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旁軸相機(Rangefinder,RF),可能很多新入此門的朋友都會覺得迷惑,旁軸是個什么東西呢?旁軸是相當于同軸來說的,這個軸是指的成像光路的光軸,一般來說,我們現在常見的眼平取景135單反相機(Single Lens Reflex,SLR),腰平取景的中畫幅相機,后背取景的大畫幅相機都屬于同軸取景相機之列,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取景光路和成像光路是同一條,都是通過鏡頭收集來的光線,這種工作原理被稱為TTL(through the lens),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因此,可以準確地看見膠片即將“看見”的相同影像。該系統的心臟是一塊活動的反光鏡,它呈45°角安放在膠片平面的前面。進入鏡頭的光線由反光鏡向上反射到一塊毛玻璃上。早期的SLR照相機必須以腰平的方式把握照相機并俯視毛玻璃取景。毛玻璃上的影像雖然是正立的,但左右是顛倒的。為了校正這個缺陷,現在的眼平式SLR照相機在毛玻璃的上方安裝了一個五棱鏡。這種棱鏡將光線多次反射改變光路,將影像其送至目鏡,這時地影像就是上下正立且左右校正的了。取景時,進入照相機的大部分光線都被反光鏡向上反射到五棱鏡,幾乎所有SLR照相機的快門都直接位于膠片的前面(由于這種快門位于膠片平面,因而稱作焦平面快門),取景時,快門閉合,沒有光線到達膠片。當按下快門按鈕時,反光鏡迅速向上翻起讓開光路,同時快門打開,于是光線到達膠片,完成拍攝。然后,大多數照相機中的反光鏡會立即復位。135相機因為體積較小,所以使用了五棱鏡把光路折成眼平的,而中畫幅相機如果想做成類似的五棱鏡光路則重量體積和成本都相當的高,得不償失,因此大多還是腰平的(不過少部分中畫幅相機也配有眼平取景器),大畫幅相機則非常簡單,鏡頭直接在皮腔之后的毛玻璃上成像,精確的調焦完成之后再裝上膠卷后背拍照,所以大畫幅相機沒有用焦平面快門的,都是鏡間快門。 旁軸相機則與這前面都不同,眾所周知的,要想拍出一張清晰的照片,首先必須對焦,單反相機可以直接看到鏡頭是否合焦,而旁軸相機則不同,使用者無法直接看到通過鏡頭的光線所成的像是否合焦,只能通過與鏡頭聯動的光學測距取景器來確定是否合焦,這一點也是SLR和RF最最本質的區別。 在攝影術發明的最初一段時間里,光學測距器是完全與相機分離的一個附件。在拍攝之前,你必須先要用測距器測量出實際拍攝距離,這是從測距器的刻度標尺上直接讀數的;當你知道了這個距離之后,你再將相機鏡頭的拍攝距離調整到相應讀數。相對毛玻璃對焦,這樣的速度是快得多了,但是當許多攝影師想要捕捉快速運動的物體時,顯然這樣的方法還是太慢了。很明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光學測距器裝到相機里面去,而且最好與鏡頭的調焦系統相聯系,這樣當你在調整測距器的時候,鏡頭也就會產生連鎖運動,反之亦然。技術上的進步使得小型化之后的旁軸相機具備了迅捷而又準確的對焦能力。從20世紀20年代一直到50年代,稱為了測距相機發展的黃金年代。 光學測距器里的各種棱鏡或是反射鏡將通過兩個取景窗里的影像重疊在一起,而人們通過最后的目鏡所觀察到的,就是兩個重疊在一起的影像。使用者可以通過調整測距器里的棱鏡或是反射鏡將兩個通過取景窗進來的影像重疊在一起,然后就可以從測距器上的刻度盤讀出所對應景物的確切拍攝距離。其實光學測距器的基本原理就是三角形測量原理,換句話說,從兩個取景窗到目標的距離并不是完全一樣的,而這兩段距離再加上兩個取景窗之間的距離就組成了一個三角形,而測量的原理正是基于這個三角形之上。從一個最簡單的光學測距器上我們可以發現,目鏡的光軸始終是與兩個取景窗中的一個取景窗相同軸的。而在測距器內部,兩個取景窗之間的影像傳遞光路是完全與目鏡光軸相垂直的。由此我們就可以發現,確切一點說,光學測距器應用的是直角三角形測量法。