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漆木雕龍鳳紋蓋豆,2400年前,裝咸菜、肉醬的器皿,


鹿角立鶴
鶴身、鶴腿、鹿角、兩翅、座板共八個部分組裝而成,座板都是單獨鑄造,可自由拆卸,然后采用子母榫扣接的方式連成整體,造型非常別致。鶴引頸昂首佇立,鉤形長嘴,兩翼展開作輕拍狀,拱背,垂尾,兩長腿粗壯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長方形座板上。鶴頭左右兩側鹿角向上呈圓弧狀,并分出數支分杈。鶴頭、頸與鹿角上飾渦云紋、三角云紋和圓圈紋;腹背飾斜寬道的羽毛狀紋中夾以勾連三角紋和凸形脊紋;翅上鑄浮雕的蟠螭紋和小圓圈紋;座板上鑄勾連云紋、蟠螭紋、鳳紋等。鶴的頭、頸與鹿角均錯金裝飾,背脊和雙翅的周邊鑲嵌著綠松石。鶴嘴右側有銘文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終。”迄今為止鹿角立鶴只發現了這么一件,是國寶級文物。


這是一件小小的獨體食用器皿,鳥身中部兩側各繪有樂舞圖像(忘了拍個細部不能細觀)。左圖鼓師神態自若,伴隨著陣陣鼓聲翩翩起舞,圖案是經過變形抽象化了的,有一些巫師化。右圖描繪的是正在奔放狂熱地撞擊編鐘的樂者,外形似小鹿,又似雙翼展飛的神鳥,圖案有著巫術豐富的涵意的原始歌樂鼓舞熱鬧的場景。

這個條案圖案極其復雜,由于時間及遠,有些地方已經模糊,但仍可想象出新時的華貴奢侈。
一個博物館不是一天兩天的參觀能看得完、看透,透過這些文物還有許多延伸的故事和迷讓我著迷,讓我沉醉。有機會我還會再到湖北省博物館,再來看看曾候乙墓的出土文物。
再會了曾候乙墓。
從工藝技術上講,漆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漆:直接在木漆表面平涂漆料,簡單易行,效果樸實,至今仍然在家具、工藝品、建筑等表面處理上廣泛使用。
2) 雕漆:在器物表面疊涂朱雀,是漆面達到一定的厚度,再用刀具體刻出各種圖案,產生浮雕效果,比較麻煩。
3) 雕填:在上述雕刻工序之后,于凹底部分填入另外顏色漆料,直至填平,使圖案富于變化。
4) 戧金:待器物表面的漆層干透后,用針、刀等刻畫圖案,再以金屑、金絲填平,用銀者稱為“戧銀”。
5) 填漆:用不同顏色的漆料,用時堆填,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使漆料之間自然相接,然后打磨成一個平面。
6) 螺鈿嵌鑲:根據不同裝飾內容,在漆面局部雕刻后嵌進螺鈿,使裝飾效果更加復雜,色彩變化上也更加豐富。
7) 在平漆的技法中,后來又延伸出許多以金為裝飾的方法,如描金、貼金、撒金、泥金、涂金等,以及描漆、彩漆等涂漆的不同手法。漆器的歷史比較長,又經歷耐用,留至今日的文物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