。無何老矣。視壯生為苦。無何病矣。視壯生加苦。無何死矣。視壯生尤苦。空手歸來兮。惟孽障相隨。受苦地獄。墮入畜生。幸復為人。百折千磨??酂o由脫。有存理而未至寡欲者。雖不若是之甚。而欲根怒發。終亦難免其遭。念及此情。遂有厭棄人間。冥心合道者。詎知有道即有天。有天即有人。人惟盡人道合天道。斯為大道。茲故即生而最貴者指示之。亦不外生而有欲者開導之。中人以下。庶知人各有道。中人以上。庶知道不遠人。則大學之道。人人皆可為之矣。
人 生 論 略
凡物感天地之散氣而生。煦嫗繁昌。雖足見好生之心。要非天心所屬。故為天地之心者惟人。開辟以還。始生萬物。由混沌而漸清純。秉乾勝者成男。秉坤勝者成女。積氣成形。形交氣感?;蚪瞪短??;蛳律兜?。或生於萬物之精。溯厥肇生。皆受天地之中。而所秉與所造。不無差異。人之氣有與默相契者。遂從呼吸之元而種其根。此時沖漠難名。宛然無極。迨媾精而根始萌芽。兩神相搏。血氣既濟。太極全而陽生陰長。有妙合以成精。陽精之清。升而腦力生。上浮者為天。陰精之濁。降而腎水成。下凝者為地。兩儀既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森然并峙。而歲星和氣。太白嚴氣。熒惑光氣。辰星浩氣。合鎮星真氣以相緯。五臟之元靈鐘。甲木、庚金、丙火、壬水、戊土合。五臟之形體備。由清化濁。六腑以生。暗長潛滋。水火合其德。金木成其功。渾然粹然。止於至善。逮胎元足而出離母腹。元精元神之聚於臍者。遂分寄於上下。而凡精凡神因得而淆之。然人之本於天地者。固未嘗不在。頭象天圓。天積陽也。故頭為諸陽所會。足象地方。地積陰也。故足為至陰所起。陰陽變合。陽氣化精。天氣下降。陰精化氣。地氣上騰。此人身中之小天地也。其通於身外之大天地者。鼻氣通天??跉馔ǖ?。臟腑之應于內?;ネ|青、南赤、中黃、西白、北黑、各氣也。氣者形之充。地之形分九洲。人則四肢以應四大洲。兩耳、兩乳、一鼻、突起。以應五小洲。三百六十五節。應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六十五絡。應地之三百六十五島。天干十日。手十指應焉。地支十二時。足十指并兩垂應焉。星辰之經緯。水道之縱橫。上下前后左右之脈應焉。其他曲若紋理。細若毫毛。無一不與天地相肖。至風雷山澤。天地之用。而大用尤在日月。日生於東。木生火也。月生於西。金生水也。木生金成。人身之用。而大用尤在水火。水為太陰。本諸月也?;馂樘枴1局T日也。故天地之日月即水火。人身之水火即日月。顯諸用。目之視遠惟明。藏諸用。耳之聽德惟聰。鼻則呼吸天地之陰陽。口則宣傳天地之化育。指措天地之事則有手。往來天地之間則有足。小而言之。貌欲其豐也。培其土。質欲其堅也。培其金。體欲其秀也。培其木。顏色欲其光明潤澤也。培其水火。推而廣之。始則五行相生。培其生長之原。氣自與天地育物相感召。則無求自得。而為天下之富人。(所謂富者。非只財貨已也。凡有償於己者皆是。)繼則五行相制。培其制化之本。氣自與大地成物相感通。則群降以從。而為天下之貴人。(所謂貴者。非只名位已也。凡見服於人者皆是。)終則生太過。而制以培之。制太過。而生以培之。氣自與天地之窮變通久。相與調劑得中而不敝。而為天下壽考之福人。(所謂福者。非只享年已也。凡身康強。心安樂皆是。)更精而進之。前所謂培者。元氣也。(即下節性命是也。)元氣培、則元精自凝。元精凝、則元神自完。將見火之神屬心而主明。水資其神。而腎之巧出。金資其神。而肺之治出。土資其神。而脾之謀出。木資其神。而肝之斷出。兼巧治謀斷。而主之以明。天下有何理不可窮。有何事不就范。因心作則。而為立言、立行、立德之功人。有功自有名。下學則名為士人。中進則名為賢人。上達則名為圣人。圣而不可知。則名為神人。神還虛。虛合道。則名為天人。提天挈地。無有終時。人生之究竟如斯。道豈遠乎哉。求在我者也。術豈多乎哉。不外五行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者。善而已矣。
性 命 敘 言
天地人三才。其散為萬殊者。實歸於一本。一本者何。性也。即命也。天地人無二理也。儒家言性詳矣。多於性之外言命。釋道家言神氣詳矣。而得真詮者。其實無非性命。第多在命中言性。加之關竅火候。多方譬喻。不敢明言。讀丹經者。影響猜摹。三千六百旁門。從茲紛起。與其不敢言而譬喻之。何若不言之為愈。惟即性命交關處。深切著明。至修命之功。雖未顯然抉出。執是篇而玩索有得。亦可知命不離性。無人不能從事於斯。得之淺者。人間之福命可膺。得之深者。自不難上通天命。道德由此積。經濟由此宏。下至一技一藝之微。莫不由此發散。天地人所以萬古長存者。即在此也。大學之道無他。亦求其放心於此而已矣。
性 命 論 略
