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國家博物館藏印度 尼泊爾 斯瓦特位 克什米爾銅佛 公元1世紀,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東部)因受到希臘造像藝術的影響而創造了佛教造像,這是古希臘與古印度文明交匯而誕生的雕塑藝術。此后,古印度地區佛教造像出現了犍陀羅風格、秣菟羅風格、笈多風格和波羅風格。不同風格的佛教造像藝術傳入周邊地區后,融入了當地的雕刻手法和審美情趣,呈現出明顯的地域風貌。 斯瓦特位于犍陀羅地區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區),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被稱為優填國、烏萇、烏仗那。在斯瓦特河谷地區發現的佛教雕塑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貌,被稱為斯瓦特風格。6世紀以前,斯瓦特地區的佛教造像主要受犍陀羅和笈多風格的影響。自6世紀至10世紀,斯瓦特地區的佛教造像吸收犍陀羅、笈多風格,又與中亞藝術相結合,形成了斯瓦特風格。其造像立體感較強,注重細部刻畫,對克什米爾地區和中國西藏西部的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響。 克什米爾地區位于喜馬拉雅山西段,在中國古文獻被稱為迦濕彌羅、罽賓等。這里是古犍陀羅的一部分,曾是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該地佛教造像源于犍陀羅風格,并受到笈多風格的影響。6世紀初,克什米爾地區開始獨立創作本地風格的佛教造像,7-8世紀,形成了克什米爾佛教造像風格。其造像多以黃銅制作,眼、唇、白毫等部位用銀、紅銅裝飾,多帶有鏤空狀的頭光和背光;臺座呈矩形,以立柱式的隔欄或力士托舉形象為主。 東北印度地區(主要指今印度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一帶),曾是印度佛教密教的造像中心。波羅王朝(約750——1150年)曾統治這里,并創造了印度佛教造像的波羅風格。波羅風格佛教造像是在笈多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東北印度本土特色,身材曲線流暢圓潤,薄衣貼體,對中國西藏地區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響。 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東、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圍。這里是佛教的發源地,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就在今尼泊爾境內。尼泊爾佛教造像藝術主要傳承了笈多風格,多使用紅銅,注重表現飽滿的身軀,服飾以薄衣貼體為主,對中國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響。
來自: 書樓尋蹤館 > 《國家博物館》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佛教造像風格與流派
佛教造像風格與流派。當時的佛教造像中心在秣菟羅和薩爾納特,兩地造像風格不同,分別形成了笈多時代的秣菟羅風格和薩爾納特風格。伴隨...
一文搞清古印度佛造像的不同風格及特點
一文搞清古印度佛造像的不同風格及特點。一、古印度佛造像的產生。隨著佛教在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的推廣和傳播,古...
西藏佛像的鑒定方法
西藏佛像的鑒定方法從犍陀羅與印度的造像風格說起 由于地理、宗教、文化上的關系,西藏佛像的造像風格與毗鄰的印度、尼泊爾、巴基斯...
佛造像藝術:11世紀,西北印度的克什米爾造像(晚期)。
佛造像藝術:11世紀,西北印度的克什米爾造像(晚期)。11世紀的晚期克什米爾造像與早期,中期造像(7-10世紀)區別明顯,或許此時與印...
東正學術 | 7-10世紀克什米爾藝術
東正學術 | 7-10世紀克什米爾藝術。公元7-10世紀是克什米爾佛造像藝術的發展、成熟期,一方面,這時候的克什米爾藝術融合了多種文化和藝...
黃春和先生談佛像收藏
印度佛像的起源和造像風格是中國造像的一個范本,佛像的風格、造型的樣式、儀軌、手印、坐姿都是從印度過來的。白沙瓦在歷史上最早出現...
西藏銅佛像藝術特征
西藏銅佛像藝術特征藏傳銅佛像系比較龐大,它們的造型較為復雜。藏東銅佛像的主要特征: 藏東的銅佛像它是以昌都、四川藏區、甘肅、青海等地為主地,藏東銅佛像究竟是什么樣,具體的比較難說,根據...
元朝西藏金銅造像分類及風格研究
吐蕃時期的一些被標明為"梵銅利瑪"造像的作品,顯然具有濃郁的尼泊爾古代造像的印跡,例如《中國藏傳佛教雕塑藝術全集》第二...
淺談西藏佛像基本藝術特征
藏地的佛像與漢的佛像截然不同之處:漢地佛像主要區別是時代的特征;西藏藏地的佛像在于產地區域的風格。藏東的佛像它是以昌都、四川藏區、甘肅、青海等地為主地,藏東佛像究竟是什么樣,具體的比較難說...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