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脾虛失于運化者,用七味白術散、春澤湯等;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以溫補腎陽,亦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與服。但口渴又有渴而引飲和渴而不欲飲之分。所謂不...

     月亮湖568 2012-08-20

    口噤

     

    證名。牙關緊急,口不能張開。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因內有積熱,外中風邪,痰凝氣滯,瘀阻經絡所致。《醫碥》卷一:“口噤即牙關不開也,由氣血凝結于牙關筋脈,不能活動。以蘇合丸或生南星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蘆末搐鼻或針人中、頰車。”口噤不能開,用秦艽升麻湯;痰迷心竅,昏憒,口噤不能言,用滌痰湯(見《張氏醫通》卷一)。可見于中風、痙病、驚厥等疾患。又指初生兒口噤不開,不能吮乳。《幼科證治準繩》:“嬰兒初生下,口噤不乳,口舌上瘡,如黍粟大,(口孜)啀多啼,名曰噤。”《千金要方》卷六:“口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參見心噤、肺噤條。

     

    口津

     

    涎的別名。俗稱口水。參涎條。

     

    口角流涎

     

    證名。口角自流清涎。

    ①病因脾氣虛衰,不能收攝津液所致。《景岳全書·雜證謨》謂口角流涎,為太陰臟氣之脫。《醫鈔類編》治舌縱涎下多唾,或口角流涎不止,口眼斜,手足痿軟,用神龜滋陰丸。《張氏醫通》治氣虛挾痰,卒然暈倒,口眼斜,口角流涎者,用六君子湯加秦艽、天麻、姜汁、竹瀝。

    ②病在中焦。胃熱則流熱涎。癥見涎唾從口角流出,綿綿不已。治法若因胃家有熱得,宜清胃瀉火,用清胃散加減。

    ③因蟲積者,宜殺蟲消疳,可選用烏梅丸加減。

     

    口角瘡

     

    病名。見《幼幼集成》。即指口角生瘡,多見于小兒。亦即口吻瘡。詳該條。

     

    口角

     

    人體部位名。指上、下唇交會處。因在口的兩側,故稱。

     

    口骨

     

    人體結構名。構成口腔的骨骼。如口蓋骨、上牙床骨、下牙床骨等。詳各條。

     

    口疳

     

    病名。

    ①指口腔病。見《外科啟玄》卷八。多由陽明濕火熏蒸而發,常見于小兒。癥見口內腐潰,或連及咽喉,疼痛不適,飲食有礙,手心熱等。治法:初宜清瀉濕熱,用清胃散加減。繼則健脾益胃,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②為齲齒別名。《外臺秘要》卷二十二:“又口疳,其齒斷不觸,自然膿血出。”

     

    口甘

     

    證名。口中有甜味。出《素問·奇病論》:“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張氏醫通》卷八:“口甘,經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臟之溢也,名曰脾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香飲子。若脈弦滑兼嘈雜屬痰火,滾痰丸,此指實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濁,俱屬土中濕熱。脾津上乘,久之必發癰疽,須斷厚味、氣惱,服三黃湯加蘭葉、白芍、生地。燥渴甚者,為腎虛,日服加減八味丸,可保無虞。中消,脾液上乘口甘者,蘭香飲子。老人虛人,脾胃虛熱,不能收斂津液而口甘者,當滋補脾氣,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蘭香,煨葛根。”

     

    口干

     

    證名。出《靈樞·熱病》。

    ①即口渴癥。《證治準繩·雜病》:“口燥咽干,此尋常渴,非三消證。”

    ②指自覺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飲水之癥。《景岳全書·傳忠錄》謂其內無邪火,所以不欲湯水,真陰內虧,所以口無津液。口干多因陰虛津少,或氣虛陽弱,津液不承所致。陽虛津少者,治宜養陰生津,用六味地黃丸、增液湯、五汁飲等方。氣虛陽弱者,治宜益氣溫陽,用七味白術散、小建中湯、金匱腎氣丸等方。

     

    口蓋骨

     

    人體結構名。指腭骨的水平部,構成硬腭的后四分之一。左右共二塊。

     

