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關愛更具幾分把握 中央臺走基層欄目以《父母雙亡10歲女孩照顧殘疾哥哥》為題,報道了江西瑞昌市碼頭鎮王依萌小朋友照顧智障哥哥的感人消息后,被大量新聞媒體廣泛轉載,一時間感動了全國,引發了社會的愛心熱潮。代省長鹿心社高度重視,當即責成九江市和省民政廳抓緊解決。目前“瑞昌小兄妹”的生活有了保障,除了應享受的政府補貼外,社會捐助款就達12萬元。現在哥哥已住進福利院并逐步進行康復治療,妹妹王依萌已安心去學校上學。 這件事情的解決是令人欣慰的,“瑞昌小兄妹”也是非常幸運的,但在這背后也引發了人們的一些反思:能不能讓我們的愛心成為一種必然,能不能讓社會的關愛更具幾分確定性?誠然在“瑞昌小兄妹”問題的解決中媒體發揮了積極作用,這種作用有時也是不可替代的,但媒體的作用畢竟是間接的、有限的,也許還帶有某種偶然因素。試想:如果我們地方相關部門服務意識更強,職責分工更明確,建立起目前空白的鄉鎮社工隊伍,我們就能及時的了解民意、體察民情,也許類似這種事件就能夠更早、更好解決。另一方面如果小依萌的親屬能很好的負起監護責任,知道并及時通過必要渠道向上反映,即便是村里的村民如果明確公民義務、責任,施于更多的溫情,也許小女孩孤立無助的情景就不會發生。 我們相信隨著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惠及于民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們的社會福利保障體制會更加完善,社會道德和公民意識會更強,弱勢群體會獲得更多關心愛護,社會關愛會更具幾分確定性和把握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