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艾灸治病總集

     昵稱300026 2012-06-30

    (取穴歸類)+刮痧點穴好 應急巧治病+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2012-06-28 08:38:05|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 |字號 訂閱

    艾灸治病總集(取穴歸類)

    治療原則:盛則泄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凡病屬虛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凡病實熱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凡病在上部者,肩yu、曲池、郄門、外關、內關、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環跳、陽陵泉、太沖、足三里、三陰交皆可用。
    預防一切傳染病,灸中脘、關元、足三里。經常灸更妙。
    凡病屬全身者,可取大椎、風門、身柱、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一、常見癥狀及雜病
    【頭痛】頭維、上星、百會、風池、天柱、風門、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申脈,根據頭痛部位適當選穴。
    【偏頭痛】風池、頭維、通天(灸良效)、太陽、列缺、陽陵泉、丘墟,取患側穴。
    【發熱】 風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間、后溪、足三里
    【盜汗】 百會、肝俞、陰郄穴、后溪。
    【嘔吐】 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水腫】 腎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關元、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腹水】腎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關元、陰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孫、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門、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樞、關元、內關、公孫。
    【哮喘】 大椎、肺俞、膻中、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咯血】 肺俞、曲池、尺澤、三陽絡、郄門、血海。
    【衄血】 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澤、溫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 內關、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腎俞、次廖、委中、承山。
    【腳跟痛】仆參、水泉、申脈、照海、局部灸。
    【便秘】 左腹結、天樞、神門、支溝、大腸俞、足三里。
    【便血(腸出血)】天樞、溫溜、合谷、大腸俞、秩邊、陽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 百會、神闕、大陵、足三里、人中。
    【驚厥】 大椎、曲池、陽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可以多針少灸。
    【失語】 啞門、廉泉、天突、內關、通里、合谷。
    【瘧nue疾】 大椎、間使、足三里、后溪。
    【身體虛弱】 大椎、中脘、關元、足三里。
    【中毒】 筑賓灸能下胎毒、藥毒。水毒取腎俞,食物中毒取大腸俞。
    【輸血輸液反應】 百會、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 大椎、陽陵泉、隔俞。
    二、呼吸系統疾病
    【感冒】風門、大椎、太陽、尺澤、合谷、外關、足三里。專灸風門、足三里可預防流感。
    【氣管炎】風門、大杼、身柱、隔俞、腎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澤、豐隆。(化膿灸)
    【支氣管哮喘】風門、身柱、肺俞、靈臺、脾俞、腎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澤、內關、足三里。天灸大椎穴。
    【肺炎】 風門、心俞、肺俞、尺澤、孔最、足三里。
    【肺化膿癥】 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結核】體溫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體溫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澤,此病亦早灸長灸。
    【肺癌】 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風門、至陽、隔俞、肝俞、期門、中脘、支溝、郄門、陽陵泉、外丘。
    三、循環系統疾病
    【高血壓】百會(輕灸)、風馳、人迎、肝俞、腎俞、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風門。(足三里、絕骨瘢痕灸)。
    【中風預防】 1、風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門、陽陵泉、風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兩側灸,隔2日午前空腹各灸7壯。2、膝眼灸,艾柱亦稍大。3、百會、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間使、足三里,七穴同用,雙側灸。4、足三里、絕骨。以上任選一方。
    【動脈硬化】 大杼、大椎、腎俞、陽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進】 心俞、膻中、巨闕、郄門、內關、陰郄、神門、足三里。
    【冠心病】厥陰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闕、曲池、郄門、大陵、太淵、三陰交、太溪。心絞痛發作時,灸郄門、內關、膻中。
    【心律失常】 同冠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 心俞、靈臺、肝俞、巨闕、郄門、小海、神門、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俞、脾俞、腎俞、郄門、內關、中脘、足三里。
    【無脈癥】 心俞、曲池、尺澤、內關、通里、太淵、列缺。
    四、血液系統疾病
    【貧血】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
    【白血病】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 風門、隔俞、中脘、曲池、風市、足三里、筑賓。
    【白細胞減少癥】 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關元。
    五、消化系統疾病
    【口腔炎】 頰車、地倉、下關、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 頰車、大迎、下關、溫溜、合谷、三間。
    【齒齦痛】 手三里、曲池、厥陰俞。
    【食管痙攣】 膻中、巨闕、中脘、、內關、隔俞、至陽、足三里、內廷。
    【急性胃腸炎】 中脘、梁門、水分、大腸俞、溫溜、內關、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腸炎】 上脘、中脘、梁門、脾俞、偏歷、足三里。
    【胃潰瘍】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
    【胃酸過多癥】中脘、不容、巨闕、膏盲、胃倉、陽陵泉、中封、地機(不用足三里)。
    【胃痙攣】 中脘、梁門、章門、巨闕、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內廷。
    【胃擴張】 上脘、中脘、氣海、至陽、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 百會、中脘、大橫、氣海、胃俞、上巨虛、足三里。
    【十二指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胃倉、滑肉門、盲門。
    【腸絞痛】 天樞、神闕(膈鹽灸)、氣海、大巨、大腸俞、足三里。
    【闌尾炎】下脘、氣海、大巨、大腸俞、溫溜、梁丘、闌尾穴、合谷、上巨虛,急性者宜多灸。
    【腸梗阻】 中脘、氣海、天樞、命門、大腸俞、腎俞、陽池、足三里。
    【腸道蛔蟲癥(蛔厥)急救】 膈鹽灸神闕數十至百壯。
    【膽道蛔蟲癥】 膽俞、日月、期門、陽陵泉。
    【膽結石】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側穴治療。
    【膽囊炎】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雙側穴位。
    【肝臟疾患】期門、中脘、隔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
    【黃疸型肝炎】期門、中脘、隔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脾俞。
    【肝功能異常】 至陽、隔俞、膽俞、中脘、陽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細菌性痢疾】氣海、上巨虛、天樞。發熱加合谷、曲池;濕重加陰陵泉。治愈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侖、足三里、大腸俞、次廖、大椎。
    【結腸炎(慢性腹瀉、雞鳴泄)】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
    【開刀后腹脹】 足三里、內廷、公孫。
    【結腸炎】 天樞、足三里。良效。
    【脫崗】 百會、命門、次廖、秩邊、長強、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樞、氣海、水道、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
    【食管癌】 隔俞、膻中、中脘、內關、足三里。
    【胃癌】 胃俞、中脘、梁門、足三里、筑賓。
    【肝硬化】 至陽、肝俞、期門、上脘、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原發性肝癌】至陽、肝俞、期門、上脘、水分、陰陵泉、三陰交、丘墟、陽陵泉。
    六、神經系統疾病
    【中風(腦出血)】病初發小艾柱灸百會1——3壯,使血管收縮,足三里、三陰交各灸5壯,降低血壓,防止出血。
    【偏癱(中風后遺癥)】天柱、心俞、肝俞、腎俞、曲池。上肢癱: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陽池。下肢癱:秩邊、環跳、足三里、陽陵泉、絕骨、三陰交。
    【癔癥(臟燥病)】抑郁性(不語)膻中、內關。必要時刺人中。興奮性(狂躁):膻中、內關、神門、足三里、太沖。內服方:甘麥大棗湯加味:小麥30克,大棗10枚,甘草、遠志10克,炒棗仁、牡蠣各15克,水煎服,連服數10劑,有良效。
    【神經衰弱】百會、風池、大椎、心俞、肝俞、腎俞、中脘、曲池、神門、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失眠】 心俞、腎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
    【嗜眠】 百會、風池、神門、足三里、太沖。
    【精神分裂癥】 風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門、大陵、足三里。
    【癲癇】百會、風府、陶道、心俞、肝俞、鳩尾、后溪、間使、太沖、豐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風池、大椎、風市、陽陵泉、足三里、絕骨、太沖。
    【三叉神經痛】上支痛:陽白、太陽、懸顱、頰車、列缺、贊竹。中支痛:上關、下關、聽會、顴髎、合谷。下支痛:頰車、翳風、大迎、合谷、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難)】 天突、廉泉、手三里、魚際、少商、身柱、照海。
    【肋間神經痛】膻中、巨闕、期門、章門、隔俞、膽俞、至陽、少海、郄門、陽陵泉、支溝、丘墟、地機。
    【橈神經痛】 肩禺、曲池、手三里、偏歷、合谷、四瀆。
    【正中神經痛】 曲池、郄門、內關、勞宮。
    【腰神經痛】 腎俞、命門、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經痛】 環跳、居髎、伏兔、風市、血海、陰陵泉。
    【坐骨神經痛】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秩邊、殷門、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縮、腎俞、陽關、次髎、中極、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穴。
    【顏面神經麻痹】太陽、陽白、頰車、地倉、睛明(針)、翳風、聽會、風池、合谷、內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經麻痹】 少海、支正、通里、神門。
    【上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風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關、尺澤。
    【指間肌萎縮】 八邪、上八邪。
    【下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環跳、髀關、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承山、絕骨。
    【呼吸肌麻痹】風池、天柱、大椎、肺俞、隔俞、天突、膻中、孔最、內關、足三里。
    【膈肌痙攣(呃逆)】 隔俞、天突、足三里、三陰交、行間。
    【腓腸肌痙攣】 委中、合陽、承山。
    【多發性神經根炎】夾脊穴每次選4——6點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關、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解溪、八風、八邪。
    七、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急、慢性腎炎】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
    【腎病綜合癥】 腎俞、命門、太溪、京門,隨癥選穴。
    【腎盂腎炎】三焦俞、腎俞、膀胱俞、京門、中極、關元、飛揚、三陰交、水泉。
    【腎結核】 脾俞、腎俞、京門、中脘、水分、足三里。
    【腎萎縮】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關元。
    【膀胱結核】 膀胱俞、此類、中極、委中、飛揚、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腎俞、膀胱俞、次髎、氣海、水道、中極、陰陵泉、三陰交、金門。
    【遺尿癥(夜尿)】 腎俞、關元、中極、尺澤、足三里、三陰交。
    【尿血】 命門、神門、血海、三陰交、水泉。
    【尿頻、尿失禁】 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尿潴留(癃閉)】三焦俞、足三里、陰陵泉、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陽痿癥】 腎俞、命門、次髎、中脘、關元、中極、足三里、太溪。
    【遺精、早泄】 心俞、腎俞、志室、命門、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縮陽癥】 急灸關元二三百壯。
    【男性不育癥】長灸關元、腎俞、三陰交。精子發育不良可用艾卷經常溫灸雙側睪丸。
    八、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腎俞、中脘、水泉、氣海、陽池、足三里、三陰交。八俞(第8胸椎旁開1寸5分)。
    【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
    【甲狀腺功能減退】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長期施灸。
    九、運動系統疾病
    風濕性關節炎:
    【肩關節】 肩禺、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條口、肩內陵。
    【肘關節】 曲池、天井、尺澤、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關節】 內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陽陵泉、委中、梁丘。
    【踝關節】 足三里、昆侖、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癥、五十肩、樓肩風)】天髎、臑俞、天宗、秉風、肩禺、曲池、條口、四瀆、外關,臂膀不能繞向后背者,針斜刺三角肌的前緣肌中。
    其它:
    【腳氣】 足三里、解溪、絕骨、三陰交、八邪。
    【類風濕關節炎】 發病關節附近及局部施灸,為必灸之點。
    【落枕】 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側。
    【腕關節綜合癥】 陽池、陽溪、大陵、外關、合谷、曲池、列缺。
    十、地方病
    【大骨節病】 1、全身治療:大椎、大杼、腎俞、中脘、足三里。2、局部治療:取穴同各種關節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狀腺腫】 肩井、天柱、風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療。
    【克山病】 重灸神闕、筑賓,有救急之效。
    克山病,亦稱地方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我國黑龍江省克山縣發現,因而命名克山病。主要病變是心肌實質變性,壞死和纖維化交織在一起,心臟擴張,心室壁不增厚,附壁血栓常見,光鏡下可見心肌變性壞死。電鏡下可見線粒體腫脹,嵴分離和斷裂。克山病是一種流行于荒僻的山岳、高原及草原地帶的以心肌病為主的疾病。用針掏背部的汗毛孔可見如類似羊毛的纖維
    十一、外科及皮膚科疾病
    【胸腹手術后疼痛】內關、孔最、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梁丘、三陰交、內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術后頭痛】 百會、風池、大椎、頭維、合谷、太沖、申脈。
    【上肢手術后疼痛】 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關。
    【下肢手術后疼痛】 腎俞、次髎、環跳、足三里、陽陵泉。
    【手術后傷口愈合遲緩和疼痛】 隔附子餅局部灸或艾卷灸。
    【頭面癤】 靈臺、手三里、合谷、養老,局部灸30——100壯。
    【上肢癤】 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癤】 足三里、陽陵泉、筑賓,局部。
    【乳腺炎(乳癰)】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潰者隔蒜灸瘡頭,已潰久不收口隔附子餅灸瘡口。
    【蜂窩組織炎(癰疽)】 肩井、風門、委中,瘡頭隔蒜灸。
    【頸淋巴結核(瘰疬)】百勞、肘尖、少海、支溝、陽輔、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風門。
    【丹毒】奪命灸(在肩禺與曲池連線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結狀的地方,以手指觸診即得),局部灸。
    【凍瘡】 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結核】 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潰瘍】三陰交隔面餅艾絨摻雄黃施灸,治小腿潰爛久不收口,兼用藥粉撒布瘡面。外用方:神效臁瘡膏:輕粉、乳香各5克,冰片、沒藥、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紅粉、血竭花各2克,銀珠1克,以上共研細面。香油調敷。
    【腱鞘炎】 灸局部。
    【痔瘡】 孔最、二白、次髎、秩邊、長強(針)、承山。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陽陵泉、太淵、足三里、沖陽(輕灸)、太沖、中封。
    【狂犬咬傷】 傷處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傷】 傷處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蝎蟄傷】 局部灸可以止痛。
    【雞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直接灸或艾卷灸,以知痛為度,長期施灸可以脫落。
    【扭傷】 局部和對應點灸(在對側或病灶最痛點相應處)。
    【下頜關節綜合癥】 下關、聽會、頰車、手三里、合谷。
    【蕁麻疹】 風門、身柱、肩禺、血海、足三里、陽交。
    【濕疹】 肩禺、曲池、陰陵泉。
    【陰囊濕疹或多汗】 腎俞、三陰交、陰陵泉、太沖。
    【神經性皮炎】 艾摻雄黃灸局部,直接灸,星狀散布,勿過多,多灸良效。
    【圓形脫發】 局部隔姜灸,腎俞、肝俞、足三里、外關、陽陵泉。
    【青年座瘡】 曲池、合谷、肝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麻風】小海、手三里、曲池、魚際、承山、豐隆、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涌泉、公孫。
    【一切陰疽流注】灸隔俞及局部,灸后反應風熱惡寒,體溫略增無妨,此病亦長灸。
    【一切癰疽】靈臺、隔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經取穴針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餅局部灸。
    【橡皮腿】 陽陵泉、足三里、絕骨、三陰交、陰陵泉,局部穴位。
    【疝氣】 大敦、太沖、三陰交。
    【一切頭面瘡】 曲池、外關。
    【一切皮膚病】 隔俞、曲池、血海。
    【溺水】 隔鹽重灸神闕,有回陽之功。
    【網球肘(弘骨外上髁炎、肘勞)】用非化膿灸壓痛處,直接灸散開多點,多次灸即愈。
    十二、婦產科疾病
    【子宮位置異常】 中脘、氣海、陽池、腎俞、氣海、三陰交、大敦。
    【子宮痙攣】 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
    【子宮附件炎】 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歸來。
    【月經不調】 肝俞、腎俞、次髎、關元、歸來、三陰交、太沖,
    【痛經】 氣海、歸來、命門、次髎、秩邊、中都、地機、三陰交、水泉。
    【功能性子宮出血】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隱白、大敦(單灸隱白、大敦或選一穴。)
    【絕經期綜合癥】 腎俞、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有良效。
    【不孕癥】關元、子宮、胞戶、命門、次髎、腎俞、三陰交、地機、長期施灸。
    【子宮脫垂】 百會、關元、氣海俞、三陰交。
    【陰縮:兩乳及前陰收縮】 神闕、關元、中極、會陰、行間。重灸關元良效。
    【乳房痛】 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 膻中、乳根、中脘、陽池、內關、少澤。
    【乳汁過多】 足臨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shen嘔吐】 隔俞、上脘、中脘、陽池、內關。
    【胎位不正】產前一個月溫和灸至陰穴連續多次,每次30分鐘有奇效。直接灸至陽亦佳。
    【預防小產】 隔鹽灸神闕。
    【習慣性流產】 關元、肝俞、脾俞、命門,提前施灸、超過流產期。
    【臨產宮縮異常痛】 腎俞、次髎、陰陵泉、公孫。
    【難產(滯產)】 合谷、支溝、三陰交、至陰。
    【胎盤滯留】 氣海、合谷、三陰交。
    【胎死腹中】 合谷、三陰交(針)、至陰。
    【產后出血】 血海、大敦。
    【白帶多】 氣海俞、次髎、大巨、關元、中極、地機、三陰交。
    【子宮癌】大椎、腎俞、次髎、關元、歸來、筑賓、三陰交,要長期直接施灸。
    十三、兒科疾病
    【吐乳】 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支氣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淵、豐隆。
    【氣管炎】 風門、肺俞、尺澤、太淵。
    【哮喘】 身柱、靈臺。
    【肺門淋巴結核】 風門、身柱、膏盲、靈臺、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 風門、身柱、肺俞、尺澤。
    內服藥方:天冬、麥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蔞仁、川貝母各10克,橘紅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 天樞、大腸俞、合谷、三陰交。陰交。
    【腹瀉】 身柱、大腸俞、天樞、足三里。
    【水泄】 大腸俞、水分、天樞、足三里。
    【消化不良】 肺俞、胃俞、中脘、天樞、內廷。
    【營養不良、發育遲緩】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堅持長灸,能改變兒童體質由弱變強。
    【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急性期:大椎、風門、身柱、命門、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澤、支溝、內關、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對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腎俞、次髎、殷門、秩邊、承扶、髀關、伏兔、環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解溪、昆侖、太溪、太沖。在患側選穴,適當選穴,交替使用。
    【小兒夜啼】 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 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兒破傷風】 然谷、神闕。
    【拘僂病】 身柱、大杼、腎俞、中脘、上巨虛、絕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孫,直接灸或燈火灸均可,灸患側,雙側病灸雙側。每日一次,1——3次痊愈。又:翳風、頰車、角孫、手三里、外關。
    【新生兒窒息】 神闕、內關。
    【尿閉】 關元、中極、陰陵泉。
    身柱之灸:艾柱為米粒1/3,施灸3壯。治療:感冒、嘔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兒疳癥。宜長灸灸,但不宜取穴過多。
    十四、五官科疾病
    【麥粒腫(目瘡)】天柱、風池、身柱、肝俞、陽白、太陽、曲池、合谷、內廷、足臨泣,此病頻發,可連續施灸。
    【結膜炎】心俞、肝俞、童子寥、贊竹、曲池、足三里、足臨泣,局部用針,遠處用灸。
    【眼瞼炎】風門、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遠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 天柱、肝俞、腎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 風池、肝俞、隔俞、合谷、光明、太沖。
    【視網膜炎】 風池、肝俞、隔俞、合谷、光明、太沖。
    【視力模糊】 太陽、風池、天柱、肝俞、合谷、養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癥】 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視神經炎及萎縮】睛明、球后、承泣、風池、肝俞、光明、足臨泣,局部針,遠端灸。
    【近視】 太陽、陽白、風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瞼下垂】 陷谷。或三陰交。
    【鼻炎】 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額竇炎】 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 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諸、太溪。
    【耳鳴】 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諸、太溪
    【耳源性眩暈(梅尼埃征)】風池、腎俞、翳風、聽會、間使、足三里。發病時頭頂皮麻木不仁,單灸百會穴奇效。
    【耳中痛】 聽會、翳風、太溪、四瀆、契脈、角孫。
    【咽喉炎】大杼、風門、大椎、翳風、人迎、尺澤、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腭扁桃體炎】風門、大杼、大椎、尺澤、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 用軟面將瘊子圍起,多灸自落。
    【黑痣】 在局部用非化膿灸,多灸自落。
    十五、艾滋病、早老性癡呆
    【艾滋病】大椎、中脘、足三里。每次各灸20——30壯,間日1次,連灸半年至一年,也可對癥配穴施灸。
    【早老年性癡呆】大椎、腎俞、關元、足三里。從四十歲以后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
        

