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我的好課觀 ●孫建鋒 好課是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共同融入。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彌足珍貴。生命屬于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依戀另一個生命結伴而行。從生命意義上講:好課,就是珍愛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共同融入。教師與學生生命共同融入的好課,意味著教師那見功、望利的眼睛能和學生看山、看水的眼睛聚焦,那把弄柴、米、油、鹽的手能和學生調弄棋、琴、書、畫的手共舞,那踏破紅塵的腳能和學生踏青、趕海的腳同步;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每一節課負責,而且要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意味著教師不僅要追求一種簡約而不簡單,輕靈而不輕浮的教學藝術,而且要追求一種純樸而不雕琢,創新而不因襲的美感。 好課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平等對話。如果說滔滔河流是兩山之間的橋;綿綿細雨是天地之間的橋;那么,濃濃情感就是教師和學生心靈對話的橋。好課中,教師真誠地把學生看作心靈上的朋友,學生忘情地把教師當作靈魂中的親人;教師眉開眼笑,學生眉飛色舞;教師歡聲笑語,學生鶯歌燕舞;教師柔情似水,學生情深似海。“心橋”飛架,對話變通途:心空月朗,涼風習習,地碧天藍,襟懷若谷;話語涓涓而流,心門徐徐洞開。身置此境,話談清了;理,擺透了;情,交融了;心貼緊了。情至理順,精神漫游。哪有心聲不能聆聽?哪有心靈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點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好課是教師與學生智慧的相互牖啟。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魯濱遜漂流到荒島,孤零零一顆心,面向異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頓,找到歸宿。好課注重的是學生心走向教師心,教師心走向學生心的過程,即教師與學生智慧相互牖啟的過程。 教師節,李老師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硬紙板上畫著一雙鞋。”下面寫著:“老師,這雙皮鞋送給你穿。” 批改作文的時候,李老師讀到了送“鞋”的理由。 “別人都穿著皮鞋,老師穿的是布鞋,老師肯定很窮。我做了一雙很漂亮鞋子給他。不過那鞋不能穿,是畫在紙上的,我希望將來老師穿上真正的皮鞋。現在我沒有錢,因為爸爸下崗了,媽媽出走了。我穿著布鞋,同學們都說我家里窮。以后,我有錢了,一定會買一雙真皮鞋給老師穿。 講評作文的時候,李老師拿出“禮物”,宣讀習作,并意味深長地道出了心聲:“腳上穿著布鞋,心里卻裝著別人,是最讓老師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給予別人幸福。能給予就不貧窮。 這就是教師與學生智慧的相互牖啟。它不僅使學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現象,而且用內在的眼睛看到了意義,進而使意義積淀為學生心靈的財富。 (八) 綠意在課堂生長 ——我欣賞這樣的語文課 ●竇桂梅 何為好課?其標準往往指向公開課。如果把公開課看成是教研活動的名門閨秀,那么,我們給她所附加的框框還真有點“三從四德”的味道。有時我們的導向像過于靈活的風向標,這邊剛倡導“合作”,課堂上了就旋起了合作風;那邊剛鼓勵多媒體教學,全國便普開了課件花……一個個風行的理念,成為評委、教師對公開課和優質課的一道道“緊箍咒”。在如此多的束縛和搖擺下,公開課如何把握學科本質,引領和指導教師們每日的課堂行為,已成為廣大教師的一個重要話題。 好課涉及的因素很多,課堂評價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課程標準是尺度,學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動態生成的效果是尺度,聽課教師的主觀感受也是一個潛在的尺度。那么,透過這些表象的“尺度”,新課程理念關照下的語文課堂是否還應該具備某些本質性的價值追求? 沒有“圍場”的課堂 讓我們看看周益民老師教學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片段。 師: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它們都是綠色的。 生:不對,大自然里也有紅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綠色的。 師:說得有道理!那么詩人為什么偏要說它是綠色的呢?想想,綠色是不是有著某種—— 生:我明白了,綠色是生命的顏色,象征著活力。 師:好啊,正是人們常說的“生命之樹常青”。 生:確實,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綠洲,就等于獲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為綠色充滿活力,像一個少年,朝氣蓬勃,熱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運用被歷代稱頌呢! 生:綠色還是環保的同義語,現在人們要吃綠色食品,要住綠色住宅。 師: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滿溫馨的課堂叫做綠色——(生:課堂)總不會說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難道其他顏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師:好啊,那你說說看,你認為大自然是什么顏色的?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紅楓、紅花、紅云,萬紫千紅。紅色代表著喜氣洋洋,象征著紅紅火火。 師:紅色的大自然,好!蘊藏著熱烈,昭示著興旺,傳遞著幸福。古詩中對“紅”的吟詠也很多,像——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紅。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 生: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著圣潔、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靈。 師:不錯,民間有諺語:瑞雪兆豐年。 生:我覺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們不是常說“綠樹紅花”“五顏六色”“五彩繽紛”“橙黃橘綠”嗎?你們想,如果只是一種顏色那多單調啊! 師:大家說得可真好。不過我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同一個大自然,怎么各人的體會就不一樣呢? 生:肯定不是紅綠色盲唄。(笑聲) 生:是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吧。 生:我想,是每個人對大自然體會的角度不同。 師:精辟!你的發言讓我想起了蘇東坡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剛才我們的討論是否就是現實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關系?