    口淡

     

    證名。口內淡而無味。《世醫得效方》卷十七,“虛則口淡”。《醫學正傳·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熱也。”《景岳全書·雜證謨》認為凡大勞大瀉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無味,并非皆為胃火使然。有虛實之別。虛者見于病后胃虛,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湯加味;實者多由胃熱所致,以清熱為主,宜甘露飲加減。

     

    口寸法

     

    針灸取穴比量法之一。系以患者本人兩口角間寬度為1寸量取穴位。《肘后備急方》救卒客忤:“以繩橫度其人口,以度其臍,去四面各一處,灸各三壯。”

     

    口唇

     

    人體部位名。出《靈樞·憂恚無言》。即唇口。唇之色澤具有診斷意義。《瘍醫大全》卷十四:“唇口焦紅者,吉。唇紅者,主煩躁渴飲也。唇燥裂者,是脾熱。唇口俱腫赤者,是熱極。……唇青者主血虛脾寒也……”參見唇條。

     

    口瘡

     

    病名。出《素問·氣交變大論》。癥見口腔之唇頰等處粘膜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或灰白色之小點,單個或多個不等,周圍紅暈,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復發作,飲食吞咽有礙。口瘡有虛火和實火之分。實火者,諸經之熱,皆應于心,心火上炎,熏灼于口,則口舌生瘡。治宜瀉火清心。用導赤散等加減。脾熱生痰,痰火互結,上炎于口,亦生口瘡,治宜清熱祛痰,可選用黃連溫膽湯等加減。虛火者,肺腎陰虧,虛火上炎于口,也發口瘡。治宜補肺滋降火。可選用補肺阿膠湯等加減。婦人產后血氣虛,虛熱上沖亦可發口瘡。治宜滋陰清熱,可選用四物湯等加減。

     

    口殠

     

    病名。見《圣濟總錄》一百十六卷。“殠,腐氣也”(《說文》)。即口臭。詳見該條。

     

    口臭

     

    證名。口內呼出穢濁臭氣。又名口氣、口殠。《諸病源候論·口臭候》:“口臭,由五藏六府不調,氣上胸鬲。”《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虛火郁熱,蘊于胸胃之間,則口臭,宜加減甘露飲;或心勞味厚之人,亦口臭,宜加減瀉白散;或肺為火爍亦口臭,宜消風散、加減瀉白散;或吐膿血如肺癰狀而口臭,他方不應,宜升麻黃連丸。”并可用香薷、藿香煎湯合漱。《仁齋直指方》:“口臭一證,乃熱氣蘊積胸膈之間,挾熱而沖發于口也。”治宜清熱除濕、祛痰降火,可選用涼膈散等加減。年高體弱、過食厚味及服食補陽藥等,亦可發生口臭。

     

    《口齒論》

     

    書名。見《新唐書·藝文志》。一卷。唐·邵英俊撰。已佚。

     

    《口齒類要》

     

    書名。一卷。明·薛己撰于1520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口齒科專著。書中論述了繭唇、口瘡、齒痛、舌癥、喉痹、喉間雜癥等十二類口齒科疾病,并附若干辨證驗案。對口齒各科疾病的認識頗有見地,如其論繭唇病時,強調“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清毒藥,或用藥線結去,反為翻花敗癥矣”。由此看出薛己在當時對唇癌一病已有較明確的認識。作者認為雖病在口齒,亦應從整體上進行論治,因此所載60多首方劑多供內服。

     

    口齒科

     

    古代醫學分科之一。唐代,口齒不單獨設科,與耳目合并成為耳目口齒科。宋代醫學分作九科期間,口齒與咽喉并為一科。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醫學曾一度分為十三科,其間,口齒獨成一科。元豐改制后又實行九科制,口齒又與咽喉并為一科。元、明及清初口齒科又獨成一科。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口齒又與咽喉合為一科并延至清末。

     

    口齒疳

     