    刮痧點穴好 應急巧治病

    刮痧調理亞健康, 防治”亞疾病”。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體驗了出神奇的效果。還有一招治病的良方讓你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應急,那就是用刮痧板刮拭,點、按主要的對應穴位,以緩解疼痛,消除病狀。當然要根除病癥, 還要堅持“刮痧通經絡,食療補氣血,運動強筋骨,心悅促健康”的方法進行綜合調理。

     

    頭痛:太陽穴 {眉梢外側與耳尖中間凹處} 、    風池 {項后對側凹處}。

    頭暈:外關 {手腕外側,時尺橈骨間}、臨泣 {腳背第五趾間后1寸凹處}。.

              



    歷兌 { 腳二趾甲后中}、   中諸 {手背四.五掌骨上方}、 合谷。

    牙痛:下關 {耳前中口時凹處}、 牙痛點 {手掌三.四指間下1寸處}。

    咳嗽:天柱 {頸后中側凹處}。   止咳:{大椎下靈臺穴上}、肺俞 {大椎下3寸 旁1.5寸處}。

              止咳點(手掌 環、小指間,太陵穴)。

    鼻出血:上星 {前額發際中上1寸處}, 太沖 {足背大、二趾間凹處} 、中指 {中指二,三節縫處.。

    喉痛:耳尖{提耳尖.放血}。

    心紋痛:至陽 {背部第7胸椎下}.、 中指{中指甲后}。

    胃痛:中腕 {臍上4寸}  、 足三里 {膝下右三寸}。

    呃逆:少商{大拇指橈側甲旁}, 中沖{中指尖},內關(手腕中上2寸)。

       (另:1、手背腕處快速摩搓。2、嚼鮮生姜,溫水送服下。3、吃驚即效。   5、吸白胡淑即止。6、憋氣)。

    嘔吐:內關(手腕中上2寸)。

    暴泄:隱白 {足拇指內側端}。

    落枕:后溪 {小指下握拳處}。

    腰扭傷:委中 {腿窩中}。

    關節扭傷:腕---合谷.壓痛點; 肘----曲池,壓痛點。      踝----昆侖{外踝后凹處}。

    足跟足心痛:昆侖(足外側后凹處)、壓痛點。

    抽筋:小腿---- 承山{小腿腕處}、   腰腳抽筋---人中。

    痛經:三陰交 {內踝內上三寸}。

    醉酒:中腕、 肚臍。

    便秘:神門 {小指掌下凹處}、 大巨(臍旁2寸天樞下2寸)。

    腹瀉:中脘(臍上4寸)、 天樞(臍旁2寸)、安田 {外踝與小趾交點}。

    心悸:中腑 {鎖骨外側凹處}、 郄門(手腕上內關上3寸)。    二趾 {二.三趾根部中}。

    哮喘:人迎 {喉結外側1.5寸}、天柱 { 后頸部}。.

    帶脈: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帶脈能約束縱行之脈,足之三陰 、三陽以及陰陽二蹻脈皆受帶脈之約束,以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系。帶脈還有固護胎兒和主司婦女帶下的作用。帶脈循行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并于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本經脈交會穴為帶脈(帶脈同名穴位)、五樞、維道(足少陽經)共3穴,  左右合6穴。帶脈 穴位 位置  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肚子上有你可以選擇推腹 就是從肚子上面往下推 用大拇指敲帶脈,應該是有點酸的感覺最好是睡著捶 站著不好捶。假性高血壓也有上熱下寒引起的,寒氣上不來,熱氣下不去,中焦不通,要進行調和補,調脾臟,綠豆半斤,枸杞子50--100粒,黃芪5--10片。做法是:開鍋5-6分鐘后將綠豆倒出來,泡上黃芪,喝幾天沒上火就再加幾片黃芪。黃瓜和西瓜都傷脾臟,因為是寒性的,上熱下寒的人不能 吃這些寒涼的食物,晚餐吃生伴菜。

    要通過敲帶脈來解決


      

    四肢不溫,是為寒性體質,臉上起紅疙瘩,口臭,是為內火上延,如果你的脈搏在70次以下,就是典型的虛寒體質同時伴有肝火,可服溫和的附子理中丸怯火。

    做到以下幾點,

      1每日睡前推腹1次,從劍突下開始往下逐步推,腹肌要完全放松。腹部上有很多經絡,一推經絡就活了,大便會很通暢,大便一通暢,痘痘就會逐漸消失。睡前還可敲打大腿外側膽經,臀部大腿后面的膀胱經,加強排毒。

      2盡量10點睡,自然醒,規律后可6點多起床。起床前再推腹一次,起床后用十指肚梳頭,要全面梳。

      3 每日吃山藥薏米粥,山藥必須是淮山藥,,多吃蔬菜,有利于大便成形。  4平時如果喜歡生氣要多按摩太沖穴

    5有時間看看求醫不如求己

    肝腎及消化系統排毒不凈會表現在皮膚上排毒!

    要有正常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

    金匱腎氣丸溫補陽氣,能引火歸元。

    氣血不通,敲帶脈,走罐(膀胱經)

    躺在床上,雙腿抬起來,在空中做登自行車的動作,一次200下,每天做2--3次

    帶脈的位置:

    帶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帶脈能約束縱行之脈,足之三陰 、三陽以及陰陽二蹻脈皆受帶脈之約束,以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系。帶脈還有固護胎兒和主司婦女帶下的作用。帶脈循行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并于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本經脈交會穴為帶脈(帶脈同名穴位)、五樞、維道(足少陽經)共3穴,  左右合6穴。帶脈 穴位 位置  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如何養護帶脈

    起于季脅下,圍繞腰腹一周穴位在側腰部,當第十一浮肋前



    端直下,與臍相平處。治療月經不調,帶下,盆腔炎,敲打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1、掉發、白發、發色干枯、毫無光澤。

        1)百會穴解決脫發煩惱的第一要穴。百會穴位于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方法:以手握空拳,用急速、間歇性手法敲打點壓百會穴,每次5分鐘左右;

       經常按揉百會、合谷和大椎這三個穴位,能讓陽氣得以更好的保持,不僅不容易掉頭發,而且也不會太早生白發,并避免頭發過早發色干枯、毫無光澤。  

        2)按摩涌泉穴:

        當人們腎虛精虧時,頭發就會變白、脫落。位于腳心的涌泉穴,是腎經的穴位,中醫喻其為“水之源頭”,具有補腎安神的作用,堅持按摩涌泉穴,會使頭發的養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對防止頭發早白和脫發的功效并不亞于百會穴。    

       3)“鳴天鼓”,即手捂耳時,用手指肚敲打頭部,可健腦護發;

        2、失眠——不拘時按揉少海穴、合谷穴。

    1)按摩少海穴:中醫說的“心腎不交”,表現癥狀為,夜里渾身燥熱,煩躁、愛出汗、失眠多夢等,男性可能會出現自汗、遺尿、遺精等……。按摩心經上的少海穴,位于肘橫紋邊兒上這個點,也就是在屈肘的時候,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作用是滋陰降火,即火太旺的人,揉這個穴可以降火,同時又滋陰補腎。

    2)在揉少海穴的同時配合著合谷穴一起揉,效果會更好。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3)按摩 然谷穴

    醫圣張仲景說,“少陰病,但欲寐也”,就是說腎上有病,心上有病,這人就老愛犯困。建議在揉腎經的時候,最好把心經也同時揉一揉,因為心腎是相通的:在胳膊上叫心經,屬火;在腿上就是腎經,屬水。如果腎虛,這兩條經要同時調節。比如,然谷穴可治療失眠,就是陰虛火旺那種,這時您同時揉一揉心經的少海穴,去去心火,上下同治,效果更佳。

    4)醋治失眠:醋10毫升,加一杯水中,睡前飲服。用于治療高血壓之失眠,飲后片刻即可入睡。

    5)食療方:糯米小麥粥。原料是糯米50克,小米50克。把這兩者加水適量同煮成粥,加適量白糖或紅糖調味即可。這道粥最大的作用就是補脾胃,益心腎,安心神,每日1次,最好當做晚餐用,在臨睡前吃一碗,效果非常好。