物體處于不同的位置時,直角三角形的斜邊與直角邊的夾角是完全不同的,只有當我們調整好棱鏡或是反射鏡的位置時,我們才能重新建立直角三角形;而我們從棱鏡或反射鏡位置得出的角度改變量,可以計算出實際相對拍攝物體的距離。運用如此簡單的幾何定律,我們就解決了實際拍攝時遇到的測距問題。而要談到光學測距器的測量精度的問題時,只要明白勾股定理的就都會知道,兩個取景窗之間的距離直接決定著測量的精度,當兩取景窗之間的距離越長的時候,測距器的精度也就會越高。 旁軸經典:康泰時G2 康泰時(contax)G2是旁軸聯動測距相機中的一個里程碑,它是由蔡司和京瓷合作在日本復活康泰時品牌之后在1994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部自動對焦可更換鏡頭旁軸相機G1的后繼產品。以G1為初代的G系統包括先后兩代機身和6只變焦1只定焦一共七只鏡頭,包括1994年伴隨G1推出的T* hologon 16mm/f8,T* biogon 28mm/f 2.8,T* planar 45mm/f2,T* sonnar 90mm/f2.8,1996年伴隨G2推出的T* planar 35mm/f2,T* 21mm/f2.8,最后還在1999年推出了一支在旁軸上很少見的變焦鏡頭Vario sonnar T* 35-70mm/f3.5-5.6,這些鏡頭的素質經過長久以來用戶和愛好者們的驗證,是極為出色的,更可貴的是,價格都非常平易近人。 作為一部自動對焦的旁軸相機,Contax G2在易用性和方便性上的優勢十分明顯,在它堅固的鈦機身之內包含了自動對焦,4Fps的自動卷片,1/6000秒的快門,多重曝光,包圍曝光,曝光補償,TTL閃光/測光等等功能,凡是攝影師最需要的,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同時,G2的過片和快門聲音都很輕微,除非在極為安靜的環境中仔細側耳傾聽,否則,你一定會忽略到它在工作時候的聲音的,這對于在某些極限狀況下接近被攝者拍攝極為有用。 G2的機身采用了鈦外殼和鋁合金骨架,保時捷和蔡司的合作保證了G2擁有著非常優秀的人機工效界面,這也是為數不多的可以使用單手完成幾乎所有功能及調節的相機(萊卡M系列就不能單手操作,要手動對焦的),操控性堪稱完美。 G2的自動對焦系統設計的很有意思,采用了主動對焦和被動對焦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在光線暗淡的地方,G2會發出一束肉眼不可見的紅外線來輔助對焦,在旁軸相機經常面臨的惡劣拍攝環境中,這種對焦方式無疑具備很高的實用價值。G2的取景器采用了和傳統的聯動測距系統略有差別的開普勒實相變焦取景系統,相機可以在使用28-90mm鏡頭時自動切換補償視差,免去了使用者的一個大麻煩。G2的測光系統主要是中央重點測光,不同于單反的是,它是對涂在快門幕簾上的一塊18%灰來測量反射光的,所以G2的測光非常準,比一般的單反相機要準很多。 G系統一共有7支可交換鏡頭,全部出自蔡司之手,個個都是同級別中的精品,其中最好的,無疑是T* hologon 16mm/f8和T* biogon 21mm/f2.8這兩支超廣角定焦鏡頭,而且,由于旁軸相機沒有反光鏡的阻擋,鏡頭后組可以無限制的接近焦平面,因此在廣角鏡頭設計上很占優勢,所獲得的像質也是單反相機所難以望其項背的。下圖說明了單反相機和旁軸相機在廣角鏡頭上設計的巨大差異,下圖上為C/Y卡口的Distagon 21mm/2.8,下圖下為G系統的biogon 21mm/f2.8,可見單反相機上的廣角鏡頭使用了比旁軸系統中的廣角鏡頭多出數倍的鏡片用以控制畸變,非常復雜。 70年代Leica向Zeiss訂購15mm鏡頭,由于總產量不超過350支,所以非常稀有,市值一度超過1萬美金。(所以在G16推出市場以后,不少用戶將G口改為M口,并且一直到現在,美國的DAG公司依舊提供這樣的服務,但是費用昂貴。)