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經上的穴位治各種慢性病
足太陰脾經,起于隱白穴、止于大包穴,左右各21穴。巳時即9:00——11:00是脾經當令的時段,也是草動蛇行的時間。每日巳時周身氣血俱注于脾。脾經預防和主治的病癥:1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泄瀉、痢疾、便秘。 2婦科疾病:痛經、月經不調、閉經、月經提前或錯后、盆腔炎、附件炎。 3男科疾病:急慢性前列性腺炎、水腫。 4其他疾病:周身不明原因疼痛、關節炎、經脈所經過的肌肉及軟組織疾病。
一、脾經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
肺主一身之氣,但肺還得依賴于它幕后的支持者——脾。脾屬土,肺屬金,土能生金,所以脾氣生肺氣。脾虛則肺虛,肺虛則氣虛。脾虛的人總感覺四肢無力,沒有精神,平時還老犯困,挺不起胸,抬不起頭,說話軟綿綿的……這些都需要通過養脾去解決,養脾才能養肺,肺氣和脾氣都足了,人就會變得很自信。
《靈樞·五閱五使》說:“口唇者,脾之官也。”可知,脾開竅于口,故脾經有問題就會表現在口唇上。
1、“脾開竅于口”即飲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系。一個人的脾經通暢,即可飲食有味、食谷感覺香甜,這樣則營養充足,小孩長得健壯,大人則氣血充足,肌肉健美;反之,如果一個人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欲減退或口味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
2、口唇的色澤與全身氣血是否充盈有關,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
3、有些小孩晚上睡覺常流口水,這是由于后天脾胃虛弱的緣故,而脾主肌肉,開竅于口,在液為涎;氣對液有收攝作用,脾氣虛,不攝液則流涎。脾虛之人肌肉彈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后會張口,形成口水外流。其實有些成年人也會這樣。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睡后不會流口水,如果經常有此現象,即顯示脾氣虛。比如,有的人過度勞累耗傷脾氣,側臥時可能會出現流口水,恢復體力后即可消失。
有的人突然感覺疲勞乏力,側臥流涎,沒有及時治療,結果次日半身不遂,原來前一天的流涎乏力是中風先兆。
二、很多病都可以脾經上求解:
1、三陰交穴——婦科第一要穴,也是長壽穴 三陰交穴位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的后緣處。三陰交穴是女性朋友的親密朋友,因為絕大多數婦科病都可通過三陰交穴來治療。當然,它同樣還可治療其他疾病: 1治痛經。對于有痛經問題的女性朋友,可在月經來前約1周開始,每天花幾分鐘的時間來按揉三陰交穴,以穴位產生酸脹感為宜。另外,還可以用艾條灸療:將從藥店買回的艾條點燃放在靠近穴位處,以局部皮膚溫熱而不燙傷為度,每穴灸10分鐘。要注意的是,月經來潮后不要強烈刺激該穴,否則可能引起經血增多。 2緊致臉部肌肉。過了40歲之后,要經常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以健脾。脾的功能強了,肌肉才不會松弛! 3可降血壓。三陰交穴是一個智能調節穴位。當你患有高血壓時,每天中午11~13點,心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兩側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堅持兩三個月后,就會有明顯的降壓效果。 4治療老年性便秘。按摩三陰交穴可增強腹內壓,使腸胃功能活動加劇,促進大便暢通,對于治療老年性便秘有很好的效果。以一側拇指指腹按住三陰交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按揉1分鐘即可。
2、太白穴——健胃要穴 太白穴位于腳拇指內側根部骨頭凸出起處后方的凹陷中。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每天經常按摩此穴,對胃痛、食欲不佳、腹脹都頗具療效。
3、陰陵泉穴——男女疾病要穴 屈膝,在小腿內側,脛骨骨頭端的內側凹陷處。按摩此穴可健脾利濕,調補肝腎。對治療腹痛,腹脹,小便不利,遺尿,遺精,?經不調等病癥,有很好的療效。用拇指螺紋面著力,按于陰陵泉穴上,持續用力按壓1分鐘左右。