        3、時差混亂:白天犯困,效率極低,越晚越精神。晚上無法入睡,熬到凌晨;早上起不來。方法:“金雞獨立”能靜心,身心俱調。抬一足直立,站穩后閉眼睛。每天堅持練幾分鐘,一周“時差”就可倒過來。   

        4、胸痛

        1)心胸痛(癥狀:胸部憋悶疼痛,有時甚至連背后都痛)——按摩靈道穴。

    靈道穴(手下面腕紋下面1.5寸處,摸這塊兒有一根筋,它就在筋的外側一點兒)是一個能讓心臟氣血通暢的穴位。揉時要貼著這根筋往里掐著揉。每天花上10分鐘按摩靈道穴。每天3次,每次3分鐘,長期堅持。放下工作,好好地休息一段,要不了兩個月,心痛的毛病就會消失。

    “心病”患者,靈道穴肯定是很痛的,靈道穴一定要多揉、有空就揉,把這個穴位揉到不痛了,很可能就消除了你某方面潛藏的疾患。

        2)呼氣吸氣都痛,病因為生氣所發,氣會膻中,患者腹臥強口撥揉法強刺激承山穴至昆侖至太溪穴,患者痛時喊出聲音來。

    5、心動過速:揉按少海(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1-2分鐘。

    6、心動過緩:按揉通里(神門穴上一寸)1—3分鐘,300-500/次。

    7、休克:

    按摩任脈上的人中(位于人體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當遇到中風、中暑、中毒、過敏的病人突然出現昏迷、呼吸停止、血壓下降、休克等情況時,用拇指尖陷壓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按摩大腸經上的合谷(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手法:中暑、中風、虛脫時,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續2一3分鐘,一般會緩解。

    8、高血壓:

    1)按摩肺經上的太淵穴,可調節血壓及心律不齊:

    心律不齊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氣不足。刺激太淵可以促進氣的運行,讓氣上行。在肺經的經氣運行時間段(早上3~5點),先在床上按揉2~3分鐘,等心律平穩一點了,再穿衣起床。

    2)按摩降壓點(在足厥陰肝經上,在大敦與太沖之間),手法:震顫點按1-2分鐘。

    3)按摩心包經上的勞宮穴:當高血壓患者因生氣、暴怒、激動、勞累,血壓會急劇上升,對患者生命有極大威脅。此時按壓勞宮穴 (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心中),可使血壓逐漸恢復正常。

    4)降血壓不健忘:百會穴;

    5)艾炙、貼敷涌泉穴均可。如用艾炙則每天至少要堅持一次,每次10-15分鐘,炙過以后喝點溫開水。如果是穴位貼敷則用雞蛋清將打成細粉的中藥調成糊狀,每天睡覺前貼敷在涌泉穴上,兩則穴位交替使用。常用的藥物有:桃仁、杏仁、梔子、胡椒、糯米。也可用25克吳茱萸研末,用醋調成糊狀,敷于兩腳心涌泉。

    6)老醋花生降血壓:

    花生在我國一直是很受歡迎的食品,每天吃10粒老醋花生,對高血壓和冠心病有一定的輔助療效。做法:將花生仁煮熟冷卻后,放在有蓋的玻璃器皿中,用優質食醋浸泡8~10天,就可以做成老醋花生。

    7)蜂蜜治高血壓眩暈:蜂蜜 10克,溫開水化開沖服,每日1~2次,長期服用更佳。

    二是用蜂蜜100克,黑芝麻75克,先將黑芝麻蒸熟搗如泥,放蜂蜜攪拌,用溫開水沖化,每日分2次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杯純蜂蜜水,會使血壓趨于正常。

    9、冠心痛:

    1)治冠心病、肺心病——極泉;

    2)按摩膀胱經上的冠心穴(左足背解溪穴至2、3趾骨聯合處聯線中點),指端或用圓珠筆芯按壓5分鐘。冠心病,心絞痛:按摩元駿穴,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關節下,一指禪推法點揉。

    10、緩解心絞痛:

    1)用指間關節或者用筆去點涌泉穴,治療心紋痛的效果絕不遜于針炙內關穴。

    2)按摩督脈上的至陽(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手法:心絞痛發作常伴有胸部壓迫、窒息感。此時可按壓至陽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頭垂臂,兩側肩胛角下緣直線交于脊柱五中點即是此穴),授壓3一6分鐘,心絞痛即可緩解。

        11、預防中風:

    全頭刮痧保健,重點刮百會、太陽、風府、風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鐘。

        12、心慌、心跳過速、恐懼——按摩肺經上的俠白穴

    憂愁和悲傷都會使肺氣消耗,肺氣虛時,機體對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會下降,從而產生悲觀、自卑、心理負擔重等情緒。而人肺氣盛時,自卑的心理就會減少,做起事來也就更加自信,遇大事時也會沉著鎮定膽子大。俠白穴(俠白穴中的“俠”,是指藝高膽大之人),就是給肺補充力量的穴位,可幫人克服恐懼。肺氣足了,你就會感到勁頭飽滿,應對外界不良刺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膽子自然也就大起來了。

    俠白穴位于臂內側,肘橫紋上5寸,肱二頭肌橈側緣凹陷處。古人找這個穴位的方法,將將墨染于乳頭后,抱臂雙手夾之,手臂染上墨點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按摩方法:用拇指按住俠白穴用力下壓或按揉2~3分鐘之間,以有酸、脹感覺為佳。

    此外,這個穴對心跳過速也有很好的功效。很多人在面試或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總會感到緊張,心跳得很快,這也是由肺氣不足所致。此時可以按按俠白穴,動作雖小,效果卻很好。所以,下次如果你再感到心“撲通、撲通”跳得厲害時,就用力按揉俠白穴,很快就可以找回從容鎮定的感覺了。

      ★13、手腳冰冷、怕冷畏寒(適宜各年齡段女性):

    1)點按勞宮穴(握拳時中指所點的手心處),緩慢用力,盡力抓握幾秒鐘,然后緩緩放松稍停后再重復抓握,只需幾下就可使手指轉暖。

    2)按揉中極穴:體質寒涼的人,可將掌心搓熱后,用掌心按揉小腹部的中極穴,可以起到保溫的效果。

    3)按摩大拇指內側的合谷穴、手腕內側3 -5cm的內關(在外關的反面)穴及膝蓋下方6-8cm的足三里、腳底的涌泉穴。天天按摩,可緩解手腳冰冷及全身畏冷的癥狀。

    4)按摩三焦經上的陽池穴(位于人體的手腕部位,即腕背橫紋上,前對中指、無名指指縫凹陷處),可治療手腳發冷,迅速暢通血液循環,平衡荷爾蒙分泌,曖和身體,進而消除發冷癥。懼冷而無法入睡的人,睡覺前按摩陽池穴,然后立刻蓋上棉被,身體很快就會暖和起來。只要堅持刺激陽池穴,便可不為冬天的來臨而發愁。刺激方法:

               

    只要以此穴為中心,互相搓揉手背就可以。在手背摩擦生熱的同時,陽池穴就會得到充分的刺激,從而達到溫暖全身的效果。按摩陽池穴,最好是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

    5)艾灸任脈上的神闕穴。方法:隔鹽灸,就是將一小把粗鹽填在肚臍眼上,上面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用艾柱灸,灸到最后,肚臍上填滿了黃黃的鹽姜水,這樣對于身體的保健效果相當好。上了年紀的同志如果經常感到身體冷痛,或腹部不適的話,可隔段時間做一個神闕穴隔鹽灸,對于畏寒及保持充沛的精力是非常好的。

    6)按揉胃經上的氣沖穴(位于大腿根內側,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此穴下邊有一根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佳。

       

    7)常灸太溪穴:太溪,是腎經上的穴位(位于腳踝內側后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當我們用手指按在這個位置上時,馬上可以感覺到這里動脈的跳動,見上圖)。用艾條灸穴位的方法:把點燃的艾條靠近穴位,以能明顯感覺到燙為宜,感覺到很燙的時候就要移開一點。有的人,別的穴位稍微灸一會兒就感到燙,但是這個穴沒感覺,灸了半天還是不燙。這說明體內寒氣太重。熱量全部被太溪穴吸進溫暖腎經去了,所以一直感覺不到燙,實際上是太溪穴在大口吸收艾灸的熱量!須將太溪多炙幾天,這是最直接補充你體內熱量和陽氣的方法.

    8)按摩位于腳小拇趾生長處外側膀胱經上的至陰穴(位于足小趾末節外側趾甲角與趾腹外側緣連線的中點處,距趾甲角旁開0.1寸,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末穴           
        9)按摩涌泉穴(位于腳心部),它是腎經里的重要穴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強筋壯骨。可用拇指快速按揉,直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按揉100下,再接著揉搓各腳趾100下。補腎壯陽,能讓手腳快速暖和。)(涌泉穴位于當腳趾全部彎曲時,在腳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皺紋中央處)。次數皆為每天2~3次,每次按壓穴道各40~50次。

    10)后背發涼按摩腰陽關:

    很多老人到了冬天經常感到后背發涼,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這里的經絡不通,陽氣無法上行。這時候,只要打通了腰陽關,陽氣順行而上,所有的問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11)陽虛,如女性手腳冰涼,老年人關節怕冷,男性尿頻尿急。艾灸或按摩命門穴(與肚臍眼前后相對。找穴時,只要以肚臍為標準圍繞腰部做一個圓圈,在背后正中線的交點就是命門)。

    艾灸:取一定量的附子,切成細末,用黃酒調成大概厘米厚的餅,中間用針刺出一些小孔,然后放在穴位上,用艾炷來灸,每次灸3~5分鐘,每個月灸一次就可以了。

    平時稍感不舒服,但沒有特定癥狀的人,也可以時常用手掌心去按摩命門,按摩到發熱即可,因為手掌心的勞宮穴是火穴,可以添加命門之火,壯大生命的火力!

        12)怕冷,經常感到后背涼颼颼的,可采用在大椎穴上做艾灸的方法保健。也可采用撞墻法:找一個門框,或一棵大樹,用后背撞,這樣可以同時刺激到這幾大穴位,對于提升陽氣效果是非常好的。就像敲膽經一樣,一個小動作,將所有的穴位都刺激到了。

        14、老年癡呆也是腎虛的一種表現。而打通腎經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癡呆在內的各種老化癥狀。

        太溪穴不但是腎經的大補穴,還是全身的大補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強身大穴,但如果與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補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補先天。所以,要補先天之本就得從太溪穴開始。

    ★15、改善健忘、提神醒腦:

    1)大鐘配天柱能補腦(相當于“醒神健腦丸”),可補腎氣,增強大小腦功能。腎經上的大鐘穴(位于“太溪下0.5寸”或“照海后1.5寸”處。找到腳內踝,內踝后緣的凹陷往下1厘米處),有調節腎經和膀胱經的功效了。膀胱經上的天柱穴(位于后頭骨下方凹處,后發際正中旁開約2CM左右)大家通常在下午3~5點總會感到精神頭特別足,就是因為此時膀胱經的氣血最旺;每天按揉30~50次即可。

    許多老年人總感到自己愛忘事,這是由于上了年紀,大腦功能慢慢衰退的緣故。與其吃那些被宣傳的不著邊際的保健品,倒不如多按摩大鐘穴和天柱穴,比吃的任何一種保健品都管用。

    2)腦疲倦(醒腦):按摩督脈上的神庭(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中指點按刺激。

    16、煩躁

    1)寬心順氣:膻中穴。

    2)敲十宣穴: 癥狀為事情多、任務重時,容易氣血上涌,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靜氣,卻越想越著急。方法:宣泄。選擇你愛聽的音樂,隨著音樂的節奏,用十個手指肚敲打你的電腦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連心,“十宣”穴位于此處,可宣泄心中郁結之氣。

    17、全身無力,頭目昏沉,精神不振,病因為心理壓力過大,休息不到位,點揉督脈上的后溪穴(手握拳時,小指彎橫紋盡頭突出最高處)3分鐘,上通頭部可使人精神振作。

    ★18、暈車,強刺激點揉風池穴特效。

    ★19、頭痛:

        1)頭部某點疼痛,類似脈搏跳動。做事沒精神,思維遲鈍。

       多半是有氣郁積在心。在同側找到痛點,用拇指輕揉,疼痛處多有結節,可揉開。也可揉搓外關穴治療。

    2)偏頭痛,為少陽膽經循環不良,取小腿外側,陽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撥法(瀉法)。

        3)酒后頭痛,點揉率谷穴,盧息穴,百會穴,撥揉后頭斜方肌起止點,淺拿肩井穴。

    4)前額痛,受寒時疼痛加重,頭部畏風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辯氣味,天熱時癥狀消失,病因為氣虛血瘀,炙百會穴,上星穴,撥揉風府風池穴。

    5)頭部特別怕冷:患者頭部特別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為虛癥,揉或炙百會穴、上星穴

    20、發燒:按摩下都(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鐘后可緩解。

    21、小兒發熱,在足部反射區療法中,按揉腎上腺,腹腔神經叢,結腸區,全足搓捏,以雙足雙手出汗為度。配合多喝溫開水.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22、防治風寒感冒

        俗話說“神仙也怕腦后風”,后腦后背上有風府風池風門,風邪很容易從此處侵入人體的內部,輕則傷風感冒,嚴重時會導致中風癱瘓。

    1)督脈上的風府穴(順著脖子的正中線往上摸,可摸到一個“坑”即是)總督全身的陽氣。如果風邪從這里進入人體,就會出現頭痛、惡寒(即怕冷、畏寒之癥)等癥狀。除了要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其直接受風寒侵襲外,平常還要多按摩,以刺激體內的陽氣,這樣對防治因風寒而引起的頭痛、頭重是很好重要的。

    2)膽經上的風池(風池穴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風府穴相平)也不可受風,否則人就會出現口苦、目眩等不適癥狀。而按摩此穴,有疏散風邪、通竅的功效的作用,從而預防感冒。已經感冒了按摩此穴也有效。

    對于那些抵抗力弱的老年人來講,每天早晚用幾分鐘來按摩風府風池穴,感冒、頭疼基本上就可以與你絕緣了。按摩時,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別按住兩穴,用力按揉100次,至有酸脹微熱感即可。