天地萬物原於道。道也者。無時無處無事不在。且無不各適其宜。而從無可名而強名之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則為性。周行而不殆。則為命。性即命之根柢。命即性之英華。性主乎知。無心於知。而無不知。乾以易知也。命主乎能。無心於能。而無不能。坤以簡能也。陰陽和合。至善無惡。且并無善之可言。真性真命之源也。元氣布散而形象斯昭。故陰陽每多狃於一偏。屈伸消長之間。相對者、或轉而相妨。相輔者、或因而相攻。故命之分布於人間。本不能齊。而性亦覺隨之而有參差。先天既已流為后天。則坎離之面目。遂非乾坤之舊。氣質之戾。每挾持乎義理之真。而浸而為主。故有知則竭之於機變之巧。有能則逞之於勢利之場。幾不知性命為何物。詎知此用不得當之知能。當亦為性命之發皇哉。茍無性曷有知。茍無命曷有能。抑即有性有命。其良知良能。喪失凈盡。則如木之無本。水之無源。終亦無知無能也。故性不以義理言。而專以氣質言。則見其惡。不見其善也。即并義理與氣質言之。雖見為善。亦見為惡也。必擇義理與氣質言之。斯為至善無惡。且亦并無所謂善。而后乃得性之本體也。有本體之性。即有本體之命。固經無量劫。不生不滅者也。至善惡混雜。則命非先天之真。吉兇禍福以起。憂樂悲歡隨之。茍安於命。而不思自強。則膺終身之憂患。茍違所命。而行險僥幸。則自納諸罟獲陷阱之中。是皆不能修性以立命者也。夫人之始生也。得其真命之謂性。性中之命。義理之命也。得其馀命之謂命。命中之性。氣質之性也。人當七竅未開。性居上而統命。命居下而從性。氤氳布 。獨釀太和。迨根蒂熟。而首倒足顛。性在下而氣仍主升。交於坤命。命在上而氣仍主降。交於乾性。由先天而落於后天。乾變為離。坤變為坎。性命之義理既微。受制於氣質之性命而為賓。性命之氣質既粗。挾持乎義理之性命而為主。紛紛聚訟者。有以性為不善。不知其為凡氣也。有以性可為善為不善。不知元氣之不離於凡氣也。有以性為無善無不善。不知元氣之不離於凡氣也。惟以性為有善無不善者。是知元氣不離於凡氣。亦不雜於凡氣也。其主宰則謂之性。其流行則謂之命。命有吉無兇。而有吉兇者。實由性有盈歉。遂致失其正命也。乃或見命有宜吉而反兇。命有宜兇而反吉者。遂視性與命為兩途。豈知天下事有不平。不過偶然后起之數。數命失其常經。義命自神其變化。義命者真性也。特患人不能修性以立命耳。爭利於市。爭名於朝。煎其心而勞其體。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是圖福命。而不能惜命??饲诳藘€。利器皿以周其用 。備衣食以保其身。身內之災。療以藥石。身外之患。衛以甲兵。是惜生命。而不能延命。慎起居。節情欲。和醴泉。蒸靈草。吐棄凡軀之穢。吸納天地之精。甚有日用倫常。萬物因累身而廢。無為自得??占攀匦?。是延凡命而不能知元命。遇明師之指授。得妙竅之真傳。惟靜以凝其神。調其氣。煉其精。動則不克全其道德者。內有障氣以阻之。外有逆境以累之。功不得進。善不能為。如在寶山空手而歸。是知元命。而不能復命。復命者。復天命。天命之謂性。統性之謂心。本是非之心。以居敬窮理。性之智也。本恭敬之心 。以動容周旋。性之禮也。本化裁之心。以因宜制事。性之義也。本惻隱之心。以愛人如己。性之仁也。一皆以誠實之心貫之。性之所以成終成始也。端雖有五。不外一中。有心中之中。始可求人身天地之中。天之中為乾金。金在后天屬肺。統諸氣。在先天則寓於頭上。無聲無臭。為性我之性。地之中為坤土。土在后天屬脾。統諸形。在先天則寓於腹中。不內不外。為命我之命。人既盡心中之性。以養其腹中之命。火生土也。養腹中之命。以完其頭上之性。土生金也。性命雙修。斯金丹大返。而一切福命生命延命。其得之如操左券者。猶性分之末事也。且直與天命。同其悠久焉。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吾性之純。亦自不已。此從與知與能處言之。至性命元機。未可輕泄。然知其原委。能從此處做到。則不可得而聞者。自無不聞矣。天地之間。陰陽五行萬物。其生生不已者。皆元氣之所彌綸也。而究其實。毫無跡象之可尋。不可得而圖也。天圓而包乎地。故畫一圈以仿佛之而已。
太極圖 圖說
太極為天地所胎。天地既分。太極即在天地之間。天地又為太極之體。生生化化。莫可端倪。太極一無極也。然無極在天地之間。復在天地之外。非若太極。只在天地之間。天地之間形有涯而氣無涯。太極者。元氣也。天地之外。氣有涯而理無涯。無極者。至理也。由無生有。理生氣也。道生一也。無極而太極也??鬃又谎砸子刑珮O。蓋渾理與氣言之。俾學易者。得以盡性至命。無極者。中欲言而不可得。無從著力也。獨言太極。已盡矣至矣。
天地性命分寄圖 圖說
性命原不可強分。但混沌鑿而上下各有所歸。陰陽之乘其機而出入者。升沉聚散。遂不能相保以太和。惡氛所由釀。物異所由生。人心所由危。世道所由亂。紛紜錯雜。生而復滅。滅而復生。蓋天地既定。真性真命。有時亦退藏於密。故氣數之不平者。得以肆其所為。小則吝。大則兇。亦勢之無可如何者矣。
天地性命渾合圖 圖說
宇宙間蕃變紛如。而卒歸於治。有性命之理以宰之。性命分而事變以起。性命合而萬變不離其宗。渾渾淪淪。任客氣交戰於中。而不能橫絕其根極者。以客氣原根於元氣。元氣之往來。仍無一毫加損也。無而實有。虛而實盈。天得之而長。地得之而久。人物得之而康阜。一以貫於天地之中。覺天地有時而盡。惟此先天地而自生。后天地而不老。
天地先天性命圖 圖說
有以文王八卦為后天。伏羲八卦為先天。其實皆后天也。天地既剖。先天主宰於對待流行之后天。非先天之先天也。伏羲八卦。雖無文字。然復而。而剝。吉兇已兆其機。至乾坤純陰純陽。其中亦不能盡善。先天者。獨立無對。至善無惡。性在無無之始。命為綿綿之母。命中有性。即先天之命。先天未始命之命。即先天之性。
人身性命顛倒圖 圖說
