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情愿等待一年得到20美元而不是等待364天得到19美元。然而,大部分人情愿今天就得到19美元,也不愿意等到明天拿20美元。同樣是等待一天,為何等待的痛苦卻是如此不同?因為在人們的想象中,不久的將來要忍受的痛苦是非常嚴重的,他們愿意支付1美元來免除他;而很久以后才要忍受的痛苦則是微不足道的,他們很愿意接受1美元的報酬來忍受他?!浴恫┺恼撛幱嫛L期交往的合作壓力》
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曾經說過:“在通過自己預見性的望遠鏡來窺探未來的時候,近處的清晰和遠處的模糊會讓我們犯下各種錯誤。”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很多人都情愿等待一年得到20美元而不是等待364天得到19美元。然而,大部分人情愿今天就得到19美元,也不愿意等到明天拿20美元。同樣是等待一天,為何等待的痛苦卻是如此不同?因為在人們的想象中,不久的將來要忍受的痛苦是非常嚴重的,他們愿意支付1美元來免除他;而很久以后才要忍受的痛苦則是微不足道的,他們很愿意接受1美元的報酬來忍受他。 《博弈論詭計》的作者是想通過這個例子說明當我們在選擇是否合作的時候,往往會被錯誤的預見所誤導。但是我就事論事,想對吉爾伯特的舉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來,等待本身就是一種“成本”。因為我們知道,時間是一種無可替代的財富,如果這多的1美元是在我已經付出364天時間的代價之上所加的一天,這一天對我來說已經不算什么,我愿意支付。相反若先前的19美元只需要一天就可以換取,我干嘛還用一天去換取區(qū)區(qū)1美元?這顯然是不值得滴。哪怕這20美元嚴格說起來就是送我的,但是我付出了“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種財富。就如同房價從10000元/平米降到9990元/平米,和一本書從20元/本降價到10元/本,同樣是降價10元,但我顯然會覺得書降價更多。 如果算一個成本賬,等到364天可以得到19美元,一日等待的成本差不多0.05美元,而第365天的等待成本卻是1美元,我已經廉價賣出我的產品,當然更樂意用高價賣出其他的產品。對于第二種情況說,第一天就可以得到19美元,一日等待的成本就是19美元,而第二天的等待成本卻只有1美元,我已經高價賣出我的產品,當然不愿意低價賣出其他的產品。如果不事先告訴我年底會得到20美元,而是到年底才告訴我,我就寧愿再等一天多得一美元。關鍵就在于告訴我了,既然告訴我了我就得要付出“等待”,“等待”是有價的。就好像一個女孩子的男友說年底他會娶她,與到年底告訴她馬上就娶她。都是同一時間結婚,顯然得到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要付出等待,而后者不僅不需要付出等待,還充滿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