    3)由風邪侵襲引起的頭痛,后腦勺頭痛,“克星”就是風府穴。按摩風府穴時,可低下頭,女性用左手將頭發向前攬起,右手拇指按摩,其余四指在頭上部固定住,這樣大拇指可以得力,稍微用點勁,每次按摩30~50次,可以很好地緩解頭痛癥狀。用西醫的說法,就是按摩風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也就是大腦的血液供應,按摩完之后會覺得頭腦特別清醒,不再暈暈沉沉的。

    4)抵抗風寒的辦法:冬天出門時圍條圍巾,用圍巾圍住脖子,再將后面的一頭搭在背上,可以同時護住風府、風池和風門三個穴位,這就把風寒擋在體外了。另外,晚上睡覺的時候,頭不要朝著窗口,因為就算有窗簾遮擋,風還是可以透過窗縫進來,夜晚的風更是傷人于無形。

        23、感冒初期,流鼻涕,全頭刮痧,點揉合谷穴、風府、風池穴。

    1)對于感冒發燒,體內有熱的人,通過在大椎穴處放血,可瀉熱。一說放血,很多人就覺得很嚇人,其實大可不必。我們平時不小心磕了、碰了,不是會失掉很多血嗎?大椎放血,就是用食指和拇指將大椎穴處的皮膚提起,然后將針用碘酒或者用火消毒,之后迅速地在提起的皮膚上刺幾針,同時用手擠出四五滴血出來。這個方法對于瀉熱的治療效果非常好,幾乎立竿見影。

    2)(感冒)鼻子不通,刺激孔最穴,鼻子很快就可以暢通無阻了。

    24、咳嗽、咽疼:按摩少商穴(咳嗽的特效穴)

    少商穴在拇指上,是肺經的經氣傳入大腸經的起始處。位于大拇指的指角:將大拇指指角的兩條線,就是沿著指甲殼邊緣的橫向和豎向向外延長,兩條線的連接點就是少商穴。

    1)少商穴是咳嗽的特效穴少商最擅長的是我們常見的一個病癥--咳嗽。在秋天的時候,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痛苦,時不時地咳嗽幾次,嚴重地甚至咳出血來,咳得頭痛。這時候,一定要記住我們大拇指上的。

    方法:用圓鈍頭的東西(如棉棒、將牙簽、、圓珠筆、尾端)來刺激。  

    2)按摩陶道(大椎往下的第一個胸椎就是陶道)——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改善肺功能。

    按摩時,可以低下頭,一手將頭按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頂住穴位,其余四指抓住脖頸得力,用大拇指按揉,按摩的時候多用點勁,每次按摩大概100下左右,慢慢地,肺功能會有一個很好的提升。

    3)刺血療法。在少商穴放血可以減輕咽喉的疼痛。這是因為肺怕熱,喜清涼,少商放血,就相當于將肺經過熱的氣血引出去,還肺一個清涼的天地。刺血的時候,先用酒精將針和皮膚都消毒,然后捏起一點點少商處的皮膚,用針快速在皮膚上刺兩下,同時擠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輕輕按住,以便于止血。

    4)聲音嘶啞,病因為感冒咳嗽起因的咽痛,強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

    25、耳聾、耳鳴

    1)耳鳴、耳聾——按耳門穴

    2)(肝火旺造成的)_按摩聽會穴:

    癥狀:平時有高血壓病,由于生氣發脾氣,情志失調、從而引起暫時性耳鳴、耳聾。耳鳴、耳聾實際上也是因為膽經的氣血滯澀.刺激聽會穴來疏通膽經里的氣血,肝膽相通,肝火自然也會消除,耳鳴、耳聾的問題也就一并解決了。可(耳垂前面、下頜骨髁狀突出的后緣、張口有凹陷的地方)操作方法:用食指按摩聽會穴350~400下,不要用力太猛,以免傷到皮膚,約15分鐘即可見效。

    聽會,是指耳能聽聲音。如果肝膽火旺,膽經氣血不通暢,受到阻塞,就會表現為耳鳴耳聾的癥狀。比如內耳化膿感染或高血壓病人肝火上炎而出現的耳鳴等。聽會穴不僅對耳聾、耳鳴有特效,對于面神經麻痹和面癱、牙痛病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就是經絡和穴位的神奇之處,身體上的經絡暢通了,所有毛病都會自己跑掉。

    3)搓耳朵治耳鳴

    每天搓耳朵至少3次,只要有時間就搓。先搓耳廓前部,就是靠臉近的地方9下,從上而下,然后是耳廓后部,也是9下,從上而下。搓完耳朵后,再用食指堵住耳朵孔三兩秒鐘,然后松開。

    4)氣閉耳聾,病因感冒引起,取撲參穴,強刺激,特效。

    5)食療法:喝葛根參茶:葛根15克,太子參15克,綠茶葉10克,將葛根、太子參和綠茶放入茶杯內,開水泡茶。這道茶的功效是益氣健脾、升清聰耳,對于這種耳朵暴鳴的現象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注:平時要放寬心。

    26、口腔潰瘍、面神經麻痹:

    1)按摩牽正穴(耳垂前5分至1寸):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2)常吃葡萄對治療和防止口腔潰瘍十分有效。每日吃數次,量不限,一般2~3天可痊愈。

    3)含服蜂蜜除口腔潰瘍:

    蜂蜜含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物質和抑菌素,有較強的抗菌、消炎、收斂、止痛作用。含漱蜂蜜水有利于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修復,促進潰瘍面愈合。蜂蜜與茶葉沖泡含漱效果也佳,一般3日內疼痛消失,潰瘍面縮小,3~5日愈合。用勺子舀一點純凈蜂蜜,直接涂抹在患處,讓蜂蜜在口中保留一會兒,然后用白開水漱口咽下,一天兩三次。

    27、面肌痙攣:天容穴與天牖穴之間,多有壓之有酸脹感的反應穴。

       ★28、視物不清,好象被云霧庶住,病因為肝虛引起的癥狀,每日點揉肝經上的太沖穴300次。堅持按壓風池穴有明目的效果。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29、視力下降:由于常盯電腦,看東西模糊,眼睛干澀發癢,眼里有血絲。方法:按揉明目穴(耳垂上戴耳環的小孔,即是“明目穴”),平常多用手指揉捏此穴,每次兩分鐘,揉時要閉眼睛。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30、眼睛酸脹、老花眼、近視眼、白內障:

    1)拇指上有三個穴道,分別是明眼、鳳眼、大空骨(如下圖)。愛上網或工作離不開電腦的人,如常常感到眼睛疲勞,可利用穴道的按摩法,舒緩眼睛疲勞的癥狀。空骨穴名不虛傳,按了眼睛酸疼立刻消失。眼睛疲勞往往不容易入睡的人,如果施予上述的刺激,可消除眼睛的疲勞,幫助入睡;此法還可以抑制老人性的白內障。按摩時,只要以稍微感覺到疼痛程度的力氣來指壓,每天刺激這三個穴道兩次。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2)眼睛疲勞時按摩百會穴,會感到眼睛都明亮了很多,這是因為肝開竅于目,按摩百會有助于幫助肝經的氣血上行滋養眼睛。

    ★31、白內障:按摩大骨空穴(在拇指指關節背側的橫紋中點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針刺或按摩大骨空穴還可治療扁平疣)。  

    ★32、眼睛干澀:

    如果您感覺眼干、雙目干澀、甚至嘴唇起皮、皮膚干裂、肌肉消瘦,或心煩不能入睡,可按摩三焦經上的液門穴(見前面的“手背穴位圖”,液門穴位于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縫間的蹼,頂著無名指的骨頭,因此揉的時候比較痛)。液門穴,就是液體之門的意思,揉按它也就相當于打開了液體之門,液體就會灌溉到身體各部位,眼睛干澀啊、嘴巴干啊,當然也就統統不會有了。如果您每天晚上臨睡覺前按揉手上的液門穴3~5分鐘,馬上就會覺得嘴里面和眼睛里有液體出來,當然也就沒有干澀的感覺了,不用幾天的工夫,眼干、口干的癥狀就會大有好轉,身體狀況也會較以前大不一樣。

    干燥癥的一個食療方——銀耳粳米粥:銀耳1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把兩者放在一起煮粥吃,銀耳可以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氣安神,配合粳米的清熱潤肺功能,對干燥癥有很好的療效。

    33、近視、視力下降:按摩后溪穴,每次5分鐘,常年堅持。

    僅僅是用眼過度引起的眼睛疲勞,不足以造成近視,真正導致近視的,是眼睛缺少陽氣滋潤時還過度疲勞。當我們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伏案工作或學習的時候,上體前傾,壓抑了總督一身陽氣的督脈,也就壓抑了全身的陽氣,陽氣不足了,就沒辦法補充到眼睛,眼睛的正常舒張功能被抑制,也就容易發生近視。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按摩小腸經上的后溪穴(手握拳,掌指關節后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也就是攥拳頭時,在稱為“感情線”的那條紋的盡頭處),它通督脈、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按摩方法,讓雙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鍵盤上,來回滾動,或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鐘,每個小時刺激一次就足夠了。

    34、迎風流淚——按摩眼睛左右角上的兩穴:瞳子髎穴、睛明穴

    1)膽經上的瞳子髎穴(位于外眼角旁開0.5寸、眼眶骨外緣凹陷中)是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專治迎風流淚。每次按壓40下,可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有利于寒濕水氣的擴散,從而起到治療迎風流淚的效果。按壓力量不要太大,有人按摩時把臉部的皮膚都揉掉了皮,用食指按壓比較好。

    2)擠按睛明穴(眼睛內側,鼻梁和內眼角交界的地方)配合起來效果會更好。每用眼1~2個小時,按摩一下睛明穴和瞳子髎穴,也算是對眼睛的一種“回報”了。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35、急性結膜炎:按摩小腸經上的少澤(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手法:拇指重掐法。

    36、眼瞼浮腫,黑眼圈——太溪穴

    早上照鏡子,你若眼瞼浮腫、黑眼圈明顯、面色蒼白,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腎虛,需要補腎了。人體有補腎的法寶——太溪穴(位于腳內踝后緣的凹陷處按壓,當有酸、痛、脹感覺時,即為此穴)。按摩太溪穴可以打通腎經,引火歸源。只要腎氣足了,正氣存留于體內,邪氣自然不得侵入。所以,無論是對于因工作忙碌而導致腎虛的年輕人,還是因歲月的流逝而導致腎功能衰竭的老年人,不用急著往藥店跑,只需用拇指用力按揉太溪穴就好,每日按揉3~5分鐘。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37、眼皮浮腫:按摩脾經上的血海(髕骨內上緣二寸),用拇指強力度按壓。

        38、麥粒腫:按摩膀胱經上的大抒(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   

       3、老想哭:有人因家屬出了車禍老是哭,哭了一段時間,眼睛越來越看不見東西了,還有個人經常想起點什么事就哭一鼻子,這時要多揉太溪穴。

    ★39、鼻衄:

        1)流鼻血時按孔最穴,鼻血很快就可以止住,這比很多老方子都管用得多。

        2)鼻出血,雙手中指相鉤,加壓5秒鐘,兒童多見。

        3)鼻出血:按摩肝經上的太沖(足背一、二趾縫間上一寸五分處),垂直用力點按。

    4)止鼻血:按摩腳后跟(取穴方法: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主治),手法:鼻子出血時,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腳后跟(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左鼻出血捏右腳跟,右鼻出血捏左腳跟,即回止血。

    5)在涌泉穴上敷大蒜泥,左側敷左腳心,右側敷右腳心。

    按摩禁忌:稍用力此穴好痛感明顯者適宜,若使很大力而痛感不顯,或此穴處皮膚無彈性,一按便深陷不起的,不可用按摩法(會使腎氣更加虛弱),可選用敷藥法。

    40、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按摩迎香、印堂、鼻通、合谷

    鼻炎,除了鼻子不適等癥狀外,嚴重時還會導致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炎癥還會擴散到其他器官,有的還會惡化成鼻咽癌。

    大腸經上的迎香穴有開竅通鼻之功效,“迎香”之名是指能聞迎香氣。該穴位于面部,鼻翼外緣中點,就是緊挨著鼻孔旁邊的地方。眼睛正視時,眼珠中心點直下,在鼻孔兩旁約拇指二分之一寬的笑紋即是此穴。藥物治療往往要辨證,但穴位治療卻是調節全身經絡,經絡通了,疾病也就沒了。各種鼻炎,按摩迎香穴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可用推法按摩迎香穴時,將大拇指屈曲,然后用大拇指關節,從緊貼著鼻翼最寬的部位沿著鼻唇溝向上搓到鼻梁骨處,再回到鼻翼處,如此反復進行按摩。因為大拇指屬于手太陰肺經,而肺經與大腸經相表里,這樣就可以起到更大的刺激作用。每次推100次,一定要長期堅持。但是這個穴位禁火攻,也就是說不可以用艾灸。

    對于重癥鼻炎,短時間點按迎香穴只能起到緩解的作用,想要得到根治,最好與印堂、鼻通、合谷三穴相配合。印堂穴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有清頭明目、通鼻開竅之功,對緩解鼻腔不適及預防感冒也有很好的效果。按摩此穴時,可將大拇指與食指并在一起,稍微用力進行按壓,然后再慢慢向上推,如此反復按摩2~3分鐘。鼻通穴位于鼻唇溝上端盡頭軟骨與硬骨交接處。此穴可以促進鼻部的血行,增強鼻黏膜的功能,從而使鼻子通暢。合谷穴和迎香穴同位于大腸經上,都可促進鼻部氣血的循環,從而起到緩解癥狀的效果。

    41、鼻竇炎:按摩上迎香(在眼內眥下五分處),按揉1-2分鐘。

    42、牙痛:

        1)取大蒜適量搗爛,溫熱后敷在痛點上可以緩解牙髓炎、牙周炎以及牙痛等癥狀。

        2)牙痛的時候可以切一片小生姜咬在痛處,必要的時候可以重復使用。

        3)取白酒100克放在杯中,再加食鹽10克,攪拌,等食鹽溶化后燒開。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不要咽下去),牙痛會立即止住。

    4)平時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鐘。叩時用力發出響聲。咬齒可防治牙痛。大小便時尤為重要,最好平時經常咬(即所謂咬緊牙關),也有好處。