    病證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疳疾毒熱攻胃上口犯口齒的證候。《小兒藥證直訣》:“初發之時,小兒口臭,上干胃口,氣息臭郁,漸進損筋,齦肉生瘡,或腫或爛;又進熱逼入脈,常出血,其熱注久,齒齦腐壞,糟寬齒脫。”多由陽明濕熱火毒熏蒸所致。治宜清熱瀉火,解毒養陰,選用養陰清肺湯、清胃散、黃連解毒湯等加減。

     

    口吃

     

    證名。指語言重復,期期不能暢吐的癥狀。又叫謇吃。《漢書·周昌傳》:“昌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口不仁

     

    證名。系指口腔對各種感覺反應遲鈍、麻木不仁之狀況。這種證候除可由口齒病直接引起之外,還可見于其他一些內科疾患。可根據全身情況辨證施治。參見口麻條。

     

    口不能言

     

    語言發生困難。可由中風等多種疾病導致。《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謂因腎脈之氣不能上循喉嚨,挾舌本,故不能言;而脾土不足,痰涎涌盛而蹇澀,亦不能言。治宜養營湯、解語丹、滌痰湯、地黃飲子等方。

     

    口鼻出血

     

    證名。血從口鼻涌溢而出。多因熱盛迫血妄行,或血脈臟器受損所致。《世醫得效方·失血》:“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血。”可見于肺結核大咯血、支氣管擴張大咯血、肝硬變食管與胃底靜脈曲張破裂,以及鼻腔較大動脈破裂。參見腦衄、吐血、鼻衄等條。

     

     

    人體部位名。指整個口腔,包括口唇、舌、齒、腭等。下連氣管、食道。口是飲食物攝入的門戶,為脾之外竅,脾胃功能調和,則口食知味,唾液分泌正常。《靈樞·脈度》:“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口唇、舌與喉嚨、會厭等協調動作而發出聲音。口也是氣體出入的門戶之一,亦有助肺行呼吸的作用。口腔是經脈循行的要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以及督脈、任脈、沖脈均循行于此。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素問·五臟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故臨床上常觀察口唇之變化,以診察脾之病變。

     

    口(匿^蟲)

     

    病名。《外臺秘要》卷二十二:“齒斷虛軟而無膿血,又口(匿^蟲),其齒斷觸者,即膿血出。”即齲齒。詳該條。

     

    控腦砂

     

    病名。

    ①指鼻淵。《醫宗金鑒》卷六十五:“……鼻中淋瀝腥穢血水……即名控腦砂。”

    ②鼻淵兼頭痛。《外科大成》卷三:“鼻淵而兼腦痛者,名控腦砂。”參見鼻淵條。

     

    控睪

     

    病名。小腸氣之別稱。出《靈樞·四時氣》。有:“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多因體虛,寒邪侵襲下焦所致。癥見少腹腰脊處疼痛,牽引睪丸,甚則痛沖心胸。治宜溫經散寒行氣。服天臺烏藥散。余可參見疝氣條。

     

    恐中

     

    類中風病因之一。恐則氣下,因恐懼過度,使陰精損傷,陽氣不行而引起的類中風證。

     

    恐則氣下

     

    病因病理學術語。九氣為病的機理。謂大驚卒恐,則導致氣機下陷。出現腎氣受傷的一系列病證,如二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素問·舉痛論》:“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恐郁

     

    病名。七情郁證之一。恐為腎之志。恐郁則傷腎精虧,治宜溫腎養精。《類證治裁·郁癥》:“恐郁,陽消精怯,八味丸加減,或鹿角膠酒化服。”參見恐、七情郁證、內郁條。

     

    恐畏

     

    懼怕。《靈樞·淫邪發夢》:“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恐勝喜

     

    五行學說術語。根據五行生克的理論,恐由腎主,屬水;喜由心主,屬火。水克水,故恐能克勝過喜的情志證狀。此為精神治療的法則之一。《素問·五運行大論》:“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

     

    恐傷腎

     

    病因病理學術語。指大恐則損傷于腎,可出現骨痿、精滑、小便失禁等。因恐的情志為腎所主,恐則氣下,耗及腎氣之故。《素問·五運行大論》:“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靈樞·本神》:“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恐傷

     

