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番禺欖核村讀小學三年級的陳燮霞和一個男孩被番禺業余體校的黎教練選中,進了體校訓練。后來男孩由于家庭困難,負擔不起體校的費用,就放棄沒練了。那時,體校每年的學費是230元,伙食費100元,另外還要給零花錢,陳父的家庭負擔很沉重。當時陳家主要有十幾畝地用做種甘蔗和水稻,再種些瓜菜到市場去賣,每年剩余下來的收入大約5000元至6000元,日子過得相當艱難。但陳父覺得既然女兒被教練選中,就應該學下去,再苦也要堅持。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燮霞是在1992年9月17日進入番禺體校的。 番禺體校在市橋英東體育館旁邊,開始時父親騎單車送她去訓練,到周六就去接回來,來回也有幾十里路。燮霞很懂事,一個月后就可以自己搭公共汽車、再轉摩托車回家了。 陳父除了經濟上很支持燮霞,精神上也給她很大鼓勵。燮霞剛開始練時渾身都痛,但不敢告訴父親,回家只是抱著奶奶哭。為了鼓勵她,父親陳細泉帶她到商場給她買了一套128元的運動服。春節時,燮霞穿著偉倫體校發的平底鞋回來,希望爸爸給她買一雙運動鞋,爸爸也覺得女兒穿平底鞋很難看,但家里經濟實在緊張,就沒答應。第二天送她到了車站,想想還是狠心給女兒買吧!帶她到商場挑,她一選就選好了,對爸爸說:這雙是adidas??!爸爸一看價錢200多元,兜里只有400元錢,心里想:你買adidas我可不happy??!但最后,還是咬咬牙給她買下來了。 |
|
來自: 昵稱10587962 > 《金牌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