天地定位。乾性坤命以分。性命雖分。而高卑各自完其量。天地所以萬古長存也。人則受天地之中以生。下陷於命。則性有不全。上淆於命。則性有所擾。人欲生而七情不得其正。內者既不可繆而捉。外者更不可繁而捉。內 而天理滅。害人害己。大亂斯興。始焉命累乎性。繼焉性去命而復於太虛。世世生生。遂輾轉不離於苦趣矣。
人身先天性命圖 圖說
運實于虛。而虛者實。已由后天返至先天矣。然尚未滿乎無為之性。第養命中之性。極其變化。性有不盡。盡性而未至于命。形骸猶有累也。蓋無為之性。心之生理也。盡性以至于命。心之生理。渾乎心之生氣。遠虛合道。包天地而無內外。貫古今而無盈虛。無為也。而無不為。身中之命即性。然后性我之性者。由下竅反于上竅。由上竅渾於無竅。則太極其用。無極其體。
人身性命變亂圖 人身性命變亂說
無聲無臭。無形無象。性也。亦道也。道自虛無生一氣。命所由以名焉。然復由氣以生心。則心為氣所役。而性之理以微。又從一氣產陰陽。一陰一陽。相為對待。人相與拘於數命之中。性命自不能合一而神。不以性為心之主人翁。則命失其真種子。故心有所知。即有所不知。或知其所不當知。身有所能。即有所不能?;蚰芷渌划斈?。凡視聽言動。變亂無常。有不識何所謂性。何所謂命。醉生夢死。是謂大惑。大惑者、終身不解。
人身性命來復圖 圖說
性命之在天地也。分而仍合。人則氣拘物蔽。當窮理以盡其性。性統乎命。即修命無非完其盡性之功。茍獨靜存以養氣。性不全而命有不立。則洗心要焉。然洗心而不退藏于密。亦不能還其性體。性體者、元氣所會。私欲不侵。故又必先去其心中之欲。欲去則心明而性見。然后安神祖竅。斯性命來合。坎離自復為乾坤。大而化之之謂圣也。
性者、神之始。而心內思慮之神不與焉。命者、精所凝。而腎間交感之精不與焉。此兩者。同出異名。異其名。由異其地。必使思慮之神不起。交感之精不漏。斯能會合於黃庭之地。以生浩然之氣。自由異以返同。
人身性命來復圖 人身性命來復說
真理原無二也。以其包括一無所遺。謂之性。無一物不資以始。不資以生。謂之命。是性命分體用。不分二物也。但人自成形而后。性命遂各居其位。而真理則一以貫之。故必洗心退藏於密。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斯性命來復。由有諸己而充實。由充實而光輝。由光輝而至於大而化之之謂圣。由圣至於不可知之之謂神。性者、神之始。而心內思慮之神不與焉。命者、精所凝。而腎間交感之情不與焉。此兩者。同出異名。異其名。由異其地。必使思慮之神不起。交感之精不漏。斯能會合于黃庭之。以生浩然之氣。自由異以返同。
盡人合天圖 盡人合天說
邵康節曰。圣人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同用。其所以然者。人與天地皆自太虛中來。其實皆一道也。原人之始初。虛化之為神。神化之為氣。氣化之為形。成形則多悖道。今則實踐其形。形復返之為氣。氣復返之為神。神復返之為虛。還虛則自合道矣。包天地而無內外。貫古今而無盈虛。無為也而無不為。有為也而有不為。則太極其用。無極其體。
性命之師
道生天地人三才。人為貴。貴在性命。天地極大。塊然一物。人身雖小。萬物之靈。超乎人之上者。厥為孔圣。博古通今。刪詩定禮。學綜群圣。道冠百王。先圣無孔子。不知為圣。后圣非孔子。無以為宗。故孔子為時中之圣。萬世之師。超乎天地外。行乎天地中。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云、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夫孔圣不矜奇。不好異。即愚夫愚婦。能知能行。無如今人。只知夫子之文章。未聞夫子之性道。性道者何。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人能通天地人為一氣。一動一靜。覺我即天地。天地即我。我何敢與天地較。惟道可以包天地。蓋大道乃性命之原。性即無極。命即太極也。凡人之生。由無極而成太極。無極動。太極生。陰陽相合。無極居上。太極居中。無極臨於中。太極生於上。二極相互。內外合一。道乃以成。我孔子荷十六字之心傳。前承千古。后啟萬年。所以稱為出類拔萃之至圣。愈久而愈明。
時學敘言
材以學成。而學不能育其材。且因以壤其材者亦夥。有善於此。惟空談制藝。與墨守陳跡。將道之綽綽有馀裕者。其媚人等於俳優。其拘人同於桎梏。之四者、舊學積習也。而矯其失者。今又過之。(其中發古人所未發。如經學。史學。時學等。足以開拓后學心胸。而又不至亂真者。千百人有一二焉。)道德歸於寂滅。古以仁義為撓天下而貶之者。其禍微。道理屬於強權。(語有之。強與強遇。以公理論。強與弱遇。強權即為公理。)今以仁義為弱天下。盡棄其學而他學者。其鼓簧將盈天下。夫當今之世。如政學。(官制議院憲法史律交涉約章等學。)如藝學。(格算化汽電重光聲礦制動植等學。)西國藉以富強。因時者所必學也。然學以保國。因以保身。無不可也。若因保身而不暇養心。且并訾養心之無用。大不可也。心之不養。我因貧弱而受人侮者。必因富強而轉侮人。禍亂相尋。伊胡底也。(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德不合天。必無富貴之理。然冥冥中之主宰。