    指恐懼過度所致的疾病。《醫醇剩義·恐傷》:“恐則氣餒,骨節無力,神情不安,補骨脂湯主之。”參見恐條。

     

    恐懼

     

    畏怕,害怕。《靈樞·淫邪發夢》:“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

     

    恐膈

     

    病名。五膈之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下若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名曰恐膈。”參見五膈條。

     

     

    ①證名。容易恐懼或無故自懼之證。出《素問·調經論》。又稱善恐。《雜病源流犀燭·驚悸悲恐喜怒憂思源流》:“恐者,心腎肝胃病也。”詳見善恐條。

    ②生理名詞。七情之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在志為恐,恐傷腎。”

     

    孔最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陰肺經。手太陰之郄穴。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和頭靜脈,橈動、靜脈。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痛,肘臂痛。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孔志約

     

    唐代醫學家兼官吏。嘗任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弘文館大學士之職。唐顯慶四年(659),奉敕與蘇敬等人共同修纂《新修本草》,孔氏為本書寫序。尚著有《本草音義》二十卷,未見行世。

     

    孔穴主對

     

    腧穴主治的一種說法。《千金要方》:“凡孔穴主對者,穴名在上,病狀在下,或一病有數十穴,或數病共一穴,皆臨時斟酌作法用之。”

     

    孔穴

     

    腧穴。見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征引《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后《千金要方》又載:“凡孔穴在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流通,表里往來,各有所主。”參見腧穴條。

     

    孔熙先(?-445)

     

    南北朝時期劉宋官吏,兼通醫學。魯(今山東曲阜)人。曾官至散騎員外郎。后因謀反被殺。平時精醫術,尤長于脈學。善療病,曾一劑治愈宿衛領隊許耀忠疾。

     

    孔竅

     

    解剖結構名。即空竅。《靈樞·百病始生》:“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下壅。”參見空竅條。

     

    孔伯華(1884-1955年)

     

    現代醫家。原名繁棣,號不龜手廬主人,山東曲阜人。其祖父為當地名醫,孔氏深受其影響。幼年時攻讀經書,并隨父宦游各地。后以母病,遂立志學醫。16歲時,移居河北易州行醫,于當地與名醫狄虎堂等人交善。后又于25歲時在北京外城官醫院任職,于當時名醫張菊人、陳伯雅等共事,砌磋學問。1929年,曾參與奮起反抗當時政府擬消滅中醫的活動。并于同年與另一名醫蕭龍友共辦北京國醫學院,培養較多的中醫人才。平時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所著有《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臟腑發揮》等,尚未見付梓。人稱“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空竅

     

    即孔竅。泛指九竅、汗竅、津竅、精竅等外在的孔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孔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客忤似癇

     

    病證名。見《幼科發揮》。急驚風類證之一。指小兒客忤,口吐青、黃、白沫,水谷挾雜,面色變易,喘息腹痛,反側瘈疭,狀如驚癇,眼不上竄。治宜鎮驚安神,方同客忤條。

     

    客忤痙

     

    病證名。出《溫病條辨·解兒難》。小兒痙病之一。癥見發熱,或有汗,或無汗,面色時青時赤,夢中囈語,手足蠕動。由小兒神怯氣弱,受驚嚇所致。治宜養心安神,用復脈湯去參、桂、姜、麥、加丹參、丹皮、犀角。

     

    客忤

     

    病證名。出《肘后備急方》。又名中客、中客忤、中人、少小客忤。此證多見于小兒,多因小兒神氣未定,卒見生人或突聞異聲、見異物,引起驚嚇啼哭,甚或面色變易。如兼風痰相搏,累及脾胃,而受納失調,則導致腹瀉、口吐涎沫、腹痛、反側瘈疭、狀若驚癇。《諸病源候論·中惡病諸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謂邪客之氣,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厲之毒氣,中惡之類,人有魂魄衰弱者,則為鬼氣所犯忤。”治宜安神定驚,用雄麝散、蘇合香丸、安神丸等方,亦可用《丹臺玉案》安魂丸加減。痰熱盛者,用溫膽湯加鉤藤、桑枝豁痰清熱。

