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濕的措施,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因而中醫里除非燥濕,還利于濕、化濕、滲濕等應付濕邪的方式。 濕是最輕易滲入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朋比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組成肥壯… 為什么當代人的病那么龐雜,那么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內外夾攻,打擾不清!怎么能推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方便的方法是看大便:萬一大便不成形,常年便溏,必定體內有濕.假使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爾后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體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質。 萬一有便秘,并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解釋體內的濕氣曾經很重很重了.假使你誠實不情愿察看大便,,吐出舌頭觀摩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體現。黃得越厲害,或許膩得越厲害,闡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感覺很困,認為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力,或是認為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這即使體內濕氣很重象。中醫里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袱著的覺得即使身軀對濕氣的感覺,似乎穿著一件洗過沒干的襯衫似的那么拗口。 濕邪是當代人康健的克星如何應付濕邪,祛除濕邪,把體內的濕氣趕走出去,既容易又適宜的做法是: 薏米紅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濕佳品 祛除體內的濕氣,方式十分容易,只需兩個"藥"。這兩個藥能當茶喝,能當飯吃,況且能處理大問題的。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東西,不必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清潔后放在鍋里邊加水熬。熬好后即使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熬薏米紅豆粥是有許多技術和講求的。薏米很硬,紅豆也很硬,萬一放在鍋里始終熬,也許熬一個多小時還不爛,很揮霍火或許電,況且搞不好還會把水燒干,形成糊底。 方式有兩種: 一是在鍋里加進入足夠的水,燒開后熄火,讓薏米和紅豆在鍋里悶半個小時,再加火,燒開后再悶半個小時,紅豆粥就煮成了。 第二種方式更容易,即使把咱們家目前不常用的保溫瓶洗清潔,把薏米和紅豆放在里邊,再倒進入開水,塞緊瓶頭悶著,每天晚上這么弄好,早晨起來即使粥了,剛好當早餐喝。這是十分省便的,也最節儉能源的,不必去熬。 薏米紅豆粥有個益處,即使怎么熬都不會發粘發稠,總是底下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薏米和紅豆的頂事成分大半在湯里。由于熬粥的時候,水放得許多,這些湯也許就夠我們喝半晌了,剛好能夠當茶喝。假使是夏天,上午就得力爭把它喝完,因為喝到下午就餿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紅豆仍舊能夠吃,萬一認為口感不太好,能夠拌點白糖。這可不是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嗎? 至于成效,那真是非同兒戲。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乘,它能夠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里稱作"赤小豆",也有顯著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能,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而它還能補心。當代人精力壓力大,心氣虛;茶飯不節,活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頂事成分充足為人體吸納,一同不給脾胃形成多大承擔。 關于薏米和紅豆的"消腫"作用,也很故意思。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腫即使水腫。試看今人,十個里邊最少有五六個身軀發福,這也是腫,叫做體態肥壯。在中醫看來,富態也好,水腫也好,都意味著體內有濕,水液不能隨氣血流淌,滯留在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疾膨脹起來。水腫如此,肥壯也是如此,只不過是水準有深淺罷了。去濕性極強的藥物或食物能祛除這些滯留在人體的水液,也就能消腫。因而,治療水腫必用紅豆,而實踐證實,薏米紅豆粥擁有優良的減肥成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軀。特別是對于中老年肥碩,結果特別好。 濕邪是形成當代各種慢性、愚頑性疾病的基本,而薏米紅豆湯是對治濕邪優秀的藥。 時常有人問:"為什么薏米紅豆粥煮不成粘稠狀的呢?"在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入!為什么?因為大米長在水里,含有濕氣,濕性粘稠,因而,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因而它們怎么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運用了它這種清的實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去。一旦加進入大米,就等于加進入了濕氣,因而全部粥都稠了。滋味固然更好了,但對于養生來說并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枉費了,成效全無。 中醫教您如何去濕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天氣環境變動對身軀發生的波及,中間「濕」被視為引起及逆轉疾病的重點,在正情理況下,人體對于外界溫度、濕度變動有大方調劑能耐,但有些人因體格、疾病或生計習性不良,形成體內水分調控體系失衡分排不出去,因而波及康健。 另外,當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形成腸胃消化性能碰壁,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認為困乏、身軀四支深重、不曾食欲、手腳寒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坦,甚至展現腸胃炎表象。 以中醫而言,會利用馥郁、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高招。使用植物香氣來抗衡感生病,是老祖宗的智能。比如南方人貼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阻止傳染疾病。