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養生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大發展的時代,知識經濟對現代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人經受不了新時代面臨的全方位的挑戰,有的人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機。伴隨著新的時代的到來,心理問題、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的痛苦之一。如何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利人們身心健康的保持,提高全社會的生活質量,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和發展,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醫學工作者和全社會的人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在目前的醫學臨床工作中可以發現,隨著新的醫學模式的形成,與心理、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心理生理疾病(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癌腫、非特異性結腸炎、神經性厭食、肥胖)和精神疾病的發病率有了較大的增長,醫學對心理學的需求更加迫切,這一方面表現為對這些疾病的治療需要心理學治療方法的參與,更表現為心理學方法的更廣泛應用將在這些疾病的預防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亞健康狀態,是現代社會中一定比例的人處在的非疾病非健康狀態。部分亞健康的人表現為活力降低、適應力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狀態,他們自我有心理上的不適應感覺,感到精神不安、頭痛、胸悶、失眠、飲食欠佳等,但經各種儀器和化驗檢查都沒有陽性結果。從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尤其是精神及心理醫學的臨床實際工作中發現,處于這種狀態的人群數量是相當多的。 如何預防和有效治療以上疾病,中醫學寶庫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治未病”思想和方法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在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中心理養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心理養生強調形身并養,養神為主。《內經》集戰國前醫學思想與醫學實踐之大成,記述了不少“治未病”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其內容很廣泛,有關“心理調適”的內容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做好心理調適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中醫學中“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心理調適方法: 一、心理養生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內容 莊子認為“養”有六層意思:滋養、培養、補養、保養、養育、修養;生是指人的生命。養生是對生命活力的滋補、培養,通過身心養護,以獲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養護已達到較高的水平,給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視,但是對于心理養生給予的投入和重視還顯不足。在中醫學理論中強調:對外界社會的適應才能有“壽”,這種適應一方面表現為身體的勞逸、居處、飲食與外界環境的適應,另一方面更表現為心理狀態與外界環境的適應。早在唐代,著名醫家王冰就提出了“調神”的重要性,強調調神養心以養生,力求達到寡欲、寧靜、致柔的生活境界。 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抑郁癥、慢性疲勞綜合癥的發病率也在日益升高,這就提出了在全社會加強“心理養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勞動中要注意緩解精神緊張、減輕腦力負荷,通過人們的心身健康促進社會經濟快速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二、維持精神內守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中醫認為,嗜欲不止、妄念過度、竭思不盡,則能擾動心神,影響身心健康。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主張“志閑而少欲”,要求人們清心少欲,以理收心。現代社會,人的誘惑太多,欲望亦多,加強理性的力量,心靈才會純凈,正如孔子所說“和為貴”、“仁者壽”;做到心胸開闊,就能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正能“治療”社會上有些人已患的“浮躁病。 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要努力做到“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才能使“外邪不可深入也”。在中醫學思想中和現代社會的實踐中,對人們共同的要求是“養神重德”、“嗜欲有度”、“順時調神”,做到這些可以幫助現代人化解心理緊張、調適不良的心境狀態,提高心理應對能力,適應新時代的心理要求。 與現代醫學不同的地方,中醫養生學強調養身重德。 三、 在《內經》中早就提出了“陰陽五態人”、“陰陽二十五人”的理論認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體型不同、行為特征不同,所以每個人易患疾病不同。要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生理特點實施不同的心理保健方法。 四、 五臟是情志產生的基礎,當五臟發生虛實盛衰變化時,往往對外界某種刺激極為敏感,會直接影響人的情志活動,產生相應的變化:肝陽偏亢之人,外界稍有刺激,即容易發怒;肺氣虛之人,對外界的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所以將身體狀態調整到健康水平,才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基礎。 另一方面,情志活動對臟腑有反作用:經常保持“喜”的情志狀態,可以使人氣血暢達,營衛通利。喜、憂、思、悲、恐、驚任何一“志”的“五志過極”,都會影響臟腑活動,成為致病的原因。 5、防治疾病均要心身并重,分清主次 臨床上有很多與心理異常相關的疾病,臨證時不能單純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要隨時保有與“軀體疾病”的相關思維。比如:臟躁,中醫學認為此病的發生有其體質因素,但表現為許多情志癥候;驚悸:此病的發生往往是體質因素合并心理因素;失眠:少部分病例發生于體質因素,絕大部分病例發生于社會、心理因素。在實施臨床治療時,要有“心身并重”的方法,或以“治身為主,輔以調心”,或以“治心為主,輔以調身”,或“心身并治”。在針灸治療中著名醫家黃甫謐就曾告誡我們:要根據病人的“形、性、氣、血”差異,運用不同針灸方法。 結語: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心理養生是新世紀健康發展的主題之一。預防疾病的發生較之治療已患的疾病,對于個人和社會都顯得更為重要。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在“治未病”中心理養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人心理健康了,就能夠對抗緊張的情境,經受得住壓力和挫折,積極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活力,為社會的和諧、發展、進步做出貢獻。 加強心理養生達到“治未病”的目標,我們能建議大家的:從容應對“壓力”,保身心健康;有“心理問題”早重視,適當調整;注重人際和諧與心理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