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蕩漾震顫癥
——帕金森氏綜合癥
楊長珍,男,72歲,石膏礦退休工人,住逍遙村。患蕩漾、震顫3年零7個月,百治不效。曾在山醫一院神經內科診為帕金森氏綜合癥,1983年11月16日會診。我院內科認為與老年腦、骨髓系統退化性病變有關。其癥,整日如乘車坐船,蕩漾不止,頭搖不停,手抖不停,手抖不能持箸,腳膝酸軟,一日數次跌撲,步態蹣跚前沖。自覺頭重腳輕,腳下如踏棉絮。頭暈、耳鳴、失眠,每至夜半即口中無津,舌干不能轉動。脈大按虛,舌絳而干。 患者年逾古稀,腎氣大衰,腎陰匱乏,任督空虛。精氣不能上達,陰精不能上奉,故頭眩、耳鳴,舌干無津;陰虛不能抱陽,虛陽化風妄動,故見蕩漾、震顫諸恙;心腎不能交濟,故不寐。現代醫學謂:老年人多數重心上移,形成頭重腳輕局面。此與《內經》在兩千多年前已論證之“上盛下虛”病機一致。治法宜血肉有情之品,填補腎督,育陰熄風。選大定風珠合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加蟲類熄風、腎四味鼓舞腎氣: 龜鱉二膠各10克(化入),生龍牡(搗先煎)、磁石(先煎)、白芍、腎四味、定風丹各30克,阿膠18克(化入),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黃連、油桂各6克,炙草15克,葛根60克,全蟲12只、蜈蚣2條,研末沖服,遠志12克,雞子黃2枚(分沖)。 11月26日二診:上藥連服5劑,蕩漾感消失,震顫、頭暈已減八九,手已不抖,可以正常進餐。脈已斂,舌紅潤,夜半己不渴。唯少有激動或過勞(仍參與田間勞作)時,仍有發現。原方加河車粉10克、鹿茸粉3克(沖服),又服5劑痊愈。 身瞤動癥
工商局段繼元之幼女,段志芳,8歲,1988年1月26日初診:頭搖、手臂抖動已1個月,日發作2~3次。發作前先覺心下懊儂,發嘔而不礙飲食。旋即發冷,上身抖動,不能自制。抖動時神清,語言如常,無恐懼感。每次發作或半小時,或1~3小時不等,說停便停。發作后不疲、不困,嬉戲如常。食納好,二便調。迭經縣醫院、省一院神經科、兒童醫院、市中研等單位專家會診,未見實質改變。迭用鎮靜、營養神經、養血柔肝、清熱熄風、和解少陽、溫陽制水、滌痰止痙、引灸諸法皆不效。近3日來多數在12~14時許發病,病作時患兒頻呼心口難受,隨即俯臥床上,以頭抵被,揚手擲足,反復顛倒,莫可名狀,目眩,覺周圍物事旋轉,自訴如坐在船上。病前,12月23日,患兒因洗澡受寒,突于11時50分失語,上肢無力,于14時許恢復,后遺口吃。24日,入夜胸腹脹滿。元旦一上午,突然高熱達39.5℃,2日熱退,下午6時發病,迄今近月不愈。難癥痼疾,求教于仲景。”心悸、頭眩、身瞤動”似屬真武湯證,然小便自利,況市中研已投溫陽制水不效,則非真武湯證。從其發作時惡寒,欲厚衣被,則表癥仍在;二便調,無里證。其主癥“心下痞,煩躁、苦冒眩、干嘔、胸腹脹滿,腸鳴漉漉……”與痰飲癥相符。遂擬一方,以桂枝湯解表,加桂以降沖逆;吳茱萸溫肝胃;澤瀉湯、生半夏加茯苓湯去痰飲之痞、嘔、眩;更加生龍牡、紫石英之鎮攝浮陽: 桂枝10克,油桂5克(后下),白芍10克,炙草6克,黨參、吳茱萸、生半夏各10克,澤瀉45克,白術18克,伏苓18克,紫石英、生龍牡各18克,鮮生姜5片,姜汁l小盅(對入),大棗6枚,煎服如桂枝湯法。 6月28日二診:藥后遍身得潤汗,12時稍覺心口難受,欲發未發。昨夜小便2次,今日3次,寒飲已化,腹滿未退。脈弦滑,仍屬飲邪,以溫藥和之。改投溫氏奔豚湯小劑治本: 附子9克,油桂、沉香、砂仁各3丸,山藥、云苓各18克,澤瀉、懷牛漆、紅參(另燉)各9克,生半夏18克,炙草9克,生龍牡、紫石英各15克,姜汁l盅(對入),冷水75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3次分服,3劑。 2月4日,藥后8日未發,停藥后昨15時有一次小發作,一顯即過。原方量減半,小兒稚陰稚陽,補陽不可太過,加炒麥芽30克、腎四味40克,3劑后恢復學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