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 張策 中醫治療理念和對西醫乙肝酶的論述 中醫對慢性肝炎的認識則是根據其臨床表現,把慢性肝炎歸屬于中醫的肝郁、肋痛、黃疸、癥積、疫毒等病癥范疇。綜合中醫文獻,可將病因歸結為毒邪、肝郁、正虛、瘀血等,統稱肝病。中醫記載(肝病)乙肝病因有一下幾點: 1、濕熱毒邪。濕熱毒邪是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濕熱毒邪氣侵入人體,如果停留在肝則肝臟的疏泄功能異常,若停留在脾,則脾的運化功能不能正常開展,久而久之導致人體內正氣的虧虛。 2、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也可導致乙肝病毒攜帶者發病的因素,也是引起乙肝反復發作的一個重要原因。中醫上講“肝氣主疏泄氣機和情志,疏泄不利,或情志郁而變火、或氣機郁而生熱,此火熱皆為肝陰不足所致。” 3、臟腑功能。中醫有云:“內之癥或不及其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意思是,人體內部如果有病,未必會在皮膚的表面顯現出來,但如果皮膚表面有病癥出現,其病因肯定根植于人體內部。 中醫治療肝病強調扶助患者正氣調理脾胃、健脾益氣,祛濕熱。肝纖維化病人病血絡淤阻,故多運用扶脾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抗肝纖維化。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應留意調養,由始至終注重顧護脾胃。這是由于,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肝病醫治應將顧護脾胃放于最先。肝為剛臟,肝體宜柔,治肝宜疏。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氣血調和。一要預防疏泄過分,免得不利肝體,一要防止養陰礙胃。滋補肝腎之陰,肝藏血 腎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賴腎精來供養,腎精依肝血來補充,如濕郁內盛,郁而化熱,病久毒熱耗損肝腎精血,致肝腎陰虛,陰虛而生內熱,以致陰虛為本,熱邪為標,則發為本虛標實證。 臨床上常有一些患者,他們的各項檢查都在正常范圍內,但總覺得有些不舒服,比如覺得很累,沒有食欲,或者肝區有頂脹的感覺等等。不適的癥狀跟心情有關。如果有別的事情在做,患者一般沒有不適的感覺,靜下來的時候,不適的感覺就突然很明顯。這類患者的治療其實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對于這種狀態的認識和自我調控。此類患者,飲食調理的作用不大,關鍵還是要解決如何客觀看待乙肝治療的問題。 乙肝頑固難治,與痰瘀有著密切的關系。究其病機,多因為濕熱久羈,日久煉液成痰,痰濁內生,痰濁阻絡,血行不暢,以致血瘀,痰瘀互為因果,互相轉變,以致衍變成膠著不解的局面,故患病期間僅僅用化痰祛濕抑或單純用活血化瘀任何一種辦法均很難有用,必需兼顧痰瘀雙方面。“治痰勿忘祛瘀,治瘀勿忘化痰”,早期肝硬化是可逆的。 乙肝病人經過長時間的治療,效果不佳時,就會發生:食欲不振,全身沒勁,腹脹、腹滿、肝區微痛,煩燥易怒、惡心嘔吐,體重下降,皮膚暗淡,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失眠。針對這些情況,采用中藥治療非常有效,能從根本上解除病人痛苦,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精神狀態好了,對病情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并且能進一步起到防止肝纖維化、肝硬化,改善了患者的長期預后,給后續的治療提供充足的時間,以求達到治愈乙肝的目的。 肝炎和乙肝屬于近代醫學病名,中醫對肝病的描述主要是脅痛、黃疸、瘀癥等,這些癥狀符合近代醫學乙肝病的臨床癥狀。中醫通過辯證和辯病相結合的方法,把內在的濕熱,肝瘀氣滯,肝腎陰虛,瘀血阻絡,為乙肝病整體內在的因素作為治療靶向,根據患者出現的:惡心,嘔吐,腹瀉,厭油,低燒,腹脹,腹痛,膚色黑暗等這些臨床癥狀理應選用具有清熱解毒,理氣化瘀的中藥進行治療。 再者是一個辯病治療的思路問題,乙肝三酶過高就降酶,這是臨床治療乙肝的一個謊言和錯誤的治療理論。 首先什么是酶?酶是指由生物體內活細胞產生的一種生物催化劑,它的主要組成是蛋白質,能在機體中十分溫和的條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促進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生命活動中的消化、吸收、呼吸、運動和生殖都是酶促反應過程。