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評論:金牌第二證明不了其他領域也是第二
鳳凰網體育專欄作家 翠紅 2012年08月13日 04:11 鳳凰網體育
金牌排行榜上,我們第二了;金牌總數上,我們上了兩百了。然后,我們是否還需要用奧運金牌來證明我們是體育強國,用體育上的強大來展示中國?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時,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沒有太多疑問。那時我們剛剛回歸奧運大家庭,急于展示曾經的“東亞病夫”和“睡獅”形象已改的目的,如今則儼然是東方巨人。那時,我們剛剛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觸、交流的機會不多,繼“乒乓外交”成功后,體育成為我們向世界打出的政治外交牌,粵港足球友誼賽尚且擔負著政治任務,更何況體育盛會之最的奧運,顯然是展示中國以及與世界交流的大好機會。
以上各種與體育本身不甚緊密的意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達其存在頂峰。51塊金牌在手,盛大奢華的開、閉幕式,中間各種免費提供的餐飲等等,體育強國也好,國力強盛也罷,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到達頂峰的同時,意味著這些意義在失去其存在意義,體育到了應該回歸本身的時候了,其他領域的金牌,如教育、醫療等等,應該由其他領域去爭取去展現。
金牌的意義被異化,運動員隨之被異化。最后一跳結束,戴利由第一掉到第三,獲得銅牌。英國男孩連同他的跳水隊友們,瘋狂地跳入池中慶祝這塊銅牌。而獲得銀牌的邱波,靠在墻邊,似乎悄悄地在掉眼淚。同樣擁有奪金實力的選手,一喜一悲,仿佛在為戴利奧運會前那一番“中國運動員是機器人”的言論作注腳。
邱波的眼淚從他個人的付出來說,勢在必流。戴利說中國選手普遍比他們多練兩三小時,不是空穴來風。像我這樣的笨人經驗,考八十分輕松自如,考九十分要認真對待,考接近一百分,幾乎等同于賣身給這門課。把運動員打造成只爭金牌的高水平,中間的艱辛可想而知。戴利之欣喜若狂,在于他運動之中有自我存在,有對這項運動激情。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需要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如飽暖等)的基礎上,滿足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以后,才能自我實現。中國有相當數量的運動員,比如舉重、競走等,來自經濟條件欠佳的家庭。像本屆奧運會上兩名奪牌的射擊運動員,家境都不好。從事某項運動,奪得奧運金牌,可能對于他們來說更多的是解決生活出路。餓著肚子去激情,去自我實現,唯有梵高這樣極少數人特例能做到。
但是這種生存焦慮并非只存在于經濟情況欠佳的家庭。逼著孩子暑假上六個、八個興趣班的家長,口口聲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是把自己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擔想象中的壓力,每一樣都要做到最好最強。家長們有多焦慮,反映出整個社會有多焦慮。表現在體育領域,則是對金牌的狂熱追捧,孫楊、葉詩文獲得塑像的榮譽外加豪宅、金錢等等,銀牌、銅牌獲得者的名字往往順水飄走。假如不是后來幾屆得射擊金牌,有幾人記得1984年站在許海峰旁邊的王義夫?
整個社會充斥著暴發戶心態時,這種對金牌神經質的追求之風一時之間難以平息,即使我們已不再需要金牌來證明什么,即使體育上的金牌也證明不了別的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