     

    客色

     

    五色之一。詳正色條。

     

    客熱

     

    ①病證名。指小兒發熱,進退不定,如客之往來。《幼科全書》:“客熱者,邪妨于心也;心若受邪,則熱形于額,故先起于頭面,次而身熱,恍惚多驚,聞聲則恐,良由真氣虛而邪氣勝也。邪氣既勝,則真氣與之交爭,發熱無時,進退不定,如客之往來也。”

    ②外來的熱邪。

    ③虛熱或假熱。《傷寒論·太陽病篇》:“數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客氣上逆

     

    病因病理術語。即邪氣上逆。《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客氣

     

    ①運氣術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名客運。指天氣,即在天的三陰三陽之氣。又各分主司天之氣、在泉之氣及左右四間氣,構成客氣六步運動的方式,每步各主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但對氣候的影響仍以司天在泉二步為主,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

    ②外邪侵入體內。《素問·標本病傳論》:“人有客氣,有同氣。”

     

    《客塵醫話》

     

    醫話著作。三卷。清·計楠撰,刊于1804年。分雜證述略、婦科述略和產后述略,闡述作者的學術見解和診治經驗。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①侵入人體的外邪。《靈樞·小針解》:“客者,邪氣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客者除之。”

    ②自外侵入。《素問·玉機真藏論》:“風寒客于人。”

    ③留止,寄居。《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

    ④與“主”相對,多代表后來的、次要的。《素問·陰陽類論》:“先至為主,后至為客。”

    ⑤運氣學說中的客氣。《素問·至真要大論》:“至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

     

    克風淚出癥

     

    病證名。見鄧雄勛《眼科啟明》卷下。屬迎風流淚,詳該條。

     

    渴利

     

    病證名。指口渴引飲、隨飲隨即尿出的病證。《諸病源候論·消渴病諸候》:“渴利者,隨飲小便故也。由少時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則渴。腎虛又不得傳制水液,故隨飲小便。以其病變,多發癰疽。”由此可見渴利與消渴病關系密切,病因實不限于“少時服乳石”之說。方賢主張用蘭葉散施治,實際上亦可以其他治消渴方加減與治,但又以益腎、育陰為大法。參見消渴、下消條。

     

     

    證名。出《靈樞·五味》。即口渴,系自覺之口咽干燥。多由肺胃有熱、津液耗損(或血虛)所致,亦可因脾虛失于運化,腎陽不足、氣化失調,使津液不能上承、導致肺胃有熱而渴;而水濕、痰飲、瘀血阻滯,也可影響正常氣化和津液蒸騰的功能而產生口渴。口渴證,一般是熱證的常見癥候,每兼見便秘、溺赤、喜冷飲、苔黃脈數。治宜清熱瀉火,根據不同的原發病證,選用麥門冬飲、白虎湯、增液承氣湯、承氣湯等;亦可以西瓜(“天生白虎湯”)作為輔療。屬津液虧耗者,咽干口燥,煩熱升火,舌干少津。宜養陰生津。用增液湯、五汁飲、六味地黃丸等方;熱邪傷陰者,可用連梅湯、大補陰丸。血虛者,多有血虛兼證,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方;水濕停滯,渴不欲飲,胸悶納呆,腹脹肢腫,小便不利,苔膩脈濡,用胃苓湯、五皮飲等方。痰飲內停者,每有口渴、胸悶、短氣、心下悸、多痰涎,或有嘔惡、反胃等癥,用小青龍湯、苓桂術甘湯、半夏茯苓湯等方以溫化痰飲。瘀血內阻,用桃仁四物湯、血府逐瘀湯以活血祛瘀。脾虛失于運化者,用七味白術散、春澤湯等;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以溫補腎陽,亦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與服。但口渴又有渴而引飲和渴而不欲飲之分。所謂不欲飲,屬內無邪火者。有些患者由于陰虧較甚,口中常無津液,則為口干,與口渴有所區別。參見口干條。

     

    咳血

     

