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有些人不能和異性正常交往,見到異性頓覺面紅耳赤,說話時聲音顫抖,甚至渾身冒汗。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在青年早期尤其多見。從心理學上講,這種情況輕微的稱為"異性羞怯"或"異性恐懼感",嚴重的稱為"異性恐懼癥"。這種情況如不能及早克服,對當事人今后的生活會有不良的影響。 
(一)產生異性恐懼的原因
產生異性恐懼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早期原因:一般而言,在童年期,如果受到父母粗暴的虐待,或者父母婚姻不和,經常爭斗,子女就會逐漸形成錯誤的異性觀和對異性的恐懼心理。有些父母從小向孩子灌輸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使孩子將正常的異性交往也視為不好的行為,從而形成異性交往恐懼癥。
(2)成長原因:青春期是異性意識發展和形成的時期。由于第二性征的發育,性激素的分泌,產生對異性的愛慕和希望與異性交往欲望。一些在兒童期曾接受過錯誤異性觀教育的青少年,到了青春期如能順利地開展與異性的交往,那么大部分人的異性恐懼感會慢慢消失。如果青春期失去了異性交往實踐,青年期就會產生對異性的陌生感、恐懼感甚至罪惡感。
(3)個體原因:凡有下面兩種性格的人容易產生異性恐懼:一種是怯懦與自卑,表現為膽小、懦弱、自卑、孤僻、害羞、沉默寡言、不愛交往和缺少知己;另一種是疑慮和刻板,表現為多思多慮、極為敏感、遇事舉棋不定、優柔寡斷、辦事呆板、清規戒律多和過于克己。這兩種性格類型都是妨礙人際交往的不良品質,在上述幾種因素作用下,就會產生對異性的恐懼感。
(二)異性恐懼的矯正方法
對異性恐懼可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心理矯正:
1"忘我"行為。對異性恐懼者多是人際態度敏感者,一般都過于關注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故平時常采取刻板、拘謹、程式化的行為方式。要知道,人的理念過于壓抑感情,就會導致心理的憂郁,進而出現感情與行為上的變異。因此,糾正的第一步,應利用一切機會來改變自己原來的社會形象。忘掉過去的我,大膽地去與人交往,如在公共場所學著與異性侃侃而談,或在陌生人面前與小朋友玩耍嬉戲。這樣做剛開始可能比較勉強,但它卻能使你產生從未有過的膽量和無憂無慮的心境,這是戰勝異性恐懼很重要的一步。
2行為作業。患者給自己規定作業,如去和異性營業員討論一分鐘商品問題,每周三次向陌生的異性問路,學著在公共場所同不講理的異性爭辯等。每完成一次作業,都做詳細的記錄,寫下勝利的體驗,并不斷創造新的行為方式。開始心理可能是被動的,但換取了行為上的主動。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便獲得了一個新自我--自信、無畏的人。
3重建信念。異性恐懼的發生,在時間上最敏感的是開頭一剎那的情緒狀態。常見的心理是"又碰見她了"、"肯定像上次那樣糟糕",隨之頭腦發怵,恐懼癥狀按程序依次出現。這說明開始瞬間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交往全過程的行為方式。為此,在接近異性之前,應做到全身放松,深呼吸4~5次,并自我暗示:"我今天特別從容鎮定,情緒好極了!"還可回想生活中得意的一件事,并喜形于色。還應想好要講的第一句話,在見面時慢條斯理地講出這句話。總之,要重建自信。
如果從以上方面加以積極努力,并輔以系統脫敏療法(詳見"附錄")等其他心理治療,異性恐懼感是可以逐步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