酶是細胞賴以生存的基礎。細胞新陳代謝包括的所有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 酶在人體內起什么作用?酶是生物體由細胞構成,每個細胞由于酶的存在才表現出種種生命活動,體內的新陳代謝才能進行。只有酶的存在,人體內才能進行各項生化反應。人體內酶越多,越完整,其生命就越健康。當人體內沒有了活性酶,生命也就結束。人類的疾病,大多數均與酶缺乏或合成障礙有關。降酶治療乙肝實際是在惡性循環治療,等同于殺生。 治療乙肝不需降酶,而是怎樣讓酶參與到正常的代謝過程中。酶在臨床上的應用有一下三個方面: 一:酶與疾病是什么關系? 酶缺乏所致的疾病多為先天性或遺傳性,常有的有機磷中毒時,就是因有機磷成分與了膽堿酯酶活性中心一個-OH結合使膽堿酶失去活性.當膽堿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膽堿水解作用受抑,造成乙酰膽堿推積,出現一系列中毒癥狀,如肌肉震顫、瞳孔縮小、多汗、心跳減慢等.也就是某種毒素進入體內破壞了酶的結構,導致酶失去了活性才產生了疾病。 二:酶在疾病診斷上的應用 正常人體內酶活性較穩定,當人體某些器官和組織受損或發生疾病后,某些酶被釋放入血、尿或體液內.如急性胰腺炎時,血清和尿中淀粉酶活性顯著升高;肝炎和其它原因肝臟受損,肝細胞壞死或通透性增強,大量轉氨酶釋放入血,使血清轉氨酶升高;心肌梗塞時,血清乳酸脫氫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明顯升高;當有機磷農藥中毒時,膽堿酯酶活性受抑制,血清膽堿酯酶活性下降;某些肝膽疾病,特別是膽道梗阻時,血清r-谷氨酰移換酶增高等等.因此,借助血、尿或體液內酶的活性測定,可以了解或判定某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檢測酶,只用于臨床判斷疾病。 三:酶在臨床治療上的應用 近年來,酶療法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廣泛受到重視,各種酶制劑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能催化蛋白質分解,此原理已用于外科擴創,化膿傷口凈化及胸、腹腔漿膜粘連的治療等.在血栓性靜脈炎、心肌梗塞、肺梗塞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病的治療中,可應用纖溶酶、鏈激酶、尿激酶等,以溶解血塊,防止血栓的形成等. 從以上酶現象來分析,治療乙肝需降酶理論,完全是一個醫學謊言和錯誤的治療理論。 臨床盲目指導和宣傳乙肝轉陰就是治愈,患者急盼盲目追求乙肝轉陰,那么為什么乙肝不能轉陰?乙肝不能轉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乙肝轉陰困難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的特點所決定的。乙肝病毒有極強的生存能力,在100度的高溫下能存活78分鐘左右,那怕在干燥的桌面上,它可以存活一周以上。在人體以外任何適合生存的環境中,都可以存活100天以上,所以一般藥物是無法清除乙肝病毒。 2:治療方法不當,大部分治療方法是:強調并且注重保肝降轉氨酶,并配和服用西藥抗病毒治療,控制病毒復制。但肝炎病毒沒有排出體外,長期在血液中慢性損傷肝臟而形成肝硬化,少部分形成肝癌。所以無論怎樣進行乙肝抗病毒治療,肝炎病毒始終存在于人體,只是復制程度與傳染性強弱的問題,無法徹底轉陰。這就是乙肝不能轉陰的根本所在。要想治愈病毒性乙肝,治療上要結合清熱解毒、排毒,理氣化瘀才能徹底清除乙肝病毒,這有這樣乙肝才可以康復。 中醫在辯證的基礎上選用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能夠促使三酶的吸收穩定以及能夠退黃疸的藥物。比如常用的垂盆草、龍膽草、黃芪、蒲公英等,這些清熱解毒的中藥有它的獨到特色;理氣化瘀常用的中藥有穿山甲,三棱,香附等,臨床實踐中顯示出中醫治療乙肝奇特的優勢。現在臨床上常用的抗炎保肝藥絕大多數都是中草藥的提取物或是合成藥物,這類藥物的片面性比較強,所以治療效果遠不及中醫藥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治療乙肝不需降酶,降酶如同殺生;保肝護肝更是沒有必要,追求實現乙肝轉陰就是治愈,那是害人害己。治療乙肝需要的是:清熱解毒,理氣化瘀,達到三酶回到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產生新的抗病機體,增強生命活力。在治療的同時,調節飲食結構,淡化轉陰欲望,娛樂心情在一定時間內乙肝是可以康復的。
河南中醫 張策 2012年6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