    證名。

    ①指咳嗽有血,來自肺臟者。又稱嗽血。見《濟生方》。因外感風熱燥火,或木火刑金,陰虛火動,灼傷肺絡所致。《醫林繩墨·血論》:“從嗽而來于肺者為咳血。”《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內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張氏醫通·諸血門》:“咳血者,因咳嗽而見血,或干咳,或痰中見紅絲血點一兩口,氣急喘促。此雖肺體自燥,亦為火逆,咳傷血膜,而血隨痰出也。”治宜滋腎清金,潤肺止咳,用六味丸加門冬、五味為主,略兼阿膠、貝母、百合、款冬、紫菀。咳血久而成勞,或勞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干頰赤,心沖潮熱,盜汗減食者,治宜健脾益氣養陰,用異功散加阿膠,或四君子加黃芪、鱉甲、麥冬、五味。陰虛火動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治以養陰止血,用生料六味丸加茜根、烏賊骨、童便。外感風熱,證見喉癢干咳,血出鮮紅,或痰少帶血,口干鼻燥,或身熱骨楚,脈浮數,治宜祛風宣肺,潤燥寧絡,用桑杏湯、千金麥門冬湯加減。肝火犯肺,證見干咳陣作,痰少帶血或純血鮮紅,胸脅刺痛,心煩易怒,頭脹頭痛,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潤肺,和絡止血,用柴胡連梅散或瀉白散合黛蛤散。

    ②指咳血而少痰者。《景岳全書·雜證謨》:“咳血者少痰,其出較難;嗽血者多痰,其出較易。”參見嗽血、失血條。本證見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肺癌等疾病。

     

    咳唾膿血

     

    證名。多由邪火血熱凝滯傷肺所致。為肺癰、肺痿病主證之一。《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見于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癥等。參肺癰條。

     

    咳嗽上氣

     

    病證名。《素問·五臟生成》:“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即咳逆上氣,詳該條。

     

    咳嗽

     

    病名。因外感六淫,臟腑內傷,影響于肺所致有聲有痰之證。見《素問·五臟生成篇》。《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內傷,累及于肺所致。《醫學三字經·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離于肺也。”外感以祛邪宣肺為主,內傷以調理臟腑、氣血為主。按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風熱嗽、熱嗽、時行嗽、寒嗽、濕咳、暑咳、火咳、食咳等;按臟腑氣血分,有肺虛咳、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大腸咳、小腸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膽咳、勞嗽、氣嗽、瘀血嗽等;按咳嗽發病時間與特點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啞嗽、頓嗽等。詳見各條。

     

    咳逆嗽

     

    病名。咳而見嗆咳、咯痰等氣上逆證候者。見《丹溪心法·咳嗽》。治宜化痰清肺,降逆止咳,用蛤粉、青黛、瓜蔞、貝母等。參見咳嗽、咳逆、痰嗽等條。

     

    咳逆上氣

     

    病證名。又名咳喘,咳嗽上氣,咳而上氣。指咳嗽氣逆而喘的證候。因外感六淫或痰飲內停者,多屬實證;因久病咳嗽或大病耗傷元氣者,多屬虛證。其病機多與肺、脾、腎三臟相關。如肺氣壅滯或虛耗,脾失健運,腎不納氣,均可導致咳逆上氣。《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咳逆

     

    證名。咳嗽而氣上逆者。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諸病源候論·咳逆候》:“咳逆者,是咳嗽而氣逆上也。”“咳病由肺虛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氣,氣不得宣,胃逆聚還肺,肺則脹滿,氣遂不下,故為咳逆。”證見咳嗽吐痰,或氣喘喉中有水雞聲等。《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又:“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肘后備急方》卷三:“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參見咳嗽條。

     

    咳論經旨

     

    咳病專論。四卷。清·凌嘉六輯。撰年不詳。本書輯錄《內經》、《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中有關咳嗽病證的論述及歷代諸家注釋加以歸納整理,對咳嗽病證進行了系統論述。既有臨床實用價值又有文獻價值。現有《三三醫書》本。

     

    咳家

     

    經常咳嗽的病人,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詳咳嗽條。

     

