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兵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在沒有結婚之前,他們心目中的家就是父母的家,因為除了這個家也再無別的家。為了這個家,他們愿意奉獻一切。假如這時他們已有了收入,那么他們除了留下自己必需的生活費之外,愿意把剩余的全部收入交給這個家,也就是自己的父母。這時,男人和女人對家的理解是相同的,對家的態度也是相同的。 然而,結婚之后,男人與女人對家的認識和態度就截然不同了。男人認為自己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的小家,另一個是父母的家。他認為這兩個家同等重要,至少兩個家應該兼顧,不可偏廢。盡管他不得不把多數時間和精力耗在自己的小家,陪伴妻子,撫養子女,但父母的家一旦有事,他便義不容辭前往。若需要經濟上的幫助,他也會竭盡所能,義無反顧地資助。當然,父母的家,核心是父母,但不僅僅指父母,而且還包括兄弟姐妹,甚至兄弟姐妹的子女,所以,當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兄弟姐妹的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男人們從心底里仍然認為這是他與生俱來的義務,因而會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 女人則完全不同,結婚之后,女人認為她的家就是她的小家,而父母的家只是情感的牽掛和兒時的記憶。她愿與父母以及兄弟姐妹通宵達旦相互傾訴,動情之處,甚至淚水漣漣,但遇到經濟資助,往往極不情愿。少量資助也許還可以,多了就難了,因為在她的內心深處,她現在只有一個家,那就是她的小家,那是她一切的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這個中心。 因為婚后男女對家的不同認識,所以夫妻之間就會產生摩擦和沖突。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在陜西工作,其老家在甘肅。有一天,他侄子給他電話說他得了感冒,沒錢看病,他想都沒想就給侄子匯了500元錢,因為他認為老家永遠是他的家,任何人的需要和求助,他都有義務幫助,但老婆知道此事后就很生氣,老婆想:你生病了憑什么向你大伯要錢看病?你應該向你父母要,父母沒錢,可以向別人借。大伯哪有責任管你看感冒的事?這就是男人和女人對家觀念的差異。 還有一位朋友,年終拿了8萬元獎金,于是想拿出其中的3萬元送給農村的父母。一是感謝父母二十幾年的養育之恩,二是父母拿這些錢可以幫助經濟狀況不好的其他幾個孩子。作為一個男人,他不可能置老家于不顧,但妻子堅決反對。妻子說:“你已經和我結婚生子了,怎么老把錢給別人?你記住,你的家在這里,而不是那個遙遠的農村”。 男人常常因為想資助老家卻遭到妻子的反對而痛苦,痛苦得就像被閹割了的太監,因為他十分絕望;女人常常因為丈夫要源源不斷地資助老家而痛苦,痛苦得就像被人控了心一樣,因為她不能容忍這個家里有人心懷二心,挖這個家的墻角。 我無法判定誰對誰錯,因為男人和女人對家的態度都是天性使然。只是彼此都應對對方多一些理解與寬容,或許還應再多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與藝術,這樣夫妻就會少一些摩擦,多一些和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