    43、口腔潰瘍:

    1)按摩巨闕——可防止口腔潰瘍

    從腹部往上,也就是胸口處兩塊骨頭的交叉處為劍突穴,從這個接口處往下2寸的地方就是巨闕穴。

    巨闕穴的一個最大的作用是治療口腔潰瘍。臨床上,口腔潰瘍很多都是由于心火旺盛造成的。中醫說舌為心之苗,當心火旺盛時,當然會在口腔內和舌頭上有所反應。每天在巨闕上按摩3~5分鐘,堅持兩三天就可以將這一股邪火驅逐出去

    2)心火上炎型,用大拇指以適宜力度輕輕撥動手腕陽谷穴(見上圖:手背經絡圖),每次3分鐘,每天三四次。中醫認為,口腔潰瘍主要是由心火旺盛、脾胃積熱、陰虛火旺、脾胃虛寒及肝寒犯胃造成的,再加上身體虛弱,過食肥甘就會引起脾失健運、肝郁氣滯。現在很多人都愛吃火鍋、燒烤,再加上整天熬夜加班,很容易引起口腔潰瘍。按摩小腸經上的陽谷穴(位于人體的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陽谷穴可以為身體的各個部分輸入陽氣,對口腔潰瘍尤其有作用。按摩陽谷穴的時候,用力要適宜,不要太大,只需用大拇指輕輕撥動就可以了,每次3分鐘,每天三四次,就可讓你的口腔潰瘍漸漸消失。

    3)口舌生瘡、口臭、嘔吐、呃逆:按摩勞宮穴(位于手掌心橫紋中,仰掌握拳時中指尖所指處)。

    4)按摩涌泉穴(在足底,正坐或者仰臥,翹足,在足底部,當足趾向下卷時足前部的凹陷處,約相當于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2交界處)。主治口腔潰瘍、高血壓、心紋痛.治療原理:此穴能引氣血下行,因此對高血壓、鼻出血、頭止脹痛、哮喘等氣血上逆之癥有特別療效。此穴敷藥的效果最好。用吳茱萸粉碎以后用醋調成糊狀,貼在涌泉穴上,外面再用膠布固定,效果會很好。

    5)食療法:蒲公英綠豆粥,原料是:蒲公英10克,綠豆30克,冰糖適量。先將蒲公英洗凈,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煎汁。綠豆煮爛成粥以后,調入藥汁和冰糖即成。如果你的口腔潰瘍反復發作,在按摩陽谷穴之外,還可以喝一碗藥粥,做法也不麻煩,比起反反復復的潰瘍來說,也算小事一樁了。

    44、止嘔吐:按摩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嘔吐時,可用中指壓內關止嘔。內關穴在掌面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壓至有酸脹感即說明已中穴位,約1分鐘即止嘔吐。

    45、呃逆:

    1)按摩肺經上的少商穴(在大拇指外側,距指甲角一分處)。呃逆時,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緊壓少商人,至有酸痛感為度,持續半分鐘到1分鐘,呃逆可止。

    2)因暴飲暴食造成隔肌驚攣:取足反射區腦垂體,胃食道,胸膈反射區。

    3)打隔,病因為交感神經興奮,造成食道收縮性反應,點揉足大趾腹中間腦垂體反應區,強刺激。

    46、咳嗽、哮喘

    1)按摩天突穴(位于胸腔最上面的喉頭上,喉嚨的下面,兩鎖骨中間凹陷的地方),可治療哮喘

    天突穴和呼吸密切相關,治療肺的疾(如哮喘)當然也離不開它。哮喘與肺和腎有很大的關系,中醫說哮喘是人體元氣不足的表現。相當于肺與天氣相通的通道,清氣從這里進入肺,濁氣又從這里呼出。

    可以一邊按摩,一邊做吞咽的動作,配合呼吸,將唾液吞咽下來。中醫說腎主唾,唾液下降的過程也相當于一種補腎的方法,能夠補充人體的元氣。這樣一邊吞咽一邊按摩,在補腎的同時,還能減輕按摩天突所帶來的不暢快的感覺。哮喘患者在感到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一定要試一試。

    也可采用熱敷:用一個小棉布袋,里面裝滿黃豆,然后將布袋縫緊,使用前放在微波爐轉上兩分鐘,趁熱放在天突穴敷。

    2)稍稍用力按摩中府穴和肺經上的云門穴1~2分鐘即可,長期堅持。

    中醫認為“久咳傷肺”,咳嗽可分為5種類型,即風寒、風熱、燥火、痰濕和體虛等,治療時一定要分清證型。大多數人都知道服用梨汁或藕汁可以止咳,卻不知道這只適用于風熱型咳嗽。梨和藕性寒,如果你是風寒咳嗽,那么喝梨汁或藕汁不但達不到效果,還可能會使癥狀加重。對于普通患者來說,沒弄清那些的必要。因為在我們體內,就有一味“包治百咳”的大藥——中府配云門。

    云門穴(位于鎖骨下窩處),有止咳平喘的功效,有利于濁氣的排出。可以食指和中指以感覺舒適的強度,進行畫圓圈式的按揉。中府穴(位于人體的胸外側部,云門穴下1寸)可以使胸中的濁氣散開,自然也就暢快多了。用手按住此穴,稍稍用力按摩1~2分鐘即可。由于此處皮膚比較稚嫩,不可太用力。天天按壓這兩個穴,比吃止咳藥的效果還要好。

    中府穴不單單對咳嗽有效,哮喘患者經常按摩此穴也是有好處的。哮喘患者發作時,一般會用擴張支氣管的支氣管擴張劑。但這類藥物的副作用很大。每天以中府為中心按摩胸部,就會促進血液循環,使胸肌恢復柔韌,呼吸自然也就會順暢起來了。

        3)蜂蜜泡大蒜治哮喘

        用春天起蒜時的嫩蒜60~90頭洗干凈,用蜂蜜浸泡封好后保存6個月。等到秋冬時打開食用,每天吃一頭。堅持服用一段時間后,病情會緩解或好轉。

        47、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沒有唾液,這是腎陰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補上腎陰。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補腎陰,又補腎陽。另外,還可按摩液門穴。

        48、發燒后音啞失聲:

    點按腎經的“大鐘”穴。 “大鐘”為什么會這么有效呢?除了要記住它是腎經的絡穴,(腎經通于咽喉,所以治咽喉腫痛)更不要忘了它的名子叫“大鐘”,鐘不敲不鳴。

    49、失語(適宜人群:因驚嚇或者情緒激動失音的患者):揉通里穴和靈道穴,每個穴位2~3分鐘。

    50、咽喉疼痛,聲音沙啞——按摩太淵穴

    太淵穴(位于手腕拇指端的橫紋上。伸出手掌,拇指立起時會有大筋豎起,在大筋內側凹陷處,摸起來感到有脈搏跳動之處即是此穴)是補氣要穴。如果你爬山或者爬樓梯而上氣不接下氣了,這時按按太淵穴就有效。

    可用拇指輕輕按住此處,另外四指托住手腕背部輕輕按揉。但此穴位置較深,所以按揉時一定要用力。在進行按揉之前,最好先剪去指甲,以免傷到皮膚。

    一般的人在感到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按摩3~5分鐘即可,但如果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的話,建議用敷貼療法。晚上睡覺前,將枸杞搗爛,然后貼于太淵穴上,以醫用膠帶固定,早上起來的時候取下,這樣在睡眠當中,就把氣補足了。第二天再去上班,就可以神清氣爽,精力百倍了。

    教師由于講話較多,不僅耗氣,還可能使氣過度上提,致使氣郁于咽喉而化火,從而引起咽喉疼痛,聲音沙啞、變小。這時刺激一下太淵穴,就可以使因講話而消耗掉的氣得到補充,有力地防止扁桃體發炎,減少嗓子疼痛。操作方法:用拇指輕按太淵,另外四指托住手腕背部輕輕按揉,3~5分鐘即可。也可取枸杞搗爛,貼太淵穴處。

    要想肺氣充足,一定要多吃主食。肺主皮毛,肺氣足了,人才能皮膚紅潤,健康漂亮。老人因為臟腑衰弱,氣血生化不足,更要多吃一些主食,以利于肺氣的升發。食療:養肺益氣粥——山藥枸杞粥。生山藥200克,大米30克,枸杞30克。將山藥洗凈,切成塊狀。然后連同洗凈的大米一起煮粥,等粥七分熟時,再加入枸杞煮透,即可食用。不但效果好,也不用擔心會有副作用,你大可安心享用。

    51、喉頭腫痛:

    按摩膀胱經上的天柱(頸部大筋外緣之后發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輕揉按2-4分鐘。

    ★52、防治雙下巴:按摩人迎穴和大迎穴。

    胃經上的人迎穴,位于前頸喉結外側3厘米處。即喉結左右兩橫指寬,可感覺到有動脈在跳動處。按摩人迎穴,可刺激胃經,胃經氣血通暢,皮膚得到足夠的養分,也會更加有彈性,面部就不會出現脂肪堆積。

    胃經上的大迎穴位于頭部側面下頜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處。按摩此穴可以加速臉部血液循環,使皮膚緊繃有彈性。

    按壓兩穴時,要一邊吐氣一邊按壓,每次大約按壓6秒鐘。“人迎”如此重復按壓10次,“大迎”重復30次。切記,過于壓迫時反而會導致不適。用力時一定要輕柔,以免引起頭暈癥狀。用腕力帶動手指進行按壓,也可將按壓改為撫摸,只要用手順著脖頸輕輕往下撫摸就可以了,長期堅持。

    53、皮膚病:

    1)長痘痘。揉太沖和行間兩穴,以補足心血,這樣新鮮血液才能上達頭面,也才會把痘痘運走。一周后,臉上痘痘已經十去六七,臉也顯得白晰了許多。

    2)扁平疣、青春痘——按摩支正穴、豐隆穴、陰陵泉穴。

    扁平疣和青春痘非常有礙觀瞻,它會導致色素沉著,摧毀人們的自信心,還極容易傳染。長扁平疣的原因是什么呢?人身體上的贅生物在中醫里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人體內有了氣郁之癥,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就會形成這些贅生物。支正穴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心臟和小腸也是相表里的,而連通心臟和小腸的一個絡穴就是支正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就是說心臟和小腸全靠它來聯絡。支正穴可以從心臟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沖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地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也就是說支正穴化解掉了體內痰濕的贅生物。扁平疣主要是體內濕濁過多、脾虛水濕運化不利所致。按摩支正穴、豐隆穴、陰陵泉穴,半月即可有顯效。

    小腸經上的支正穴、在手臂的背面,從手掌根往上5寸、也就是6個手指的距離,這個穴位在肉和骨頭的中間,骨縫里的痛點處。按摩支正穴可采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適中,當支正穴出現酸痛感的時候就可以了。每次按大約100下。

    在按摩小腸經里的支正穴以后,再和按摩胃經里的豐隆穴、脾經的陰陵泉穴結合起來,可以算得上錦上添花了。對這幾條經絡堅持疏通按摩,不僅可以去除扁平疣,還有很好地防衰老的效果。

    操作方法:可采取揉、按、掐的手法按摩支正穴,力度要適中,出現酸痛感就可以。每次按大約100下。

    3)蕁麻疹——按摩肝經上的期門穴,主治癥狀為:肝病、胸部疼痛、蕁麻疹等。

    4)瘙癢:取大棗20枚、綠豆100克、豬油一匙、冰糖適量,加水共煮至綠豆開花即可服用,每天服一劑,分次服下,一般服藥3天即可減輕

    5)大蒜可治瘊子、牛皮癬

    把大蒜放些鹽搗爛如泥,敷在患處,用紗布蓋好并用膠布固定,每天換新蒜泥一次。一段時間后牛皮癬便可以消除,患處只留下一塊深色的斑印。

    臉上長出一顆小米大的瘊子,后漸漸長到綠豆那么大,將蒜瓣切成小塊,用以擦抹患處,先是瘊子表面出現干痂,最后竟至完全脫落,患處光潔如初,未留任何痕跡。

        6)喝醋加蜂蜜水治老年斑

        每天早上空腹喝一碗醋加蜂蜜水。方法:先用涼白開水將一湯勺醋加一湯勺蜂蜜攪勻再加些熱水,最少喝一小碗,多了不限。堅持半年見效。

        7)美顏美白——四白穴(位于人體面部,瞳孔直下,眼眶下孔凹陷處)

    ★56、頸推病:按揉懸鐘穴。

    頸椎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長時間在辦公桌或電腦前坐著,保持固定姿勢,容易造成頸部肌肉筋脈阻滯,筋失所養,風寒濕邪一旦入侵,就會出現各種癥狀,如頭暈、肢體麻木等,從而影響到工作學習,直至生活不能自理。

    膽經上的懸鐘穴(位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緣1寸處)是人體骨髓匯集的地方,所以脊椎疼痛的時候,按摩懸鐘穴可以很好地疏通身體上的筋脈,筋脈打通了,痛點也就自然消失了。操作方法:用大拇指發力按揉懸鐘穴,其余4個指把住小腿,一天按摩3次,一次15分鐘,1周以后癥狀會消失。

    平時堅持做“永”字操。方法:身站立挺直,兩足分開與肩同寬,以頸為腕,以頭為筆,按“永”字筆畫順序寫楷書,每寫完一字算一次,一回可做20~30次(漸漸增加次數),用上述站立姿勢再做聳肩運動,每回做30次,或經常用雙手拍打項部肌肉,邊拍打邊活動頸椎,長期堅持可起到改善頭頸部血液循環,舒筋養骨通絡活絡的作用,有利于預防和治療頸椎病。

    懸鐘穴還是緩解疼痛的穴位,對頭痛、頭部酸脹、腰椎病、關節炎等一些和骨頭相關的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57、頸肩綜合征——按揉手三里和肩井

    當我們提拎重物,或進行大量手臂運動之后,經常會感到臂膀酸疼,一般休息幾天就好了,這并不是什么疾病,只是一般的肩臂肌肉疲勞。但如果常年的肩膀痛,胳膊都抬不起來,這就是出現了肩周炎。按摩手三里和肩井,一般按個十多分鐘就能見效。