15mm f8 Hologon for Leica 這只鏡頭并不是因為光學表現優異而成名 (變形矯正及顏色反差非常棒,但畫面不均勻,必須使用原廠的中灰漸變鏡才能使畫面亮度均勻),而是由于它的光學構造只由3片鏡片組成而成名。大家都知道廣角鏡頭是最難設計的,因為會有嚴重的變形所以要用鏡片矯正,通常20mm以下的超廣角鏡頭用個十幾片鏡片矯正是很正常的事,而鏡片越多則獲得的像質通常會越差,所以在當時這個三片鏡片組成的15mm Hologon廣角代表了光學設計的一個顛峰,即使是現在光學材料發展了這么多,也依然無法逾越。 徠卡CM 徠卡CM是世界上最后一臺使用膠片的頂級袖珍相機,推出于2003年,CM是Compact M的縮寫,這表達了徠卡對于CM的信心和自豪,CM也以優異的品質和素質成為高端袖珍相機新標桿。CM的售價相當的昂貴,到停產之后依然要賣到7900元左右。 CM改進了人機界面,操作變得更加容易起來,曝光補償和拍攝參數都可以方便的設定,取景器內部也增加了拍攝光圈快門,曝光補償,合焦指示等參數顯示和屈光度調節,手動對焦也經過改良,從11級變成了更加精確的無級調節。CM最重要的改進是增加了熱靴底座,同時推出了一個指數為GN24的閃燈配合拍攝,這在袖珍相機中是非常少見的。 雖然徠卡CM在數碼化大潮初露端倪的2003推出,顯得略微有點生不逢時,但它一經推出仍然立刻吸引了大批徠卡的粉絲和對于影像質量要求非常高的用戶的注意,這是一部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信任的袖珍相機,也是你的數碼系統最好的備機。 柯尼卡巧思 Konica Hexar于1991年推出,在國內稱為“巧思”。這是一款采用35/2大口徑定焦鏡頭的旁軸取景AF照相機。這臺相機非常優秀,卻由于市場運作的原因,幾乎要埋沒在歷史的風塵里了。它使用了一只35/2的定焦鏡頭,關于巧思的這只鏡頭有很多的傳說,由于成像優異,很多種說法提到了它其實不是由KONICA公司開發和制造的,而是另有其主人。早些時候比較流行由ZEISS公司制造的說法,而在更早時候的說法是由萊卡公司提供的鏡片。當然,KONICA公司對此都沒有肯定或否認,這就更給它的身份增添了些神秘。 1992年KONICA推出不能更換鏡頭的輕便相機HEXAR的時候,在中國曾經開過一個很不錯的推廣會,他的設計師當時倒是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你怎么用萊卡那只35毫米/2的鏡頭,你就可以怎么用HEXAR的這只35/2頭,你不會發現他們之間有任何的差別的……”從光學結構(甚至從鍍膜)上來看,巧思和萊卡的那只老款的35/2的確沒什么差別,從實際的拍攝上看,也看不出什么差異。不過,由于鏡筒的內部植絨技術的應用,似乎巧思在眩光的控制上還更勝一籌。 巧思使用了金屬塑料的混合結構,鏡筒采用了鋅壓鑄材料,片窗導軌也采用了鋁壓件。機身的上部和低部等主要位置均采用了金屬包層,外層則使用了橡膠以達到防震的目的。Hexar 很安靜, 令人無法相信的安靜. 大家常常這樣形容 Hexar 的安靜 --這只是使用Hexar 的"一般"模式. 當你在"靜音"模式的時候幾乎聽不到半點聲音, 連攝影師都很難察覺,不過靜音這個優點在第二版巧思上市時因為設計專利糾紛被去掉了,非常可惜。 巧思有 M、P、A 曝光方式,取景器寬大明亮,快門順暢,噪音幾近無聲。速度30~1/250s,35mm/2鏡頭質量沒得說,只是 1/250 速度太低。它是一個用于低照明的專業相機,并非合適用于所有的人。使用主動式多束自動對焦,最近對焦距離為0.6m,半按快門鈕對焦自動鎖定。手動對焦時距離以數字顯示在液晶顯示屏上,手動對焦的設定為0.6到999m (無限遠),手動對焦不方便。巧思的取景器寬大明亮無變形。框線移動補償平行視差和影像尺寸,和六十年代的Konica Auto S2取景器一樣但巧思的框線是由馬達驅動。巧思在P和A模式下都是使用中央重點測光,M模式下則是點測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