或在天氣回暖、細菌病毒號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后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當代藥學也發覺,這些馥郁植物確有抗病毒成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即使一例。 另外,熱辣辣的姜汁發汗,最符合在淋雨爾后驅散身軀濕氣,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好像慢墩火,徐徐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教你除身軀的濕 但要真實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進生計習性開端下手。中醫供給以下方式,讓你輕快除卻身軀濁重濕氣,從新還原神清氣爽。 第1招勤活動 活動能夠紓解壓力、活絡身軀器官運作,提速濕氣排泄體外。 當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費少,加上長等待在密封空調內,很少流汗,身軀調控濕度的能耐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活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添水分代謝。 第2招茶飯清淡適量 腸胃體系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優秀的方法即使適量、平衡茶飯。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輕易形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軀發生過氧化物,加劇發炎反響。 中醫以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納性能暫停,不易無限定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優秀在烹調時參與蔥、姜,減低蔬菜寒涼實質。 第3招避環境的濕 平時生計優秀削減泄露在濕潤環境中。特別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神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降落且地板濕氣重,輕易侵入體內形成四肢酸痛。優秀睡在與地板有必定距離的床上。 2、濕潤下雨天削減外出。 3、不要穿濕潤未干的衣服 4、水分攝取要適量 體內濕氣較重者的茶飯應以清淡為主,可多吃薏米粥,冬瓜,山藥,蓮藕,(多吃不妨)不宜吃辛辣茶飯,不宜大魚大肉,不宜喝酒。 傳統醫學的濕邪 傳統醫學以為,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天氣濕潤,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傷害人體陽氣所致。 中醫以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作,脾臟健運,運滑水濕性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臥病后,病人時常展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煩悶、脘腹脹滿、厭惡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為提防、減少濕邪傷人,一定注重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抖擻,能力頂事抵御濕邪的襲擊。 因而,在夏秋之交,應尤其留神居室和職業場合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后應即時將身軀擦干并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長工夫浸泡,以防外濕侵入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茶飯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另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自我檢驗 你的濕氣是否過重?人對外界的溫度、濕度等有調劑能耐,但萬一本身軀質弱,或許身有疾病,就輕易室外受濕氣攪擾。 萬一你在陰濕氣象時展現下列變動,代表著你身軀里的濕氣太重了: 腸胃不佳、精力不振、四肢深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劇。 萬一身軀內濕氣淤滯,會誘發風濕等疾病。目前為大家引薦幾種容易的祛除體內濕氣的好措施: 避濕、冷、酒精 避開"濕"環境 我們人體內發生濕氣,除非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局部和環境有關。正所謂外界濕氣誘發內濕,時常在濕潤、陰冷的環境中就輕易導致濕氣侵入體內。 因而倡議別穿濕潤不干的衣服,蓋濕潤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足擦干身軀水分,吹干頭發。另外,還要防止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濕氣包袱你的身軀。地板濕了,馬上拖干,以免濕氣滯留。 房間內的濕氣假使很重,倡議多堅持空氣流轉,讓空氣帶走濕氣。萬一外界濕氣也很重,你還能夠敞開風扇、空調,憑借這些電器維持空氣的對流。 避開生冷、甜膩食物,別喝酒 外表環境僅僅是誘因,體內環境太濕才是主因。中醫以為脾胃主濕,因而,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譬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愛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濕"。此外,酒助濕邪,酒精少碰為好。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許多我們常吃的食物能夠起作用。譬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利于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成效。 另外還能夠抉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資料中,或許煲成粥,還有煮水喝都能夠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特別頂事。 一、蔥、姜、蒜的妙用: 蔥、姜、蒜是我們家用最一般的幾種調味料,它們在為我們的菜肴增添滋味的一同,還有著不可替換的藥用價值。在春天里,萬物生發,本身就應當多吃一些蔥、姜、蒜,而針對體內的濕氣,我們還能夠試驗在家里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倫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今后,病癥就會有所緩和,這個措施同樣實用于淋雨后提防感冒。 二、薏米加紅豆實用范圍廣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許多我們常吃的食物能夠來起作用,紅豆即使中間之一。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成效,實用于各類別水腫之人。