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里的戲劇》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
![]() 哈羅德·品特,CH,CBE(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是一位英國劇作家及劇場導演,他的著作包括舞臺劇、廣播、電視及電影作品。品特的早期作品經常被人們歸入荒誕派戲劇。他也是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品特的語言技巧、冷峻的解剖風格影響了整整一代英國戲劇家。諾貝爾文學獎對他的評價是“他改變了20世紀戲劇舞臺的面貌”。這位戲劇先鋒同時又是崇尚人權和反戰的作家,生命的最后幾年一直致力于此。
1930年10月10日,哈羅德·品特生于倫敦東部哈克尼一個猶太人的家庭。他的整個青少年時期,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云下度過的,這些都對他后來的創作產生了潛在的影響。1948年,品特曾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進行過短暫的學習。1950年他開始寫作,曾出版其詩作;并以藝名大衛·巴倫(DavidBaron)登臺演出。
1957年,品特寫出了第一個劇本《房間》。正是在這部劇作中,品特植入了日常生活背后的恐懼以及荒謬。近50年后,即2005年,瑞典皇家文學院授予哈羅德·品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并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成了專業作家后的品特有時仍參加演出或擔任導演。品特早年深受荒誕派戲劇代表人物塞繆爾·貝克特的影響,后來兩人更成為深交。他積極進行新的戲劇實驗,向英國的戲劇傳統挑戰,很快便引起了人們的注目。這些劇的情節往往把一些無傷大雅的情況,逐漸變壞成荒誕的局面,劇中人物的行為有時令觀眾、甚至劇中其他角色費解。
品特的作品新穎精煉,形式多樣,有獨幕和多幕舞臺劇,也有電視劇和廣播劇;早期主要作品有《房屋》(1957)、《送菜升降機》(1957)、《生日晚會》(1958)、《看管人》(1960)、《侏儒》(1961)、《搜集證據》(1962)、《茶會》(1965)、《歸家》(1965)、《昔日》(1971)和《虛無鄉》(1975)等。其中三幕劇《看管人》曾于1960年作為最佳劇本贏得晚會標準戲劇獎和紐約報紙同業公會的專欄獎,可以說是他最成功的劇作之一。兩幕劇《歸家》1967年獲百老匯劇評家獎。
上世紀70年代起,品特有更多機會導演,并成為了國立皇家劇院的副導演。該時期他的劇作篇幅逐漸變得短小,更為政治化,看起來像某種寓言。同時,作品開始具有明顯的左派傾向,對充斥世界的不公正境況進行了嚴厲抨擊,他的激進言行也常見于英國媒體。可以說,品特這時的風格已從荒誕派逐漸向政治戲劇過渡。
品特是個崇尚人權和反戰的作家,他曾公開反對北約空襲塞爾維亞。并曾與其他名人因伊拉克戰事,要求彈劾首相貝里雅,指責其為“戰犯”,并稱美國為“一個被許多罪犯治理的國家”。
2003年,品特出版了一部詩歌選集《戰爭》,表達了他對伊拉克戰爭的強烈抗議,次年因這部詩集獲得了威爾弗雷德·歐文獎。“你的腦袋卷進沙里/你的腦袋是泥土的池塘/你的腦袋是塵埃中的一個污點/你的目光已經熄滅而你的鼻子/僅僅嗅到死者的臭氣/而所有死亡的空氣都活著/伴隨著美國上帝的氣息。”2005年3月,品特宣布他已決定終止自己的劇作生涯,集中精力于政治活動,2000年的劇作《慶典》當屬他的封筆之作。2008年12月24日死于癌癥,享年78歲。
這位被譽為蕭伯納之后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一生獲獎無數,其中還包括奧地利文學獎、莎士比亞獎、歐洲文學大獎、皮蘭德婁獎、大衛·科恩大不列顛文學獎、勞倫斯·奧利佛獎以及莫里哀終身成就獎等。此外,他還有14個大學的榮譽學位。
四月里的戲劇
文/(英國)哈羅德·品特
三月就這樣成為了陳列館,
四月的窗帷在掀動。
我走過空寂的廊臺
直到最后的一個座位。
在春天的布景中
演員們正搭帳安營,
一掬銀光下
開始了他們的演出。
他們的喊聲回響在騷動的夜色里,
堆積起的哀傷
如乘風的翅膀。
雨中的物景和道具
是房里的灰燼
和在那一片綠色中,
沉郁無字的石塊
我走進演出的間歇
這便是劇目輪演的終結。
(陳紅薇 李魯平 譯)
|
|
來自: 菊影秋魅 > 《外國現代詩歌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