(生點頭)那么,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來體會他心中綠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樸素得不能再樸素——“描述、初讀、感受、交流、讀誦”。周老師卻如一位底蘊深厚、諳熟規律的“指揮家”,啟發引領、聯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揮棒經營自己的“樂隊”——啟程,抒情,轉合,激蕩。沒有現代化輔助手段,完全是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正視學生的關注點,不是居高臨下的告訴學生“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蘊涵的外延和內涵卻很廣,我們已經不能從“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進”的技術層面審視。周教師沒有把知識技能看成凝固不變的東西,而是合理承認其不確定性,通過它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并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這樣的教學過程就真正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探究本位”、“學生中心”的課程理念。于是,學生才探究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獲得了心靈的遠航與飛揚。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塊草地放羊,羊是不會膘肥體壯的。所以牧羊地是沒有圍場的——翠色欲滴、鮮花點綴、藍天白云映襯,好一塊活力盎然的生態之地。周教師的課堂就是這沒有圍場的廣袤的生態之地——教師挈領一句:“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學生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不同的認識:“大自然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觀照自己的主觀感受:“因為綠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語文積累:“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內心“認為大自然是彩色的”。 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命的綠色課堂,才是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原來知識的意義被重新建構:“同一個大自然,各人的體會卻可以不一樣”,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用別人的態度來反觀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別人,用作者的詩情來體悟人生;也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的閱讀心境一下子與文本的語境打通、連接甚而同化。對話的平臺已經建起,對話的語流必將暢通無阻。正因為跟學生的個體生命體驗相關,就避免了被動的強加,從而形成對話和個體感悟,實現了內在主動性驅動下的學習活動。這種不設“圍場”的課堂其實就是追求一種不確定性、生成性,彌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氣息將使課堂充滿不可預料的魅力,使課堂成為一個思維激蕩和靈感勃發的“場”。 可惜,關于小學語文教學,大多仍然陷在“圍場”內的探索上——教程怎樣設計,課件怎樣制作,多媒體怎樣應用,學生怎樣調動……語文課已經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現代化的教學就是按動鼠標和敲擊鍵盤,似乎教師的作用只剩下了組織和引導——這實在是一種偏頗。不是嗎,技術的先進并不代表理念的先進。從很大程度上講,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動其前進的不是技術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蘊厚實的教師。 家常味的課堂 讓我們再看看周益民老師教學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另一片段。 師:同學們讀讀課文,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充滿著知識,充滿了科學的奧妙。牛頓就是從蘋果落地受到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 師:哦,那就是說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學課本了!啊,謝謝你,你打開了我的思路,我的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咱們不妨來討論討論:大自然是本什么課本呢?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本語文課本,當你看到樹木的時候,就會想起“木”字。我們倚*在大樹旁,不就是“休”字嗎?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音樂課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寫道: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認為是音樂課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嘩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著一首古老的歌謠。空中,小鳥在賽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嬌鶯恰恰啼”嘛;林間,野獸在狂吼,那都是搖滾。(生大笑) 生:我認為是美術課本。它色彩鮮明,線條多樣,層次豐富。山川田野,鳥獸蟲魚,都是畫上的景觀。 師: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詩:云是天空的畫。 生:我不說課本了,我認為大自然是一本童話書,一本用絢麗色彩描繪成的童話書。一年四季,都在講述著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話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話是碧綠的,秋天的童話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話是雪白的。 師:好浪漫的想象啊! 師:同學們,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開它,你就會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體會,它還會是數學課本、體育課本,甚至舞蹈課本等等。就像我們心中各有一種大自然的色彩一樣,我們只要用心閱讀,也同樣會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大自然課本。 