薏米,是常用的中藥.性味甘淡微寒,利于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能,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由此可見,這兩種食物的配置可謂是絕佳的除濕良品。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后食用,能夠利尿、除濕,甚至還能夠起到整形的效用,體內濕氣重的人應當試驗食用。然而合算留神的是,這兩種食物都是利尿的,因而不相宜尿多的人流。 三、有些食物會加劇體內的濕氣 優秀不要食用,如:辛辣、海鮮、油膩的食物都盡量少食用,省得加劇病情。抉擇一些清淡的、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才是處理的好措施。 四:活動發汗,直接驅散濕氣 人時常會因為覺得身軀深重四肢無力而不愿運動,但越是不動,體內淤滯的濕氣就越多。其實,穿過活動,使身軀里的濕毒以汗水的模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大方也是最頂事的措施。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茶飯油膩、缺少活動的人,越是不愛活動,體內淤滯的濕氣就越多,日久天長,必定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起一系列的重癥。因而,增添體育錘煉是勢在必行的,穿過活動,使身軀里的濕毒以汗水的模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大方也是最頂事的措施此外,隨著各地多雨季節的來到,體弱的老人、小孩和有慢性疾病的人流要尤其留神捍衛好身軀,不要被濕氣"潰敗"。 陰雨濕潤的季節,若覺得自己有濕邪侵入的癥狀,如精力不振,頭暈困乏、舌苔薄白、上腹悶脹、不思茶飯,口粘或甜,四肢深重,大便稀爛,尿短少而黃赤、下腹隱痛等癥狀,可自己用些藿香、茵陳、紫蘇、土茯苓、苡米仁等煲些骨頭湯或獨自煲水飲,對去濕有優良的作用。 === 身軀濕氣太重的食療方式 清熱祛濕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米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造】將川萆?、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凈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參與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溫熱服食。 【療效】清熱祛濕。實用于因暑熱而惹起的小便不利,胃滯難受,腹脹脘悶等癥。 【留神事項】大便干結者不宜用。 吃點熱湯面,讓身軀適度出汗,能夠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消暑健脾祛濕湯 【成份】 蜜棗、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陳皮。 【性能】 清熱解暑、穩固排放及消化體系性能。 綠豆百合薏米仁粥 原料:綠豆30克,鮮百合30克,薏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薏米仁、綠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鐘;百合洗凈切小; (2)、在開水鍋中納入綠豆和薏米仁,燒開數分鐘后改用慢火煮至開花;參與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后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濕的典范食療粥方。 絲瓜咸蛋麥片粥 原料:絲瓜100克,咸蛋1個,麥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適量,蔥末、酒、鹽、味精半點。 制法: (1)絲瓜洗凈刨皮切丁:咸蛋1煮熱,剝殼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開水鍋中放人粳米,大火燒開后改用慢火燒至米開花,放人麥片、絲瓜丁和咸蛋粒,熬制成粥后,加鹽、酒、味精,撒人蔥末,滴淋麻油。 擁有滋陰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藕絲百合湯 原料:藉100克,百合5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藕洗凈削皮切細絲;百合剝片切絲待用。 (2)、開水鍋中,參加藕絲和百合絲,燒開后改慢火熬成汁,耦絲和百合絲燒至酥爛,參與冰糖。 -- 健脾開胃、清熱防暑的夏季營養湯: 氣象熱了,茶飯也應當隨著天氣變動而變動了。夏天要享福食療的益處,能夠抉擇一些祛濕清熱的食物來增強身軀的抵御力。 此刻的茶飯應漸漸轉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質含量高的魚類、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應抉擇清淡而富裕營養,又能消暑益氣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帶、茄子、西紅柿以及各種綠葉蔬菜。而性味辛溫、酷寒的蔬菜,如生姜、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熱氣蒸人之際,人體毛孔展開,出汗較多,要留神補償水分,優秀多飲涼開水;橘子精、菠蘿精、山楂精等,可用冷開水沖飲,而冰棒、汽水等冷飲則宜少吃少喝。這些寒涼食物不只營養低,熱量高,更有損脾胃,體格羸弱或輕易腹瀉人士應當少吃為佳。 詳細來說,多吃赤小豆利于尿成效,冬瓜、蓮葉能消暑祛濕,扁豆則能健脾祛濕,苦瓜、苦菜等帶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熱,又有營養。 此外,我們還應"因人進食"。有的人體格虛寒,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就不應多吃。 內生"五邪"病機 所謂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進展歷程中,氣血、津液和臟腑等生理性能變動而發生相似于風、寒、濕、燥、火外邪致病的五種病理形勢。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是指由于脾的運化性能(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及輸布津液效能減低或阻礙,從而導致水谷不能化為精微而化生水濕痰濁,故"內濕"多因脾虛。 內濕的組成,多因素體陽氣不足,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陽不振或脾氣損,失其健運之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代謝產生阻礙,而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成痰,留而為飲,或積而成水。因而,脾的運化瀆職可導致濕濁內困,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濕性重濁粘滯,易于阻遏氣機,故在內濕組成爾后,常隨其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病理表象。如濕邪留滯于經脈,則癥見頭重如裹,肢體重著,或關節屈伸不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項強直,皆屬于濕"。