4、商丘穴——尿路要穴 商丘穴位于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該穴正好對應于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下身的各種炎癥,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為宜,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兩腳交替進行。
5、大橫穴——腹疾要穴 大橫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經穴,是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之交會穴,其位置在臍中旁開4寸處。每天堅持用雙手食指指端同時按壓大橫穴100次左右,可以排除腸道內的油脂,降低血脂。
6、血海穴——治婦科病要穴 血海穴位于膝蓋骨的內側邊緣往上2寸的地方。經常按摩對治療慢性膽囊炎,慢性盆腔炎,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等有很好的幫助。下肢伸直,借助他人幫助,用一手拇指螺紋面著力,附著在其對側下肢的血海穴上,以腕關節和拇指掌指關節輕輕地擺動或小幅度的環旋轉動,使著力部分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輕柔緩和揉動1分鐘左右即可。
脾經共有21個穴位。11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內側面,10個穴位分布在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其中隱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沖門都是一些比較常用的穴位。
三、按摩脾經治療慢性病:
1、治各種出血癥、慢性鼻炎:艾灸或點掐隱白穴(詳見下圖)
脾經的循行是從腳到胸,隱白穴是其第一個穴位,它在大腳趾趾甲旁約 1毫米的位置。隱白穴最主要的功效是止血,對各種出血癥狀都能有效地緩解。
刺激隱白穴,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就是拿一個艾條點燃,灸這個穴位。如果沒有艾條,也可以用一根香煙來代替,同樣有止血的效果。
隱白穴還有一個功效,就是通鼻竅、治療慢性鼻炎、鼻出血。治療鼻炎的時候可以點按。
這個穴位不太好找,因為它特別小,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這個穴。用指節尖點它,或者找個細一點的按摩棒來點按,效果都很好。 商丘穴是人體自有的消炎大藥:
在內踝骨的前緣偏下一點,就是商丘穴。該穴正好對應于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炎癥。同時,它又提示了一個醫理:炎癥一般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但為什么揉這個穴還能消除炎癥呢?這是因為脾是管運血的,它能把新鮮血液運到病灶上去,臟東西被清走后,炎癥自然也就消除了。
脾經上的穴位都是幫助血液循環的,能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上去,所以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種炎癥,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我們一定要多揉揉商丘穴,把氣血引下來。同時還可以做跪膝法、揉其他穴位,效果會更好。
2、治缺鈣引起的肌肉萎縮、骨質疏松、腰腿痛以及頸椎病、糖尿病、消化能力弱:按揉大都穴。
從隱白穴往上,大腳趾根的位置就是大都穴。大都穴是補鈣的要穴。可能有朋友會說,要補鈣,吃點鈣片不就完了嗎?不錯,吃鈣片是會有些效果,但是您知道人為什么會缺鈣嗎?不是因為補得少,而是因為體內不吸收,這才是缺鈣的真正原因。而只要揉一揉大都穴,就能幫您吸收鈣了。大都穴就相當于足底反射區上的甲狀旁腺,而甲狀旁腺正是吸收鈣的。
大都穴除了可以補鈣之外,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松、腰腿痛。當然,這些癥狀也都是因為缺鈣引起的,所以您只要記住大都穴是一個補鈣的要穴就行了。另外,有頸椎病的人也要經常揉一揉大都穴,再在這個穴的旁邊找一找最痛的點卻揉,這樣珠連璧合地配合起來治療,效果就會更好。