    一般,肩膀不好的人,多有腸胃不好;而腸胃不好的人,也大部分都有肩周炎、頸肩綜合征等疾病。因此刺激大腸經上的手三里(手肘彎曲,肘橫紋外端點處是曲池穴,曲池穴再往下2寸,就是手三里,穴用拇指按壓此處時會有微痛感),能起到調節大腸功能和改善其周圍氣血供應的雙重作用,通過肩膀的氣血充足,肩臂酸疼、麻木的癥狀自然也就大大減輕了。可用對側手的拇指在此進行按揉,也可將對側手握成空拳狀,用力擊打此處,刺激時間不少于3分鐘。兩臂都要進行按摩。

    肩井穴位于肩關節與脖子邊緣(頭向前伸,頸椎最突出的部位)的中點處,位于肩部最高的地方,它與乳中穴(位于乳頭中央)處于一條垂直線上。可以用手指在此處進行按壓,也可以用按摩棒等輕輕在此處敲打。用指腹按住此穴,然后慢慢旋轉肩膀(注意上臂要與肩膀同高,旋轉角度要與前臂成直角),也可以起到相同的刺激作用。刺激此穴的時間與按摩手三里穴相同。平常我們累了,經常敲打肩部,其實就是為了刺激肩井穴,以加速氣血的運行,從而使肩部更加舒服。

        58、肩周炎:

        1)肩痛不舉,找肩髎穴;

        2)手臂不能上抬,取條口穴,承山穴,強刺激,病因為寒入陽蹺脈。

    3)人老體衰,筋脈失養,致使肩關節運動障礙,刮痧活血肩周,點揉強刺激天宗穴3分鐘。

    4)肩周炎,那么經常按摩陰陵泉穴就能使肩膀一天比一天輕松。

    59、肩周炎、關節炎——按摩肩貞穴、心經、手三里、合谷穴、肩痛穴

    肩周炎又叫凍結肩、漏肩風,體質虛弱或過度勞累的人很容易氣血不足,經脈又是靠血氣來養著的,氣血不足,經脈失及濡養,就會造成血虛,血虛就會生發疼痛,再加上風寒濕邪侵襲,得肩周炎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肩周炎明顯的癥狀:肩膀疼痛,胳膊很難抬起來,

    小腸經上的肩貞穴是氣血上行必經的地方,常揉揉氣血就通了,就把肩痛的問題都解決了。肩貞穴位于背后,肩關節的后下方,也就是手臂內收時,在手臂和腋窩交叉的地方上面大約1寸的位置,如果按壓時有酸酸脹脹的感覺就說明是這個穴位。按壓的時候用中指做掐按,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這個穴位,中指可以有效地對這個穴位發力。操作方法:中指掐按肩貞穴,一天3次,一次5分鐘,按摩至少半個月才能‘藥’到病除。”

    按摩肩貞穴的時候最好同時把心經也揉了,因為心經和小腸經是相表里的,心經把血液源源不斷供應給小腸經,小腸經的氣血一充足,血虛就不會發生了,肩膀也就不會感到疲勞和酸痛了。

    再按摩手三里、合谷穴治療肩周炎的效果會更好。

    小秘方:先用手掌對準肩外側揉搓幾下,皮膚會感到發熱;再用大拇指壓在肩外側揉捏,最后用手掌在腋窩的前面捏一捏,這個時候手臂乃至整個肩膀都將會放松,整個過程不過也就是兩三分鐘,由于車內的環境比較溫暖,而溫暖的環境可以更好地保護肩部所以最適合在車里做這套動作。

    按摩胃經上的肩痛穴(足三里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60、落枕:

    1)用滾、揉、捏、推等手法按摩懸鐘穴(位于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只需十來分鐘,就能使頸部變輕松;

    2)按摩落枕穴(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按壓時,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側面,較大力氣來回按壓,以感覺酸、麻、脹為宜。雙側都要按壓,一般一兩天就可以緩解。

    3)按摩手腕上的列缺穴(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手法:主要是彈撥,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筋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平時感到脖子不適,發現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撥動列缺穴,不適感就會迅速減輕。

    4)按摩膀胱經上的昆侖穴(足外踝后方,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30分鐘,3至5天癥狀即可緩解。

    5)按摩脖子:由家人幫忙找出頸部最痛點,用一拇指從該側頸上方開始,直到肩背部為止,依次按摩,對最痛點用力按摩,直至感明顯酸脹即表示力量已夠,如此反復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輕叩按摩過的部位,重復2~3遍。重復上述按摩與輕叩,可迅速使痙攣的頸肌松弛而止痛。

        6)拔罐:取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最顯處)。配穴:風門、肩井。吸拔時間均為10~15分鐘。起罐后,可在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5~7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   

    61、背痛,直取大椎穴旁開5分處,后溪穴,外關穴強刺激。病因為寒凝后背。

        62、肘關節病:按摩心經上少海穴;

        按摩魚際穴(大拇指根部和手腕連線的中點處),對“鼠標指”有緩解作用。除了常規的按摩方法之外,這個穴還有一個很輕松簡便的方法,比如說敲鍵盤累了,這時可停一會,將手放在桌子上,魚際處抵著桌子,在桌子的邊緣進行蹭擦,可以很省心省力地刺激魚際。平時閑著時,用大拇指在另一只手的魚際穴附近上下推動,推到掌側發熱,也可輕松地刺激到魚際穴。

        61、手指麻木,:

        1)小指發麻撥小腸經上的小海穴;

        2)病為風寒瘀阻手指經絡,炙少商穴外關穴。 

       3)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為風寒如表絡,炙太淵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63、乳房疼痛、乳腺增生(肝氣郁結型):手指按住肩井穴做回旋轉動按摩,長期堅持。

    癥狀:乳房有片狀及顆粒狀的結節,略顯發硬,觸碰有痛感。這確實是乳腺小葉增生的癥狀,這種病多是由肝郁痰凝引起的。我問她:“你月經來的前后乳房有什么異常的感覺嗎?” “月經來的時候乳房又脹又痛,而且腫塊比現在要大,不按都會痛,月經過去了以后不按就不會痛。遇上一點小事就容易發火,一生氣兩邊(她指著兩脅部)就會疼。

    按揉肩井穴(兩肩的最高點的所在。具體來說,就是在將兩個胳膊交叉,兩只手放在肩膀上,大拇指貼住脖子,其余四指并攏,中指所在的位置)。按摩這個穴位最好用揉的方法,也就是手指按住穴位做回旋轉動,在原地轉圈,手指上一定要有向下壓的力量,讓力度透下去,這樣按摩才有效果。

    膽經的循行,正好從乳房的旁邊轉一圈,肩井穴又是膽經里最四通八達的要穴。所以女性乳房脹痛、乳腺增生,肩井穴處就會比較疼痛。這時趕緊多揉肩井穴,一直揉到不疼,那些讓女性害怕不已的乳腺問題就沒有了。

    食療:玉米絲瓜絡羹:玉米100克,絲瓜絡50克,桔核10克,雞蛋1個。先把玉米、絲瓜絡和桔核加水熬1個小時,起鍋前加入蛋花、水淀粉、冰糖調勻服用,每周2次。絲瓜絡有很好的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的功效,而玉米具有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利肝膽等功效,桔核的主要作用是理氣、散結、止痛,三者配合起來可以疏肝理氣,對氣血不暢引起的乳房脹痛有很好的。

        64、乳腺增生:大多年輕白領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

    方法:可敲打膽經。用指節由大腿外側腰下方,一直敲打到小腿外腳踝上方。每天不定時敲打3分鐘。38、多汗癥:按摩神門(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手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鐘。

    65、急性乳腺炎:同側前臂有敏感點(按壓時,患者自覺有酸、麻、憋脹感向乳房部傳導的部位,多在間使穴上1寸左右)。在患者肩胛區內可探及2一3個陽性反應點或瘀血點,個別陽性點在肩胛區以下。反應點局部紅腫、壓疼明顯,其周有星狀放射線。華佗夾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間)及乳腺腫塊相對應的壓痛點或皮下按壓有腫塊結節處。

    ★66、胃疼、胃脹、胃酸、胃下——

    1)按摩上中下脘(脘指的是胃)可治胃痛

    上中下脘穴都在胸部,從腹部往上摸,會摸到兩塊骨頭,這就是肋骨,順著這兩塊骨頭往上,會發現它們有一個的交點叫劍突,從劍突的位置到肚臍是8寸,中間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從中脘向上1寸就是上脘,向下到肚臍的一半,也就是肚臍向上2寸就是下脘。

    A、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賁門相對應,賁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管,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對于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其它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B、刺激中脘穴,胃的蠕動會增強,表現為幽門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

    C、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腸連接的轉變處。對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于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癥狀也有很好療效。

    艾灸可以同時刺激到上中下脘穴。采用隔姜灸的方式,將姜切成薄薄的片,如硬幣那種厚度,然后通過艾灸的方式來熏烤。通過熱度的傳遞,將生姜汁中的熱性成份滲入皮膚,可以很簡便地達到治療的目的。

    D、按摩建里穴(位于肚臍的上三寸,即中脘穴與下脘穴之正中)——有和胃安神的效果。

    當您吃不下去東西的時候,表現出來就是沒有胃口,食欲差。這時候,建里穴就該上場了,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沿著建里穴的位置旋轉按摩,每次按摩100下,能夠很好地促進食欲

    2)按摩艾炙公孫穴 人體自帶的“健胃良藥”

    用拇指用力按揉公孫穴3分鐘,或艾灸10分鐘左右。堅持一個月。天天按摩此穴,胃病就會慢慢好起來。

    ★3)胃酸、胃脹、消化不良、口臭:

    心包經上的大陵穴(伸出手臂,彎曲手腕,在手腕部橫紋的中央)有健脾的功效。刺激大陵穴,既可以健脾,還有調理三焦之氣的功效,從而起到順氣效果。因此,無論哪種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刺激大陵穴都有很好的促消化的作用。大陵穴相對于人體來說,相當于胃動力藥。如果你感覺肚子脹、不消化了,只要用力按揉此穴,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操作方法:用拇指按住用力按壓大陵穴,以有酸、脹感覺為佳,每次按摩時間不少于3分鐘,不拘時做。

    口臭的原因除了腸胃外,還可能是因為心包經或脾出了問題。心包經積熱日久、灼傷血絡,或脾虛濕濁上泛,我們口里就會發出難聞的氣味。而大陵穴有瀉火祛濕的功效,即可以祛除心包經上的積熱,又可以健脾去濕,口臭自然也就無影無蹤了。

    4)胃酸:吃飯不規律,導致胃不舒服,很餓卻不想吃,胃酸較多。方法:取坐姿,全掌用力摩擦大腿正上面,由大腿根到膝蓋部位的肌肉。反復摩擦3分鐘。以打嗝為佳,這部位許多穴位可調節胃的功能。

        5)雞蛋殼治胃病

    將干凈的雞蛋殼打碎,放在鍋內炒焦(成黃黑色),然后研成粉末吞服,每次約3克,早晚各一次,對治療胃痛、胃酸過多、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很有效果。

        6)牛奶粥:胃病是三分治,七分養。公孫穴解決的只是一個治的問題,如何才能“養”呢?養胃藥膳——牛奶粥是養胃佳品。取大米100克,牛奶500克。將大米煮粥,熟后倒入牛奶攪1拌即成。中醫認為,牛奶補氣血,入肺、胃,因此有很好的養胃功效。盡管這道粥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不過是在粥熟后加入牛奶,但其養胃功效卻大大增強。中醫有時候就是這樣奇妙。牛奶粥做起來十分方便,可以當作早餐,天天食用。另外,奉勸胃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還要注意保養,少食生冷、油炸及辛辣食品。

        7)胃下垂(或子宮下垂)等內臟下垂疾病,按摩百會穴

        判斷胃下垂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看肚臍眼,如果是圓圓的,說明沒有問題。如果你的肚臍眼像嘴角一樣耷拉著的話,很有可能存在著胃下垂的現象。這樣的人往往很瘦,吃一點點東西就覺得肚子很脹。這是因為氣血不能托起胃,導致胃往下墜形成的。每天用手指頭在百會穴上旋轉按摩30到50下,可以很好地幫助提升中氣,固護陽氣,將胃慢慢地托起來。按摩時,可閉上眼睛,慢慢感覺,隨著按摩的時間加長,會感到頭頂處微微發脹。

        68、厭食癥:

        1)古人管厭食癥叫饑不欲食,看到吃的東西雖然餓,可就是吃不下去,這也是腎虛造成的。因為腎經的循行路線是從喉嚨直接通著腸胃,所以太溪穴還能治療厭食癥。

        2)腹脹食欲不佳找太白。

        69、胃痛,直取胃經的沖陽穴,歷兌穴,強刺激,足部胃反射區,腹腔神經叢用補法。

      70、腸鳴腹脹,炙內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區腹腔神經叢,脾、腎、肝、膽、結腸反射區。

        71、少兒突發性腹脹、腹痛,病因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處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對,指甲外側)。

    72、小兒厭食癥——按摩然谷穴

    孩子不想吃飯的原因很簡單,小兒臟腑嬌嫩,各系統功能發育不夠完善,尤其“脾常不足”,消化功能還很薄弱,因此很容易就會產生厭食。這時試著給寶寶按摩然谷穴,相信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高高興興地吃飯了。這是因為然谷穴“然”即燃燒的意思,“谷”即五谷,此穴有促進消化的功能。可使人產生饑餓感,并增強脾胃功能,從而使食物得到更好地消化。我們說過,對這個穴位進行刺激后,口中就會分泌大量的唾液。口中產生唾液之后,就更易感到饑餓,此時就會產生進食的欲望了。如果吃多了,感覺撐得慌,按摩這個穴位也是有效的。當然,對于寶寶來講,因為皮膚嬌嫩,刺激時用力一定要適度,以免引起孩子哭鬧。

    按摩任脈上的承漿穴(唇溝之中央凹陷處),中力度按揉3-5分鐘。

    73、肋間神經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點。

    74、腎絞痛:按摩脾經上的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手法:腎絞痛發作時苦不堪言,此時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陰交(內踝上三寸脛骨后緣),反復授摩3一5分鐘,腎絞痛即回緩解。61、痛經:痛經患者多有蠡溝穴壓痛,蠡溝穴壓痛緩解程度與痛經緩解程度相一致。