即是指頸項局部之筋肉,因為濕阻而不溫和,以致頸項強急而活動阻礙。若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陽中焦,則脘腹痞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腫便溏,小便不利;若水濕擴散,溢于皮膚肌腠之間,則發為水腫。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浮腫"。 大腸濕熱 癥狀:發熱,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或大便膿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多因茶飯不節,過食生冷,或茶飯不潔,致暑濕熱毒之邪侵及腸胃,濕熱蘊結,下注大腸,傷害氣血而成。 寒濕困脾 癥狀:脘腹脹悶,不思茶飯,泛惡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頭重身困如腫,苔白膩或舌胖嫩,脈濡緩。 病因病機:多由貪涼飲冷,致寒濕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濕潤,寒濕內侵脾胃;或素體濕盛,脾陽受遏,以致寒濕中生。 脾胃濕熱 癥狀:脘腹脹滿,厭惡欲吐,厭油膩,口粘而甜,肢體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貌肌膚發黃,或有身熱起落,汗出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感覺濕熱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內生,或茶飯失節,傷害脾胃,濕郁化熱所致。 肝膽濕熱 癥狀: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不調,舌苔黃膩,脈弦數。若見身目發黃,發熱,或見陰囊濕疹,或見睪丸腫痛,外陰瘙癢,婦女帶下黃赤腥臭等,則為肝經濕熱證。 病因病機: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酒肥甘,濕熱內生,蘊結肝膽,或濕熱下注所致。 膀胱濕熱 癥狀:小便灼痛,尿頻,尿急,或見血尿,或尿液污濁,或有砂石,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病因病機:病多由外感濕熱,蘊結膀胱,或茶飯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 望面色 正匹夫的面色紅潤光澤,體現人體氣血充盈、臟腑性能興旺。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緣故可使皮膚產生反常變動,稱為"病色",病色平常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致。面色黃如桔皮,眼華發黃為濕證。面色黃而瘦削者,多見于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 望形態 形是形體,態是姿勢。穿過望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可知內臟、氣血陰陽的盛衰,疾病的水準及預后。 1.望形體 3)胖:肥壯并非強壯。 體型特質為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腹大、身軀偏矮,多后仰。 胖而能食,形盛有余; 胖而食少,肌肉松懈,精力不振,多為脾胃虛。 胖人形肥氣虛,水濕難以循行,因而濕多,若郁滯生痰,則易患中風證。 --- 望舌形: 舌形多指舌的形狀。正常舌體大小適中。反常舌分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紋舌、芒刺舌、齒痕舌。 稚嫩舌:紋路仔細,多為氣血運行不暢,內有水濕,多為虛證。 胖大舌:舌體較正常舌大,舌肌松懈,稱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腎陽虛所致,主水腫、痰飲。 齒痕舌:舌體邊際有強制印跡,為齒痕舌。舌體腫大,展現齒痕。主脾陽虛衰,水濕內停。 --- 舌質: 留神其頻色的變動。正常舌質淡紅而潤。 (1)淡白:多為血虛或陽虛。淡白光滑為寒證或寒濕證。 舌苔: 留神其色澤及厚薄。正常舌苔薄白而潤。 (2)白苔:多屬寒證。外感風寒初起苔見薄白而滑;里虛寒證舌苔也見薄白。 白膩則是內有痰濕之象。 (3)黃苔:黃苔多屬熱證,黃色愈深,其熱愈重。表邪入里化熱,初則舌苔淺黃,里熱加劇則舌苔深黃;熱盛傷陰則苔黃而干;濕熱內蘊或腸胃實熱積滯則舌苔深黃而厚膩。 -- 4)望舌苔: 首要觀摩舌苔的薄厚、潤燥、腐膩、剝落苔等的變動。 舌苔愈厚膩,表示濕濁愈重。 薄厚苔:透過舌苔能見舌體為薄苔。透過舌苔不見舌體為厚苔。薄苔為疾病初起,厚苔為病情較重。 潤燥苔:舌苔潮濕適度為正常苔,最漂亮的水杯,苔干、毛糙為燥苔。苔的潤燥水準表示體內津液的盈虧情形。若舌紅絳而苔潤為熱盛,舌紅而苔燥為濕阻遏止陽氣。 腐膩苔:苔質蓬松,顆粒較大,舌邊、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樣為腐苔。苔質周密顆粒滑膩。觀摩苔的腐膩可知陽氣與內濕的水準。腐苔多為食積胃腸或痰濁。膩苔因陽氣被遏阻,多見于濕濁、或痰飲證。 剝落苔:舌面本有苔但局部剝落,胃氣或胃陰受損。若舌苔突然退去,光潤如鏡者為光剝苔,是胃陰胃氣俱損的危重表象。 --- 5)苔色: 苔的色澤分為白苔、黃苔、灰黑苔等的變動。 白苔:多主表證、寒證。苔薄白而干,舌尖紅者為炙熱肺火盛。 厚白苔主痰濕。 黃苔:多為熱證,從黃的水準識別熱的的輕重。 灰黑苔:苔色為淺黑色是灰苔,深者為黑苔。灰黑苔多為里熱重證,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潤為陽虛寒、痰濕內阻,苔色灰黑而干為里熱證。 --- 面色萎黃:即黃而光澤,多是脾胃羸弱。而目鮮黃為濕熱黃疸(陽黃),暗黃屬寒濕黃疸(陰黃)。 --- 形態: 即觀摩病人的形體姿勢。 如形體硬實,闡明浩氣充盛。 形體虛胖,兼有茶飯削減,多是陰虛。 浮腫以面部為著,進展飛快或兼惡寒怕風,多為風邪外襲,水濕內停(風水) 下肢浮腫,面黃食少,腹脹便溏,多屬脾虛水腫 嗜睡:睡意很濃,時常身不由己地入眠。若年高體虛者多屬心腎陽虛;肥壯者多伴有腹脹、痰多,為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證。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濕內停于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濕證或虛寒證,且喜冷飲者為屬濕熱證。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枯燥,食欲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羸弱。若厭倦食物,多見于食滯內停,或肝脾濕熱。 口味:口苦為肝膽有熱,口酸有腐味為胃腸積滯,口臭為胃火盛,口淡為胃有濕、或虛證,口甜為脾有濕熱,口咸為腎虛 便質反常: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下墮感為脾虛氣陷。排便不爽為肝郁。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瀉后腹痛減多為傷食。若便黃粘滯不爽多為濕熱結于大腸。腹痛尷尬,隨時欲瀉多因濕熱內阻,腸道氣滯所致,是痢疾病的癥狀。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腎陽虛衰。 尿次反常:小便次數增多,尿短赤急切而數,多為濕熱。久病尿清長而頻數、夜間尿次增多,屬腎陽虛。