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作文教學要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寫作能力。此外,它還要求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并鼓勵他們去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因此,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我們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觀察誘“真” 批改作文時,我發現有學生不顧實際,把我的外貌描繪得美如天仙。于是,我便利用一節作文課,讓學生給我“畫像”,且必須如實描述,不能過分美化。其中,有一學生說:“老師臉色灰白,一點血色也沒有,憔悴得很難看……”其他同學的哄笑聲打斷了她的描述。我沒有批評她,而是微笑著對她說:“你再觀察一下,老師是這樣嗎?”她看著我,不由得笑了。之后,我鼓勵學生,仔細觀察我之后,看到什么就說什么。“老師大眼睛,皮膚很白凈……”“老師的臉上泛著紅暈,眼睛顯得很疲倦……”“老師中等個子,稍微有點兒胖……”這些生動而又貼切的描述,得到我的表揚后,學生的興趣就更高了。試想,如果沒有寬松和諧的氣氛,沒有認真細致的觀察,我們的學生會講真話和吐真情嗎?這時,我讓同學們仔細端詳自己的同桌,相互描寫同學的容貌,然后小組評判修改。經過多次認真的訓練實踐,學生就可以比較有效地克服作文中“千人一面的”的弊病。 二、活動求“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也是培植創新精神的土壤。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浪花”最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教師要想讓學生想寫、樂寫,就必須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為此,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生活和走向大自然,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雙手去感知,用心靈去體驗。如開展賽詩會、故事會、即興講演、猜謎語、踢毽子比賽、包餃子比賽等活動。在這些趣味橫生的活動中,他們會積累真正屬于自己的獨特感受。這樣,他們下筆時,飽滿的感情、開放的思維和大膽的創新,都會使他們的文章妙筆生花。例如,綿綿春雨使同學們醞釀已久的野炊活動一拖再拖。于是,同學們就把怨氣訴諸筆端:“這不開眼的天,好像故意要捉弄人,眼看明天就要去野炊了,卻又下起了雨。春雨呀!你現在應該去關照關照那些干旱的地區。還有那可惡的太陽,不知躲到哪兒去偷懶了,我真恨不得一腳把你給踹出來……”這些生動而又獨特的語言,這些真心的傾訴,正是作文成功的基石。 三、實踐育“真”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學生學習作文也是需要通過實踐來錘煉的。一是要為學生的應用文訓練提供實踐機會。學生學會一些應用文的寫法后,我們就要指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例如,競選班干部,就讓學生寫競選申請書和演講詞;撿了、丟了東西,就讓學生寫招領啟事、尋物啟事;學校舉行運動會或舉辦“文化藝術節”,就讓學生當小記者到現場采訪,并為“校園之聲”廣播站寫廣播稿,或為黑板報寫板報稿;寒暑假期間,讓學生給老師寫信,匯報假期的學習、生活情況……這樣,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運用,自然就會提高鞏固自己的寫作能力。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用作文反映生活,從而使其感到自己是在為“需要”而作文。作文教學要始終體現“信息化”與“生活化”的特點。教師應該注意創設各種說話氛圍,抓住時機,引起興趣,帶動作文訓練。在選擇作文內容的時候,角度要廣一些,內容要豐富一些,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廣泛地、生動活潑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生活。 四、評價促“真”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于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后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老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因此,評價學生的作文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還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作文批改中,我們教師要將是否能夠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作為評價學生作文的重要標準。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件需要從多方面下功夫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上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才能于學生有所裨益,也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