徵實者?;蛞圆欢貌宦劄樘?。故如其說以與之。仍揭其弊以曉之。)今之舍舊謀新者。乃竟在富我身。強我身而已。(至如叢書有曰。彝其貌。彝其服。彝其舉動。彝其議論。而毫無得於富強之本末。若而人者。不必言也。)至養心之學。吾中國人言之悉矣。聞之熟矣。西人不能駕而上矣。(西人言養心者。莫著於公法一書。所謂酌理準情。為一定之法。一曰性法。本人心之同然。以定是非。不外吾學率性之道也。二曰義法。本人心之所是非。以定各國交際和戰之約。不外吾學修道之教也。)故知時人之心。醉乎西學者。固在彼不在此矣。抑思天下之亂。起於人心。我之六欲七情。任其相賊。異日得志。將近不能治一心之亂者。又出而治天下人之亂。何其謬耶。禍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故善學者量其力。擇其要。保身之學。一以養心之學貫之。自西學東來。不是古非今。是中非外。亦不非古是今。非中是外。惟虛心實意。以折於大中至正之道已爾。
時學論略
客有難於愚曰。今翻譯諸書。層出不窮。哲學百家。生學百家。計學百家。藝學百家。皆辟前古所未有。至我國報章所載。亦莫不各標新穎。洵學界轉動一大關鍵也。獨高談性命。何補時艱。不知百千萬年。皆四時之所推。四時皆一時之所積。一時乃一元之氣所生。元氣聚則時平。元氣散則時亂。蓋元者、性也。氣者、命也。元氣者。性命合一之理也。在天為元亨利貞。在人為仁義禮智。在物為木火金水。一時此理。萬古此理。有理此有人。上下親疏遠邇。一時此人。萬古此人。有人此有事。衣食器用往來。一時此事。萬古此事。有事此有制。若朝廷、若學校、若農、若商、若兵、若工。一時此制。萬古此制。世雖有小變大變。不過因而增減之。斟酌盡善而止。非別有所謂制也。此制原以周旋此事。保聚此人。實無非維持此理。夫理、精言之。則曰性命。由精而粗。則曰富強。今睹外國之富強。守舊學者。拘於計功謀利之非。正罔知趨時。而講新學者。又半以時有不同。惟變所適。求其有利無害已矣。不必深究乎性命之理也。抑思圣人。載理之經。統於大易。(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易之為書也惟其時。動靜不失其時。只此一中。三不中則多兇。四不中則多懼。二得中則多譽。五得中則多功。變通趨時。存乎德行。故孔子圣之時者也。學易加年。只期無過。重時務而徒知利害。不辨是非??珊醪豢?。曠觀時局。智則蒙而力則困。(蒙如舊學不知有所當變革者。新學不知有不可變革者。困如受諸國壓力。惟有俯首聽從。)而實由人心之渙也。(萬其人者萬其心。徒愛身愛家。而不能愛國。無團體故也。殊國不可保。身家亦不可保。故天演論有曰。自營之私一行。群道息。而人種滅矣。)然而水遇山則蒙。澤無水則困。風行水上則渙。似不亨矣。易乃曰。蒙亨、困亨、渙亨者。以剛而得中也。中無不正。人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故自古先正。不與時世為浮沉??偳笏愿蓾鷷r世。時世之盛衰。氣數為之。實憑人心以釀之。私心未去。凡事皆末也。人心既去其私。舊章新法。隨無咎。革乃孚?;驌p或益。利有攸往。第凌夷以至於今。本末弱。而棟將撓。惟有大過人之學。獨立不懼。方不求同俗。而求同理。同理於天。即同人於野。而天下之志可通。自萬國紛爭。非種必鋤。各以保種為能事。是同人於宗。吝道也。我國蚤值群雄角逐之秋。同種者固宜同德。而遠人之在所嘉矜者。亦宜一視同仁。(如我高宗諭旨有曰。撫御中外。一視同仁。大哉王言。至今雖勢迫時危。所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顛沛必於是。)無大同之世。而有大同之心。出門同人。又誰咎也??v運會已終。如同人於郊。(內訟外逼。孤立無助。)志未得遂。而孽非自作。問心則無悔也。況天定勝人者。人定亦可勝天。九三曰。伏戎於莽。內奸也。九四曰。乘其墉。外寇也。君與民既同心為善。內則三歲安行而不興。外則四鄰欲攻而弗克。安見運會之不可轉移。特奸已伏而冠已乘。必嚎啕而后笑。募游兵以扼險要。或為應援。土著之民。亦時訓練。首尾腹心皆實。敵來而我應之。師出以貞。又必率以丈人。四萬萬中之良民。乃相與保全首領。所謂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此治標急務也。而利權漏卮之患?;蛞驈姍喽鴿u次收回。然欲動出萬全。夷夏交通。不能不互相去取。(中國譯出新書。十年前后,不下萬種。或意見自封?;蜃g筆太劣。因而舛謬漏略。不勝屈指。而善本亦多。坐而讀之。不出戶知天下。然其書日出日新。新者出而舊者吐棄。若欲相師相制。仍不外游歷游學。)始則選經明行修。性敏達者。以明其政。以通其技。使一切維新輩。有所倡率。庶不因實事而遺乎理。(雖游歷游學。總以中學為主。西學緯之。則歸國后?;蚪逃柹健;蚍g諸書。自然有益無弊。)繼則凡分門學習者。先於士林中立其品。然后專一以精其業。而士之杰出者。惟致力於誠正修齊治平之理。兼究其法。行有余力。藝一及之。大受仍歸諸君子。小知仍歸諸小人。同人所以類族也。學有大小。爵祿即於此分上下。同人所以辨物也。(海外文編云。創一美利者。國家給予憑單。俾獨享其利。則千萬之巨富。可立致焉。又或獎其勛勞。錫以封爵。即位至將相者。