小便不暢,些微而出,小便不通平常為濕熱或瘀血、砂石梗塞所致,屬實證,若因腎陽不足屬虛證。 排尿覺得反常:排尿痛,急切、灼熱感,多為濕熱下注膀胱所致。常見于淋病。小便不能掌控,睡中不自主排尿為腎氣不固。神志昏厥而失禁屬危重證。 (三)手足汗出:手足心出汗,多屬脾胃濕熱郁蒸之候。但實熱或陰虛陽亢之虛證,也可見手足汗出,辨證時應聯結其它癥狀完整剖析。 4.茶飯喜熱為脾胃虛寒;茶飯喜冷為胃有實熱;口渴引飲,為里熱;口干不欲飲,多為脾虛濕盛;口干咽燥但飲水不多,多為陰虛虛熱。 5.口淡枯燥為脾虛;口苦為肝膽或心經有熱(火);口甜或粘膩為脾有濕熱;口酸為傷食、消化不良;口粘為濕困脾胃。 2.大便稀溏,多為脾胃虛寒;黎明即瀉(五更瀉),為腎陽不足;水瀉為濕重:瀉下如噴吐狀,肛門灼熱,為濕熱瀉。 4.小便黃而少,為實熱;黃赤渾濁,尿流不暢或尿痛,為膀胱濕熱。 頭痛深重,如裹如蒙,多為濕困 腰部冷痛,轉側不利,臥不減少,遇陰雨則加劇者多屬寒濕;腰痛伴有熱感,拒按或有叩痛,兼見尿痛等癥狀者多屬濕熱; 2.白帶清稀或腥味,多為脾虛濕盛或下焦虛寒;帶下色黃而粘稠臭穢,多屬濕熱;帶色灰白腐臭或有血,應留神癌癥。 健脾化濕 resolving Dampness by tonifying Spleen 利用獲益脾氣的藥物以清除濕邪的治法。 健脾能夠加強脾的運化性能,使水濕清除。 健脾化濕法實用于脾虛水濕不化證,證見面色萎黃,神疲憊力,胃脘痞滿,肢體困重,茶飯不化,大便溏薄或泄瀉,水腫,婦女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 常用的健脾化濕藥有白術、黨參、茯苓、扁豆、砂仁、蓮子肉、薏苡仁等,代表方劑有參苓白術散、完帶湯。 健脾化濕法常與馥郁化濕、溫脾、利水滲濕等治法合作運用。 如脾虛濕阻,證見泄瀉,腹脹嘔吐,不思茶飯,倦怠乏力,宜與馥郁化濕法合作,方如錢氏七味白術散; 脾陽不足而致水腫腹脹,宜與溫脾法合作,方如實脾飲; 脾虛濕盛,婦女帶下清稀,宜與淡滲利濕法合作,方如完帶湯。 關于中藥學教材治濕藥分類的討論 舉國高級中醫院校統編《中藥學》5版教材,將治濕藥分為祛風濕藥、馥郁化濕藥和利水滲濕藥3類,但藥物隸屬各異,故難以有力地指引臨床利用。筆者穿過多年的教學和臨床實踐,以為因濕邪致病相當普遍,輕則侵及皮毛肌表,重則傷害臟腑筋骨,且濕性粘滯,治療如抽絲剝繭,層出無限而纏綿難愈,若治不得法,或失治誤治時常變生他病或致成終身痼疾。因濕邪所侵部位不同,實質有異及兼挾他邪之別,故一定妥帖地抉擇不同的治濕藥物,方能在利用時收到準確的療效。且濕邪致病有內、外、上、下的不同,故將治濕藥分為化濕、燥濕、祛濕和利濕4類,并將其使用略述如下。 1、化濕藥 實用于濕邪襲擊肌表證。以惡寒發熱或身熱不揚,頭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茶飯,厭惡嘔吐,舌苔薄膩,脈濡等為特點。因濕邪為陰邪,其性滯膩,極難分解,濕邪在表不可僅取發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濕留,更不可利濕以攻里,以防引邪入里。只有宣化發散方能表解濕祛。依據濕邪挾暑、挾熱、挾寒的不同可綜合為以下3類藥物: 1.1馥郁化濕藥 藿香、佩蘭葉、紫蘇葉等。用于濕邪或寒濕外襲的衛分證,多見于感冒、急性腸炎初起。證見惡寒重發熱輕,頭身重痛,脘悶嘔惡,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濡等。 1.2清化暑濕藥 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實用于外感暑濕的衛分證,多見于感冒、乙腦初起等。以發熱頭痛,厭惡嘔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黃,脈濡為特點。 1.3宣化濕熱藥 荷葉、綠豆、西瓜翠衣等。實用于外感濕溫的衛分證,多見于感冒、乙腦、痢疾初起等。以發熱,頭身重痛,咽痛,厭惡,舌苔薄黃,脈濡數為特點。 2、燥濕藥 實用于濕邪蘊結于中下二焦者。多見不欲茶飯,脘腹脹滿,厭惡欲吐或大便泄瀉,小便黃赤,舌苔厚膩,脈滑等癥。臨床應依據濕邪化熱與否分為兩類: 2.1燥濕健脾藥(苦溫燥濕) 厚樸、陳皮、草果、蒼術等。實用于濕濁蘊結中焦的急、慢性腸胃炎等。以胃脘脹滿或疼痛,嘔吐厭惡或泄瀉,舌苔白膩,脈滑或緩為特點。 2.2清熱燥濕(酷寒燥濕) 黃芩、黃連、黃柏、苦參、龍膽草等。實用于濕熱蘊結中焦或下焦所致的急、慢性腸炎,胃炎,痢疾,黃疸等。以腹部脹滿疼痛,厭惡嘔吐,口苦食少,大便秘結或下利,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為特點。 3、祛濕藥 實用于濕邪伏留肌膚筋骨者。證見肢體關節酸痛,陰雨天則加重等。濕邪多挾寒、挾風入侵肌膚筋骨,或蘊久化熱,多成纏綿痼疾,不易速解,必視其所挾邪氣不同而調養之,故祛濕藥可分為以下3類: 3.1祛濕散風寒藥 獨活、威靈仙、白花蛇、虎骨、蠶砂、徐長卿、五加皮、烏梢蛇、海風藤、千年健、松節等。多實用于風寒濕入侵筋骨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疼痛等。證見肢體關節疼痛,部分惡風畏寒,得熱則痛減,舌苔白滑,脈沉緩等。 3.2清熱祛風濕藥 防己、秦艽、薟草、臭梧桐、絡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尋骨風等。實用于濕熱內蘊所致的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證見關節紅腫熱痛,身熱,口渴不欲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濡數等。 4、利濕藥 實用于濕邪留滯下焦而見癃閉水腫等。前賢有"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說。此藥則通利濕濁從小便而出,臨證視其兼熱與否可分為兩類: 4.1淡滲利濕藥 茯苓、茯苓皮、豬苓、燈芯草、薏苡仁等。實用于濕濁阻滯膀胱或溢于肌膚所致的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等。以小便不利,水腫或腹水,或瀉泄不欲茶飯,舌苔白膩,脈沉緩為特點。 4.2清熱利濕藥 澤瀉、車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錢草、海金沙、石葦、萆?、茵陳、地膚子、冬瓜皮、葫蘆、赤小豆、澤漆、扁蓄、瞿麥、冬葵子等。實用于濕熱蘊結于下焦所致的急性腎炎,急、慢性肝炎,前期肝硬變等。以黃疸或水腫,兼見小便不利或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為特點。 名醫方論祛濕劑 二、清熱祛濕2 【甘露消毒丹方論】 清?王士雄: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紀》①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運徵,火旺,天乃漸溫;芒種后十日交三運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張,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諸病。(《溫熱經緯》) 今?李疇人:蔻仁辛香,藿香馥郁,宣解肺脾。茵陳發越陳伏之濕,黃芩瀉肺火,木通瀉小腸之火,兼滑石之淡滲從陽通陰而瀉三焦之郁熱,連翹、川貝清心肺而化痰熱,射干、菖蒲利咽喉。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里濕熱之邪,不專主發汗,上焦肺氣宣通,則玄府自啟,汗出熱化,便通痞開矣。(《醫方梗概》) 今?冉雪峰:此方滑石、茵陳、木通,皆利濕藥;薄荷、藿香、菖蒲、蔻仁、射干、神曲,均馥郁通利,疏里宣外。黃芩清熱,貝母豁痰。加連翹者,癥見丹疹,雖在氣分為多,而一局部已襲營分也。此方較普濟消毒飲,尤為清超,彼著重通外,此注重清內;彼為清中之濁,此為清中之清。