3、治睡覺流口水、舌兩邊有齒痕、消化不良、手腳冰涼、月經淋漓不盡、頭暈、糖尿病等脾虛引發的病:用拇指內側多硌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虛的癥狀,比如,夜里睡覺老流口水(這叫脾不攝津,就是脾不能收攝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來了);舌頭兩邊有齒痕;吃完東西不一會兒就腹脹,消化不良;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不能收攝;因為氣血上不到頭部而頭暈,等等。這些癥狀都是脾的運化能力差造成的。
盡管脾虛的癥狀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經上各個問題的。揉太白穴有個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內側多硌它,這樣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揉太白穴還可以調節血糖,治糖尿病。
4、治消化不良、胃反酸、婦科病:揉公孫穴。
從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孫穴。公孫穴既可以調動脾臟、脾經的運血能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是一個疏散點、一個樞紐;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于氣血淤滯造成的各種癥狀,綜合起來,就是通氣、活血、解淤。如果您有婦科方面的問題,請每天揉揉公孫穴。另外,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現出酸水的情況,趕緊揉一下公孫穴,很快就會好轉。
公孫穴還可以增加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能力,如果吃完東西不消化,也要趕緊揉揉它,很快就會往下運化了。
5、治肝、腎、脾上的病癥及婦科病:刺激三陰交 三陰交穴在腳內踝上3寸,也就是四橫指的地方。“三陰交”就是肝、腎、脾3條陰經交會的點,所以這一個穴位就可以治3條經上的病癥,真可謂一穴多用。
三陰交穴還是婦科病的通治要穴。無論婦科問題是發生在附件、子宮、卵巢還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陰交穴來治,而且有病時按揉該穴會非常痛、非常敏感。每天多揉揉三陰交穴,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按三陰交穴還可以緩解痛經。
7、治不消化、男性前列腺問題、腿肚子酸痛:點揉漏谷穴
從三陰交穴貼著腳骨內側下緣往上3寸,就是漏谷穴。“漏谷
是谷子漏出來的意思,也就是吃下肚的東西,沒能得到很好地消化,營養沒吸收,又排出來了,這叫做“完谷不化”。而多揉漏谷穴就可以治療。
漏谷穴還可以治療小便不利,對男性前列腺問題很有療效。
很多朋友整天上完班回到家,覺得腿肚子酸麻脹痛,放到哪兒都不合適,這時您就需要多揉漏谷穴,在白天的時候就點揉,尤其是在上午9點到11點脾經氣血最旺的時候揉。這樣晚上回到家時,腿就不酸了。
8、治慢性胰腺炎、糖尿病:揉地機穴
貼著脛骨往上走,與腿肚子上的最高點正對著的地方就是地機穴。“地機”就是大地充滿生機的意思。因為脾屬土,土屬大地,而且人體的后天之本都靠脾胃來供應,所以揉地機穴可以增強整個腸胃的運化功能。
地機穴對胰腺很有幫助,像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都可以通過揉地機穴來防治。
9、祛濕,治各種炎癥、水腫:揉陰陵泉穴
順著脛骨一直往上,捋到膝窩下卡住了、捋不動了,那個地方就是陰陵泉。該穴是一個祛濕的要穴,而人體濕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癥,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好。
10、專治瘙癢、調節血液循環:揉血海穴
血海穴又稱百蟲窩,意思是有一百個蟲子在那兒扎窩。它是專門治癢癢的穴。老年人身上經常瘙癢,用艾條灸一灸血海穴就能很快止住。這個方法效果最好,而且很方便。