    75、岔氣,直取肝經的太沖穴,患者張口,強刺激呼出聲來。

    76、膽病:

    1)排石偏方:

    南瓜曼泡水喝治結石秘方,是我家祖傳秘方,可排腎結石、膀胱結石、膽結石,一般服藥后3至4日即開始排石,將結石化為粉末狀排出,也有化為顆粒狀從尿道排出,做多不超過7日會全部排出,被治愈的病人經醫院CT檢查,醫生們都拍案叫絕。南瓜曼一次量100--150克(干品),洗凈切碎,放入暖水瓶中,用開水浸泡。一天浸一熱水瓶,隨喝隨添水,平時當水喝,盡量多喝,每天可飲兩水瓶,喝到第四、第五天開始排石,第六天小便伴有粘稠狀尿液排出,這證明結石已經排完,經醫生檢查后確定。

    2)膽絞痛:按摩膽經上的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手法:囊炎、膽結石發作時,右上腹可發生劇烈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1寸凹陷處的陽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續授摩2分鐘鉀,可獲良好止痛效果。

    3)核桃仁治膽結石:香油(芝麻油)500克,核桃仁500克,冰糖500克,裝盆,上鍋蒸(冰糖化為止)。蒸好后分九份,每天服一份。

    4)晨服蘋果治膽囊炎:每天清早空腹吃一個蘋果,隔半小時后再進餐。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注意,千萬要連皮一起食用。一老者患膽囊炎久治不愈。后聽從一老中醫指點,服用蘋果偏方,病愈至今未復發。

    78、肝炎——按摩期門穴和行間穴

    肝經上的期門穴(位于乳頭下方,第六根肋骨處),有很好的疏理肝氣的效果,經常按摩此穴,就可以使肝氣通暢,從而使肝功能保持正常。此外,它對急性肝炎所引起的易疲勞、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也有極好的治療功效。操作方法:用手指按壓期門穴2~3分鐘,也可選擇艾灸,每次灸10~15分鐘。長期堅持。

    行間穴(在腳上,從腳的大拇趾和第二趾根部之間的中央起,稍靠近大拇趾側之處,在腳的表面交接處。施壓,會強痛的地方)除了可以預防青少年假性近視外,對肝病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比如肝硬化、酒精肝等,經常刺激此穴,有利于肝炎癥狀的減輕。

    除了穴位按摩外,還可采用食療方——枸杞麥冬炒蛋丁。取枸杞子10克,花生米30克,豬瘦肉50克,麥冬10克,雞蛋4個。先將枸杞洗凈,然后在沸水中氽一下。麥冬剁成碎末,花生米過油炸,雞蛋隔水蒸熟。再將豬肉切成細丁,置油鍋炒熟,然后倒入蛋粒、枸杞子、麥冬,再加入適量的食鹽,味精調味,放入盆中,撒上花生米即可。此菜品可佐餐食用,每日2次,常食效果極佳。

    79、脂肪肝——多揉太沖穴

    導致脂肪肝的原因是痰、瘀。若喝酒過多或吃太多的肥膩的肉食,脾胃消化不了,就會導致濕濁內生。濕濁之氣在體內郁積過久,就會凝聚成痰,痰瘀互結于內臟就會形成脂肪肝。而刺激肝經的原穴太沖穴,可以調理肝的疏泄氣機機能,就可以將體內的痰瘀運出。得了脂肪肝后就很難治療,所以對于這種疾病,預防才是關鍵。日常生活中多揉太沖穴,對預防脂肪肝有很好的效果。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骨的骨縫之間,向后3指寬處有一個凹陷,太沖穴就位于這個凹陷中。按摩此穴時,最好先用溫水浸泡雙腳10~15分鐘,以舒活足部的氣血,然后用雙手拇指指端著力,持續地點按此穴,每次點按30秒稍停片刻,以有酸脹感為佳。如此共點按3分鐘即可。另外,也可以沿骨縫的間隙按壓并前后滑動,如此反復做20次,也可以起到相同的刺激作用。要長期堅持。還有一個省力的方法:取1顆綠豆粒,然后用膠帶將其固定于太沖穴上,這樣在行走的過程當中,通過鞋子對綠豆的擠壓就可以對太沖穴形成刺激。

    食療方——芹菜黃豆湯。取鮮水芹菜100克,洗凈,切片;黃豆20克,事先用水泡漲。將芹菜片和黃豆一起加入適量水,放入鍋中煮熟,然后吃菜喝湯,每日1次。

    80、腰痛:強腰補腎壯陽:命門。

    1)腰扭傷(又稱閃腰):按摩膀胱經上閃腰穴:(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與昆侖穴連線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附近有一壓痛點),手法:點按。患者俯臥,醫者找出雙側“閃腰穴”后,用雙手拇指猛然點按患者雙側穴位,壓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鐘,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為度。接著輕柔、和緩地按摩腰部數分鐘結束治療。一次手法完畢后,患者多有明顯好轉,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療后,腰痛癥狀就會消失。

    2)按摩腰陽關: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線,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專門治療腰部疾病的穴位,尤其對急性坐骨神經痛、腰扭傷等治療效果非常好。

    發現腰部疼痛的時候,可以躺下來,趴著,用熱毛巾,或者熱水袋,在腰陽關的位置熱敷,保持這個部位的熱度,每次敷20分鐘到半小時即可。如果身邊沒有合適的物品的話,也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用大拇指在腰陽關的位置打轉按摩,每次按揉100下,可以很好地改善疼痛的癥狀。

    3)急性腰痛點小腸經上的后溪穴;

    4)按摩心經上的右少海穴,可治療腰痛(少海穴在手臂肘彎處),腰痛而在此下針。不會扎針的,就在此穴敲打也會見點效果。

    4)急性腰扭傷:按摩扭傷穴(位于曲池(大腸經)與陽池(三焦經)聯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手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5)腰肌勞損——按揉飛揚穴和委中穴、倒走

    慢性腰肌勞損,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久坐、久站,腰部承受的壓力太大,都有可能導致腰肌勞損,這種病沒有明顯的外傷,休息一下,或痛的時候揉幾下,感覺就會好點,所以好多人不當回事。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腰肌勞損最主要的原因是腰部經絡受阻,氣血瘀滯,脈絡受阻,此部位長期處在缺少滋養的狀態下,所以稍有勞累,腰部疼痛也就不奇怪了。。腰是人體的軸心,連接上半身與下半身,是人體陰陽相接的中心點,如果腰出問題了,身體就會陰陽失調,水火不濟,出現各種各樣影響健康的問題。

    要說緩解腰痛可以立竿見影的,還就非飛揚穴莫屬了。通過揉按膀胱經上的飛揚穴來打通經絡,引膀胱經氣血上行,腰部氣血通暢得以滋養,疼痛自然就緩解了。腎和膀胱相表里,腰部也同為腎之府,膀胱經氣血通暢了,對腎臟也是最好的保健。按摩飛揚穴(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穴斜下方1寸的位置),用手指腹使勁兒往下按壓,疼就忍受一會兒,5分鐘以后定會好得多。

    經穴歌里有“腰背委中求”的說法。如果說飛揚穴是治療腰肌勞損最快、最立竿見影的穴位,那么飛揚穴和委中穴結合按摩的方法效果更好。委中穴的位置:膝蓋骨后面正中間的位置、膝蓋背面最軟處。

    消除腰肌勞損的運動方法是:倒走。對于腰肌勞損的恢復和治愈,“倒走”是最有效的。

    6)腰痛環腰一周,帶脈痛,直取膽經足臨泣穴,外關穴強刺激,活動腰部。

    7)腰脹,眼脹,口苦,不想飲食,睡眠不好,病為帶脈病,合并肝膽癥狀,直取足臨泣穴強刺激。

        8)腎虛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點揉。

       81、臀部疼痛,直取脾經的五俞穴,病因為脾經所主之癥。

    82、坐骨神經痛——揉按秩邊穴、坐骨穴、“臥、坐、站”法

    癥狀:腰痛并竄到了腳跟,疼的時候一陣一陣的,有時火辣辣地疼,有時候抽動著痛。干活的時候還不覺得,閑下來的時候最疼。”

    坐骨神經痛的主因就是“寒氣入骨內伏”。坐骨神經痛找膀胱經上的秩邊穴最合適了,揉按秩邊穴,可以更好梳理氣血瘀滯,從而消除疼痛。另外,前面說過腎和膀胱相互表里,其實就如同親兄弟,膀胱氣血通暢,自然腎的氣血供應也上來了,腎臟不虛則腎府——腰同樣也安定了。該穴位于人體的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我讓患者在床上側臥,下邊的腿伸直,上邊的腿半屈著,對著秩邊穴揉按,揉按的時候用力要深沉,最好達到肌膚深層,接著按順、逆時針方向旋轉揉按各60圈,直到皮膚發熱以后,再用手掌拍打穴位的周圍,使周圍的肌肉也放松。5分鐘就會輕松得多。

    按摩坐骨穴(大轉子與尾骨尖聯線中點下一寸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坐骨神經痛是一個慢性病,這里推薦一個通過運動鞏固療效的 “臥、坐、站”坐骨神經痛鍛煉法:

    ①臥位:先仰面躺下,交替屈伸雙腿,再交替抬腿。

    ②坐位:患者端坐在床沿或椅邊,伸直雙腿,足跟著地,足尖蹺起,雙手平放在大腿上,在逐步向前彎腰的同時,兩手推向足部。初練時,兩手或許僅能推到小腿,練習一段時間后,能抵達足背和足尖。

    ③站位:患者兩手叉腰直立,先輪流直腿向前抬起,接著盡量分開兩腿立,輪流彎曲左右膝關節,使身體呈弓形下蹲。這套動作中站立的動作可以在外面進行,躺下和坐下的動作可以在患者工作之余進行。

    83、婦科病

    1)婦科病首選——三陰交

    2)按摩陰陵泉(陰陵泉穴位于脾經上,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主治腹脹,腹痛,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遺精、陽痿。陰陵泉是一個管理身體水液的穴位,能調節體內濕氣。您要是有水液代謝方面的問題,平時就多多掐按陰陵泉穴。如果您手頭有人參片,也可以直接貼在這個穴位上,因為人參能夠增進脾經的功能,排除身上的水濕。

    3)陰道瘙癢、白帶:

    肝經的蠡溝穴,治療陰道瘙癢的要穴。此穴在內踝尖上5寸。‘蠡’的本意是指小瓢蟲在咬木頭,蠡底下有兩只小蟲在往上爬。‘溝’,指細長的水道,在這里暗指婦女的陰道。古人對于‘私處’常用這種暗語來表達。所以 “蠡溝”在中醫院的針灸科一貫是用于治療陰道瘙癢的。婦科的月經不正常,還有白帶不正常,還有月經濕疹,揉蠡溝穴會產生明顯的效果。當然,陰道瘙癢的內因是源于肝膽濕熱,最好再加上去濕要穴“曲泉”與“陰陵泉”,平日再喝些綠豆薏米粥,以解肝毒,除濕熱,才是治本之道。

    84、痛經

    1)按揉水泉穴:水泉穴有活血通經之功效,止痛效果非常神奇。每次痛經時,按揉水泉穴(內踝后下方,跟骨結節的內側有一個坑,即太溪穴直下1寸處即是此穴)。按摩時以出現酸脹、麻痛的感覺為好。每次痛經時按上大約5~10分鐘,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2)痛經揉太溪穴很管用。

    3)按摩中極穴可調理月經不暢,痛經。按摩時,用拇指頂在中極穴處,順時針、逆時針各按摩50次。

    4)痛經腰痛按八髎(腰背部);

    5)痛經時,點揉昆侖穴,太溪穴,撥揉踝后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沖脈。

    6)烏雞白鳳丸只適合氣血虛弱型和肝腎不足型患者,不氣滯血瘀型(氣滯血瘀型癥狀痛經:來月經時肚子痛得厲害,月經量也特別少,這還時總愛發脾氣,而且肚子特別脹)就無效了。導致痛經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氣血問題。按摩水泉,使瘀滯的氣血得到疏散,氣血通暢了,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可見,無論哪種原因導致的痛經,按摩此穴都可取得效果。

    7)為了鞏固治療痛經的效果,可用藥膳——玄胡益母草煮雞蛋。取雞蛋2個,玄胡20克,益母草50克。將三味中藥洗凈,加水煮。待雞蛋熟后,剝去外殼,再在鍋中煮20分鐘,以使藥汁充分浸入。然后吃蛋喝湯。每次經前1~2天開始服用,每天1劑,連續服5~7天。益母草是歷代醫家治療婦科疾病的良藥,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玄胡可以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臨床上也多用來治療痛經。雞蛋不僅營養豐富,還有滋陰養血之功效。三者合用,有養血、活血、去瘀、止痛的效果,對于氣滯血瘀型痛經患者有很好的療效。

    85、更年期綜合征——按摩艾灸三陰交穴

    女人過了七七49歲,腎功能就會逐漸衰竭,從而出現更年期的各種癥狀。最常見的就是喜怒無常、食欲欠佳,會出現發脾氣、失眠、頭暈目眩……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有時甚至會使家庭關系出現緊張。對于這種病癥,中醫認為治療時應以補腎為主,同時調節心、肝、脾的功能。三陰交穴又被稱為婦科病的通治要穴,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婦科疾病,它都管。比如說痛經、月經不調、帶下等,你按摩一下此穴,多半就可以解決了。因為在經絡中,跟女人關系最近的兩條經絡就是肝經和脾經。女性的很多疾病就是因為這兩條經絡出了問題。而刺激三陰交穴,可以同時調理肝、脾、腎三條經絡,所以,女性疾病按摩此穴大多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處于更年期的男性朋友按摩三陰交穴時也是可以起到調理效果的。

    按摩(從腳部內側的腳踝,沿著骨往上4指寬處,在脛骨內后緣有一處穴位)可以調理更年期癥狀。從名字上來看,“三陰”即肝、脾、腎三條陰經,三陰穴即為這三條陰經的交匯穴。也就說是,按摩此穴可同時調節這三條經絡的氣血。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的源泉,是后天之本;肝主藏血。三經氣血調和,則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氣血充足。我們刺激此穴,就可以通過平衡陰陽、調節臟腑功能、調理氣血,使身體達到平衡狀態,從而減輕更年期的各種癥狀。

