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只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里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2) 我選讀了其中的幾篇: 內篇: 外篇: 雜篇:第一篇《逍遙游》 第八篇《駢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齊物論》 第九篇《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養生主》 第十篇《qu篋》 第四篇《人間世》 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師》 第七篇《應帝王》 最后,在泛讀了剩下的篇目基礎上,對《莊子》全書作一篇總結。 《逍遙游》 該篇是莊子思想和藝術的代表作,它主要說明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全面闡述了他無所待的思想:萬物如果以有所待作為運行的條件,就不能真正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于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游”。 “逍遙”,得道后無所依賴,進入自由王國的一種境界。 《齊物論》 “齊物論”即“齊同物論”,闡述萬物平等觀。莊子認為,萬物在作為個體的存在意義上,主要表現為差異性,也就是對立性;而在“道”面前則是統一的,均齊的,“道通為一”。他主張應該拋棄萬物相對性的差異,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絕對性的統一,“忘年忘義,振于無竟”。這些都是莊子對立統一觀念的體現。 《養生主》 本篇主要講述養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緣督以為經”的養生方法,即養生要堅持中間路線,不要走極端。他認為人與其他萬物一樣,生死不過是一種轉化,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應當順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拋棄那些名利榮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間世》 本文主要是討論處世哲學,“人間世”即人類社會。作者認為正確的年處世方法應堅持兩條原則:“虛己”與“順物”。也就是說,無論時事如何變化,都應當堅持虛己無知,不帶成見和主觀愿望;要順物隨變,不固執己見,這樣才能夠擺脫世事的困擾而立于不敗之地,“不用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談論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標志。文中以五個寓言寫了六個肢體殘缺,奇形怪狀的人,但他們都是道德充實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時的孔子,鄭執政者子產,自命治國憂民的魯哀公都甘拜下風,這一切無非要說明:形體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卻能夠彌補形體的殘缺不足。所謂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萬物的變化,消除立德的動機。 《大宗師》 本篇主要討論道,“大宗師”即宗大道為師。“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死聲如一”的人生觀,“安化”的人生態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題思想。 《應帝王》 本篇主要討論政治哲學,“應帝王”就是應對帝王治國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國之道。莊子主張無為而治,為政之道在于順應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潛移默化,而不是強加干涉。 《駢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論。作者認為“仁義”如同“駢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余的東西。她用層層遞進反復對比的手法闡明:最純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發展,而仁義不但不合人性,而且還防礙人性的發展。 《馬蹄》 本文承上篇進一步提出圣人所提倡的“仁義”是破壞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馬為喻說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這不是強調復古,而是在倡導人性解放,回歸純樸。 《胠篋》 本文從日常生活入手,防盜卻被盜賊所用這一實例,指出圣智禮法也是如此,本為護國為民反而成為“大盜”亂天下的根由,最終為害百姓。作者引古諷今,抨擊了以智法國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觀點是在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中凸現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論述物質世界在時間、空間上的相對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正確性;后半部分佐以幾個小寓言進一步論述自然本性的可貴,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融于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論述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作者用了幾個寓言故事,旨在闡明: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誘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斷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從全文來看,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道方法的。開篇由對卮言重要性的論述(主要是卮言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因出五個寓言故事,說明學道不可因利而改變是非評判,要忘親忘祿、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隨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度謙遜。總之,一句話,要排除主要因素,順物自然。 總結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后,頗有感觸。不能說是我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我的閱讀還未曾上升到專門研究的階段,所以, 以下的論述,是結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特點就在于其內飽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眾所周知,《莊子》哲學思想源于老子,而有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道”為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其外涉及政治、處世、養生、世界起源論和本質論、唯物辯證法等各個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勸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貫穿《莊子》一文始終的觀點是“順天”和“無為”。雖然各篇內容各異,思想浩繁,但我們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作者希冀的任天為之,不加外物束縛的自由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境界何等雄渾! 然而,一些消極避世,過分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為莊子本人的思想超脫萬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虛構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呢感蔭蔽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渾沌;寫奇人,有乘云氣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頭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總之,所繪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 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過特定的創作方法表現出來—“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卮言既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語言;重言為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寓言是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語。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覽全書,無一篇不涉及語言故事的創作,而無一個語言故事不是獨出心裁,著意為之。《莊子》的許多思想艱深抽象,而語言卻化虛為實,將理論變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處道家觀點。這一點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態度顯然對儒墨等積極入世的行為表示不屑;而當時儒墨并盛,孔子為名人,為了使自己得主張為他人所接受,莊子又不得不托己說于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為曼衍”,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這一點其實在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中都存在。這里將其提出,莊子是想證明:自己的語言皆從內心自然涌出,言為心聲,不能為外界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 4。語言跌宕跳躍,句式錯綜復雜,論辯性強。 莊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詞,大段排比,反問,疑問的句式去論辯,讀之或鏗鏘有力,或發想無端,或尖銳辛辣。當然,正是因為作者不直接表明態度,而是敘議結合地讓讀者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維跳躍較大,邏輯上往往會有疏漏,常常是開篇的寓言與后文銜接不上,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齊物論》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讓人感覺過于重復拖沓,沒有存在的必要。 附:本來,對內篇的七篇文章作了具體的結構分析(在我看來,除了《莊子》距今較遠,文字艱澀難懂之外,最麻煩的是如何將文章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并最終凸現主旨),但因內容較多,只好算了。 3)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稱莊子為“神人”。記得在我的大學時代,博學多才的中古文學老師最喜歡講的也是莊子的作品,在學校組織了我們集體看過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里,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