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
發(fā)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翼城縣文物旅游局 發(fā)掘領隊:謝堯亭
簡介:
大河口墓地因被盜而發(fā)現。經鉆探墓地分布面積4萬余平方米,埋藏西周墓葬約1500余座。迄今已兩次進行了大規(guī)模搶救性發(fā)掘面積達15000余平方米,發(fā)掘西周時期豎穴土坑墓585座、車馬坑24座。大型墓隨葬青銅器較多,部分青銅器如鼎式簋、三足盂、鳥形盉、青銅燈等器形非常罕見;在數十件青銅器上鑄有銘文,最長的銘文110余字;在多數銘文中提到“霸伯”“霸中”,還提到“芮公”“井叔”“倗伯”“格伯”等等,為研究西周時期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資料。“霸”與“格”為同字異構,這為不見于文獻記載的霸和格國族的傳世器物找到了歸屬地。墓葬時代橫貫西周,晚期進入春秋初年。其人群應為媿性狄人系統(tǒng)的一支,是被中原商周文化同化的狄人人群。
專家點評:
揭示不見文獻記載的霸國 大河口墓地的發(fā)現,是繼曲村墓地、橫水墓地之后,西周考古學史上又一次重大發(fā)現。 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墓地中,大河口墓地規(guī)模之大、保存之好、時間之長、規(guī)格之高在全國罕見。由于保存完好,可以為周代埋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多方面份額信息和重要材料,而其豐富的隨葬品為探討周代墓葬器用制度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大河口墓地出土青銅器甚多,銅器銘文顯示,這是一處名為“霸伯”的宗族墓地。關于“霸伯”,史料沒有記載,這一發(fā)現可補史缺。 此外,大河口墓地有諸多特殊現象值得關注,如墓口四角有斜洞、多見腰坑與殉狗等,與近年發(fā)掘之絳縣橫水西周墓葬相同而與天馬—曲村西周墓葬有別。三處墓地風別屬“霸伯”、“倗伯”和包括晉侯在內的晉國宗族墓地,彼此相鄰,對探討周代分封與族群關系至為重要。(劉緒 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