莫不與分庭抗禮有然抱歉之意。則宇宙之大名??杉娴醚?。等語。此創興之始。激厲人材。權一時之宜則可。非萬古常典也。)此上統乎下。小人莫非君子之用也。猶天在上。火性炎上。天與火不同而同。否之初六。拔茅連茹。柔而志在九五之剛中。泰之初九。拔茅連茹。剛而志在六五之柔中。上下皆中。剛柔相濟。天地之否。一旋轉即地天之泰。從可知宇宙之變局。皆不能出大易變易之中。卒不能外大易不易之理。乃者言龐事雜。萬有不齊。齊其末者。幾悔我中國之貧弱。不明當時之勢。徒遵圣人之理。此乃末學之流弊。不能撥亂世而反之正。即非能遵圣人之理。若圣人之理。所謂有不變之道。宜變今以復古。有迭變之法。宜變古以就今。系辭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又安知不務圣人之理。不克轉貧弱以為富強。(生眾食寡。為疾用舒。富之理也。有勇知方。外防內備。強之理也。況又多聞多見。擇善而從。今講新學。而實有裨于科學者。無一不在其中。)不專務圣人之理。不克由富強以臻平治乎。(圣人之理與人同好同惡。雖兼弱攻昧。取亂侮亡。而殺一不辜得天下弗為。今最大公例之自由。而又以他人之自由為界者。無一不在其中。)蓋圣人之理。冒天下而開物成務者也。人欲為一時不可少之人。萬古不可舍之人。則由士希賢。由賢希圣。學務只三。而實以一相貫。一曰本天道。自天演之學興。人持一說以談天。家宗一教以論化。甚至以天為戎首罪魁。或以彼蒼憒憒。禍福皆非善惡之所為。即有為天訟直者。且反議其持可言之理。引不可知之事以解天。而再三辨難。終不能釋然於憂疑。其實乃在氣數之后天。曰天行。曰天擇。皆非探其源而論之。易之為書也。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其不可惡與亂者。有先天之道以主之也。奉以為本。定吉兇。生大業。而學乃可大可久矣。二曰治人情。譯本有之。天之生人也。其周一身者謂之氣。謂之力。其宅一心者謂之智。謂之神。以之離合萬物。成天之所不能自成者。謂之功。謂之業。吾為續之曰。合氣力智神功業。極其變化者。通謂之情。黃白紅黑棕色諸種人。雖言語不通。嗜欲不同。而喜怒哀樂之情則一。人欲治身、治家、治國、治天下。先莫善於治情。蓋天下之事。人治之。亦人亂之。而實皆情為之也。本天道以治之。圣為天口。吐辭皆道之華。讀其書而天之明在焉。然則情之暗無所逃。圣即天心。所行皆道之實。舉為表而天下之公在焉。公則情之私無所遁。復即人情之散於古今中外朝野者。博覽之。詳說之。其情之真者??梢栽鑫嶂?。勵吾之行。其情之偽者??梢灾斓刂?。民物之繁。易曰、君子以自強不息。又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此之謂也。而治人不患無術矣。三曰明物理。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混成之物。(歸於無物。)不可致詰。(此惟圣人自喻之。難為俗人言也。)自無而有。凡天之高。地之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體。及一名一目。皆是物也。物莫不具所以然之理。理有一成不變者。道之定體。(如天地日月諸星之動靜。大小虛實?;颡毣虮?。古今異說。其實有一定不移之理。知之匪易。前人考核既詳。后人無此神通。不知亦無害於身世。其他切近者不在此例。)有變而獨擅其能。(如蒸汽之類。其應用層出不窮。所謂印書。汲水。推磨。鋸木。紡織。以及運車行船。其捷便異常。)合而共成其能者。(如化合之類。有原質。有雜質。數原質交互。亦成雜質?;鰺o窮新質。如磺酸食銅成藍鹽?;撬崾宠F成青鹽。亦見一斑。)道之妙用。知道原於天而散於物。凡物之有益於人生日用者。理或載諸簡編。則遠紹旁搜以知其化。(格物諸書取其簡潔曉暢者。至須口傳心受。非入學堂不為力。)理或見諸器式。則窮形盡相。以會其神。(粗淺之理??梢杂|類引伸。精密之理。非至制造工藝廠細心推究。不克成功。)握本以圖。惟專門乃可以名家。初則人創我因。后則由因生創。(如學約云。瓦特因沸水。而悟汽機之理。侯失特約翰。因樹葉而悟物體分合之理。亞基米德之創論水學也。因入盆浴而得之。葛立里尤之制遠鏡也。因童子取二鏡片相戲而得之。大率由目前之理。偶然觸悟。遂出新機之類。)立新法。造新器。工藝興而利賴靡涯。(今藉以通萬國者舟車。系辭云。舟車之利。以濟不通。與諸如所取。不過聊舉以示概。)即上自朝廷。中學校。下至農商兵。皆藉以普其利。(制器尚象。朝廷之利。取諸乾坤。學校之利。取諸 。農之利取諸益。商之利取諸噬嗑。兵之利取諸暌。)易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夫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其理者。既美其才。尤當師圣人之德。(樂記云。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有上有下。然后可以有治於天下也。)德渾其才則不驕。德役其才則不吝。(使驕且吝。其馀不足觀已。)利及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周公達道之圣人也。