聽著聽著,突然有一種錯覺:老師不是站在臺上,甚至也不是在學生中間隨意走動,而是和孩子們圍坐一圈,閑閑地敘,淡淡地笑——漫談,朗讀,解句,拓展——于恬淡從容的氛圍里,教學流程如一幅綠意濃濃的畫卷,在談話間次第展開。這節平常課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實樸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卻是一天也不能離開的真正有營養的米飯,而不是鈣片、維生素之類的“補藥”。這樣的課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樣自然,教師是在為學生上課,而不是給聽課的人表演。 “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又一句聊天式的問話,不自覺成了供學生進行反思、質疑、批判、創造的“抓手”。學生自我開掘,暢所欲言。詩中的聲音、色彩,成了學生感受得到的聲音、色彩;詩中的早晨、黃昏,成了學生曾經走過的早晨、黃昏;詩中滿懷的豪情、寬廣的胸襟,成了學生正在揚起的理想風采——“綠色”雖然還是“綠色”,“課本”雖然還是“課本”,但“山已不是原來那座山,水也不是原來那個水”。“綠色”、“課本”已經有了新的更深的含義,這是師生輕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義。 大自然是本無字書,課堂又何嘗不是呢?雖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周老師跟孩子們從生動的詩句中,已經體察到了“寬廣”“遼遠”“生命”。周老師這節“原生態”的課堂,其最終的落腳點就是緊緊圍繞“學生”二字真實自然地教學,輕松打開了“語文教學的課本”,打開了大自然的課本。 綜上,我要說,丟開一切“三從四德”式的條條框框,只以課堂前后學生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或某方面)的落差為依據,來評價課堂是否成功,是有益于學生的真真切切的科研活動而不是演出。這樣的課堂真正著陸于學生的真實境況,教師視野關注的是學生,而不是聽課的專家們,這樣的課堂也許不美但很實在、實用,也許磕磕絆絆,但很有啟示、借鑒……因此,公開課也應該有“家常課”的心態——“一切為著孩子的發展”。 (九)
怎樣才算好課 ●游彩云 怎樣的課才算好課呢?有這么一節比賽課,上課的老師普通話標準,朗讀水平高;學生回答問題聲音響亮,態度大方;小組學習井然有序、場面熱鬧;教學環環相扣,結構完整;課件制作精美,使用恰當;課上得順利流暢,目標也能基本完成。不少老師都認為這節課不錯,應該算是好課。但是再細細思量,我們發現這些表面的成功卻隱藏著深深的不足。(1)學生積極但不激動,因為學習任務不經努力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2)小組學習“熱鬧非凡”但過于整齊劃一,富有個性、創意的思想沒有真正呈現出來;(3)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問有答但缺少思想的交鋒;(4)孩子們表現不錯但看不到他們成長發展的軌跡;(5)老師胸有成竹但教學的智慧沒有體現。 我想這是因為參賽的老師顧慮太多了,既怕教學目標不能完成,又怕影響教學進度,總之是被心中那個面面俱到的課堂評價束縛了自己的手腳。以至錯誤地認為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這樣就導致教學重心的偏離,殊不知只有關注學情的教學才是教學的本質所在。 真正的好課應該是靈動的、智慧的、動態生成的。具體地說老師備課時在目標的確定、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媒體的運用作了充分的思考與準備后,在窮盡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而作出應對措施后,就要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課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關注他們表情的變化,傾聽他們發言的內容,觀察他們討論的狀況,了解他們掌握的程度……然后該激勵的激勵,該點撥的點撥,該示范的示范,該調整的調整……做到靈活應變,因勢利導。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生機與活力,充滿挑戰與創新。 (十) 做到三個“不唯”方始為“好課” ●張偉 “好課”,顧名思義就是要超出一般,有個性,有“看點”,有新穎獨到處,流于一般、四平八穩無所謂“好”課。“好課”應當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我以為可以借用陳云同志的“不唯書、不唯上”,再加一個“不唯課堂”這樣“三個不唯”來確立。 不唯書。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論和教科書上的現成定論。《馬背上的小紅軍》課文題目經修改后叫作《倔強的小紅軍》。一位教師為此在自己的課即將結束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比較兩個課題,看哪個更適合于眼前的這位小紅軍。”經過激烈爭論學生們得出了這樣的認識:“課文說到底就是為了誰‘上馬’,因為誰上了馬誰就獲得了生存的希望,反之將面對死亡。‘倔強’反映的只是人的性格特點,是單層面的,小紅軍表現出的那種固執不上馬,卻不是性格使然,反映的恰恰是他‘利在他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最終小紅軍是上馬了,但那正是他犧牲的時刻!‘馬背上’給人的是強烈的內心震撼,是‘倔強’不能比擬的。”這樣的課是好是壞顯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唯上。就是不唯專家、領導和權威。這一點對中國的兒童顯得尤為重要,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太大,應從娃娃抓起摒除“人治”思想。《黃河象》講的是一頭黃河象歷經200萬年形成化石的事。一位教師就以“200萬年前的事科學家們也沒見過,他們說的就一定是事實嗎?”為題,引導學生以審視的目光來看待專家的結論,并按照教材提供的黃河象“腳踩著一塊石頭”的線索,引導學生展開逆推學習,不但自主地得出大象陷入河底和化石形成的過程,對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也進行了驗證。同是一樣的結論,不是“唯”科學家而得,是在批判中建構,所得是多方面的。 不唯課堂。好課應是能“透過墻壁看世界”的,應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僅限于課堂,課本也“僅是一個例子”。好課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能憑借課文中的一個點加以延伸轉換,使之與課堂外、現實中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生成和建構起一些新認知能力。如一位教師在教授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課文,抓住“信息”這一關注點,以“‘卡通’世界”為線索,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生活,以小組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深化了內容,開闊了視野,鍛煉了能力,取得課堂內、書本上所難以取得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