細譯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舉重若輕,妙婉清靈,迥非庸手所能企及。(錄自《歷朝名醫良方注釋》) 今?朱良春:本方是治療濕溫、時疫的常用方劑。方中藿香、蔻仁、菖蒲辟穢化濁;黃芩、連翹清熱解毒;射干、貝母清肺化痰,且射干與連翹相稱,更能消退咽腫;滑石、木通、茵陳清利濕熱;更用一味薄荷輕疏表邪。這么,可使濕熱之邪既從表而散,又從中而化,更從下由小便而出。對于濕溫、時疫初起,或濕熱黃疸、瘟毒輕型者,都可用之。(《湯頭歌訣詳解》) 今?趙紹琴:方中黃芩清熱燥濕,連翹、射干清熱解毒,茵陳、滑石、是木通清利濕熱,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茵陳皆噴香之品,有化濕辟穢之功。濕熱蘊蒸,易生痰濁,故用川貝母以清化熱痰,薄荷配連翹輕清宣透,疏導氣機,透達熱邪。諸藥配伍,馥郁化濕辟穢,淡滲分利濕熱,寒涼清熱解毒。感覺濕熱穢濁之邪,用之多可獲效。(《溫病縱橫》) 【注釋】①六元正紀:即《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 【八正散方論】 清?汪昂:此手足太陽、手少陽藥也。木通、燈草清肺熱而降心火,肺為氣化之源,心為小腸之合也;車前清肝熱而通膀胱,肝脈絡于陰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麥、匾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濕而兼瀉熱者也;滑石利竅散結,梔子、大黃酷寒下行,此皆瀉熱而兼利濕者也。甘草合滑石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徑達莖中,甘能緩痛也。雖治下焦而不專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醫方集解》) 清?徐大椿:熱結膀胱不能化氣而水積下焦,故小腹硬滿,小便不通焉。大黃下郁熱而膀胱之氣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閉塞自通,瞿麥清熱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蓄瀉膀胱積水,山梔清三焦郁火,車前子清熱以通關竅,生草梢瀉火以達莖中。為散,燈心湯煎,使熱結頓化,則膀胱清除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自除矣。此瀉熱通閉之劑,為熱結溺閉之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 清?費伯雄:此方治實火下注小腸、膀胱者則可。若陰虛夾濕火之體,便當去大黃,加天冬、丹參、丹皮、琥珀等味,不可再用大黃以傷其元氣。(《醫方論》) 清?張秉成:夫淋之為病,雖有多端,其識別不過虛實兩途。若有邪而實者,其來必痛,或濕熱,或瘀血,有邪證、邪脈可據者,悉從膀胱、溺道而來;若不痛而屬虛者,由腎臟精道而來。蓋前陰雖一,內有兩竅,一為溺竅,一為精竅。故淋之一證,無不出于腎與膀胱也。然膀胱一腑,有下口而無上口,其水皆從大、小腸之離別清濁,而下滲為溺,則知濕濁瘀血,亦由這里而滲透膀胱為病焉。故此方以大黃導濕熱直下大腸,不使其再入膀胱,庶幾源清而流自潔耳。其既蓄于膀胱者,又不得不疏其流。以上諸藥,或清心而降落,或導濁以分消,大方痛可止、熱可蠲,濕熱之邪盡從溺道而出矣。(《成適宜讀》) 【五淋散方論】 清?柯琴:經曰腎合膀胱,故腎為水臟,而膀胱為水腑。腎主癸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膀胱主壬水,受五臟六腑之津而藏之。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然又曰氣化則能出者,何也?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能納而不能出,唯氣為水母,必太陽之氣化,而膀胱之溺始出,是水道固藉無形之氣化,不專責有形之州都矣。然水者陰也,氣者陽也。氣為陽之起源,而火為陽之前兆,因而氣有余,便成壯火而為邪熱。壯火上行三焦,則傷太陽之氣,邪熱下入膀胱,則涸州都之津,火勝則水虧,理雖然也。夫五臟之水火皆生于氣,故少火生機,而氣即為水,水精四布,下輸膀胱,源清則流潔矣。如壯火食氣,則化源無藉,乃癃閉淋澀,膏淋豆汁,砂石膿血,而水道為之不利矣。總由化源之不清,非關決瀆之瀆職,若以八正、舟車、禹功、浚川等劑治之,五臟之陰虛,太陽之氣化絕矣。故急用梔、苓清心肺,以通上焦之氣,而五志火清;歸、芍滋腎肝,以安下焦之氣,而五臟陰復;甘草調中焦之氣,而陰陽分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水潔矣。此治本之計,法之盡善者也。(錄自《古今名醫方論》) 清?吳謙:八正、五淋皆治淋澀癃閉之藥,而不無輕重之別。輕者有熱未結,雖見淋澀,悄赤、豆汁、砂石、膏血,癃閉之證,但其痛則輕,其病不急,宜用熱而輸水,歸、芍益陰而化陽,復佐以甘草調其陰陽,而用梢者,意在前陰也。重者熱已硬實,不只痕甚勢急,況且大便亦不通矣,宜用八正散兼瀉二陰,故于群走前陰藥中,加大黃直攻后竅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今?盛心如:膀胱為水府,三焦為水道,水道不通,則以利水為正法,故以赤茯苓為主;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寒為熱勝,以苦平之,故以甘草、山梔瀉火泄熱為臣;火淫于內,偌以苦辛,腎家苦燥,急以辛潤,炙熱合德,宜以酸平,故以當歸、芍藥為佐;加燈芯為引者,導游之使也。且苓、梔入心肺,以通上焦之氣;歸、芍滋肝腎,以安下焦之氣;甘草入中宮,以緩三焦之氣,三焦通利,而膀胱之化源以清矣。當歸以氣勝,養血而增液;芍藥善去瘀,破結以和陰;甘草為調中益氣之任;山梔作釜底抽薪之計,而茯苓為通淋之主藥,故不論其為氣血為石為膏為勞,靡有不操勝算。至修園加減之法①,則開門見山,從變通而入于神化之境也。(《適用方劑學》) 今?朱良春:本方山梔瀉火清熱,兼利小便,赤苓清利濕熱,二藥清熱利尿通淋。赤芍涼血散瘀,當歸活血止痛,二藥能治熱淋瘀結尿血,并略有養陰的作用。甘草在本方中首要取其瀉火解毒。從各藥合作看來,本方對于熱淋小便赤澀、刺痛或尿中夾血者,能夠取效。本方方名"五淋散"者,殆指以其化裁加減,可治五淋之癥。譬如,加海金砂、滑石、石首魚腦石等,可治小便尷尬,刺疼牽引少腹,尿出砂石的石淋;加生地、丹皮、牛膝等,可治溺痛帶血的血淋;加烏藥、升麻,可治膀胱氣化不宣,胞中氣脹,溺有余瀝的氣淋;加瞿麥、石葦等,可治尿濁如膏,小溲疼痛的膏淋等。不過這些僅是示例解釋罷了,在切實利用時,還須依據癥情,隨機應變。(《湯頭歌訣詳解》) 【注釋】①修園加減之法:見《時方妙用》卷四五淋散加減法。 【通關丸方論】 明?吳昆:腎火起于涌泉之下者,此方主之。熱自足心直沖股內而入腹者,謂之腎火,起于涌泉之下。知、柏酷寒,水之類也,故能滋益腎水;肉桂辛熱,火之屬也,故能假之反佐。此《易》所謂水流濕、火就燥也。(《醫方考》) 明?王肯堂:《內經》曰:熱者寒之。又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之酷寒,瀉熱補水潤燥,故認為君;以知母之嚴寒,瀉腎火,故認為佐;肉桂辛熱,寒因熱用也。(《證治標準?類方》) 清?柯琴: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人知腎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腎中有火始能致水耳。蓋天畢生水,一者,陽氣也,即火也。氣為水母,陽為陰根,必火有所歸,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溫,引知、柏入腎而奏其效。此相須之殷,亦承制之理也。(錄自《古今名醫方論》) 清?汪昂:此足少陰藥也。