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規招生手段”變“非法招生手段” 志愿頻遭篡改暴露民辦高校陷入招生絕境 每年高考前后,考生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都屢見不鮮,學生和家長接到騷擾電話和收到莫名其妙的錄取通知書的事情并不稀奇。今年,高招的“非常規招生手段”卻變本加厲地演化成了“非法招生手段”,接二連三曝出考生志愿被篡改事件。 在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萬勝高中,13名考生的高考志愿被改成了創辦僅一年的四川三河職業學院,經公安機關調查,為萬勝高中教導處副主任徐某所為。對此,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唐小我于 河南省周口衛生學校的14名學生,高考第一志愿則被改成了山東現代職業學院,且已經被保存3次,沒有再修改的機會。山東現代職業學院稱,考生用戶名和密碼竊取自學校張貼的公布榜,并承諾專業可以調劑,還可以以貧困補助的形式給予“補償”。 涉案的四川三河職業學院和山東現代職業學院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民辦高職高專類院校。在生源危機越來越嚴重的形勢下,這些院校鋌而走險,不惜冒著違法犯罪的風險來搶生源,民辦學校的生存危機究竟已到了何等地步? 民辦院校已面臨生死存亡 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2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報名人數自2008年后就出現了過山車式下滑,2012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915萬,較4年前減少135萬。生源減少和1999年開始的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得生源缺口凸顯,主要集中在高職(專科)批次。這些高校在不少地區的高考錄取中,遭遇零投檔。 “第一波水已經淹到了專科層次,第二波即將淹到本科層次的院校。”西安歐亞學院院長助理張軍宏說。 《2012年高招調查報告》統計顯示,近年來,高考專科分數線一降再降。2011年,山東省的專科二批分數線為350分,到2011年下調至180分。2011年,山西省為保障錄取工作,取消了三本志愿,專科分數線降至150分,為歷史最低點。 盡管如此,還是在多省出現了大面積的高職計劃未完成的情況。2011年,在高考人數最多的地區——河南省,計劃招收專科考生30.3萬余人,最終錄取27.9萬余人,生源缺口達2.4萬。在陜西省,7.6萬高職線上考生直接放棄了填報志愿。湖南省計劃招錄14.4萬考生,首次征集志愿公布缺額達4萬,二次征集志愿公布缺額2.4萬,最后一次征集志愿缺額仍有6000余個。廣東省專科批次錄取中,征集志愿(計劃招生人數與實際招生人數的差額——記者注)計劃最多的一個學校達1412人,多家理科院校的計劃征集志愿人數在500人以上。 報告認為,這主要是由考生放棄報考造成的。越來越多的考生放棄高職高專,選擇出國留學或中止求學,民辦高校已經開始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與之對應的是,從2008年起,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連續4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1年達到34萬的歷史紀錄。這34萬人中,近一半是出國讀本科。 學校要活下去,這是病急亂投醫 “招生的時候就像是打仗一樣,要使出渾身解數來。”河南省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老師用“慘烈”來形容每年爭搶生源的情況。 “海投”錄取通知書,購買學生個人信息,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反復游說,招聘招生代理進行有償招生,甚至要求學生先行墊付學費,這些“非常規”招數都已經成了“常規”招生手段。上述河南職業技術院校的招生老師表示,由于該校在當地的專科學校中尚處于中上游水平,“經常會被其他高校‘黑’”。報考該校的學生會接到其他高校的招生老師或招生代理的游說電話,被告知該校的硬件設施不佳、學風不好、校園安全性差,類似的惡性競爭頻頻上演。 而對于日前出現的志愿被篡改現象,該老師說,“學校要活下去,這也是病急亂投醫。” 他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最害怕的就是在報到時被錄取的學生“放鴿子”。“很多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家境好的出點錢送出國混個文憑,家境困難的就回家種地或者直接打工去了,被錄取了也不來讀。”因此,每年在錄取之后,他們都要往學生家里打電話,讓對方承諾一定會來報到,甚至會要求對方先墊付學費的一部分。但盡管如此,到報名時,還是會有很多學生爽約。 期待招生困境倒逼辦學思路轉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經提出,要大力支持民辦教育,完善獨立學院管理和運行機制,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清理并糾正對民辦學校的各類歧視政策,制定完善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 事實上,民辦院校的確一直處于既沒錢、又沒權的尷尬境地。和公辦院校一樣,民辦學校并無辦學自主權,無法自主設置學科、專業、課程,也就難以辦出特色;而按照當前的招生錄取制度,民辦院校往往被安排在最后批次錄取,不可能和公辦院校競爭。但它們卻不像公辦學校可以享受到國家的財政撥款,只能自負盈虧。這些院校往往規模大,開支大,資金渠道卻很單一,只能靠學費維持生存。因此,招不到生,收不到學費,就會面臨破產的危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民辦院校玩招生花招兒,只會加快其破產關門的速度,無疑等于把已經處于懸崖的學校推進深淵。要走出困境,必須反思傳統的辦學思路,重新規劃學校的發展戰略,減少鋪張浪費,把辦學的經費用到刀刃上,走特色辦學之路。“民辦院校與其在招生中玩花招,不如展示重視生源的誠意,承諾對部分優秀學生免除學費,設立全額獎學金,并派學校的教師深入到考生中,宣傳本校的辦學理念,展示本校的特色專業。” 他認為,對于處于困境中的民辦院校、職業院校,政府也有必要伸出援手,除了取消對民辦院校、職業院校不利的歧視性政策外,還應對民辦院校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比如按學生人頭,補貼培養費。 (陳竹)《 中國青年報 》( |
|
來自: Z教授的e > 《民辦高校 職業教育 國外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