多材多藝。得志行乎中國。賓興士類。首在德行。而終之以六藝??鬃又厩兄芄鞯乐ト艘?。道不行而博學。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多藝。其論道也。必先據德依仁。而后游藝。皆斯三者之旨。世有古今。而此學無古今。是雖四夷。不忘上帝。得所本也。故本天道以治人情。匹夫創萬國公法。本天道以明物理。機器泄大造精華。普天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包天道人情物理在內。)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大學之道也。固時措之咸宜也。徒富強云乎哉。則將胥天下而同臻上理矣。(此下原有‘上帝敘言’‘問答條說’改刊‘上帝大中’內)
問答偶記
問、善為修道丹頭。何以世有不事此丹。而位極無上者。有從事此丹。而并不得延年者。個中蓋別有丹藥乎。答曰、其丹有一煉即成者。善之源頭。早了於前生也。有由煉漸成者。原頭已了於今生也。有久煉難成者。原頭未了於今生。至來生了之。或幾生了之。而始克有成也。棄此不采。妄煉必成疣瘤。采而不全。雖煉終成鱗爪。可知完成大道。別無丹經。四書六經。采以為丹。頭頭是道。迨善充足。一點便成矣。
問、帝王奉天命、天討。以為賞罰。誠以天道至公也。何以天之賞罰。亦有不可知者乎。答曰、天之賞罰。至奇而實至常。有性滅德盡。困苦難堪者。所以癉其惡也。有性滅而前德未盡。諸償所愿者。所以速其亡也。有義理之性未滅。氣質之性未盡化者。雖若足以載福。乃往往所謀不遂。諸惡紛乘。人以為罰之不平。不知此正天之隱消其罪。以培其德。罰之所以為賞之之地也。人能知此。則順境逆境。處之自有其道矣。
問、善緣如何結法。結之果有益於身乎。答曰、世有災患。無人救濟。愚昧無人提撕。天下非無好善之人。而不得遇??v遇而力有不足。所遇者皆慳吝冥頑。非其人薄德寡恩。實己無善以致之也。惟廣行方便。財以周人之急。言以順人之心。力以助人之事。理以醒人之迷。至有道德高出於己者。親近之。尊奉之。善緣既廣。獲福自多。不幸轉入凡塵。迷卻本性。受諸惡報。自有不了奇緣。巧相為湊。以解為結於前。遂因結而得解於后。又何由失卻人身哉。
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則人事不足為憑乎。答曰、天與人無二理也。人事亦莫非天事也。盡人事者。凡事處以忠恕。即天好生之德也。凡事當為必為。即天剛健之行也。窮則善身。達則善世。如是而所謀有不成者。皆前此之人事未盡也。則后此惟盡人事以補之。不躐等以求。不半途而廢。人事既盡。天之大權遂假手於人。有志者事竟成。氣數之天。自不得而阻之。特不可背天理以為人事耳。
問、世之受福祿者。究其原莫非前人得葬吉地。則地理誠可恃乎。答曰、有天理然后有地理。有地理然后有地氣。氣之散者生萬物。氣之結者。真靈在焉。凡人不昧真靈。其氣自與之相投。不求自得。上地得之出圣賢仙佛。中地得之。出帝王將相。下地得之。出一切富貴功名。前人無德。地固難得。前人有德。后人不加培補。地亦難得。即得而不能久。惟能培補。前人德厚者。合后人之德則益厚。前人德薄者。合后人之德則不薄。蓋祖與孫一氣相貫。即天地人一氣相通。人有德行。天必假手於地師。彼惑於風水。每以地師為操予奪之權者妄也。矯其失者。又以為命由己立。安葬草率。又非仁人孝子之用心矣。
問、為學之益。在變化氣質??傻寐労?。答曰、人之生也。氣秉於天。質具於地。而受成於父母。前生之積累者有不純。兼感於天地父母者有不正。氣質所以多偏也。氣質不變。則性命不修。氣質不化。則性命不立。惟居敬窮理。知氣質足累吾心。變化亦在吾心。幾微動時。善則擴充。惡則克治。復息思靜慮。守此惺惺。則心虛而元氣潛滋。動靜交修。理愈明。私愈凈。軀殼內外。雖若一成不移。而質由氣生。自由氣轉。元氣復一分。即邪氣減一分。邪氣減一分。即凡質克一分。氣變質變。變則化矣。此非一朝一夕之事。其心在堅。其功在勤。其有成在有恒不已。
十目敘言
道一而已矣。及其至也。不可思議。語其散殊。即在倫常日用。愚夫婦與知與能。至于治國家。參天地。亦不外是以擴充之。而人每習焉不察者。道在邇而求諸遠也。夫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茲列十目。至平至常。不遠人以為道也。首言為學之要。中即倫常所在。舉其大端。末言日用。雖非最上乘法。要為人生不可一日無者。程子謂大學為入德之門。若此條又為入大學之門。學者不以其近而忽之。大學之道。其庶幾乎。
學先立志
天地之間人為貴。貴於其性也。身以行之。心以統之。而非有自強不息之志。斷不能以有為。性本無為也。有志則無為者無不為。試觀上下千百年??v橫億萬里。其中立言立功立德。赫赫然在人耳目間者。誰非有志士者。同此萬物皆備之躬。反復以思。應不甘居人下。志在一己。尤貴志在萬人。志在一時。尤貴志在萬世。雖然。有難焉者。人非見理既明。則氣餒而志自懈。陸子所以謂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須先有智識始得。智識定而志以立。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如是以言學。圣賢之徒矣。學記曰。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調養精神