水不勝火,法當壯水以制陽光,黃柏酷寒微辛,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入腎經血分;知母辛勤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腎經氣分,故二藥每相須而行,為補水之良劑。肉桂辛熱,假之反佐,為少陰引經,寒因熱用也。(《醫方集解》) 清?王子接:東垣滋腎丸,原名通關丸。《難經?關格論》云:關則不得小便。口不渴而小便不通,乃下焦腎與膀胱陰分受熱,閉塞其流,即《內經》云無陰則陽無以化也。何則?膀胱稟大寒之氣,腎感寒水之運,運氣窒塞,故受熱而閉。治法仍須用氣息俱陰之藥,除其熱,泄其閉。治以黃柏瀉膀胱之熱,知母清金水之源,一燥一潤,相須為用,佐以肉桂,寒因熱用,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則郁熱從小便而出,而關開矣。再議膏梁酒濕,傷害腎水,以致關陰者,亦能使火逆而為格陽,或為呃逆、為咽痛。東垣嘗謂陰火上沖,而吸氣不得入,胃脈反逆,陰中伏陽,即為呃。又謂腎虛蒸熱,腳膝無力,陰痿,陰汗,沖脈上沖而為喘、為咽痛者,用之亦效。(《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徐大椿:腎水不足,陰火炎而神機閉遏,不能開辟生動,故舌本強硬,舌音不正焉。黃柏瀉熱,清陰火之上炎;知母潤燥,滋腎水之不足;肉桂導火歸原,足以開拓神機而正舌音也。蜜丸滾水下,使陰火下潛,則心腎交通而水火既濟,安有舌本強硬,舌音不正之患乎?此壯水導火之劑,為陰火上炎舌強之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 妊娠腎水不足,不能施化津液,故小便不通,即無陰則陽無以化,小腹鼓脹,胎孕不安焉。知母滋腎水之不足,黃柏降龍化之有余,稍佐肉桂之辛溫以導水閉也。白蜜丸之,沸湯下之,俾陽化陰施,則腎水內充,而膀胱無閉塞之患,小便無不通之虞,其膨脹無不退,胎孕無不安矣。(《醫略六書?女科指要》) 今?李疇人:知母、黃柏酷寒,瀉下焦相火而平虛熱,少用肉桂通陽化氣,則腎陽振動,膀胱氣化能干,使知、柏純陰不至僵滯。乃滋腎在知、柏,通關在肉桂。治陰虛陽結氣閉而小便不通之癥,與濕熱秘結,肺脾之氣不化者,未可同語。(《醫方梗概》) 名醫方論祛濕劑二、清熱祛濕3 【二妙散方論】 明?吳昆:濕熱腰膝疼痛者,此方主之。濕性潤下,病則下體受之,故腰膝痛。然濕不曾痛,積久而熱,濕熱相搏,然后痛。此方用蒼術以燥濕,黃柏以去熱。又黃柏有從治之妙,蒼術有健脾之功,一正一從,奇正①之道也。(《醫方考》) 清?王子接: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蒼術生用入陽明經,能發二陽之汗;黃柏炒黑入太陰經,能除至陰之濕。畢生一熟,相為表里,治陰分之濕熱,有如鼓應桴之妙。(《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徐大椿:濕熱下注,腰膂不能轉樞,故機關不利,腰中疼重不已焉。蒼術燥濕升陽,陽運則樞機自利;黃柏清熱燥濕,濕化則真氣得行。為散酒調,使濕熱運行則經氣清利,而腰府無留滯之患,樞機有轉交之權,何腰中疼重不痊哉?此清熱燥濕之劑,為濕熱腰痛之方。(《醫略六書?雜病證治》) 清?張秉成:治濕熱盛于下焦,而成痿證者。夫痿者萎也,有懦弱不振之象,其病筋脈弛長,足不任地,步履傾斜,此皆濕熱不攘,蘊留經絡之中所致。然濕熱之邪雖盛于下,其始不曾不從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潔其源。方中蒼術辛勤而溫,馥郁而燥,直達中州,為燥濕強脾之主藥。但病既傳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黃柏酷寒降落之品,入肝腎直清下焦之濕熱,標本并治,中下兩宣。如邪氣盛,而正不虛者,即可用之。(《成適宜讀》) 【注釋】①奇正:古代兵法的術語。《孫子?勢》:"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又:"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王暫注:"奇正者,用兵之鈐鍵,制勝之樞機也。臨敵運變,循環不窮,窮則敗也。" 【中滿分消丸方論】 清?張璐:東垣分消湯、丸,一主溫中散滯,一注清熱利水,原其立方之不出《內經》平治衡量、去菀陳、開鬼門、干凈府等法。其方下所指寒脹,乃下焦陰氣逆滿,郁遏中焦陽氣,有好像陰之象,故藥中雖用烏頭之辛熱,公布五陽,為辟除陰邪之導游,即用連、柏之酷寒以降泄之,茍非風水膚脹脈浮,證起于表者,孰敢輕用開鬼門之漢以煽動其陰霾四塞乎?熱脹用黃芩之輕揚以降肺熱,則用豬苓、澤瀉以利導之,故專以整潔府為務,無事開鬼門宣告五陽等法也。(《張氏醫通》) 清?汪紱:中滿熱脹,中焦火也。中脘積濕,郁而為火,則氣血不滋,小便癃秘,中氣不快,經血不行,火逆在中,上下皆病,故為之宣暢其氣,均其水火而分消之。以辛散而升之,厚樸為之主,而砂仁、干姜、半夏、陳皮、姜黃之辛皆能升肝命之氣,而破脾土之郁,能升脾胃之氣以達之上焦;以苦燥而降之,亦厚樸可為之主,而枳實、姜黃、芩、連之苦,皆能降逆氣,且燥脾土之濕。然后抑其妄熱而清之。芩、連、知母,決其濕熱而去之,澤瀉、二苓,亦所謂分溝洫①也。由是而滋益中間氣,以厚脾土,亦因而厚堤防也,堤防厚而后溝瀆清,水濕不積,濕不郁則熱不生,氣無所逆,而脹滿消矣。(《醫林纂要探源》) 清?張秉成:夫諸脹固受邪不同,治法亦異,然大勢不越脾胃為病。以腫屬無形,脹為有形,有形者必歸于胃,胃者五臟六腑之海,萬物所歸,若脾旺有運化之能,決不致滯而為脹。若脾土一虛,則積而成病矣。但土衰則濕盛,濕從土化,寒熱不同,如此方之治脾虛濕熱為脹為滿,則用六君之補脾,以芩、連之清熱,枳、樸之辛勤,以行其氣;豬、澤之淡滲,以利其濕。然濕熱既結,即清之行之利之,尚不足以解其粘膩之氣,故用干姜之辛熱,燥以散之;姜黃、砂仁之香烈,熱以動之,而后濕熱之邪,從茲解化。用知母者,因病起于胃,不特清陽明獨勝之熱,且恐燥藥過多,假此以護胃家之津液也。丸以蒸餅者,助土以使其化耳。(《成適宜讀》) 【注釋】①溝洫:專心防旱排澇的田間水道。小者曰溝,大者曰洫。 名醫方論祛濕劑三、利水滲濕2 【豬苓湯方論】 明?許宏:豬苓湯與五苓散二方,大同而異者也。但五苓散中有桂、術,兼治于表也;豬苓湯中有滑石,兼治于內也。今此脈浮發熱,本為表;又渴欲飲水,小便不利,乃下焦熱也。少陰下利不渴者為寒,今此下利渴,又咳又嘔,心煩不得眠,知非虛寒,乃實熱也。故用豬苓為君,茯苓為臣,輕淡之味,而理虛煩,行水道;澤瀉為佐,而泄伏水;阿膠、滑石為使,鎮下而利水道者也。(《金鏡內臺方議》) 明?吳昆:傷寒少陰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傷寒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導其陽邪由溺而泄,則津液運化,而渴自愈也。又曰:豬苓質枯,輕清之象也,能滲上焦之濕;茯苓味甘,中宮之性也,能滲中焦之濕;澤瀉味咸,潤下之性也,能滲下焦之濕;滑石性寒,清肅之令也,能滲濕中之熱。四物皆滲利,則又有下多亡陰之懼,故用阿膠佐之,以存津液于決瀆①爾。(《醫方考》) 明?方有執:豬苓、茯苓從陽而淡滲,阿膠、滑石滑澤以潤澤,澤瀉咸寒走腎以行水。水行則熱泄,潤澤則渴除。(《傷寒論條辨》) 清?趙羽皇:仲景制豬苓湯,以行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蓋傷寒在表,最忌亡陽,而里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家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只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陰虛過分滲利,津液不致用盡乎?方中阿膠養陰,生新去瘀,于腎中利水,即于腎中養陰,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熱,亦于胃家養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杜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錄自《古今名醫方論》) 清?