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改為7個師,各師的重要負責人及活動區域(越詳細越好)?1941年1月7日,國民黨當局發動皖南事變,圍攻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葉挺下山談判被扣。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袁國平在突圍時犧牲。1月17日, 國民黨當局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分別改編為新四軍第1至第7師和獨立旅。全軍共9萬余人。 新四軍第一師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整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新軍部成立。2月,將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縱隊依次編為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轄11個地方獨立團。整編后,依托蘇中根據地,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41年2月至1943年,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清剿”,殲敵9600余人。1944年5月至6月,發起車橋戰役,殲滅日偽軍1000余人,攻克敵據點28處。同年12月,為執行黨中央關于向華南敵后發展的方針,粟裕率主力渡江南下,并在天目山地區打退了頑軍3次大規模的進攻。同時,留在蘇中地區的部隊先后發起興化、泰興、如皋、鹽城、高郵等戰役,共殲滅日偽軍2.3萬余人。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相繼編入華中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 新四軍第二師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整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新軍部成立。2月, 將原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張云逸(兼),政治委員鄭位三,副師長羅炳輝,參謀長周駿鳴,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職)。原第四、第五支 隊和江北游擊縱隊,依次改編為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轄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整編后,即活動于東起運河、西至淮南鐵路、瓦埠湖、北臨 淮河、南瀕長江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1941年4月至1943年,先后粉碎日偽軍多次“清剿”,共殲滅日偽軍1100余人,收復了定遠縣大橋。1944年春轉入攻勢作戰,直至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被分別編入山東和華中野戰軍。 新四軍第三師 新四軍第三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后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 1941年2月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為基礎編成。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下轄第七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第八旅,旅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與第四師第十旅對換建制),旅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鹽阜軍分區(1941年6月組成),司令員洪學智;淮海軍區(1941年3月組成),司令員罩健,政治委員金明;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員常玉清。第七、第八旅活動于蘇北淮海、鹽阜區,第九旅到皖東北。1942年11月成立蘇北軍區(亦稱鹽淮軍區),第三師師部兼軍區機關。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進淮北,歸四師指揮。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隊組成獨立旅,南下皖江歸七師指揮。同年9月,第七旅和獨立旅歸還三師建制。1945年8月,為保證豐力部隊大規模機動,第三師師部免兼蘇北軍區,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別免兼鹽阜和淮海軍區。1945年10月,第三師所屬部隊共3.7萬余人,分作兩個梯隊開赴東北。 新四軍第四師 新四軍第四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后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1941年3月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后鄧子恢任政治委員),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吳芝圃代)。下轄第十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后金明);第十一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長譚友林(饒子健代),政治委員賴毅;肖縣獨立旅,旅長鐘漢民,政治委員李中道,1941年5月,為精簡機關,充實部隊。將第十二旅機關撤銷,所屬第三十四、三十五團直屬師部指揮。同年9月,第十旅與第三師第九旅對換建制。1941年11月7日成立淮北軍區,第四師師部兼軍區機關。1944年9月彭雪楓犧牲,由張愛萍繼任師長,韋國清為副師長。1945年10月,第四師第九旅開赴山東編入第二縱隊,其余機關、部隊留華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兩個團及淮北路東1個團,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 新四軍第五師 新四軍第五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后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 1941年4月由豫鄂挺進縱隊改編。最先也起源于竹溝,李先念率部出發向江漢一帶發展而來。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下轄第十三旅,旅長周志堅。政治委員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張體學;第十五旅,旅長王海山,政治委員周志剛;第一游擊縱隊,司令員楊經曲,政治委員張執一;第二游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林。同年9月由鄂東地方武裝組成第三游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耀榜。11月,第三游擊縱隊與第十四旅第四十團合編為特務旅,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何耀榜。1942年4月,為適應對敵斗爭需要,將第十三旅作為師的機動部隊,其余部隊均作為地方部隊,成立5個軍分區。1945年5月,鄂豫皖湘贛軍區成立,第五師師部兼軍區機關。下轄1個主力旅(第十三旅),9個軍分區。1945年10月,李先念率第五師與八路軍南下支隊(第三五九旅主力),河南軍區部隊,在桐柏縣子合,組成中原軍區,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新四軍第六師 新四軍第六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后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 1941年3月由原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等部合編而成。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下轄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兼),政治委員廖海濤;第十八旅,旅長江渭清,政治委員溫玉成;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吳仲超;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員韋永義。同年11月1日,中央軍委決定,第一、第六兩師領導機關對內實行合并,歸粟裕指揮。對外仍保留第六師番號。此后,第六師第十八旅劃歸第一師建制,第十六旅歸第一師指揮。1945年1月成立蘇浙軍區時,第十六旅編為第一縱隊,后組成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 新四軍第七師 新四軍第七師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后統一編成的7個主力師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皖江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活動于皖江地區(安徽省境內長江沿岸)的無為游擊縱隊、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及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編成的第19旅及挺進團,組成新四軍第7師。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曾希圣任政治委員,李志高任參謀長,何偉任政治部主任。全師共3000余人。 第7師在抗日戰爭中,共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隊發展到2萬余人,組建地方武裝710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