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比金牌更重要的是奧林匹克精神時值倫敦奧運會,各國運動員在給我們奉獻精彩比賽的同時,也給我們演繹了不少談資和丑聞。比如國羽故意“不給力”打“假球”;吳景彪得了銀牌不高興痛哭稱“對不起國家”;周俊在舉重臺上失手被媒體稱為“恥辱”;奧運冠軍家鄉燃放1小時煙花,而銅牌得主只有2人接機;奧運冠軍吳敏霞外公外婆去世8年被隱瞞;孫楊力克韓國勁敵樸泰桓后,媒體把全然失真的狹隘話語當成其獲獎感言;奧運冠軍被質疑是機器人、吃興奮劑......等等。 從昔日奧運會參賽國資格都沒有,到獲得奧運會首枚金牌,我們等待的驕傲與榮耀,終于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達到頂峰。然而,僅僅過了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卻對金牌榜首的位置失去了興趣,轉而思考奧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內涵,并把視線轉移到“國民體育”上來。還有人說:“對一個國家來說,就算能包攬奧運會的所有獎牌,可面對下場雨就不幸慘死的77人的靈牌,那些牌牌立刻變得輕如鴻毛。”——這是國民素質的一種進步,還是“西方陰謀論”不斷滲透的可怕結果? 姚明在談及羽毛球女雙消極比賽被取消奧運資格時說:“體育在很多時候體現的是我們這個社會公民的價值觀,如果一塊金牌可以超越我們的價值觀的話,那我只能說我們的價值觀比金牌低;田忌賽馬只是改變了比賽的出場順序,但馬在賽場上跑時是全力的。”(詳細)http://news.cn.yahoo.com/yhxt/aoyu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