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兩個齒輪,相互咬合在一起(我家里的軋面機),當其中一個齒輪順時針旋轉的時候,就會帶動另一個齒輪逆時針旋轉;你想讓兩個齒輪同時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那么他們就互不相容了,也就是排斥。
現在有兩個金屬圓球,可以用兩個小電機分別帶動他們快速旋轉,將圓球同時放入靜止的水中,保持一定的距離。讓他們同時順時針旋轉,此時圓球的快速旋轉也帶動了周圍的水流做相同的運動,可以看到兩個小球產生的漩渦水流是有點相互排斥的,如果讓兩個小球旋轉方向不同,那么他們產生的漩渦水流會相互融合,也就是吸引。
引力、電磁場、甚至磁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我想他們也會遵守自然界的法則,而且這些能量場對方向性特別敏感。
電磁場,磁場,理論上并非一個均勻的能量場,應有類似于水波的波峰和波谷,波峰為能量場最強的部分,波谷能量弱,不是諧振波,而是橫波。波峰等于組成該物質的原子核內電子的層數。常用于導體的銅Cu為4,鋁Al為3,磁性物質鐵Mn、鈷Co、鎳Ni都為4層電子。另外,磁力線(磁場)方向即為電子旋轉方向。
六、太陽系引力場如何影響行星的運行
太陽系由九大行星組成,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太陽為恒星,所在中心位置,其余九大行星環繞其在一個平面內(黃道面)做橢圓軌道運行。我們的太陽系中九大行星,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在太陽的引力場漣漪中靜靜的環繞。
地球…以及其他星球在太陽系中的環繞運動,其能量應該來源自恒星太陽的引力場,太陽的自旋,….影響了太陽系的引力場。
我們的太陽系中,恒星太陽的組成成份是:氫約占71%, 氦約占27%, 其它元素占2%。氫原子原子核質子數是1,和外電子數也是1。氦元素原子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為2,具備產生引力的條件。太陽引力場如同平靜的水面(空間),投入的一顆石子(太陽)產生的漣漪,太陽內部的高壓,是引力變得如此有規律的內在原因。太陽的引力場是不斷產生的,所以這個漣漪也是由中心不斷的向外擴散,由于太陽自轉,也會帶動空間引力場的轉動,形成了一個渦旋引力場。
太陽質量占了太陽系的99.86%,其他行星只占很小一部分,我認為其他九大行星環繞太陽公轉和自轉的能量來自太陽自旋形成的渦旋引力場。行星之間引力場,可以在水中同時投入兩顆石子,產生兩個漣漪,來觀察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一開始是相互排斥的,然后逐漸的消融,融合到一起。行星之間的引力場可能會有相互的排斥作用,就比如電場,磁場有吸引物體的作用,不能說兩個電場,磁場就一定會相互吸引!但是太陽太大了,太陽系引力場完全包容其他行星的引力,那么其他行星在太陽如此廣闊胸懷的引力場中只能做俘虜了,行星的自轉和高速運行,會抵消太陽引力場的吸引作用。
假設銀河系中有兩個質量相等的行星,只是他們的物質組成不同,那么他們的引力場大小(強度)也會不同,簡單的以引力和質量成正比是有局限性的。
黑洞引力場——有人問黑洞的引力場,這個問題還真是沒研究過,經過幾天的思考,我認為黑洞的引力場的確比較特殊,其所產生的引力場比恒星要大的多,也更加的緊密,吸引力更大,以致光都無法逃脫,僅此而已。
水星進動的特殊性——水星,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并且是太陽系中運行最快的星球。這里,只研究水星的一個奇怪的運行特點,那就是水星進動;引用中國一個古來的成語來解釋水星的這種怪異的運行方式;讓我們來“刻舟求劍”,我們把水星軌道看作一個圓圈,分成360度(逆時針),水星公轉周期是88天,太陽自轉是27天(赤道處),現在假設水星在太陽近日點處,我們將此處水星軌道標記為A1(0度),相對于太陽的位置(太陽表面)標記為B1(0度),當水星環繞太陽轉動一周,回到位置A1的地方,那么太陽已經自轉了3.26圈,太陽標記B1的位置目前是水星軌道的93.6度,可見A1和B1已經無法相對應了,刻舟無法得到劍了。那么水星相對于太陽此刻的位置,引力場和原來相對于A2的位置高度一致么?地球在赤道和南北兩極引力場強度還不一樣,就算同是赤道附近,引力場也有微小的差異,何況太陽那么大,我們憑什么把太陽想象的那么完美?太陽引力場的不均衡,太陽的自轉,應是造成水星進動的主要原因!因為水星離太陽最近,其環繞太陽的周期最短,所以其進動就比較明顯了。
太陽系就像一個大“表” ,黃道面是表盤,太陽是那定盤的“星”,九大行星是表針,九大行星每一時刻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周而復始的運轉,太陽巨大的引力場就是給予這些“表針”運轉的能量所在。
開普勒第一定律:“每一顆行星都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中。”為何行星圍繞太陽軌道是一個橢圓形而不是一個圓形?主要考慮一點,那就是太陽并非靜止不動,除了自轉它還環繞銀河系高速移動,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速度為250公里/秒,這么快的速度,足以讓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跟不上太陽的步伐。太陽向“前進”的時候,其它行星向后跑,憑什么認為此時他們的距離會越來越近?一個向前,一個向后,軌道自然就是橢圓了。如果太陽系是靜止的,那么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軌道應該是圓形。形象化比喻,一個球體在水中自轉的同時還在向前移動,那么帶動的水波自然會形成一個橢圓形(引力場)。
如果廣義相對論是對的,假設有兩個大質量的物體,質量完全相等,一個太陽,一個黑洞,太陽體積要大的多,黑洞體積小的多,不知道他們誰的引力更大,或者說誰的空間曲率更大。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都是“完美”的引力理論,過度依賴數學公式了,忽略了物理學的觀察。我們真的了解引力么?