凡精凡神。由元精元神而生。元精元神。由凡精凡神而見。元精元神者、性命也。凡精者、腎中作強之技也。凡神者、心中有覺之靈也。其足以累元精元神。即足以輔元精元神。凡色欲所在。精易散。神易昏。損精神者此為最。煙酒次焉。其他利藪名場。及八識七情。精神每半消磨于不覺。故必戒之。即有為人情所不能無者。亦宜節之。不得謂精神愈用愈出也。有小不用。正以培大用之基。有暫不用。正以留久用之地。靜則精神強明。動則精神活潑。斯元精元神??傻枚砸?。至口體之調劑得宜。猶其顯然者。而飽食終日。無一用其心者。不得托言調養。
純孝全忠
孝以酬劬勞之德。為百行原。竭力將順。沒世不忘。小孝也。立身行道。喻親於德。中孝也。孝不外乎愛敬。愛仁敬義。達之天下。大德獲報。前人亦荷無窮之福。大孝也。三者俱至。謂之純孝。移孝作忠。受君之恩。君事即己事也。在上則致君堯舜。在下則澤潤生民。即或襄贊無謀。而帝力毋忘。謹守王法。無非忠也。又或值紀綱紊亂。忠有難攄。然忠者心也。內則事事自盡其心。謂之忠。忠者中也。外欲人人咸協於中。謂之忠。忠至於是。是為全忠。
尊師重道
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君養之。師教之。師者所以解惑傳道也。道散諸書。則有經師。道徵諸事。則有人師。道垂諸后。則有先師。至道在性天。恒不世著。則有親相授受之明師。師也者。為君父補其不及。為天地遂其生成。人而無師。道有不明。得道忘師。道有不行。不明不行。淪於禽獸。師之所系。豈不大哉。師即道之所寄。故重道者。罔不尊師。道即師之所傳。故尊師者。尤當重道。
本身率下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師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又為眾人之綱。三者之外。凡分之見尊於人者。皆有上下之名分。下之分在奉上。上之分在率下。以言率作。尤貴以身率作。納其身於中正仁義。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且己即有善無惡。而勸懲之下。又必理度情揣。各因人之量以為施。蓋智愚賢否有不同。必使人人欣然於道之可樂。所謂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所謂君子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矣。
謹言慎行
目司視。耳司聽。形外有貌。存中有思。而無不發見於言行。是兩端其總括也。理所當言當行。必求其無馀恨而后已。又必相時措宜。否則言雖近理亦有尤。行不外理亦有悔。況言行有傷忠厚者。一念已干天地之和。又其甚者。言不及義。好行小慧。敗常亂俗。禍己禍人。惟小心翼翼。一言一行。不敢自以為是??钟兴剖嵌钦?。必幾經顧慮以出之。至是是非非之判然者。言易有馀不敢盡。行易不足。不敢不勉。樞機之發。榮辱所主??筛ブ敋e。
忍性鎮心
世路崎嶇。人情險阻。終身未嘗一遭者?;蚬岩印M衅穼W素端。一經挫折。激於一時之忿怒。昧於事后之成敗。則忍難。怵於當前之利害。惑於流俗之毀譽。則鎮難。此能成大事者。古今所以希也。故必堅忍其性。鎮定其心。有委曲以求全。無浮沉以取媚。斯能勝人之所不能勝矣。學者於平居無事時。見理既明。有一夫能勝之憂。有萬夫莫摧之想。存之於心既熟。則和氣與銳氣。自然交濟於中。事至物來。復留心閱歷。不競不 。不剛不柔。夫而后乃可言立身。乃可言經世。
愛人如己
圣人忘乎己者也。出則不知己之富貴。惟以疾苦之在人為憂。處則不知己之貧賤。惟以安樂之在人為念。圣人而下。知有己。不知有人。知有己。私也。而公道即在其中。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心同則所欲同。所惡同。誠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強恕而行。求仁莫近。蓋人自有生以后。皆天地一性之所分。故胥天下之人。實為一體。夫人之於體也。有尺寸之不安。一身皆為之不安。惟知己與人。亦一體相關。則愛自有不容已者。即有時易愛為惡。無非成其好愛之心。愛人如是。於物可推。
敬禮神明
誕生之始。稟陰陽二五之精者。則有元神。具知覺運動之靈者。則有識神。要之元神識神。無非天地之鬼神所造化。日月通其竅。山川毓其靈。圣賢仙佛保其真。一切諸神成其能。己之神以位。即神之明以昭。人不先事神則不誠。不事人而事神則不明。已事人而未及於神。則誠與明不至。事之實何。一曰敬。敬立而禮非虛文。一曰禮。禮行而敬為實用。敬禮施於祭祀。所以報神明之功。敬禮見於修持。所以合神明之德。 致其精明以交神。神通而心之神愈明。明至則誠。誠至則神。兩而化。一而神也。神乎神乎。其盛矣乎。
勤職安分