    咳喘

     

    證名。咳嗽氣喘之癥。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又名咳逆上氣。參見咳逆上氣條。

     

     

    病名。出《素問·咳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可致咳。《濟生方·咳嗽》:“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由是觀之,皮毛始受邪氣,邪氣先從其合,然后傳為五臟六腑之咳。外則六淫所傷,內則七情所感。”《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有聲無痰曰咳。非無痰,痰不易出也。”“因咳有痰,重在咳。肺為主,急宜順氣。肺惡溫燥,橘紅、貝母、桔梗、桑皮、知母、麥冬、紫菀為要藥。”詳見嗽、咳嗽條。

     

    髁(kē,音科;又計kuà,音跨)胂

     

    人體部位名。指髁骨下的堅起肉。《素問·刺腰痛》:“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而已,左取右,右取左。”王冰注:“兩髁胂,謂兩髁骨下堅起肉也……俠脊兩傍,腰髁之下,各有胂肉隆起,而斜趣于髁骨之后,內承其髁,故曰兩髁胂也。”

     

     

    ①窩穴。《靈樞·大惑論》:“精之窠為眼。”

    ②指眼窩。見“目窠”。

     

    頦癰

     

    病名。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三。系指生于地角(下頜)上的癰。又名承漿癰、虎須毒等。本病多由胃經積熱所致。治宜仙方活命飲加減。參見外癰條。

     

    頦骨

     

    骨名。指下頜骨體。

     

    頦(kē,音科)

     

    由承漿以下至下頜骨下緣的部位。俗稱下巴或下巴頦、下巴骨。

     

    柯琴

     

    清代醫家。字韻伯,號似峰。原籍浙江慈溪人。后遷居虞山(江蘇常熟)。博學多聞,能詩善文,不涉仕途,矢志醫學。讀《內經》、《傷寒論》頗具心得。著醫書及整理注釋之典籍頗豐。撰《內經合譬》,已佚。另有《傷寒論注》、《傷寒論翼》、《傷寒附翼》。嘗謂:“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六經各有傷寒,非傷寒中獨有六經。”因而采用六經分篇,以證分類,以類分方之方法,對傷寒及雜證,據六經加以分類注釋,使辨證論治之法更切實用,且說理明晰,條理清楚,是繼元·王好古之后采用六經分類歸納某些雜證有獨特見解之醫家。對后世有較大影響。

     

    柯逢時

     

    清代醫家。字巽庵。湖北武昌人。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熱心于校刻醫書。曾設武昌醫館,招收學員,傳播醫學。其中數人曾參與醫籍校勘工作,經校刻的醫書有:《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一卷、《大觀本草札記》二卷、《本草衍義》二十卷、《傷寒論》一卷、《傷寒總病論》六卷、《類證增注傷寒百問歌》四卷、《傷寒補亡論》二十卷、《活幼心書》三卷。所校之書大多實用,文字精煉,內容嚴謹,深受后人好評。

     

    柯(火介)

     

    明代醫家。字集庵。吳疁(今上海市)人。精醫理,尤精婦科,于《產寶百問》、《十產論》、《婦人良方》頗有研究。讀湯處士《保產機要》、錢處士《繡閣寶生》,知其皆源于先哲,而疏衍詳明,遂以湯著為藍本,存其確論,節其冗言,補其未備,并益之以己多年臨證驗方,著成《保產機要》。又輯《保產匯編》四卷。

     

    苛軫鼻

     

    證名。系指鼻上瘙癢出疹的病證。出《靈樞·熱病》。治療參見酒齄鼻條。

     

    苛疾

     

    指嚴重的疾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王冰注:“苛者,重也。”

     

    苛毒

     

    病因學名詞。指急重的毒邪。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考正周身穴法歌》

     

    針灸著作。一卷。清·廖潤鴻撰。本書將全身十四經經穴及經外奇穴編成五言歌訣,并加注釋,便于初學者習誦。末附銅人圖二張。現存初刻本及1939年鉛印本。

     

    尻骨

     

    解剖結構名。出《素問·骨空論》。即尾骶骨。詳該條。

     