七、地球磁場產生原理的研究
地球磁場是如何產生的,目前有很多學說, 1、永磁體學說;2、內部電流學說;3、電荷旋轉學說;4、壓電效應學說;5、旋磁效應學說;6、溫差電學說;7、發電機學說;8、旋轉體效應學說;9磁力線扭結學說;10霍爾效應學說;11、電磁感應學說。
首先要考慮和磁場關系密切一個因素,那就是居里點(居里溫度),磁性材料達到某一溫度磁性消失,這個溫度稱為居里溫度。鐵元素的居里溫度是 1043度,鎳元素的居里溫度是 631度
地球磁場的產生:地球的結構,由內到外分別是——地核、地幔、地殼;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內陸核,地核的組成主要是鐵、鎳元素,半徑為3480千米,密度12.9/立方厘米,溫度約是4000~6000度,很顯然超過了組成地核的物質鐵、鎳的居里溫度,所以應該不會產生磁性。但是有一點,外地核的壓力高達136萬個大氣壓,內陸核更是高達360萬個大氣壓。所以我認為地球磁場的產生是因為含有大量的磁性物質鐵、鎳,以及內部超高的壓力。高溫使其失去磁性,而高壓又使其恢復磁性,并且更強,類似電壓使導體產生電磁場。地球磁場的產生原理——高壓磁效應學說。
磁性物質在達到一定溫度便失去磁性,這個溫度臨界點叫做“居里點”,磁性在高溫下消失,也許(假設)在高壓下又可恢復,并且隨著壓力的增高磁場強度隨之增大(有待驗證)。
關于磁偏角,這應該和地核的構成有關,理論上認為外地核為熔融的液態,內陸核為固態,隨著地球的自轉,內外地核之間也會發生一些移動,形成磁偏角,甚至某些時刻磁極還會來個大翻轉。根據現有的理論進行推理——假設地核為一固態磁性金屬球體,外核為熔融狀液態巖漿,地球在不斷的自轉,此時因為外核液態的原因,外核和內核自轉并非完全同步,而是有微小的差異,內核自西向東繞地球豎軸旋轉的同時,還會有極小的自北向南繞橫軸旋轉,這就形成了南北極不斷移動并在一定時期完全調轉的現象,這可能需要幾萬年的時間來完成。也許什么時候地球外核的巖漿絕對冷卻下來,成為固體形態,那么地球磁場也將會固定下來。此時地震也許不會在發生;
地震的發生--
地震有沒有時間和地點順序以及規律?我認為是有規律可遵循的,地球自西向東旋轉,地震的規律大多數很可能相反,是自東向西發生和發展。因為地球特殊的構造,內陸核和地幔、地殼之間被一層熔融的外地核(巖漿)所隔開,整個地球的自轉變得并不是非常協同,有可能因此產生了地球板塊的漂移的主要原因,和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假設外地核的熔巖層完全“凍結”失去能量,那么整個地球將變得更加協調。地球板塊將不再漂移,地震也將逐漸的消失和不再發生。
據說鳥類可以看到地球磁場,已知很多動物都可以感受到磁場變化,比如蜜蜂、海龜…也許有一天我們的軌道衛星可以監測地球引力場和磁場的變化,以此來預測地震的發生。
八、引力(重力)、反重力的研究和社會價值。
深入研究引力以及引力場,有助于將來研發成功反重力系統,為人類走向宇航時代奠定基礎。
反重力系統研發成功的意義:英國科幻小說作者威爾斯在1901年發表的科幻作品《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描述了“反重力”,能夠屏蔽重力影響,使宇宙飛船飛向月球,反重力已經成為人類一個多世紀的夢想。有消息說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制造商波音公司正在研究一些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可能在將來某一天徹底改變一個世紀來的推進技術。波音公司進行的反重力研究概括起來就是該公司一個名為“先進空間推進技術重力研究(GRASP)”的項目。
《簡氏防務周刊》獲得的一份有關文件闡述了波音公司認為該項目獲得成功的重大意義。文件中寫道:“如果反重力是確實存在的,它必將改變整個航空航天事業。”如果反重力是確實存在的,它必將改變整個世界。汽車、火車、輪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統,都能通過“無推進劑推進”一種從重力場中獲取能量的模式來驅動,人類將會走向真正的星際探索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