柯琴:脈證全同五苓,彼以太陽寒水,有益發汗,汗出則膀胱氣化而小便行,故利水之中仍兼發汗之味;此陽明燥土,最忌發汗,汗之則胃亡津液,而小便更不利,因而利水之中仍用滋之品。二方同為利水,太陽用五苓者,因寒水在心下,故有水逆之證,桂枝以散寒,白術以培土也;陽明用豬苓者,因熱邪在胃中,故有自汗證,滑石以滋土,阿膠以生津也。散以散寒,湯以潤燥,用意微矣。(《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 清?汪昂:此足太陽、陽明藥也。熱上壅則下不通,下不通熱益上壅。又濕郁則為熱,熱蒸更為濕,故以煩而嘔渴,便秘而發黃也。淡能滲濕,寒能勝熱,茯苓甘淡,滲脾肺之濕;豬苓甘淡,澤瀉咸寒,瀉腎與膀胱之濕;滑石甘淡而寒,體重降火,氣輕解肌,通行上下表里之濕;阿膠甘平滑膩,以療煩渴不眠。要使水道通利,則熱邪皆從小便降落,而三焦俱清矣。(《醫方集解》) 清?周揚俊:熱盛膀胱,非水能解,何者?水有止渴之功,而無祛熱之力也。故用豬苓之淡滲與澤瀉之咸寒,與五苓不異。而此易白術以阿膠者,彼屬氣,此屬血分也;易桂以滑石者,彼有表,而此為消暑也。然則所蓄之水去,則熱消矣,潤液之味投,則渴除矣。(《傷寒論三注》) 清?王子接:五者皆利水藥,標其性之最利者名之,故曰豬苓湯,與五苓之用,其義天淵。五苓散治太陽之本,利水監②以實脾守陽,是通而固者也。豬苓湯治陽明、少陰熱結,利水復以滑竅育陰,是通而利者也。蓋熱邪壅閉劫陰,取滑石滑利三焦;泄熱救陰淡滲之劑,唯恐重亡其陰,取阿膠即從利水中育陰,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雖渴而里無熱者,不可與也。(《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唐宗海:此方專主滋陰利水,凡腎經陰虛,水泛為痰者,用之立效。取阿膠潤燥,滑石清熱,合諸藥皆滋降之品,以成其祛痰之功。痰之根原于腎,制肺者治其標,治腎者治其本。(《血證論》) 清?張秉成:治太陽病里熱不解,熱傳陽明,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恐津液內亡,轉成胃實之證,以及濕熱傷陰,須補陰利濕,并用為治者。夫太陽、陽明,其位近日,且論傳變之次序,亦皆太陽傳入陽明。陽明者,胃也。胃者,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但陽明一經,最慮者亡津液,津液一傷,即成胃實不大便之證,故仲景治陽明,處處以存陰救陰為務。如此之證,熱在膀胱,久而不解,則熱傷津液,于是渴欲飲水;傳胃之象已形,而小便仍不利,膀胱之邪,仍舊不化,若不先治其本,則熱勢終不得除。故以二苓、澤瀉分消膀胱之水,使熱勢下趨;滑石甘寒,內清六腑之熱,外徹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里之濕。恐單治其濕,以致陰愈耗而熱愈熾,故加阿膠養陰熄風,以津液,又為治陰虛濕熱之一法也。(《成適宜讀》) 今?岳美中:若濕熱踞于下焦,灼傷陰絡尿血者,酷寒清利之品非所宜,若勉為其用,必更損陰液。此刻應以豬苓湯治之。二苓甘平,澤瀉、滑石甘寒,清利濕熱而不傷陰,阿膠養血止血,而不礙清利。 豬苓湯能疏泄濕濁之氣,而不留其瘀滯,亦能潤澤其真陰,而不慮其無味。雖五苓散同為利水之劑,一則用術、桂暖腎以行水;一則用滑石、阿膠以滋陰利水。日本醫生更詳細指出,淋病膿血,加車前子、大黃,更治尿血之重癥。從臟器分之,五苓散證病在腎臟,雖小便不利,而小腹不滿,決不見膿血;豬苓湯證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滿,又多帶膿血(《岳美中醫案集》) 【注釋】①決瀆:疏導水道。②水監:指監管水的臟腑,這里指膀胱。 【防己黃芪湯方論】 明?徐彬:此言風濕中有脾氣不能運,濕不為汗衰者,又不得泥微發汗之例。謂上條①之一身盡疼,邪雖偏體,浩氣猶能自用,且發熱則勢猶外出也。假使身重,則肌肉之氣,濕主之,雖脈浮汗出惡風,似邪猶在表,然濕不為汗解,而身重如故,則濕欲搏風而風熱盛不受搏,反搏肌肉之浩氣,明是脾胃素虛,正不勝邪,外風內濕,兩不相下。故以術、甘健脾強胃為主,加芪以壯衛氣,而以一味防已逐周身之風濕。謂身疼發熱,則濕邪尚在筋腠,此則浩氣為濕所痹;故彼用薏苡、炙草靖內,以佐麻、杏所不逮,此反用芪、術、甘為主,協力防己,以搜外之風濕。蓋濕既令身重,則雖脈浮汗出惡風,不可從表散也。然姜多棗少,宣散之意在中間矣。(《金匱要略論注》) 清?汪昂:此足太陽、太陰藥也。防己大辛勤寒,通行十二經,開竅瀉濕,為治風腫、水腫之主藥;黃芪生用達表,治風注膚痛,溫分肉實腠理,白術健脾燥濕,與黃芪并能止汗為臣;防己性險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又能補土制水為佐;姜、棗辛甘發散,協調營衛為使也。(《醫方集解》) 清?尤怡: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待發而自出,表尚未解罷了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必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里,服后如蟲行皮中,及從腰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征也。然非芪、術、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金匱要略心典》) 清?黃元御:風客皮毛,是以脈浮;濕漬經絡,是以身重;風性疏泄,是以汗出惡風。防己黃芪湯,甘草、白術補中而燥土。黃芪、防己宣告而泄濕也。(《金匱懸解》) 清?陳元犀:惡風者,風傷肌腠也;身重者,濕傷經絡也;脈浮者,病在表也。何以不必桂枝、麻黃以宣告祛風,而用防己黃芪以補虛行水乎?蓋以汗出為腠理之虛,身重為土虛濕勝。故用黃芪以走塞空,棗、白術以補土勝濕,生姜辛以去風、溫以行水。重于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領諸藥環轉于周身,使上行下出,外通內達,迅掃而無余矣。(《金匱方歌括》) 清?費伯雄:去風先養血,治濕先健脾,此必定之法。此癥乃風與水相乘,非血虎生風之化,故但用治風逐水健脾之藥,而無須加血藥,但得水氣去而腠理實,則風亦不能獨留矣。(《醫方論》) 清?張秉成:此治衛陽不足,風濕乘虛客于表也。風濕在表,本當以風藥勝之,從汗出而愈,此為表虛有汗,即有風去濕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黃、桂枝等絞盡腦汁再發其汗,使表益虛。防風、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藥,但一主風而一主濕,用各不同,方中不必防風之散風,而以防己之行濕。然病因表虛而來,若不振其衛陽,則雖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逕去而病愈,故用黃芪助衛氣于外,白術、甘草補土德于中,佐以姜、棗通行營衛,使防己大彰厥②效。服后如蟲行皮中,上部之濕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繞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濕仍從下解,雖?表,仍當以汗而解耳。(《成適宜讀》) 【注釋】 ①上條:批《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之上面一條,即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證。 ②厥(iue):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