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即愛新覺羅·弘歷,民間稱他為“乾隆皇帝”。 高宗在位的六十年里,由于清政權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的修養生息,政治統一,經濟繁榮,全國出現了穩固發展的大好局面。 乾隆效法康熙“盛典垂昭”,在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間(1751-1784)曾先后六次組織南巡。南巡的目的,其稱為:“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來到天平山,在天平山留下許多遺跡。乾隆十六年(1751)春,他第一次駐蹕天平山。在聽到范仲淹立朝為官時“先憂后樂”的高尚品德和捐宅創立義莊,以資助族中貧困有志者的事跡后,深為感服。遂取杜甫詩中“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句中之意,當即涵墨御書“高義園”三字,以彰范仲淹之高節。當地府、縣和范氏家族,立即用漢白玉精制成石坊一座,上鐫乾隆所題“高義園”和“乾隆御書”等字,矗立在“中憲公祠”(即范仲淹祠堂)前。此坊就稱“高義坊”,中憲公祠也被稱改稱為“高義園”了。 據傳乾隆回京之后,還特意著人將他所書“高義園”三字,制成盤龍金匾,并從京城逐驛送往天平山,每到一處,當地文武官員和百姓夾道迎送,盛況空前。金匾到天平山之后,舉行了莊嚴隆重的懸匾儀式。到現在這塊乾隆御題、金光熠熠餓“高義園”盤龍金匾,仍懸掛在“中憲公祠”殿堂中央。 由于乾隆有感于范仲淹的高潔,曾四次來到天平山,留下了許多詩章。他第一次到天平時賦詩: 文正本蘇人,墳山祠宇新。 千煉傳樹業,一節美敦倫。 魏國真知己,夷維傳后塵。 天平森翠笏,正色立朝身。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清高宗第二次南巡,有到天平,題詩《覓高義園》: 蹬道下靈巖,名園尋高義。 霽煙斂寥廊,韶光暢明媚。 載過文正祠,默讀義田記。 春和時芝蘭,復緬后樂志。 白云千載心,名山王經笥。 我自勤政人,流連未可恣。 乾惕意彌廛,智仁懷偶寄。 此詩刻御碑之陰。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清高宗組織第五次南巡,并第三次來到天平,他題詩云: 七百余年地,天平尚范家。 林泉寧彼愛,景概致予嘉。 樹即交讓樹,花為能忍花。 舜之徒是矣,循路喜無差。 詩刻于域碑之左。 四十九年(1784)春月,清高宗最后一次難巡,有到天平山域覽高義園并題詩: 名園弗一足,高義獨秣薌。 豈不因行懿,寧幃擅景芳。 座陪梅馥細,堤拂柳絲長。 春色已如許,農工鹿悮忙。 詩刻碑之右。 除御碑亭中所鐫四首五言詩之外,實際清高宗在游覽天平山時,還寫過不少詩章,如: 紆蹬下靈巖,天平繡迎目。 即夷度溪町,山莊清且淑。 林泉迥明凈,蘭苣紛芳馥。 蔥茜入窗戶,云煙潤琴牘。 年橋義何取,涑水樂非獨。 經臨望祠宇,徘徊慕高躅。 文正之子孫,家風爾最勖。 他常到白天泉飲茶品茗。在白云泉也賦詩: 白云泉是白家泉,林色嵐光太古閑。 不為炫能頻疊韻,高人風度緬其間。 當看到范仲淹手書的《伯夷頌》時,他詩興又發,寫下七言詩道: 韓辭范楷伯夷躅,俱是千秋第一流。 必自卓標無地節,方堪坐能廟堂憂。 富義題者真同道,秦賈當之豈不羞。 高義園誠賴有此,勖哉何以繼其裘。 最后一次南巡時,清高宗年事已高。游覽路線中本沒有到天平的安排,但他登臨臨巖之后,又想起了天平,非去天平不可。到了天平有賦詩: 跬蹕靈巖有余暇,園游高義去非賒。 溪村處處聞流水,春樹微微見落花。 經路不殊昔年至,景光恰值一時嘉。 門前連理荊猶在,田氏遣芳到范家。 記述了到天平時一路的景色。清高宗觀“萬笏朝天”時,還為這一奇特景觀填過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