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拓《劉平國碑》 發表時間:
《劉平國碑》又名《劉平國治關亭誦刻石》,摩刻于拜城縣黑英山鄉北部的博孜克日克溝口西部一處較為平整的花崗巖壁上。刻石記述了
東漢龜茲左將軍劉平國帶領內陸工匠孟伯山等六人與當地各族人民鑿巖筑亭、稽查行旅、修建關城的史事。
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桑弘羊建議漢朝廷經營西域時應廣開屯田,興建水利,并“稍筑列亭,連城而西”。西漢朝廷采納了桑弘羊的建議,
開始在西域各地屯田,修筑亭、燧。通過遺址實地考察來看,“亭”應該是一處據守十幾人的小哨所。在劉平國治關亭誦刻石的山體巖壁
上,目前尚存有當年在此修筑列亭時鑿的孔,深逾一米。
后人在崖壁前修筑水渠,使水位抬高,這塊刻石被掩埋于泥沙下。加之兩千年的自然侵蝕,現在巖壁上殘留的刻字已有些模糊。最早發現此
刻石的是清代浙江烏程人施補華。此人初為左宗棠的幕僚,后因故遭彈劾而離去,西出嘉峪關到達阿克蘇。適逢左宗棠部將張曜為討平入侵
新疆的阿古柏匪幫而駐軍阿克蘇,施補華成為張曜的幕僚。刻石即發現于這一時期。
在刻石中提到的“亭”,是漢代地方行政機構,具有維護統治的職能。在中原地區,“亭”是掌管“捕盜賊”職能的,邊境地區所設的亭主
要是負責邊境安全,具有警備候望之職責。
刻石所處博孜克日克溝谷寬僅六七米,兩側崖壁陡立,形勢險要,為扼守由此向北進入中亞,向南沿木扎特河谷進入渭干綠洲的重要軍事設
施。刻石崖壁上留下的鑿孔,驗證了漢王朝在經營西域時修筑的亭壘,從而為漢代以來中原王朝在西域行使有效統轄提供了歷史明證。(辜
吉)
施補華所著《澤雅堂文集》中有篇《劉平國碑跋》,敘述了刻石被發現的經過:“此碑在今阿克蘇所屬賽里木東北二百里山上。〔光緒〕五
年(1879)夏,有軍人過其地,見石壁露殘字,漫漶不可識,或以告余。疑為漢刻。秋八月,余請于節帥張公,命總兵王德魁、知縣張廷楫
具氈椎裹糧往拓之,得點劃完具者九十余字。” 據刻石殘存文字可知,這處關亭遺址正是由龜茲左將軍劉平國率領匠人孟伯山等人所建。其時代為永壽四年(公元158年)。“永壽”為東漢 桓帝年號,僅行用了三年,永壽四年即改元為延熹元年。但是由于西域路途遙遠,較晚得到改元的信息,所以在這年八月建亭后的刻石中仍 以“永壽”紀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