性分所定。有其職焉。職之不容缺者。莫大於道德仁義。若衣食器用。藉以養生。而不可恃以長生。特其與性俱來。養其生乃克養其性。君臣之職。在養人以自養。士之職。窮則自養。達則養人。至農商工藝諸事。職在耕種。職在懋遷。職在制造。而兵則職任干城。在為天下御侮。皆無非為自養之計。通功易事。亦足養人。克勤於身。而財之源裕。食時用禮。上下各安其分。而財之流長。財以道生則恒足。恒足則道又因之以生。是財不可過重。亦不可或輕也。故大學一傳。雖歸本於慎德。而亦未嘗諱言乎財。
師言約志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有大畔乎道者。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如愚者、更不足道也。幸遇明師。循循善誘。嘗謂愚曰。道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在。貫乎天地之中。包乎天地之外。大莫大於道矣。而人心足以盡之。日用周旋。不求有功於人。先求無過於己。則心在吾身。即道在吾身。思吾身根於先祖。以先祖之心為心?;虮净蛑?。教養曲盡。則心在一家。即道在一家。家相接壤。最近則鄰里。稍遠則州黨。其中姻婭賓朋。千萬人同此心也。以眾人之心為心。相友相助。疾則相扶。善則相勸。則心在一鄉。即道在一鄉。由一鄉推之林林總總。莫非帝王之人民。以帝王之心為心。凡同文同倫者。皆吾種也。隨其所遇。必有以保全之。則心在中國。即道在中國。有與吾國正朔不同。各行政教。亦皆天地之所生。以天地之心為心。瀛寰萬國。得以通風氣者。善其嘉之。不能其矜之。則心在天下。即道在天下。是則人道克盡。而天道尚未合一也。思夫人自無而有。原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者。煉氣以歸神。煉神以還虛。則心極乎天。而蟠乎地。由是合天道人道。而著書立說。溯諸元始。以待后來。則心存萬古而上。萬古而下。即道存萬古而上。萬古而下。斯為大道。斯為大學之道。雖天地之大。猶有所憾。一人斷難彌缺陷於生成。而量力而行。因材而施。求其無愧於心。道已盡矣。爾勤職業。修心術。行、住、坐、臥。不離大學。入德乎何有。夫大學一書。常道也。五倫察。庶物明。圣賢非常道不了。三千功。八百德。仙佛非常道不成。四時行。百物生。天地非常道不久。凡一切神沒鬼出。莫非常道之發皇。人若外道而徒學其法。譬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借外物以顯其奇。推之於事。必有驗不驗。且久之必遭天譴。爾惟常道自持。淡而不厭。有以迂闊譏者。要知迂闊終歸超脫。有以神奇煽者。要知神奇不外中庸。曰堅曰恒。逆境如斯。順境如斯。世有由精怪而修成人身者。亦能建功立業。而魔心一發。為惡終無轉機。雖至殺身亡家不悔。有由人道而復為人者??梢詾樯啤?梢詾椴簧啤N┯凶蕴煺Q降。墮入紅塵。不能有善無惡。一經挫辱。悔心易萌。回頭便登道岸。爾其省之。今雖為境遇所累。須知一分德。一分福。一分惡。一分禍。故君子得福而若驚。以其足消前生之德也。得禍而自在。以其足消前生之惡也。況人有憂患。正所以動心忍性。增益不能。所謂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其在我。則氣數無權。而我有權。富貴自生。神仙可至。人無有不修道德。久獲富貴者。亦無有安享富貴。又為神仙者。蓋富貴不啻人間之神仙。神仙不啻天上之富貴。大學之道。淺之則膺諸福。深之則成真樂。其第二節。知止而后有定者。止在腹中。為生成之本。知止則心存而氣凝。神不外散。定也。定而后能靜者。陽氣薰蒸。陰私自不能入。渾渾淪淪。無人無我。靜也。靜而后能安者。陰陽和平。則元氣復與天之元氣。合而為一。人即天。天即人。其樂有不可明言者。安也。安而后能慮者。真氣潛滋。即真理發現。物之表里精粗可窮。諸凡事來自不難於籌度。能慮也。慮而后能得者。由知止至於安。命功到矣。然了命尤須了性。故必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性命雙修。大道乃得。當今天元正午。大道宏開。而大劫亦非小可。彼習法術以惑人。為道之蠹。固也。即入清凈以修己。講權宜以救時。亦皆道之枝葉。道之大本。不以心中之天。違清明之上天使受制於錯雜之下天。復以性中之天。透虛無之先天。直旋轉乎盈虛消長之后天。如是則直拔劫運之根。而不留遺孽。不然。天則有災害之兇。地則有覆亡之患。人則有劫殺之災。死喪流離。無時或息。人縱不能為不生不滅之真人。等而下之。亦當求其惡少善多。庶得領取生人之樂爾。今者理欲混淆。道之深微。非所望矣。兼之文字未經揣摩。談何容易著作。但氣質不磨則不瑩。將予切近之言。體之於身。復將予博大之言。索之心而應之手。亦所以培爾德性也。勉之慎之。愚即所聞。集為略引。付兄校正。兄曰。明月之珠。天下傳為至寶也。而無因至前。莫不按劍以相眄。況臨貼摹字。而易失真。見影繪形。而難酷肖。弟性情未淑。無庸率爾操觚也。傳書尤賴有傳人。何如於躬行心得之馀。然后自道其所經。斯為美。不然。過此以往。瞬存息養。晝為宵得。而又闕疑闕殆?;蛘呱钥扇艘夂?。愚曰。弟非急欲見售也。不過得於萬中之一。精中之粗。用以洗濯塵心。毋忘師訓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