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看圖,你看建文帝和里貝里的臉型像不像?典型的朱明王朝皇族的刀條馬臉。 600多年后的2012,歐洲杯正熱,法國隊陣中表現最搶眼的,就是那個也長著朱明氏家族特征之一的馬臉疤俠里貝里,知道這段歷史的中國觀眾看球的目光里,就多了不少親近的意味!里貝里有一說是明初失蹤的建文帝后裔。 一 這里先回顧一下相關史實:1398年,朱元璋病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惠帝,年號建文。1399年,朱允炆之叔朱棣以“清君側”,誅齊、黃為名,歷時4年舉兵南伐“靖難”。1402年朱棣攻入京師南京,失陷時朱允炆在皇宮里放了一把火,在中國歷史上從此下落不明。 《明史》關于建文帝的下落是這么記載的:“谷王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說反叛的燕王朱棣,派宦官從焚宮的火里,把皇帝、皇后的尸體找出來(燒了的尸體如何確認是帝后?),八天以后安葬了。當然,這是這是200年后的《明史》記載的,是否當時真實場景,有無為奪位的朱棣先尊祖諱或造個歷史烏龍,則無從稽考了。 建文帝被顛覆100多年后,萬歷皇帝和他的老師內閣首輔大臣張居正有一次談話。萬歷就問張居正有無建文帝出亡這件事。張居正答“此事國史無考”。這是關于建文帝下落的一次有記載的對話。說明明朝尚在時,連它的皇帝也在疑惑建文帝是否出亡這件事,說明此事不是空穴來風。張居正也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只推說“國史無考”,靖難之役后的當政者都是朱棣后裔,國史有考才怪。 到清時有個叫查繼佐(金庸的叔伯祖)的人著了一本《罪惟錄》,在他的書里面開列了有關建文帝下落謎蹤的23種說法。說這23種中難道就沒有一個是對的嗎?如果有的話,只有一個是對的。但是有23種,所以全不對。 近年,有關建文帝的后裔,有一些新的說法,比如:1,湖北讓氏,自稱建文帝后裔;2,湖南湘潭錦石何氏,自稱建文帝后代。但這些說法還沒有得到確切的論證,不能認定。 二
但那場史稱“靖難之役”的戰爭,改變了朱棣和朱允炆的命運,也改變了后來鄭和的人生軌跡。那場戰爭與后來鄭和下西洋有著深刻關聯。《明史》鄭和傳載:“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公元1405年7月11日,永樂皇帝朱棣命令鄭和和他的副手王景弘率領兩萬七八千名官兵出使西洋。 這是史籍明載著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永樂皇帝不論是出于何種目的的遠洋夢想,在整個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變出了多座巨大的造船廠。從1403年到1405年,幾年當中,全國共建造和改造了兩千艘以上的船只。 到1405年7月11日,在地球的海洋上,首次出現了一支如此規模龐大的船隊。這支由大明王朝永樂皇帝派遣,由鄭和統帥的船隊,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間,七下西洋。出訪了東南亞、南亞、西亞,遠至阿拉伯地區和東非;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 “鄭和下西洋”。 朱棣為什么會派鄭和下西洋?而不是東洋南洋北洋?“西域”、“波斯”是其中重要的關鍵詞,其中這恐怕就是明教的作用了。這個王朝脫胎于明教并因此命名明朝,而又稱光明教的明教起源于波斯的拜火教,因此建文帝循教宗“返本歸源”不是沒可能,至少有很多去過波斯的人或明教徒和手下高人可以引路。而到了波斯之后,建文帝及其后代如何繁衍(同當地人通婚)、遷徙,那也很順理成章了。 三 人們一定很想知道,到底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以事后來看,鄭和船隊下西洋基本不是通商做生意,也未開寸土于中國,鄭和顯然也不是哥倫布等為強國海外開疆擴土的殖民式人物。那就只是宣揚一下天朝的威風讓蠻邦萬國來儀?有記載那時真的萬國來儀,番邦搶著到中國進貢,樂得明帝大加賞賜。只不過別人是把中土當成“此地人傻錢多速來”的地,所謂進貢也不過是做超級包賺不賠的大生意,只要把南洋幾個中土所無的土特產弄到北京,再上朝磕上幾個頭,就能得賞賜返還的數倍數十倍暴利。一時間南洋來朝貢的特別多。 因此純從經貿利益來看,鄭和下西洋只是個賺了吆喝賠了大錢巨虧本的買賣。但堤外損失堤內補:當時北京和南京兩地的文武官員們下半年的折色俸,是用“蘇木”(一種棉布染料)和“胡椒”支付的,省了朝庭大量歲銀支出。而這兩樣產品在南洋一帶產地其價格極低,通常只需要用陶瓷或其他中國普通產品交換就可大量獲取,與中國市場的差價數以十倍計,所以一直到后來嘉靖、萬歷年間海商們的大利潤經常貿易項目中,這兩樣還依然是大宗。明政府等于在用價值無幾的產品,如陶瓷和鐵器、棉布等換了外來奇貨在市場上的增值部分作俸祿發放,鄭和等于替明王朝節省了財政開銷。 既然下西洋賺頭如此之大,那為何鄭和沒有富甲天下?后人一直對鄭和下西洋的經貿外交都很感興趣,想從中取經和找到很多歷史謎題的解答。