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提起蚊子,大家都會想起那些出沒在夏夜,嗡嗡作響,不知何時就會在你身上咬一口留下個包的小飛蟲。就算是《暮光之城》系列最忠實的粉絲,相信也不會對這些“吸血鬼”有什么好感。從生物分類上來說,蚊子有很多近親,有些外形可怕,其實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有些雖然都不叫“蚊”,咬起人來卻是更加兇悍。 本報記者 陳臻 搖蚊 沒有咬人工具 搖蚊屬于長角亞目下搖蚊總科的搖蚊科,在外形上和咬人的蚊子非常相似。 在上海,最常見的咬人蚊子有按蚊、伊蚊和庫蚊三種,伊蚊就是俗稱的花腳蚊子。根據1993年的生物分類,這三種蚊子都是“雙翅目—長角亞目—蚊總科—蚊科”中的成員。 這些蚊子叮人吸血,還會傳染瘧疾等多種疾病。 只要稍加觀察就能發現搖蚊和它們的不同:搖蚊的口器已經退化,也就是說,它們沒有普通蚊子吸血用的“吸管”。成年的搖蚊幾乎不進食,當它們不飛行時,會伸出前足不斷搖動,所以被稱為“搖蚊”。 普通市民可能未必看到過飛翔的搖蚊成蟲,但對搖蚊的幼蟲卻可能非常熟悉。很多搖蚊幼蟲體內含紅色素,所以也叫血蟲或紅蟲,自來水如果被搖蚊污染,水龍頭里放出來的水就可能漂有紅蟲。 紅蟲還是最好的釣魚餌料,效果好到部分魚塘會貼出告示:“禁用紅蟲”。 另外,由于不同種類的搖蚊對水域生境要求不同,從而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污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蚋 咬人比蚊更厲害 搖蚊總科下除了搖蚊科,還有蠓科和蚋科,和搖蚊相比,這兩種飛蟲和蚊子并不非常相像,蚋甚至長得還有些像蒼蠅,實際上,它們都是具有吸血習性的生物。 蚋由于復眼更明顯,腹部更圓等特征而被俗稱為小黑蠅。 蚋和蠓這兩種飛蟲都愛白天吸血,蚋由于口器較短,在吸血的同時還會吸取組織液,人體對這種叮咬方式的反應會更大。 蠓 最愛咬人的小腿 對于上海人來說,更容易遇到的可能是蠓,前幾年,曾有專家在浦東機場附近進行過蠓類的調查。 蠓又叫小黑蚊,和蚊子相比,它的身體更短、更圓。 一般同一只蚊子咬人只會咬一到兩口,而一只蠓則可能會咬上八到十口,人體部位中小腿是蠓的最愛。如果從郊區游玩回來,發現自己的小腿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紅點,那十之八九就是遭遇到了蠓的襲擊。 大蚊 個頭比一元硬幣大 近幾年,福建、江蘇等地的媒體都曾報道過“比一元硬幣還大的蚊子”的消息,這些報道的主角就是長角亞目下大蚊總科的成員。 大蚊總科中包含著長角亞目里體形最大的一些種類,同時也是最原始的一科。從現有資料看,最大身長可以達到55厘米。窄長的翅膀、細長的腹部、纖弱的長足,從外部形態上看,就是一只龐大的蚊子,只要設想一下這種蟲子吸血的場景,就會讓人不禁感到可怕。 和搖蚊相似,大蚊沒有吸血用的口器,成蟲大蚊緊靠吸取水分、花蜜或一些樹汁維持生命,短短的十來天后,完成交配的大蚊就會死去。在整個生態界中,大蚊是很多其他生物的食物,在幼蟲期間,它們還會分解很多腐殖質,讓土壤變得更肥沃。 不過,大蚊也并非完全無害,有些大蚊在幼蟲期會在地下啃食食物根部,大量發生時會影響農業生產。比如為害秧田和麥田的稻大蚊、為害小麥的腰切大蚊等,但從總體來看,大蚊還是一種益大于害的昆蟲。如果在上海市區看到超大號的蚊子,完全不用驚慌,這可能只是一只搭了便車來看看東方明珠的大蚊而已。 》提醒 洋蚊香趕不走本地蚊子 海淘的興起使得人們會從國外購買各種商品,現在就連蚊香都有人選擇從國外代購,但有媒體報道稱,花大價錢買回來的“洋蚊香”效果卻并沒有預期中那么好。 專家表示,洋蚊香失靈與不同種類蚊子的生理特性有很大關系。不同種類的蚊子,對不同的驅蚊劑耐受力差別很大。有些國家的蚊蟲對低毒或極低毒農藥很敏感,當地的蚊香自然針對這種特點進行設計,而國內蚊蟲對農藥耐受性相對較好,對此類低毒蚊香就不太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