“男子主氣,女子主血。”女子以血為先,所以她們身體里的血一定要充足。血海穴可以調配人體的血液,把多余的血分配到少的地方去,把淤滯的地方給疏散開,其功效相當于足三里穴。只不過一個是補氣的,一個是調血的,但都是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治本大穴。
11、胖人減肥,瘦人增肥:推小腿脾經
有人不愛吃飯,特瘦,怎么辦?揉脾經既管胖也管瘦。揉它可讓瘦的人長胖、胖的人減肥。如果在推小腿的過程中發現痛點正好壓在脾經上,那一定要多揉小腿脾經才真正管用,也就是找到小腿脾經上的陰陵泉穴、地機穴、漏谷穴、三陰交穴這4個穴位去推。如果找不準,也不想記得那么詳細,您就索性順著脛骨內側邊緣上下推。哪個穴敏感,哪個穴痛,您就多揉哪個穴。
有的人越長越胖,而且經常氣短乏力、腹脹、腹瀉、怕冷、愛出汗,這是屬于脾腎陽虛型肥胖。實際上肥胖不是吃得過多,而是排得太少。肥胖作為人體失調的一種現象,大多因為脾、腎兩個臟器功能陽氣不足或情緒刺激,出現功能紊亂。主要是因為你體內的陽氣不足,血液流動緩慢,新陳代謝活動減弱,最終導致此種肥胖。在治療上,就要多注意補血、補充元氣,以健旺脾腎功能,減輕體重。
可以按摩關元穴(腹部肚臍下方約1.5寸處)、氣海穴(肚臍下方約3寸處)、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1橫指處)、三陰交穴(下肢內踝上3寸、脛骨后緣處)。還要注意合理飲食,加強體育鍛煉。長期堅持,可調節體內氣血,以助減肥。
12、不給疾病任何藏身之地――品味胸腹部的脾經大藥
脾經還有好多穴位都在肚子上,一推腹就全給推了。
1)推腹法:腹部的脾經穴位一把推
脾經還有好多穴位都在肚子上,一推腹就全給推了。它們通常都在人體中線旁開4寸的位置上,如果這個位置上有痛點,您就知道是脾經上的問題了。
2)治急性扭傷:按揉大包穴
大包穴是脾經的最后一個穴,在肋骨這塊兒腋窩直下6寸處。“大包”就是大包大攬的意思,比如急性腰扭傷、急性脖子扭傷、急性肋間神經痛,大包穴都能治。
四、檢查脾臟是否有毒的方法:
1、面部長色斑。長斑的女性通常消化系統能力弱一些。
2、白帶過多。脾主管體內排濕,如果濕氣過多,超出了脾的能力,就會出現體內濕氣過盛,白帶增多是其中的一個體現。
3、脂肪堆積。脂肪在中醫里另有一個名字:痰濕,是由于脾的消化功能不佳,不能及時把垃圾毒素排出體外而產生的。有效的減肥必須圍繞恢復脾胃正常代謝痰濕的主題來做,否則就會反彈。
4、口氣明顯,唇周長痘或潰瘍。口唇周圍都屬于脾,當脾中的毒素無法排出體外,蓄積的毒素就要找機會從這些地方爆發出來。
怎么給脾臟排毒更順暢:
1、吃酸助脾臟排毒。例如烏梅、醋,這是用來化解食物中毒素的最佳食品,可以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時間內排出體外。同時酸味食物還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
2、按壓脾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腳交替做。
3、飯后走一走。運動可以幫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過需要長期堅持,效果才會更好。
脾臟最佳排毒時間
餐后是最容易產生毒素的時刻,食物如果不能及時的消化或是吸收,毒素就會積累很多。除了飯后走一走,因為甘味健脾,還可以在吃完飯1小時吃1個水果,幫助健脾、排毒。
四、食療健脾及運動強脾
1、豆子最養脾,各種各樣的豆子熬成的粥,最養脾。
2、辰時吃好早飯,以保證脾經有足夠的營養吸收。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它與胃一陰一陽,互為表里,共同參與飲食的消化吸收。胃主受納水谷,脾主運化精微營養物質。
3、脾虛的人在脾經當令的巳時吃健脾藥效果最佳;
4、另外,此時陽長陰消,這個時候吃補陽藥,效果最好 ;
5、有高血壓的人,此時應服降壓藥以防午時氣升導致的血壓升高。 除了采用平常喝山藥薏米粥、冬天吃大棗等食療方法,或吃些參苓白術丸、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等常用健脾中成藥。但有好多人不適應或不吸收,怎么辦呢?其實,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脾經。
6、脾經上的穴位都是幫助血液循環的,能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上去,所以,您每天一定要多揉揉商丘穴,把氣血引下來。同時還可以做跪膝法、揉其他穴位,幫助把血液引過來。
|