據1583年成書的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1477年(也就是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44年后),為重燃大明王朝的海上激情,朝中有人開始搜尋鄭和的《航海日志》,居然沒能找到。 四 航海日志和所有檔案的遺失,人們一般不敢疑古但最有可能,是三寶太監鄭和本人所為。 我個人意見有四: 一是身為宮中大太監,熟門熟路且有死士骨干敢于監守自盜,具備作案動機和作案條件,且有作案手段; 二是為什么只盜走全部航海日志及所有檔案,里面一定是記載了有人不愿為外人知的重要事情,除個別團隊骨干作奸犯科外被記錄在案,基本沒有別的動機需要深入禁宮犯案的必要。而就這一點也可能性不大,因為要追究早已追究,不追究的,就算記錄在一個不對外公布的檔案里,也無多大甘冒奇險深入禁宮銷毀的必要。 那第三個也是最大的可能,就是鄭和和及其團隊,必需在某個時候徹底從歷史上抹去下西洋的所有痕跡,以防被找借口被清算,尤其是經濟方面。因為鄭和幾下西洋耗資巨大,一直是大臣們諫議不休的主話題,且這個問題一直尾大不掉,消滅它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所有檔案完全從人間消失,查無實據死無對證別人也無從尋冊生事,才是歷史的最大動機。 四是鄭和下西洋是奉命追殺建文帝,循明教徒到西域的教宗的遠遁,是建文帝想得到也是明教徒和后任皇帝也想得到,不算什么秘密。而鄭和耗費巨資的遠涉重洋追擊,真的沒有訪到一絲消息?又或者是忠君思想而暗中與建文帝私通款曲?私相縱放?或隱匿不報前君的真實下落?而日志里也許不留神留下了可以被人抓尾巴的記載,或鄭和團隊怕人點水,因而徹底偷取不存。 這才是建文帝下落和鄭和航海日志全部失落的真正秘密,否則難以解釋日志的全部失落。支持這一說法有相關記載佐證,據康熙二十二年纂修的《江寧縣志·陵墓》卷五記載: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蹤跡,回朝皆奏不聞,史稱其有隱忠云。 五 和今人的贊美不同,當時很多人認為下西洋是一個“徒慕虛名、自弊中土”的“敝政”,財政支出過于巨大,以至于明帝國無法負擔,也是鄭和沒有再堅持八下、九下下西洋很重要的原因。 鄭和艦隊中,共有六十三艘大號“寶船”,以此計,當合計耗銀十八萬九千兩。鄭和艦隊除“寶船”外,尚有其他大小四種規格的船只,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可將兩千料船的價格當作平均值計算。而鄭和艦隊總數量大約在兩百到三百艘之間,因此剩余船只可視為兩百艘,兩千料船的工價約為四百九十兩,料銀約一千三百兩,合計約為一千七百九十兩,如此則整個船隊除“寶船”外的造價為三十五萬八千兩。 再一個開支出是船隊所屬的兩萬七千多人部隊以及下西洋的單次費用,再加上造船工匠的人工和船料等下西洋的所有費用,那只怕是占到國庫年入的幾成了。如果總加七次下西洋的費用,那只怕是遠遠超出明王朝國庫總年入了,只是目前缺乏相關詳實記載。 據歷史記載,明宣宗五年,曾經下過一道敕令,說到下西洋開支時說:“仍于南京天財庫支鈔十萬貫,與爾為下番之費,其西洋諸番國事皆付托于爾”。這可視為整個行動費用中的一單,即行政費用。
六 上面分析羅列了歷史一堆舊賬,這里轉入正題,那就是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在聯系了里貝里家族說法的關聯后,我更堅定了“追殺建文帝”一說的信心。 這個政治目的一直秘而不宣,因為對外無法啟齒。叔叔朱棣武力奪取了侄兒的江山,于朱家是家丑,于正統是亂臣賊子,于海外萬國則更是無法說出口的核心機密了。 但對于一個奪取他人江山且手段不正的人來說,怕是睡夢中都想著的是心腹之患未除,難以安寢啊,尤其是一個可以六統大軍數敗蒙古鐵騎的雄烈之主,他的臥榻之側豈是容得有人酣睡的?于是組建那個年代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無敵之師,以數萬海上精銳之師、歷經年之不懈之努力七下西洋,沿南越泰緬印尼馬來西亞到印度紅海東非,追尋的就是政敵建文帝。 上面所說的湖北、湖南有人自稱建文后裔,我認為可能無假,因為朱棣囿于同宗,沒有對建文近系家族進行滅絕。但以朱棣的能力,在他統治范圍,應該沒有可能找不到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而在他勢力所及的周邊國家范圍,也沒可能一點風聲也查不到。下南洋再下西洋追殺建文帝,也可能是得了某種密報風聲所為。明朝起源于明教,明教來源是光明教拜火教,正源在西亞,建文遠避也只有往教宗那邊逃跑了。在有人引路的情況下,這是一支政治勢力失敗后的常規之舉。而新執政者,也是很容易想到的。 按里貝里的家族遷徙史,最初也是生活在西亞波斯范圍的,離紅海不遠,在鄭和遠到東非西亞紅海后,整個家族遷到了地中海,從此遠離了來自中國的遠洋通輯。其家族不斷西遷最后到了地中海西北岸的法國。不知這里面有沒有鄭和通風報信打草驚蛇縱放的功勞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