     

    骨名。包括骶骨和尾骨。《靈樞·經別》:“足太陽之正……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于肛。”

     

    亢陽

     

    病因病理學名。陽氣亢盛。一般指陰氣不足,陽亢獨亢的病機。如肝陰虛,肝陽上亢;腎陰虛,命火偏旺等。

     

    亢害承制

     

    五行學說術語。《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指過亢而為害者,須抵御而令其節制。五行學說認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用以解釋人體生理平衡的調節。若有生而無克,勢必亢盛之極而為害,因此應該抵御這種過亢之氣,令其節制,才能維持陰陽氣血的正常生發與協調。

     

    扛抬法

     

    正骨醫療技術名。用以整復肩關節脫位之技術。其法:令助手一人站于患者背后,持木杠置于患者腋窩內,并使后端稍高于患肩,前端則由術者一手握住,并漸漸向上抬起,同時令患肢屈肘成直角。另一手則緊握患肘,向外下方牽引,等到杠之兩端抬平時,可將木杠向外展,同時可內收患側肘關節,此刻即可感覺到肩關節復位之聲響,整復即成功,予以適當固定即可。

     

    康仲殷

     

    唐末醫生。任翰林醫官。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同昌公主疾危,詔康、韓等醫官治之,不效,令殺之。并收捕兩家宗族三百余人。

     

    康普恩

     

    南北朝時梁代醫家。生平里籍欠詳。撰《脈經》十卷,今佚。

     

    康平

     

    健康安寧。《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陽氣布,候反溫,蟄蟲來見,流水不冰,民乃康平。”

     

     

    ①身體健康。《素問·氣交變大論》:“藏氣不用,白乃不復,上應歲星,民乃康。”

    ②康復,恢復健康。《素問·五常政大論》:“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看產人

     

    婦產科名詞。出《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是古代對接生員的稱呼。

     

    顑(kǎn,音坎)

     

    通“頷”,同“頜”。腮部。《靈樞·雜病》:“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靈樞·癲狂》:“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

     

    坎下

     

    推拿穴位名。即氣池。參見該條。

     

    坎水廓

     

    人體部位名。系眼的八廓名稱之一。系用據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質現象而予命名。見《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坎水廓與腎、膀胱的關系緊密,其臟屬腎,腑屬膀胱。以辯證用藥,須結合其生理、病理綜合考慮。參見水廓條。

     

    坎炁(qì氣)

     

    炁,同氣。臍帶的別名。參臍帶條。

     

    坎廓

     

    人體部位名。系眼的八廓名稱之一。系用八卦命名的廓位。見《證治準繩·雜病》。《審視瑤函》認為:“……坎正北方,絡通膀胱之腑,臟屬腎。”歷代還有不少醫家也認為坎廓與腎、膀胱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在臨床中應將它們聯系起來辯證施治。參見水廓條。

     

    坎宮

     

    ①推拿穴位名。位于兩眉上緣。《厘正按摩要術·立法》:“坎宮在兩眉上,蘸湯由小兒眉心分推兩旁,能治外感風寒。”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作用,用治感冒發熱、頭痛、目赤痛等癥。

    ②八卦之一。參見八卦條。

     

    揩摩

     

    按摩;摩擦。《靈樞·九針十二原》:“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

     

    揩齒

     

    牙齒保健方法名稱。《普濟方》卷七十:“夫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摧伏諸谷,號為玉池,揩理灌漱,叩琢引導,務要津液榮流,滌除腐氣,令牙齒堅牢。”

     

    《開元寫本草經集注序例殘卷》

     

    書名。本書是根據敦煌出土唐人抄錄的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例部分的影印本。參見本草經集注條。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韩在线视频线观看一区|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一区|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国产波霸爆乳一区二区| 香蕉影院在线观看|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丰满少妇高潮无套内谢| 国产精品普通话国语对白露脸 | 亚洲一区成人在线视频|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国产日韩入口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点击进入在线影院高清| 爽爽影院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高清色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一区成人在线视频|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精品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红杏|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 国产欲女高潮正在播放|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