    操作方法:用力按壓三陰交穴穴,以稍有酸脹感為佳,每次按摩3~5分鐘,開始時可能很痛,可按摩了大概有1周的時間,痛感就會減少,脾氣會逐漸變好。

    或用艾條灸,每次灸的時間在10~20分鐘之間,至皮膚微紅發燙為止,每天堅持。

    更年期的女性還可用藥膳棗仁粥調理:取酸棗仁30克,粳米60克。將酸棗仁洗凈后加水煎,然后取汁。再將粳米與酸棗仁汁一起煮粥,熟后溫熱服食。

      86、不孕癥:軀干前部皮膚有緊張性增強的部位(多以募穴為主)。在起效的同時患者軀干前部緊張性增強的部位亦會恢復正常。

    87、防治乳腺增生、減肥——按摩脾經上的期門穴,它是婦科要穴期門穴,人身體八大要穴之一(把手貼在臉上,肘尖的位置,就是大概章門的位置)。按摩章門穴,可以調節五臟的功能,舒肝健脾,把肝氣郁結疏散掉,然后可以把脾的功能增強了,對于婦女來講可以防治乳腺增生,可以防治婦科的任何問題,還有減肥的功效。敲打章門穴它可以增加膽汁分泌,膽汁分泌多了,人體消化能力就強了,它可以把人體多余的脂肪消化掉。

        88、糖尿病——按摩然谷穴

    糖尿病在中醫上稱為“消渴”。糖尿病患者晚上睡覺時往往會覺得口干舌燥、內心煩亂,許多人在夜間不得不備上一杯白水用來解渴。現在,你只要在睡前刺激下然谷穴就可以了。然谷穴有個功效,那就是受到刺激以后,會使口中分泌大量的唾液,口干舌燥的癥狀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還有,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會感到內心煩亂,是因為心火太大。刺激腎經上的然谷穴就可以將腎水引下來,晚上睡覺也就會踏實許多。糖尿病人為了控制病情,大把大把地吃藥,為了藥效,也是不吃這個少吃那個。年輕的時候,想吃沒得吃,如今有了吃的吧,卻又不能吃。尤其是糖尿病,一切酸甜軟爛的東西都要忌口,就怕一個不對頭了,會影響療效。推薦一個輔助治療糖尿病的穴位——然谷穴。

    操作方法:然谷穴時在內踝骨往前斜下方2厘米處有個高骨,高骨的下緣。但是這個位置的精氣埋藏得較深,所以在刺激時一定要用力。用力按雙側然谷穴,當感覺有酸脹感時再松開,再按下去,再松開。如此反復10~20次。當酸脹感再也不退去的時候,火候就算到了。記得,雙腳上的然谷都要進行按摩。可起到減輕癥狀的效果。

    89、小兒遺尿:按摩遺尿點(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輕按揉1-3分鐘。  

        90、小便不暢

        1)通利小便:

    有的人晚上經常要起夜好幾趟,被尿頻尿急等問題折磨地有口難言。按摩曲骨穴(在小腹部,由肚臍從上往下推,觸摸到拱形恥骨上緣的中點處)。每天按摩曲骨穴50~100次,可以很好地緩解前列腺的壓力,解決尿頻尿急等小便問題。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這個穴離膀胱很近,所以,最好排空小便再來按摩,力度可以相對大一點,刺激到位。

        2)點滴不暢或不通,取足反射區下腹部,腹腔神經叢,腎及腎上腺,加強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區。

        3)搓腰眼療尿頻

        方法:晚上臨睡前,坐在床上,雙腳下垂,寬衣解帶,舌抵上腭,調勻呼吸,收腹提肛,兩手對搓發熱后,緊按腰眼,用力上下搓120次,次數越多越好。一老者夜間小便達四五次,影響睡眠。在閱讀相關書籍時發現摩擦腎俞穴(即腰眼)可治尿頻,且療效甚佳。于是,他開始照做。半年后,效果顯著,白天小便次數減少了,夜間只小便一次,有時可整夜不解小便。

        4)韭菜粥治尿頻

    將淘洗干凈的大米100克煮成粥,然后加入切段韭菜60克,熟油、精鹽同煮,熟后溫熱服用,每日2~3次,有溫補腎陽、固精之功效,可治療腎陽虛、遺尿和尿頻。

        91、老年前列腺病,臍下中極穴,會陰穴,常按摩有特效。

        92、大便困難,病因為長期用瀉藥,致使直腸神經叢麻痹,啄法使腰骶部發熱,點揉承山穴,支溝穴,足部直腸,結腸反射區及腹腔神經叢腦垂體反射區。

      93、便秘:大便干燥,排便不暢,會造成小腹贅肉、膚色不均。

       1)用“推腹法”可治。臨睡前用兩手指肚從心窩推到肚臍,再從兩側從上往下推。,每晚五分鐘。嚴重者可于起床前再推一次。

        2)點揉腕后心經神門穴至有便意,然后再排便,可減少心腦血管意外,病因為心腎不交,致使腎的司主二陰功能減弱。

        3)便秘病因為老年陰液虧損,體液從表皮膚散失過多,肺所主功能失調,大腸與肺表里不合,刮痧療法,重點刮手食指雙側,配肺經大腸經五輸穴。

    4)按摩胃經上的四白(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時按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

    按摩胃經上的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便秘者在大便時以左手中指點壓左側天樞穴(位于肚臍左側2寸),至有明顯酸脹感即按住不動,堅持1分鐘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氣,增加腹內壓,即可排便。

    5)紅薯粥可治老年便秘

    用大米、小米各2~3兩,加紅薯4~7兩,熬成紅薯稀飯,晚飯前后食用,翌日早上,大便即可緩解,收效之速,勝過醫藥,且可常食,無副作用。

    吃一段時間的紅薯,便秘可以消失。

    6)核桃仁能治療便秘

    每天早飯前服用幾顆(塊)洗凈的核桃仁,或閑時隨嚼,也可用豆漿一類滋補飲料沖服,能治久治不愈的便秘頑疾。

    94、痔瘡

    1)按壓孔最穴(治痔瘡的大藥)

    痔瘡的成因:中醫認為,痔瘡是由于飲食不節,濕熱下注或燥熱內生而下迫大腸,加上久坐不運動,負重遠行,以致血行不暢而直腸末端經脈結滯不散而成。孔最穴為肺經的郄穴,有宣肺解表、肅降肺氣、涼血止血等功效。“肺與大腸相表里”,也就是說它們的經絡是互通的,肺氣可以推動大腸的氣。我們刺激孔最穴,就可以促進大腸氣血的運行,直腸末端經脈結滯得到疏散,痔瘡自然也就好了。有痔瘡的人此處會明顯感到疼痛,最好經常按壓。

    孔最穴為郄穴,郄穴主治急證,所以此穴緩解痔瘡所帶來的疼痛時,見效甚至比藥物還要快得多,一般刺激10分鐘左右就可見效。當然,為了鞏固療效,祛除病根,對此穴最好長期進行刺激。

    可先將掌心向上握拳,孔最穴在腕橫紋7寸上(四個手指3寸,再加四個手指的寬度為6寸,再加一個大拇指的寬度即為7寸),處于太淵穴與尺澤穴的連線上。也可以將太淵穴(手腕內側橫紋處,橈動脈搏動處即為此穴)與尺澤穴之間連一條直線,然后將其分成12等份,在距太淵7份、距尺澤穴5份處即是此穴。

    操作方法:拇指用力按壓孔最穴,或鈍頭筆、按摩棒在穴位上搓揉,稍用力至略酸痛為宜,按摩時間2~3分鐘。長期堅持。

    2)按摩長強穴(位于后背尾骨端與肛門聯線的中點處):

    A、治療小兒疾病:采用捏脊的方法,從長強穴開始,沿著后背向上一直捏到后頸的大椎穴,對于小孩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原因就是它振奮了人體的陽氣.另外,對于中氣下陷證,如脫肛,痔瘡,便秘等,都可以通過按摩長強穴來防治。

    B、對于中氣下陷證,如脫肛,痔瘡,便秘等,可通過按摩長強穴來防治:趴在床上,讓家人幫忙艾灸長強穴,每次穴灸20分鐘左右,長強處感到發熱就可以了。也可晚上睡覺前,趴在床上,將雙手搓熱,然后趁熱順著腰椎尾骨往下搓,搓100下,就是讓長強穴處感到發熱就可以。

        95、痢疾、腹瀉

        1)病因為受寒引起腹瀉,大便如水,一天幾次,體溫正常,隔鹽炙,神闕穴,神效。

      2)按摩止瀉穴(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臍下二寸半取之),直按稍斜上頂。

        3)吃熟蘋果治腸紊亂腹瀉

        把一個蘋果(帶皮)洗凈后,切成八、九塊,放一大碗水,用小火煮,等蘋果煮爛,連果帶湯吃下,每天早晚各吃一次,十來天后大便成形,一個月后恢復如初。 

    4)蜂蜜治痢疾:每日每次用冷開水沖服40毫升蜂蜜,最好在飯前1小時或飯后2~3小時服用,成人每日3次,小兒用量酌減,嬰兒用量控制在30克,混合在稀粥、牛奶或豆漿中喂服。

        5)急性菌痢壓痛點一般在三陰交、地機、陰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橫指處。

        97、大腿股四頭肌麻木,炙太淵穴,病因為肺所主之癥。配放血法。

        98、雙腿無力,腿足發麻,無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陰交穴后1寸(奇穴);

      99、小腿脹痛,直取合谷穴,病因為六腑之癥,寒瘀大腸。

       100、骨質增生:

    1)紅花治骨刺:中藥店買50克紅花浸泡在500克米醋中,一周后便可用來涂擦患部,使其軟化、消除。如果嚴重者,多制作幾次使用,效果更佳。

    2)老陳醋可治骨質增生

    用老陳醋搽揉患處,不僅有消炎止痛的效果,還能起到軟化骨刺的作用。對人體新生的骨刺同樣有軟化的作用,且不會使老骨頭受到影響。如果將一塊干凈的紗布用陳醋浸濕敷于患處,再用熱水袋給局部加溫20~30分鐘,效果更好。在用老陳醋治療的同時,不宜與其它中藥混合使用,因大多數中藥都含有生物堿。

        101、膝關節炎:

    1)曲泉穴是護膝要穴:膝關節痛,曲泉穴必痛。肝經上的曲泉穴(屈膝,在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中,膝關穴上一寸),最善治膝關節疼痛。

    2)按摩膽經上的懸鐘穴(位于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屬足少陽)是緩解疼痛、治療落枕最好的穴位穴位,對關節炎、腰椎病等一些和骨頭相關的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3)再配合按摩陽陵泉(大小腿成直角,在腿彎處小腿外側上方有一突出的骨尖,骨尖的前下方凹陷處)治療腰膝痛(抽筋)、坐骨神經痛效果突出。

    4)按摩尺澤穴和曲池穴:按照人體上下對應穴,委中穴與肺經上的尺澤穴(位于肘橫紋中,肱二頭肌側凹陷處)對應;膽經上的(可治膝蓋、疼腰痛)與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橫紋盡處)上下對應,站立或看電視時,按摩尺澤穴和曲池穴,相當于對委中穴和陽陵泉進行推拿;

    5)小腿轉筋(病因是寒瘀腓腸肌),用刮痧法,從膀胱經上的委中穴刮到承山穴,直到出痧。

    101、痛風:尿酸過高,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從源頭把這個問題解決。有人得了腎炎,排不出尿來,揉太溪穴也能幫助把尿毒解掉。

    102、手腿抽筋:

    1)巧治手腳抽筋:手或者腳抽筋了,只要你立即用拇指和食指掐住嘴唇的人中穴,持續用力掐20-30秒鐘后,抽筋的肌肉即可松弛,痛疼也隨之消除,用此法對付手指或腳抽筋,有效率可達95%以上。

    2)小腿抽筋叩承山穴(承山穴位于小腿腓腸肌腹下正中,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按摩承山穴可以祛濕升陽,可排除體內濕邪,治療腰背痛、痔瘡、脫肛等癥。有三種按摩方法:

    每日用食指掌骨端叩擊50下,使出現酸脹感。

    用踮腳的方法:踮腳時小腿肌肉受到擠壓的自然按摩。

    還可在睡覺時將承山穴位在床沿上滾動。

    3)腿抽筋醫院一般確診為缺鈣,但有人吃了大量補鈣的藥品和食品,都毫無效果。實際上是脾經堵塞,鈣無法吸收。每天按摩脾經大都、商丘兩穴各三分鐘。三天后腿抽筋就會消失,平時每天堅持按摩可逐步解除腿抽筋。

    103、踝關節扭傷:

    1)崴腳的原因是膽經阻塞。外腳踝有問題找膽經上的穴位,點膽經上的丘墟穴(位于外踝前下緣凹陷中),可將隱痛的腳外踝治好。注:有該病疼的人,平時要多揉膽經。

    2)在另一腳上(對應扭傷的疼痛點)進行按摩,即左病右治法;

    3)下病上治:在患踝同側腕部可以找到1一2個壓痛點(患者傷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點,外踝扭傷一般在同側腕部的尺骨莖突有壓痛點,內踝扭傷可在同側腕部的撓骨莖突處可發現壓痛點。

    104、足心熱:按摩腎經上的涌泉(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每天揉按36次。

    105、丹毒、濕病——點脾經上的血海穴;

    106、足跟痛:

    1)按摩足跟點(此位置正好與足跟痛點相對應),按揉1-2分鐘。

    2)足跟痛是腎虛。要多揉太溪穴,順著太溪穴把腎經的氣血引過去,可以幫助沖散淤血。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鮮血液就會把淤血沖散吸收,然后再循環帶走。為什么會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動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則痛。您把好血引過去,把淤血沖散,自然就不痛了。

    百病的對應穴位防治方法 - 南河隱者 - 南河隱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色狠狠色噜噜AV一区| FC2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无码| 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四五区| 欧美巨鞭大战丰满少妇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婷|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caoporn成人免费公开|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老湿机69福利区18禁网站|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午夜A理论片在线播放| av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久久伊人色AV天堂九九小黄鸭 | 强奷漂亮人妻系列老师 | 成人无码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VA免费大片视频| 欧美白妞大战非洲大炮|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真实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 2020国产欧洲精品网站|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 最新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院|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视频色欧WWW|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