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鄉不隨俗則落地不生根 作者:南橋 ![]() 年
輕學生有這種小錯,錯得搞笑,也有幾分可愛。但若長期這樣,則值得擔憂。遺憾的是,多年之后,很多人行為模式就是這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遇到事情,
則馬上去找個中國老鄉去打聽。一不留神就以訛傳訛而不自知。這個做法,如果是剛來,語言不好,想盡快了解情況,倒是可以理解。但天長日久,本該落地生根入
鄉隨俗之時,卻如遇到了鬼打墻一樣在華人圈轉來轉去,真不是好事。這么做的人,有的是沒有自信,走不出去。有的則相反,出于自以為是,認為老美“太傻”,
中國人聰明。比如買東西的時候,認為中國人會走捷徑,鉆空子,找Deal。這話我不知聽周圍中國老鄉說過多少次,但是這樣的思維,存在諸多誤區。 很
多時候,老美并不是傻。他們不算小賬算大賬。一個小東西,你在滿世界找deal的時候,他們多花了一些錢,但是時間省下來,精力省下來,可做其他事情。時
間也是錢,找一些Bargain得不償失,除非你實在無事可做。這種人美國人中也有。但是那種成天搜集折扣券(extreme
couponing)的人,在美國屬另類,有時候被人暗笑,大家說他們應該“Get a life".
譯成現代漢語,是說這人閑得蛋痛。有人說過,美國人是沒吃虧就算占了便宜,中國人沒占到便宜就覺得吃了虧。 買
保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的美國人一直用同一種汽車保險,甚至幾代人都用同一家,懶得去換,一年一年隨他們去延。中國人每半年一年,則猛打幾圈電話,去找
最便宜的保險。很多保險公司,新來的客戶會享受一些折扣。保險到期,打折失效,又要漲價,到時客戶又得滿世界去找新保險,多少時間搭了進去。美國人懶得算
這個賬。大家覺得是一分錢一分貨,你花錢少一點也可以,比如Progressive等保險,幾乎是你要什么價位都有,但是保險的價值則千差萬別。還有,大
家覺得貴個百十來塊,其實一攤到每個月,根本就不算什么,絲毫不影響生活質量。—— 追求生活質量這才是王道。 但是一些大的采購項目,花時間花精力是一種必需,這時候也不能完全依靠老鄉圈自作聰明的智慧。真
正精通行情的應該是本地人。如果你去南京,想去找當地的風味小吃,你是問甘肅同鄉會的老鄉更可靠呢,還是問本地老南京更可靠?我想很多時候大家會選擇后
者。可是到了國外,怎么就開始犯暈,什么事情跑去問老鄉?如果是找中餐館,當然找老鄉最合適。但是其他好多事情,也千篇一律找老鄉,老鄉則根據自己有限的
經驗,和小得可憐的樣本規模,亂出主意。 前幾天我的車壞了,空調用不起來,引擎發熱,急需買車。我
本想去問中國朋友,后來抑制了這種沖動。大家每個人買車,對于顏色、型號、安全、性能各方面的喜好都不一樣,有的人買車,上班跑高速,要馬力大一些便于加
速,有的人比較胖,買車注意車里的空間大小,各個人的情況都大不相同,你問了等于白問。每個人的信用記錄、買車時間都不一樣,價格、型號、利率等等都在變
化,不會有千遍一律的答案。你拿著某人的答案,去跟售車的人去講,是刻舟求劍,人家多半也覺得你莫名其妙。或許在你堅持下,明著按你的價位賣給你,到了貸
款的時候又做起手腳,你在喜洋洋之中被坑了都不知道。 這種事情,去問當地人效率更高。當地人買車賣
車的游戲,都已經玩了幾代人了,遠比來這里還不多久的中國人有經驗。另外,這種選擇的過程,也是一種實用研究的過程,這一套美國人從小就學過的,他們用起
來駕輕就熟。我女兒所上的“強化班”上,就有這種買車的練習,讓你先列出相應參數,然后按照自己的優先順序進行排序,然后對不同車型進行打分。這樣下來,
班上每個學生的選擇可能都不一樣,但這也正是生活的實際情形。 我在一開始不知如何下手的時候,也準
備采用實用研究的方法。當然我是一個定性研究者,和定量研究者的路數還不大一樣。首先在找”訪談“時,我是通過Facebook(我的多半
Facebook朋友是美國人)上發貼,找這種初始的線索,接著張三認識李四,李四認識王五,我用這種滾雪球的采樣方法(好像學名是snowball
sampling),居然找到了兩個賣車的朋友,在我要買的車的競爭對手車行上班,他們告訴了我車子的進價和售價差異,讓我有了點底。 我的圖書館同事,則給我提供了汽車的Consumer Reports, 這相當于寫論文的“文獻研究“。這種消費者的評價,采樣規模應該比當初的Snowball sampling方法更可靠。從這種Consumer reports上,能看到車的各方面參數的排行和比較。 然
后就是貨比三家去買車了,這里包括如何去做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和對賣車人的深入“訪談”,了解對方的行情和底細。這個過程,也包括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參照。比如我老車的Trade-in,
我到一個地方問到了價格,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這個價格就是一種底線了。我的一個美國朋友,是一業余賽車手,自家卡車、房車、轎車、賽車一共有五輛,他對于
買車很有興趣,甚至跑過去跟我一起還價。他教我如何去找貸款,比如找自己的銀行先申請(自己的銀行通常都有些打折),然后拿著這個打完折后的利率,再去找
車行的貸款,看能否勝過此利率。 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以不會”鉆空子”著稱的美國人,其實很懂得做
事的方法,依照他們的方法,反而能達成比較好的結果。這可能比我們華人圈成天說的找“deal”
更把穩一些。另外,我發覺有些空子鉆了也沒啥意思。比如我的舊車引擎需維修的燈是亮的,有人建議我去修車鋪Trade-in之前找人做個手腳,把燈弄滅,
價格會高一些。但是我想這樣不大厚道,沒有這么去做,車行的人試開了一下,發現了這些毛病。我說我的毛病都是明白著放那里的,我這車沒有其他隱藏的毛病。
那人說我很誠實,于是按我要求的價格給我的舊車估價了。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未必多典型,但是我想借
此告訴其他來到國外的朋友,要想適應環境,最好從“老鄉圈”多走出來一些,跟當地人多接觸一些。如果大家去華人經常去的“文學城”看一看,就知道這個圈子
熱衷的,正是本文所提的一些弊病。動不動就是這樣那樣deal。但是字里行間,我看到的很多是“自作聰明”四個字。不論是買車、買房、移民、升學、求職,
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大家應掌握好的研究方法,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調查和決定。可是很多人想省掉這個過程,去找捷徑。大家互相“取經”,結果相互雷同。往大里
說,醬缸就是這么來的。 再說了,到了異國他鄉,本該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卻成天找華人圈,造個巨大的繭子把自己包起來,跑出來干什么呢?跑到國外,又自絕于所在國的人民,通常也會被他們敬而遠之甚至歧視,自己也感到擰巴,這又是何苦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